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69A 樂邦文類(宋 宗曉編)▪P4

  ..續本文上一頁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慈氏白佛。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言。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衆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法。不見僧。是故于彼謂之胎生。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衆生。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佛言。其人作是以後。若複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後世得福。不信往生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即令其人于臥夢中見阿彌陀國土。心中大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諸善。今當往生。其人但念。口不能言。即自悔過者。疑差減少。悔無所及。其人命終。即生阿彌陀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見二千裏七寶城中。心獨歡喜。便止其中。于七寶浴池。蓮華化生。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于其城中五百歲竟。乃得出至阿彌陀佛所。其人聞經。心不開解。智慧不明。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複去阿彌陀佛大遠。不能得近。亦如第二中輩狐疑也。其人久久亦當智慧開解。知經勇猛。次如上第一輩也。所以者何。皆坐前世求道時。中悔狐疑。暫信暫不信。不信作善得其福德。皆自然得之爾。當知。生疑惑者。爲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觀經疏釋日觀中雲。教令正觀。爲除疑心。大本明以疑惑心修諸功德。落在邊地複受胎生故。作此觀令除疑惑也。妙宗曰。經雲。不了佛智則生疑惑。疏雲。故作此觀。令除疑惑。即顯此觀。能了佛智。若不用叁觀觀落日者。則迷佛智。日觀既爾。余觀例然。故知。大師依乎佛智立今觀法。若凡小善乃至臨終回向佛智作衆惡者。須依佛智求滅罪障。既有乘種生彼。速見叁寶。不生邊地及胎宮也)

  菩薩處胎經

  生染著心墮懈慢國

  佛言。過此西方十二億那由他刹有懈慢國。決樂安隱。人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若從此國過。人多染著。即願生其中。遂不得到彌陀佛土。若人見此。不貪不愛。即得越過至安樂國

  (彌陀經鈔曰。此懈慢國。即無量壽經所謂疑城。佛恐衆生念佛生疑。故現此國也。問既雲懈慢。何得快樂。答若對極樂即爲懈慢。若對娑婆即爲快樂也)

  平等覺經

  淨土聲聞修行證果

  無量清淨佛國。其諸菩薩阿羅漢。各自行道。中有在地講經。誦經坐禅者。有在虛空講經經行者。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則得須陀洹道。未得斯陀含道者。則得斯陀含道。未得阿那含道者。則得阿那含道。未得阿羅漢道者。則得阿羅漢道。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

  越致。各自行道。莫不歡喜。又彌陀經雲。彼佛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又觀經中中叁品人。生彼聞法。皆得阿羅漢果

  (十疑論曰。彼無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淨良伴。觀經疏問曰。依往生論。二乘種不生。觀經中輩小乘得生何耶。答正處小行不生。要由垂終發大乘種。爾乃得生。以其先多學小。至彼聞苦空無常。發其本解。元證小果。得小果已。于小不住。必還入大。妙宗曰。回心故得生。慣習故證小。知大證小。不執偏真而爲究竟。不久證大也)

  無量壽經

  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

  四十八願第十八雲。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又下卷雲。諸有聞佛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回向願生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觀經疏雲。大本五逆謗法不得生。此觀經逆罪得生。釋有兩義。約人造罪有上有下。上根如世王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使得生。下根造逆多無重悔。故不得生。二者約行。行有定散。觀佛叁昧名定。修余善業爲散。散善力微。不除五逆。不得往生。大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經明觀故說得生)

  無量壽經

  叁輩修因往生之相

  佛言。十方衆生願生彼國。凡有叁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是人壽終。無量壽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彼佛。生七寶華中。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其中輩人。至心願生彼國。雖複不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等。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上輩也。其下輩人。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中輩也

  (觀經疏曰。觀經九品。爲令識位之上中下。即是大本叁品也。孤山刊正記曰。大本叁輩。但齊觀經六品。以彼叁輩純明善行。不及惡人故也。靈芝謂。大本叁品。皆曾發心。可對觀經上品。中下二品。則非所對。況複行因與今全別。輔正解曰。天臺以今經九品。會同大本叁輩。乃約彼此位次高下相同而會。不約行因發心之相以會叁品也)

  無量壽經

  較量二土修善不同

  佛言。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行爲善。率化其下。轉相敕令。各自端守。廣殖德本。布恩施惠。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爲自然皆積衆善。無毛發之惡。故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中爲善千歲。以他方佛國爲善者多。爲惡者少故。唯此多惡無有自然。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吾哀汝等。苦心誨谕。教令修善

  無量壽經

  往生淨土菩薩衆多

  彌勒白佛言。于此世界。有幾不退菩薩往生極樂。佛告彌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又不但我刹諸菩薩往生。他方佛土。如遠照佛刹。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乃至不但此十四佛國諸菩薩往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往生者甚多無數。若我具說。一劫尚未能盡。今略說耳

  無量壽經

  法滅留經百歲度人

  若有聞此經者。于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說行。吾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所當爲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複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其有不信贊歎稱揚阿彌陀佛名號而謗毀者。五劫之中。當墮地獄具受衆苦

  無量壽經

  勸各精進努力求之

  佛告彌勒。諸天人等。無量壽國。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爲善。念道之自然。著于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道。惡趣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無量壽經

  無量壽佛光明普照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照一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等。其有衆生遇斯光者。叁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叁塗。見此光明。無複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無量壽經

  寶缽飲食自然盈滿

  彼佛國土。諸往生者所處宮殿。衣服寶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等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爲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複現。又平等覺經。大彌陀經並雲。阿彌陀佛菩薩阿羅漢。悉有自然七寶缽。缽中百味飲食。不類世間天上乃八方上下。飲食中精味香味無比。自然化生。欲得甜醋。在所欲得。所食不多不少。亦不言美惡。食訖化去。皆清淨無染所食。但用作氣力耳。往生論雲。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

  (安養記曰。初言實無食者。次二經謂用氣力故食。准欲界未離段食。故須食之。據滿願子成佛。法喜禅悅食。更無余食想。則淨土亦容實無食者。當知。彼土百味四微。既隨意而具。食與不食。安可一途。二經各說。乃適時好尚耳)

  華嚴經

  較量二土晝夜長短

  壽量品心王菩薩言。此娑婆世界釋迦佛刹一劫。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刹。爲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刹。爲一日一夜。如是次第過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于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刹。爲一日一夜。又彌陀經雲。彼佛國土晝夜六時

  (慈恩彌陀通贊曰。淨土晝夜各有六時。問淨土人絕無明。國無昏曉。何言晝夜。答華開金沼化生。爲天曙之情。鳥宿瓊林。菩薩作時昏之想。霅川新疏曰。當知。六時應是晝叁夜叁。彼國衆生。身有光明。無須彌山。不以日之出沒分其晝夜。若如釋簽。謂諸天以華開華合以表晝夜。則慈恩之說或然。此則寄此方晷刻。名彼土時分耳。如華嚴所說。則西方六時。誠不可用此間寅卯等校其長短也。或不取慈恩所說。以無證據故。予閱悲華經。彼明蓮華尊佛世界乃曰。彼佛常有光明。以華合鳥棲菩薩入定。即知夜分。若風吹華散。諸鳥和鳴。菩薩從禅定起。知是晝分)

  文殊說般若經

  修一行叁昧專稱佛名

  文殊言。雲何名一行叁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皆成一如。成最正覺

  (天臺止觀雲。常坐叁昧。出文殊說文殊問經。…

《1969A 樂邦文類(宋 宗曉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