..續本文上一頁往生西方淨土。各于日下。以十字記之。念佛之時。一心專注。不得異緣。常念娑婆衆苦。五濁煎熬。況乎一失人身。何時可複。幸諸道友。終始精勤。寶蓮華中。決定見佛
念佛回向發願文 同前
願弟子(某甲)普及四恩叁有法界衆生。從今已去。安住第一義谛。修行淨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念佛法僧。解第一義。以至誠心。稱佛名號。觀佛依正十六妙境。念佛本起四十八願。籌量叁輩。深入五門。隨順叁種菩提門。信受十方諸佛教。或以散心定心。而修散善定善。依經起行。畢命爲期。惟願阿彌陀佛法力冥加。神通顯益。令我等凝神覺路。暗蹈大方。進止威儀不離見佛。如執明鏡自見面像。及于夢中。得見彼國衆妙樂事。慰悅我心。令生增進。承佛威神。遠離魔事。所有無量劫來業惑塵勞。皆爲梵行。善根功德。同入性海。積集諸緣。並用回向。臨命終時。無諸障難。七日已前預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顛倒。身心安樂。如入禅定。遇善知識教稱十念。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放大光明。授手迎接。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住正定聚。永不退還。究竟至于一生補處。化身自在。周遍十方。無量國中。成等正覺。極重苦處。遊戲設化。念念之中。令不可說不可說衆生發菩提心。念念之中。令不可說不可說衆生住普賢行。福慧資糧悉得圓滿。同成無上正等菩提。各各莊嚴淨土。各各攝化衆生。如我世尊。等無有異。所有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常無盡
念佛忏悔發願文 慈雲忏主遵式
我今稱念阿彌陀 真實功德佛名號
惟願慈悲垂攝受 證知忏悔及所願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口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刹
彼佛衆會鹹清淨 我時于勝蓮華生
親見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衆生界
(從我昔所造下。並華嚴行願品經文)
結蓮社普勸文 總管張掄
如是我聞。西方有佛名阿彌陀。一名無量光。一名無量壽。又有觀音勢至二菩薩。助佛揚化。皆以大願力。濟度諸衆生。其國以七寶莊嚴。清淨自然。無諸雜穢故名淨土。其人皆蓮華化生。壽命無量。衣食受用。隨念而至。更無諸苦。亦無輪轉故。又名極樂世界。以此返觀我等見今所受之身所處之世。較彼國土。淨穢壽量苦樂生死。豈止天地之相遠耶。而昧者不知。或知而不信。自作障礙。顛倒執迷。不思解脫。舍此生彼。豈不哀哉。故我今者勸諸有緣。結此蓮社。假使難知難辨。猶當勉力精勤。況佛號甚易持。淨土甚易往。八萬四千法門。無如是之捷徑。但能辍清晨俯仰之暇。遂可爲永劫不壞之資。是則用力甚微。而收功乃無有盡。衆生亦何苦自棄而不爲乎。噫夢幻非真。壽夭難保。呼吸之頃。即是來生。一失人身。萬劫不複。此時不悟。佛如衆生何。願深念于無常。勿徒贻于後悔。淨樂居士(張掄)勸緣
西資社同誓文 證通法師師友
維隆興元年歲次癸未四月八日。釋(師友)洎阖會大衆。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菩薩海衆。願運洪慈。俯察微志(某)等惟念。宿福深厚。生處中華。恭睹大藏七經純談淨土依正莊嚴功德勝妙。返觀此處叁惡八難。多不善聚。生老病死壽命短促。自力修行難進易退。先聖憫我等故。立此念佛法門。易修易往。激勸求生。古今聖賢。弘此道者。其書山積。湖海無不崇此社者。代不乏人。十方衆生。往彼國者多如駛雨。我于是以亮情天發。不約而同。秉志有歸。佥心西境。既念念不忘。終期此報。決取往生。我等尚慮性習不同。世務萦絆。口談極樂。意戀娑婆。理事不明。行願有阙。晨祈雲同。夕歸攸隔。于是謹涓吉日。聚會投誠。稽首梵容。立茲弘誓。仰願慈尊舒紫金手。撫摩我頂。啓紅蓮舌。密授我記。庶我此生已去。諸惡不作。衆善奉行。不值邪師。不失正念。命終之日。無病無苦。身心悅樂。隨從如來。同歸安養。蓮華早開。悟無生忍。遊曆十方界。奉事諸佛身。濟拔苦衆生。同成無上道。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若見若聞。俱沾利樂(湖州沈大卿洎諸寄居士夫。一百余人建此法會。抵今慶元庚申歲。叁十余年不廢)
往生淨土十願文 桐江法師擇瑛
願我永離叁惡道 願我速斷貪嗔癡
願我常聞佛法僧 願我勤修戒定慧
願我恒隨諸佛學 願我不退菩提心
願我速見阿彌陀 願我決定生安養
願我分身遍塵刹 願我廣度諸衆生
金銀泥畫淨土變相贊 翰林李白
我聞。金方之西。日沒之所。去中華十萬億刹。有極樂世界焉。彼國之佛身長六十萬億恒沙由旬。眉間白毫。向右宛轉。如五須彌山。目光青白。若四大海水。端坐說法。湛然常存。沼明金沙。岸列珍樹。欄楯彌覆。羅網周張。砗磲琉璃。爲樓殿之飾。玻璃碼瑙。耀階砌之榮。皆諸佛所證。無虛言者。金銀泥畫西方淨土變相。蓋憑翊郡秦夫人。奉爲亡夫湖州刺史韋公之所建也。夫人蘊冰玉之清。敷聖善之訓。以伉俪義大。希拯拔于幽途。父子恩深。明重修于景福。誓舍珍物。精求名工。圖金創端。繪銀設像。八法功德波動青蓮之池。七寶香華光映黃金之地。清風所拂。如生五音。百千妙樂。鹹疑動作。若已發願未及發願。若已當生未及當生。精念七日。必生其國。功德罔極。酌而難名。贊曰
向西日沒處 遙瞻大悲顔
目淨碧海水 身光紫金山
勤念必往生 是故稱極樂
珠網珍寶樹 天華散香合
圖畫了在眼 願托彼道場
以此功德海 冥祐爲舟梁
八十億劫罪 如風掃輕霜
庶觀無量壽 長放玉毫光
繡西方淨土[巾*(穴/登)]贊 侍郎白居易
西方阿彌陀佛。與閻浮提有願。此土衆生。與彼佛有緣。故受一切苦者。先念我名。祈一切福者。多圖我像。至于應誠來感。隨願往生神速變通。與叁世十方諸佛不侔。噫佛無若幹。而願與緣有若幹也。有女弟子弘農郡君。姓楊氏號蓮華性。發弘願舍淨財。繡西方阿彌陀佛像。及本國土眷屬一部。奉爲故李氏長姊楊夫人滅宿殃追冥祐也。夫範金設繪。不若刺繡紋之精勤也。想形念號。不若睹相好之親近也。即造之者。誠不得不著。感不得不通。受之者罪不得不滅。福不得不集。爾時蓮華性焚香合掌。跪唱贊雲
金方刹 金色身 資聖力 福幽魂
造者誰 弘農君 受者誰 楊夫人
繡阿彌陀佛贊 同前
繡西方阿彌陀佛一軀。女弟子京兆杜氏。奉爲妣範陽縣太君盧夫人。八月十一日忌辰所造也。五彩莊嚴。一心恭敬。願追冥福。誓報慈恩。贊曰
善念一念 千念相屬 繡始一縷
萬縷相續 功績成就 相好具足
金身螺髻 玉毫绀目 報罔極恩
薦無量福
西方淨土贊 孤山法師智圓
曰天理湛寂。讵可以淨乎穢乎。延乎促乎。彼乎此乎。而思量擬議者哉。然而悟之。則爲聖爲真。爲修德爲合覺。爲還源爲涅槃。迷之則爲凡爲妄。爲性德爲合塵。爲隨流爲生死。大矣哉。聖人之先覺也。憫其未覺焉。于是乎土現清淨。壽延無量。端拱東向。而慈眼無偏視。俾我群迷厭穢而忻淨。惡此娑婆而取彼安養矣。既而升寶刹觐法王。目神變耳妙訓。則湛寂之性。不遠複矣。達十方太虛。悉我心現。矧依空之土。複何有哉。噫如是證悟者。孰不由其厭穢忻淨。惡促好延。舍此取彼之心而致乎。而況達忻厭而無忻厭。了好惡而無好惡。知取舍而無取舍者耶。是故釋迦現穢土而俾厭。彌陀現淨土而俾忻。其有旨哉。吾慈母馬氏。生厭穢境。死忻淨刹。壽七十有一而終。寢疾之際。以所造淨土無量壽像。囑吾以供養承事焉。十載于茲矣。嗚呼母人之德。其在免子于溺墜水火而已。而吾母也。始能舍吾爲佛徒。次能資吾以學法。末又約吾以往生。是能誨我于道也。蓼莪之歎。風樹之悲。歲月其邁。而吾心不衰。遂齋莊馨爐。染毫作淨土贊。庶祐我母陟乎聖階 覺海澄圓廣大無邊無促無延(其一)群蒙失道自劫家寶生死浩浩(其二)大覺轸慈淨國爰居俾我來思(其叁)金臺既升睹佛儀形悟我妙明(其四)像以相睹贊以道取福我慈母(其五)
無量壽佛贊 大智律師元照
八萬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之彌陀。十萬億刹之遐方。的是唯心之淨土。淨穢雖隔。豈越自心。生佛乃殊。甯乖己性。心體虛曠。不礙往來。性本包容。何妨取舍。是以舉念。即登于寶界。還歸地産之家鄉。彈指仰對于慈容。實會天真之父子。機生負德。枉受沈淪。今日投誠。必蒙拯濟。叁心圓發。一志西馳。盡來際以依承。曆塵刹而稱贊
畫阿彌陀像贊 文忠公蘇轼
蘇轼之妻王氏。名潤之字季章。年四十六。元祐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師。臨終之夕。遺言舍所受用。使其子邁迨過爲畫阿彌陀像。紹聖元年六月九日像成。奉安于金陵清涼寺。贊曰
佛子在時百憂繞 臨行一念何由了
口誦南無阿彌陀 如日出地萬國曉
何況自舍所受用 畫此圓滿天日表
見聞隨喜悉成佛 不擇人天與蟲鳥
但當常作平等觀 本無憂樂與壽夭
丈六全身不爲大 方寸千佛夫豈小
此心平處是西方 閉眼便到無魔娆
李伯時畫彌陀贊 寂音禅師惠洪
政和八年五月十五日。宜春黃先之。攜李伯時所畫阿彌陀像。來東山爲示(余)觀伯時畫多矣。大率顧陸之意。畫意不畫態故。不施五色。而伯時知之耳。問其所得曰。李仲元仲元中爲袁法官。以遺所厚善者。先之苦求得之(余)谛視其筆迹。非今輩所能爲。其伯時之筆審矣。稽首爲之贊曰
以慈爲室 以忍爲衣 法空爲座
示同體悲 四十八願 爲世所歸
如日沒時 烏接翅飛 大哉甘露…
《1969A 樂邦文類(宋 宗曉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