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證悟之後的生活怎麼樣?
時間:公元一九八叁年十一月二日
地點:臺北國父紀念館
對象:法師、護法信徒(弟子依空記)
一.悟是什麼?
二.如何開悟?
叁.悟後觀念
四.悟後生活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從今天起,我們要在這裏舉辦叁天的佛學講座。第一天,我要講的題目是:“人證悟之後的生活怎麼樣”,第二天,講的題目是:“人死亡之後的生命怎麼樣”;第叁天是:“人涅槃之後的境界怎麼樣”。
我們先從“人證悟之後的生活怎麼樣”講起。
有時候別人碰我們一下,“哎喲!好痛!”肚子餓了,“啊!好餓哦!”,知道痛、知道餓,這是知覺上的一種明白,雖然不是悟,但畢竟也是一種明白。日常生活裏,我們感覺到快樂、悲傷,能辨別好事、壞事,了解善的、惡的,這種分辨、知道,雖不是覺悟,總也是體會。
古今中外,有很多“知”的例子,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知道了地心引力;富蘭克林發現了電,啓示後代電學的發展,才有今天昌明的科技。這些發現,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是慢慢的由我知道、我懂了,發展出一套貢獻世人的學問理論。
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熠熠天星而成正覺。他說:
“奇怪!奇怪!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一種修行的體悟,在證悟真理之後,爲大地衆生的不能覺悟而惋惜而低歎!
覺悟的路是一條怎樣的路?覺悟之後的生活又是怎樣的生活?而證悟了的大德禅師,他們又會變成怎樣的人呢?我分四點來加以說明:
一.悟是什麼?
說到“悟”,是語言所表達不出,文字也形容不了的!譬如吃了一顆糖,感覺很甜、很好吃,這甜的程度、甜的滋味只有吃的人知道,即使說破了嘴皮,沒有吃的還是不能體會,“悟”就像這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自證自覺境界,所以禅宗說“悟”是“言語道斷,不立文字”的。
雖然“悟”不容易藉語言文字傳達,但是“悟”是絕對可以體驗的一種境界。由悟之中,可以體驗到“生命的奧秘”,生命是無限偉大,無限喜悅的存在。由悟之中,可以領略出“時間的永恒”,一刹那、一轉瞬都可以通往永恒的瀚海。悟,可以使我們體會“空間的無邊”,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悟,更可以使我們體認“人我一如”,原來你和我不是兩個人,你和我是一體一如的。“悟”是有聲音的,“悟”的聲音怎麼樣?是“崩”的一聲,震破混沌矇昧。“悟”也有速度,用“電光石火”來形容還不及萬分之一。“悟”的形象,是粉碎虛空,消滅迷妄,眼前望去,一片真實光明!
“悟”的內容究竟是什麼?悟的內容是“有無一體”,不是先“有”後“無”,或先“無”後“有”,而是有無同時俱在,悟是沒有先後的。悟的境界使我們可以隨順這個世間,覺得跟世間水乳交融;也可以使我們與世間違背,覺得方枘圓鑿,格格不入。悟是一種“通達的茫然”,也是一種“茫然的通達”。悟的那一刻,豁然通達了,回頭看看以往執著虛妄的世界,覺得茫然;這是“通達的茫然”。悟也好像在黑暗無際裏面,突然電光一閃,照破無明迷霧,頓見光明燦爛的世界,這就是“茫然的通達”!
悟是什麼?悟就是“我找到了!”人一直在探求生命的源頭,有時忽然靈光一現,“啊!我找到了!”找到了自己的本然面目,就好像瞬息間回到久別的故鄉,見到了睽違的爹娘,“忽然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悟了之後,可以讓你大笑叁天,一切的大地河山,看來都是親人,千峰萬仞也視同故友。悟了之後,也可以讓你大哭叁天,如同久別倦歸的遊子,回到慈母懷抱,感激涕零再無一言。
悟是什麼
悟是認識之後再進一步的識破、勘透,好比百尺竿頭往虛空處再上一步,這一步跨出便能舍掉百尺竿頭的依靠,遍曆虛空,來去自如。悟是理解之後更深刻、更透徹的洞悉,對生命再深思、再參透的體悟。
悟是什麼?悟是親證的體會,悟是明確的觀念,悟是透視的能力,悟是自性的覺醒,悟是明白的領會。悟是“生死一體”,悟後覺得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悟是“動靜一如”;浮動的世界裏有一個涅槃寂靜,在寂靜的世界裏,又有無數生命在欣欣向榮地活躍著。悟更是“有無一般”,有固然很好,無也非常豐富,從“無”之中,還可以生出千千萬萬個“有”!悟的時候,“來去一致”,來也未嘗來,去也未嘗去,親朋相聚,好友離散,在悟的境界裏是一致不二的!悟,使我們從矛盾中得到統一,從複雜中發現單純,從障礙中找到通達,從枷鎖中獲得解脫!
二、如何開悟?
古來能證悟的高僧大德很多,開悟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樣,其中有不少是看到自然界更遞興衰的現象而開悟的。譬如:靈雲志勤禅師看到桃花落地而開悟,並且做了一首詩偈來表達他的心境:“叁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參之後,回來見到庭院的梅花,終于開悟說:“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有的禅師多以日常生活爲機緣而開悟,譬如:永明延壽禅師聽到柴薪落地的聲音,而豁然大悟:“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香嚴智閑禅師在鋤田的時候,偶然拾起一塊瓦片,往後一丟,瓦片擊到竹子,“空!”地一聲,他便悟了,脫口說道:“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南宋時的張九成,夜半聽到青蛙鳴叫的聲音,恍然大悟,寫了一首偈子:“春天月下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與麼時誰會得,嶺頭腳痛有玄沙。”這就是聞天籁而啓開了智慧。種種前賢的證悟昭彰如在耳目,試問我們在平常生活中,究竟聽到了多少天籁呢?
有的禅師看到花綻花落開悟了,聽到泉流蛙鳴開悟了,有的禅師打破了杯盤碗碟而開悟了,甚至有的禅師摔了一跤而開悟了。譬如有名的柴陵郁禅師騎驢過穚時,不小心摔了一跤而見到自性說:“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有的禅師卻見到衣服上的一根毛而開悟。唐朝時候,有一個以樹爲家的鳥窠禅師,因住于樹上而得名。他有個學生跟隨著他學了十六年之久,禅師卻不曾特地爲他開示法要。有一天,這個學生忍不住了,向鳥窠禅師告假回家,禅師問他:
“咦!你在我這裏不是很好嗎?你要到哪裏裏去呢?”
“我要去參學。”
“爲什麼要去參學?”
“我要去研究佛法!”學生說。
“啊!我這裏也有佛法呀,你何必走呢?”
“可是,師父!我跟隨你十六年了,你從來沒有講過佛法?……”
鳥窠禅師聽他這麼說,不疾不徐地從破爛的衣服上抽出一根毛,對他說:
“你看,這不是佛法嗎?”
學生一看,當下就豁然開悟了。他因爲這一根布毛而領悟到佛法大意,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所以後人就稱他“布毛侍者”。我現在不要說只拿一根毛,就是把整件衣服拿給大家看,大家會開悟嗎?好比收音機要調准頻率,照相要對好焦距,才能聲音清晰,影像鮮明。悟也要機緣和合,針鋒相對,才能參透消息。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針見血。那麼我們一般人要如何才能開悟呢?我舉出幾點意見:
(一)身心俱放
有時候我們不僅對自己內心的欲望放不下,甚至連外在的身體也很執著,爲了這身心的桎梏,我們受了種種的辛苦,如果能把身心統統放下,自然就能解脫。
在印度,有一位名叫五通梵志的婆羅門外道,由于他只證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五種神通,少了一個漏盡通,煩惱未盡,不能解脫。有人就勸他說:
“你應該去向佛陀請教問道,他會幫助你證得漏盡通的!”
五通梵志接受了勸告,捧著兩盆鮮花要去供養佛陀向他請益。佛陀看到五通梵志迤逦走來,就對他說:
“梵志,放下!”
梵志一聽佛陀如此說,趕快把左手上的一盆花放下。佛陀看了,還是說:
“梵志,放下!”
梵志又把右手的花放在地上,兩手空空了。沒想到佛陀還是說:
“放下!放下!梵志放下!”
梵志一聽,心想:“老是叫我放下放下,都放下了,再沒有東西可以放下了啊!”
佛陀大聲叫他:“梵志!你放下啊!”
這時候,梵志“噢──”想通了,原來不是叫我把花放下,是叫我把身心放下!
我們老是在身心慾求上、人我是非上、功名利祿上貪求執著,不能俱放,一日不放下這些五欲塵勞,就一日不能與道相應,灑脫自在。
(二)勘破生死
能勘破生死,就能悟道,如果執著生死,是無法開悟的。
過去,有一位很美麗的小姐下了決心要參禅,向一位老禅師請教說:
“禅師啊,我要怎樣來參禅悟道呢?”
禅師看了看她,心裏想:這麼漂亮的小姐塵世裏的羁絆紛擾一定更多,就教教她一句訣:“隨他去,不管他!”當然,過去禅師參禅的方法很多,比如參“念佛是誰?”、“父母未生我之前,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這位禅師教她這一句訣,無非是要她止息心外的紛紛擾擾,得以明心見性,證悟佛法。這位小姐求道心切,緊緊記住這句訣,努力地參究。
有一天,她男朋友來找她了,有人告訴她:
“小姐,你男朋友來看你了!”
“隨他去,不管他!”小姐頭也不擡,繼續再參!
過了不久,從美國寄來一張入學通知書,告訴她申請留學的學校很歡迎她去就學。她看不也看,說:
“隨他去,不管他!”
這位小姐當初爲了准備出國,曾經去碰碰運氣買了一張愛國獎券,家裏人打電話來說:“中了,中了第一特獎!”
別人把好消息…
《人證悟之後的生活怎麼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