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69A 樂邦文類(宋 宗曉編)▪P8

  ..續本文上一頁。既入之後。乃于光中。觀無量壽佛。結加趺坐。顔容巍巍。如紫金山。系念在佛。不令他緣。常如與佛對坐不異。若利根者。但當先作明想晃然空淨。乃于明中觀佛。便可得見。行者若欲生彼國者。當作是觀。次觀諸法畢竟空相。而于衆生。常興大悲。所有善本。盡以回向。願生彼國。便得往生

  右法見大藏圖字函。詳其文非佛說。又不載菩薩所造。而是鸠摩羅什所譯。必西竺教典之類也。今錄于此願。資思修雲爾

  阿彌陀佛尊號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叁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昔釋迦牟尼佛住世行化。至一俗舍見翁婆二人。以谷一鬥。記數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佛言。我有異方便。令汝于一聲中念得多谷之數。遂令念上佛名

  右佛尊號因緣。諸淨土經。並不見出。始因唐飛錫禅師寶王論。以此佛號。立一念多佛門。次侍郎王古直指淨土決疑集承之。後龍舒淨土文。廣勸人受持。乃曰。嘗以籼禾谷校之。一合有千八百粒。若一稱此號。乃滿二千碩谷之數。佛既自以此教人。則其功德不可思議也。切緣寶王論。不載所出經論。尤爲缺典。今恐稱誦者欲知。故茲錄示

  樂邦文類卷第一

  樂邦文類卷第二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序跋(叁十二家)

  念佛叁昧詩序 圓悟法師 慧遠

  觀無量壽佛經疏序 智者禅師

  阿彌陀經通贊疏序 慈恩法師 窺基

  阿彌陀經疏序 孤山法師 智圓

  阿彌陀經新疏序 淨覺法師 仁嶽

  觀無量壽佛經序 慈覺禅師 宗頤

  阿彌陀經勸持序 慈雲忏主 遵式

  往生西方略傳序 同前

  往生淨土忏願儀序 同前

  往生決疑行願二門序 同前

  淨土往生傳敘 飛山禅師 戒珠

  念佛叁昧寶王論序 草堂法師 飛錫

  華嚴念佛叁昧無盡燈 圓澄法師 義和

  無盡燈後跋 參政範 成大

  淨業禮忏儀序 大智律師 元照

  觀經九品圖後序 同前

  淨土十疑論序 提刑楊 傑

  淨土十疑論跋 待製陳 瓘

  直指淨土決疑集序 提刑楊 傑

  龍舒淨土文序 狀元張 孝祥

  龍舒淨土文跋 大慧禅師 宗杲

  淨土寶珠集序 侍郎王 古

  四十八願後序 慧覺法師 齊玉

  淨土警策序 吳興法師 元穎

  淨土自信錄序 無功叟王 阗

  修行淨土法門後序 侍郎莫 仲圭

  明師勝地論跋 獨醒居士林 鎬

  寶城易記錄序 待製陳 瓘

  遠法師齋忌禮文序 正言沈 浚

  稱贊淨土海衆詩序 府判方 楶

  西歸蓮社序 月堂法師 惠詢

  刊往生行願略傳序 铠庵居士吳克已

  文(十叁家)

  廬山白蓮社誓文 晉逸士劉 遺民

  東海若 唐禮部柳 子厚

  東海若跋 文忠公蘇 轼

  東海若跋 橘洲禅師 寶昙

  吊武侍[銜-金+缶]畫佛文 唐文公韓 愈

  結社法集 通慧僧錄 贊甯

  蓮華勝會錄文 慈覺禅師 宗赜

  念佛防退方便文 同前

  念佛回向發願文 同前

  念佛忏悔發願文 慈雲忏主 遵式

  結蓮社普勸文 總管張 [揙-戶+(今-一)]

  西資社同誓文 證通法師 師友

  往生淨土十願文 桐江法師 擇瑛

  贊(十七首)

  金銀泥畫淨土變相贊 唐翰林李 白

  繡西方淨土[巾*((宋-木)/登)]贊 唐侍郎白 居易

  繡阿彌陀佛贊 同前

  西方淨土贊 孤山法師 智圓

  無量壽佛贊 大智律師 元照

  畫阿彌陀像贊 文忠公蘇 轼

  李伯時畫彌陀贊 寂音禅師 惠洪

  安樂國贊叁十章 提刑楊 傑

  善導彌陀道場贊 同前

  白蓮鹹教主真贊 同前

  效禅月作遠公詠 太史黃 庭堅

  遠法師贊 給事程 俱

  劉遺民贊 同前

  陶靖節贊 同前

  謝康樂贊 同前

  陸道士贊 同前

  臨行自餞 樝庵法師 有嚴

  念佛叁昧詩序  廬山法師慧遠

  序曰。念佛叁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思專則志一不撓。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閑宇而感物通靈。禦心唯正。動而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積習以移性。猶或若茲。況夫屍居坐忘。冥懷至極。智落宇宙。而闇蹈大方者哉。請言其始。菩薩初登道位。甫窺玄門。體寂無爲。而無弗爲。及其神變也。則令修短葺常度巨細互相違。叁光回景以移照。天地卷而入懷矣。又諸叁昧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窮玄極寂。尊號如來。神體合變。應不以方。故今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色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于是睹夫淵凝虛鏡之體。則悟靈相湛一清明。自然察玄音之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于此。以茲而觀。一觌之感。乃發久習之深覆。豁昏俗之重迷。若匹夫衆定之所緣。故不得語其優劣。居可知也。是以奉誠諸賢。鹹思一揆之契鹹寸陰之頹景。懼來儲之未積。于是洗心法堂。整衿清向。夜分忘寢。夙霄惟勤。庶夫貞詣之功。以通叁乘之志。臨津濟物。與九流而同往。仰援超步。拔茆之興。俯引約進。秉策其後。以覽衆篇之揮翰。豈徒文詠而已哉(廬山集。又載王喬之念佛叁昧詩。見下第五卷)

  觀無量壽佛經疏序  天臺智者大師

  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瓊樹。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之升沈。行開善惡。睹二方之粗妙。喻形端則影直。源濁則流昏。故知。欲生極樂國土。必修十六妙觀。願見彌陀世尊。要行叁種淨業。然化因事漸。教藉緣興。是以阇王殺逆。韋提哀請。大聖垂慈。乘機演法。曜玉相而流彩。聳珍臺而顯瑞。雖廣示珍域。而宗歸安養。使末俗有緣遵斯妙觀。落日懸鼓。用標送想之方。大水結水。實表琉璃之地。風吟寶葉。共天樂而同繁。波動金渠。將契經而合響。觀肉髻而瞻侍者。念毫相而睹如來。及其瞑目告終。上珍臺而高踴。文成印壞。坐金蓮而化生。隨叁輩而橫截。越五苦而長骛。可謂微行妙觀至道要術者哉

  此經心觀爲宗。實相爲體。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衆。觀雖十六。言佛便周。故雲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者訓法訓常。由聖人金口故

  阿彌陀經通贊疏序  慈恩法師窺基

  詳夫理絕衆诠。豈叁乘之可攝。智圓萬德。非十地以能觀。布慈雲而蔭四生灑法雨而津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誕迹迦維。厭欲樂于王宮。獲真常于覺樹。良以群生業惑魔黨增強。騰苦海以辟叁途。溺慈舟而吞萬善。是以高張教網。直指淨方。是入聖之玄門。乃超凡之妙躅。十重淨土。約地位以等差。九品蓮臺。契根宜之次第。大矣哉。迥抛空有之門。獨穎斷常之表。佛者覺道已圓。說者慈心演法。阿彌陀者。無量壽也。經者常法攝貫也。常則百王不易。法則千代同規。攝則包括衆诠。貫者通連妙理。故雲佛說阿彌陀經也

  阿彌陀經疏序  孤山法師智圓

  夫心性之爲體也。明乎靜乎一而已矣。無凡聖焉。無依正焉。無延促焉。無淨穢焉。及其感物隨緣而變。則爲六凡焉。爲叁聖焉。有依焉有正焉。依正既作。則身壽有延促矣。國土有淨穢矣。吾佛大聖人。得明靜之一者也。乃假道于慈。托宿于悲。將欲歐群迷使複其本。于是乎。無身而示身。無土而示土。延其壽淨其土俾其忻。促其壽穢其土俾其厭。既忻且厭。則漸誘之策行矣。是故釋迦現有量而取穢土。非欲其厭耶。彌陀現無量而取淨土。非欲其忻乎。此則折之。彼則攝之。使其複本而達性耳。故淨名曰。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者。其是之謂乎。雖寶樓金池爲悅目之玩。而非惑蕩之色。而能達唯心無境矣。雖風樹鳥聲有入耳之娛。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叁寶有歸矣。夫如是則複乎明靜之體者。如轉掌耳。經雲。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大矣哉。聖人之善權也如此。是故群經森列。而偏贊淨方。其有旨哉。佛說阿彌陀經者。其偏贊之謂欤。吾愛其辭簡而理明其文約而事備。足可以誘弱喪而系童蒙焉。于是約龍樹之宗。准智者之說。依經辨理。爲之義疏。若極深研幾。則吾豈敢。庶乎有助于真風。爲益于後昆爾

  阿彌陀經新疏序  淨覺法師仁嶽

  或曰。虛空無涯。世界無量。其間有凡有聖。有淨有穢。何爲其然乎。曰妄念而然也。真則不然。諸佛證真。空界殒裂。至論應化身土之事。亦隨衆生妄念所感。蓋使夫革凡成聖舍穢趣淨。然後純純乎。如諸佛之證也。噫衆生之妄也久矣。故我佛能仁氏起無緣慈悲。出堪忍世界。以若幹方便。開諸度門。繇是五時設教。叁乘授道。雖頓漸不同。同歸于理。其有我佛未度。而度在他佛者。則曰補處之有慈氏。極樂之有彌陀。乃至十方淨佛國土。示若鏡像。導如津梁。隨其所應。利有攸往。然而補處雖近。十方俱遠。諸大乘經。莫不稱贊乎極樂爲最彌陀爲勝。依正既異。壽命且長。衆生信而願生者多矣。神化之迹粲在群藉。佛言。將來法滅。唯留無量壽經。住世百年。天臺雲。當知。彼佛于此惡世。偏有緣爾。茲經也。始慈恩法師嘗有撰釋。複有疏本。亦題基公之名。相傳雲。此無名師。假托而行也。校其文旨。實大同而小別。洎孤山中庸子章句後出。盛傳于時。以病中援毫。詞簡義略。凡用敷訓。似未盡于方等之诠乎。走不敏探智者之教。頗曆歲紀。常欲以一家法要並淨土諸說覆述斯文。竊避人之多忌。未果所志。年逼耳順。退藏故園。伏念玉泉報恩。九旬揮于犀柄。圭峰思孝七月薦于蘭盆。緬挹清芬遂獲操染。卷成析爲上下。以新疏目之。別舊章也。若乃言之無文。吾何敢以前說並駕。或言下之理粗通大方。亦所不讓雲

  觀無量壽佛經序  慈覺禅師宗頤

  夫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諸佛世界。隨心淨土。然則彌陀至聖不隔下凡。極樂雖遙。豈離方寸。所以念佛而即得見佛。求生而遂能往生。觀無量壽經者。以法界心照實相境。叁種淨業。明法行之正因。十六妙觀。爲寂照之方便。法身與化身隨量。依報與正報齊觀。是以韋提希…

《1969A 樂邦文類(宋 宗曉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