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證悟之後的生活怎麼樣?▪P3

  ..續本文上一頁手不僅可以握住一柄鋤楸,空手更能擁有整個宇宙虛空;也唯有“空”心,才能真正擁有宇宙而不貪著。對悟者而言,須彌固然能夠包容芥子,芥子也能夠納攝須彌;雨打花萎、風吹絮揚是自然現象,而“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也是平常稀松的事。透過禅悟的功夫,宇宙的本體與現象、現象與現象之間,不再是彼此矛盾隔礙的狀態,而是互相融攝調和的關系。但是悟者這種境界並不是一般人所能胡亂猜度的,沒有禅悟的體證功夫,而隨意模仿禅者的言行,有時候反而會畫虎類犬,贻笑大方。

  有一個年輕人在打坐,看到老禅師走過來了卻不起身問訊,禅師就數落他:

  “你這個年輕人,看到老人家來了,怎麼不站起來迎接呢?真是不懂禮貌!”

  年輕人學禅的口氣說:“我坐著迎接你,就是站著迎接你!”

  禅師一聽,上前打了年輕人一個耳光,年輕人憤憤地說:

  “你怎麼打我?”

  禅師笑道:“我打你耳光,就是不打你耳光!”

  禅不是世智聰辯,禅更不是裝模作樣,禅悟之後的智慧是自然的流露,不是忖臆仿效所能得到的。

  (叁)處在妄心中,卻能無妄心

  有一位信佛虔誠、嚴持戒律的王居士,平時謹言慎行,潔身自好,受到衆人的敬仰。但是後來有些同修們發現,一到薄暮黃昏,王居士就獨自一人向後街的煙花柳巷走去,難道一向自持嚴謹的王居士也禁不起女色的誘惑,自毀清譽嗎?大家在背後議論紛紛,有一個好事者,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有一天尾隨在王居士的背後,想去探個虛實。兩人穿街走巷,來到了一家“翠花閣”的地方,裏面妍美俏麗的姑娘們,一看到王居士來了,紛紛莺莺燕語地向王居士殷勤問好,然後簇擁著王居士上樓去了。這人愈發迷惑,也跟著偷偷上樓,霎時被一幅動人的景象懾住了:原來剛才那群喧鬧嘻笑的姑娘們,個個正襟危坐地坐在莊嚴的佛堂之前,安安靜靜、凝神貫注地在傾聽王居士說法。原來王居士是到生死海中來大轉*輪,處雜染而不汙;在烈火堆中栽植淨蓮,化慾惱爲清涼。王居士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無畏精神,正是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慈悲胸懷,而王居士熱鬧場中當道場,虛妄境而不動搖的定力,實爲禅者隨緣放曠、任運逍遙的妙行!

  (四)處在分別中,卻能無分別

  藥山禅師有一次在山頂上散步,看到山邊有兩棵樹,一棵長得很茂盛,另一棵早已枯萎了。這時候,他的徒弟道吾禅師和雲岩禅師走過來了,藥山就問他們:

  “你們說,哪裏一棵樹好看呢?”

  道吾說:“當然是榮的這棵好看!”藥山點點頭。

  雲岩卻說:“不,我倒覺得枯的那棵好看!”,藥山也點點頭。

  旁邊有個侍者就問藥山:“師父,道吾說榮的好看,您點頭;雲岩說枯的好看,您也點頭,到底哪裏一棵好看啊?”

  藥山于是反問侍者說:“那麼,你認爲那一棵好看呢?”

  “枝葉茂盛的那棵固然生氣勃勃,枝葉稀疏的那棵也不失古意盎然呀!”侍者回答說。

  萬有諸法自性平等一如,沒有善惡、美醜、高下、貴賤的分別,因此在禅者的眼中,榮茂的樹木和枯萎的樹木都一樣美好了。

  在有名的《維摩诘經》裏,諸天菩薩和二乘羅漢海會雲集維摩丈室,聆聽維摩诘菩薩講說“不二法門”,美麗的天女們聽到會心處,從天上紛紛飄灑五彩缤紛的花朵,供養菩薩,表達心中的贊歎。這些絢麗的花朵飄在大菩薩的身上,輕輕地自然掉落;但是落在二乘羅漢身上,卻好像黏住一樣,無論如何用力也取不下來。《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爲二乘人的心中還有姹紫嫣紅的“花”相,起了差別虛妄的念頭,執著花而不放,花因此附著而不掉。大乘菩薩證悟諸法性空的道理,泯除一切假相,縱然是“百花叢裏過”也能“片葉不沾身”,何況是朵朵的天花,自然隨身飄落無礙了。

  四.悟後的生活 d

  悟前、悟後的生活有什麼不同?開悟之後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風光?開悟後天地還是天地,日月依舊是日月,人我仍然是人我,只是生活的內涵、品味不一樣了。未開悟前,“吃時不肯吃,百種思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開悟之後,“饑來吃飯困來眠”,一樣地吃飯,一樣的睡覺,灑脫自如,任性逍遙;開悟前時時難過,步步維艱,開悟後日日是好日,處處通大道。開悟之後的生活是精神重于物質的生活,是掙脫了物慾的牽系,住于塵勞五欲,但是卻不被汙染,追求無上理想世界的生活。

  懶融禅師煮石充饑,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驚異地提醒他說:

  “師父!那是石頭啊!你怎麼吃石頭呢?”

  懶融一看:“喲!是石頭,你要不要吃看看?美味十足哩!”在禅師的口中,堅硬的石頭也是珍肴佳品。

  天寒地凍的嚴冬,禅師凍得鼻涕四溢,有人看了就說:“哎喲!師父你鼻涕都快流到嘴裏了,把它擦一擦吧!”

  禅師非但不以爲忤,並且悠然自得地說:

  “哈!我才沒有時間爲俗人擦拭鼻涕呢!”

  一般人大都只注重環境的清掃,身體的沐浴,卻忽略了心靈的淨化。窗明幾淨的環境,光鮮潔淨的身體固然能讓我們生活得更舒適,但是一顆清淨的心,更能使我們的人生別有不同的新氣象。擁有清淨的心,五濁的惡世也是安樂的國土;沒有清淨的心,縱然置身極樂淨土也是汙穢的娑婆。潔身固然重要,我們更要學習懶融禅師節省有限的生命,去從事淨化心靈的當急要務!

  近代的弘一律師,淡泊物質,隨緣生活。一條毛巾用了十八年,破破爛爛的;一件衣服穿了幾載,縫補再縫補,有人勸他說:“法師,該換新的了。”

  他卻說:“還可以穿用,還可以穿用。”

  出外行腳,住在小旅館裏,又髒亂、又窄小,臭蟲又多,有人建議說:“換一間吧!臭蟲那麼多。”

  他如如不動地說:“沒有關系,只有幾只而已。”

  平常吃飯佐菜的只有一碟蘿蔔乾,他還吃得很高興,有人不忍心地說:“法師!太鹹了吧!”

  弘一大師恬淡知足地說:“鹹有鹹的味道。”

  一個有悟境的人,早已超然物外,不受物質的豐足或缺乏所系縛,貧窮不嘗以爲苦,富裕也不曾以爲樂,覺得這樣也好,那樣也不錯,如同慈航法師所說:“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不管物質好壞,境遇順逆,精神一樣愉快輕安。

  開悟之後的生活是智慧重于感情的生活,是淨化私情私愛,充滿睿智靈慧的生活。是掃蕩迷情,直透諸佛般若空慧的生活。

  有一天,丹霞天然禅師在一個佛寺裏挂單,正好碰到寒冬,丹霞禅師拿起木雕的佛像,生起火烤暖冰冷的手,寺裏的香燈師父看了,驚叫:

  “幹什麼?你怎麼可以燒佛像?”

  禅師說:“我在燒舍利啊!”

  香燈師父說:“胡說,佛像那有舍利子?”

  “啊!既然佛像沒有舍利子啊?那麼多拿幾尊來燒吧!”

  我們平常人看到燒佛像認爲大逆不道,可是悟道後的丹霞禅師,以大智大悲洞然佛的法身遍滿宇宙虛空,充塞無量沙界,佛與衆生如如平等,唯有證悟自性如來,才是真正見佛、敬佛的人。禅師不像一般世俗人一樣拜佛像、尊敬佛像,但是在不敬不禮的行止中,卻有著智慧的真情。

  悟後的生活是大衆重于個人的生活;是菩薩“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的大悲生活;是“有一衆生未度,豈可自己逃了”的利他生活,爲衆生施舍無量的方便,引導衆生趨入菩提。

  悟,是從觀念的改變到生活品味的轉換,禅師們悟道的生活是怎樣的生活?我提出叁種供各位參考:

  (一)自然的生活

  悟道的生活是泯除一切機用、隨緣放曠的自在生活,是超絕較量計度,絕對純真純美的自然生活。“山高水長,柳綠花紅;日照則溫,風吹則涼。”山川草木,大地山河無不蘊藏著無限的禅機;煦日照耀,微風吹拂莫不透露著諸佛的法音,一切都是自然的流露,一切充滿真的純淨、善的純德、美的純情。連最簡單的飲食,在禅師們悟道的生活裏,也有一份自然灑脫的境界。

  有人向趙州禅師請教說:

  “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禅師回答說:“吃茶去!”

  這人又問:“什麼是父母未生我的本來面目?”

  禅師回答說:“洗缽去!”

  吃茶、洗缽和參禅悟道有什麼關系呢?如果我們能從日常生活的吃飯、喝茶之中,品嘗出般若妙味,就能見自己的本來面目,與叁世諸佛心心相印。佛法大意不向高遠的地方追求,而在率性天真、自然拙樸的這顆“平常心”中體證。

  (二)無住的生活

  悟道的生活是絕對自由自在的無住生活,住于生死塵勞之中,卻不被五欲所牽系;住于涅槃無漏的世界,卻不耽著涅槃的安樂。彷佛出淤泥而不染的淨蓮,植根于汙濁的現實世界,而成就莊嚴清淨的國土。悟道的生活是參透凡情、無牽無絆的生活,住于喧嘩的十裏紅塵,常懷遁世歸隱的出離心;住于清幽的林邊水下,恒發度衆濟世的大悲願,宛如行雲流水,隨緣度化,舒卷自如。古人形容出家悟道的出家人說:“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裏遊。”“覩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真是一種以無住爲安住、因無得而真得,灑脫自在、逍遙悠遊的中道生活。

  (叁)救世的生活

  悟道的生活是絕對大慈大悲,擔負衆生困苦的救世生活。一般人以爲出家人勘破紅塵,過著青燈古佛的生活,是消極避世的悲觀作法,其實出家人是勘破塵囂的虛假空幻,放下浮世的巧爭利奪,而積極追求更超脫真實的生命。勘破、放下不是退縮逃避,而是勇往直前、積極投入真理之旅的壯舉。唯有勘得破、看得徹,才能真正提得起、做得真;先有出世的了悟心懷,才能做入世的慈悲事業。

  趙州禅師問南泉禅師說:

  “你將來要到那裏去?”

  南泉回答說:“投生員外家做水牯牛。”

  意思是說來生要爲衆生作牛作馬,解決衆生調養色身所需,並且爲衆生犁出智慧福田。所謂“欲成諸佛龍象,先作衆生牛馬。”是學習菩薩道,必需抱持慈悲救世熱忱的最佳說明。

  臨濟禅師有一次在山上栽植樹木,師父黃檗禅師看到了就問他:

  “山上樹木已經這麼多了,何必又去種樹呢?”

  臨濟禅師回答說:“那些大樹是前人種植的,我也來種一些,留給後代子孫做榜樣用吧!”

  禅師這種不求自利,與天下人作蔭涼的胸懷,是崇高無上救世精神的顯露。

  有一個參禅的人,曾經告訴過我說:“每天我從窗子裏看出去,送報的報童踩著腳踏車,挨家挨戶地把當天的報紙送給每一戶人家,不管風雨寒霜,日複一日。那份小小的報紙裏,有多少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讓這一家人每天都能享受閱讀新知識的快樂。我也想送一份小小的東西給每一個人的心……。”

  各位,你們是否曾經想過:這一生送一分什麼樣的東西給每一個人的心呢?

  開悟的境界需要自己親自去實證,悟道的生活需要自己實際去體驗。想要學會遊泳,縱然遍覽遊泳指南的書籍,具備一切遊泳常識,如果不下水一試,終究是旱鴨子一只,不能成功的。我誠懇祝福各位,在真理的大海裏,每一個人都是泳技高超的能者!

  

  

《人證悟之後的生活怎麼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