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证悟之后的生活怎么样?▪P2

  ..续本文上一页转告她,一心参禅的小姐还是一句:“随他去,不管他!”浑然忘掉了心外的世界。

  经过了这么多次“随他去,不管他!”,冲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有一天,无意之中看到她童年时候与老祖母合照的相片,发黄的相片中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如今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头发苍苍的老祖母也已过逝了。她心里想:“再过几十年,我不是也一样要埋骨黄泉吗?人生无常,生死一瞬,我还执着什么呢?”

  一个转念,她冲破了最后一道“生死的关卡”,对她来说生死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事,透过无常生死,她悟到了无生无灭的究竟安乐。

  (三)不近人情

  有时候,为了悟道,禅师们的作法是不近人情的。

  我一向主张八宗兼弘,但是在佛教的宗派里,我出身的祖庭是属于禅宗的“临济宗”,因此临济义玄禅师是我们的祖师,现在我把这位老祖师怎么开悟的情形告诉大家。

  有一天,临济禅师在田里工作,他的师父黄檗禅师到田里去看他,黄檗禅师看到满头大汗的徒弟就安慰他说:

  “你做得很辛苦了!”

  临济禅师对他师父的慰问,不但不感谢,反而扑上去打了他几拳。临济禅师的徒弟在一旁,看到师父无缘无故打师公,很不服气,就凑上去打师父几拳。黄檗禅师看到了,反而抓住徒孙的手说:

  “小子!你怎么可以打他呢?”说着,一巴掌打过去。三个人打成一团,难分难解。如果他们三位今天在这里相打的话,各位看了一定会很失望,也许会认为:

  “啊!这些出家人比我们还不如,我们在家人跟朋友碰面了也不会打架啊!”

  乍看之下,几个互有师徒关系的禅师大打出手,的确有悖常情。但是在他们三人你一拳、我一掌之中,却蕴涵彼此之间无比亲蜜的法情道爱。这一拳打散了彼此的差别对待,这一掌沟通了彼此的心灵;这是心心相印的一拳,是惺惺相惜的一掌。在打架中,他们的慧命交流在一起;在打架中,他们体悟禅的妙趣。假如我们也能和他们一样,从打架中悟出禅机,打架也变成喜悦的事了!因此表面上悟道者的一些行径,看起来很不近人情,但是事实上这里面却有更通达的道情。

  云门禅师去参访汾阳无业禅师,到了无业禅师的道场,正是薄暮冥冥的时分。云门使劲地敲着深锁的两扇大门,半天过去了,知客师父来应门,云门道明来意之后,抬起一脚正要跨入门槛的时候,知客师父出其不意用力把门一关,把他这只脚压在里面了。

  “哎哟!哎哟!好痛哟!”云门禅师痛彻心肺地叫着。

  “谁在喊痛呀?”知客师父佯装不知地问。

  “师父!是我啦!”

  “你在哪里里呢?”

  “我人在外面。”

  “你人在外面,怎么会痛呢?”

  “因为你把我的脚关在里面了。”

  知客师父一听,大喝一声说:

  “你还有里面、外面啊!”

  云门禅师虽然被压断了一条腿,但是这一关一阖却截断了虚妄纷纭的世界,证悟了内外一如、平等无二的道理。

  百丈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马祖禅师出外,半路上,看到天空迎面飞来一群野鸭子,马祖禅师就问:

  “那是什么?”

  “野鸭子。”百丈禅师说。

  “飞到哪里里去了?”

  “飞走了啊!”

  马祖禅师一听,马上用力把百丈禅师的鼻子捏起来,百丈禅师大叫:

  “好痛哦!好痛哦!”

  马祖禅师就说:“既然飞过去了,怎么还会痛呢?”

  百丈言下大悟。这一捏把一切的爱憎无明、物我彼此都捏除得无影无踪。禅师们种种悟道的方法,看似乖逆违悖、不近人情,唯有透过不近“凡情”的大转化、再提升之后,才能体悟超乎俗情常理的真理真情。

  (四)专精忘我

  求道要秉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专心精进以至于忘我,才能开悟。

  太虚大师在普陀山闭关静修,有一天晚上打坐的时候,耳畔听到钟声“当!当!”低沈雄壮地响着,原来是寺院开大静养息的时刻。由于他专心一致,放下众缘,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敲钟做早课的时候才出定。大师听着悠扬嘹亮的钟声,还以为是晚上睡觉的钟声。

  不久前才圆寂的一百二十岁的虚云老和尚,七十多岁那年,驻锡于陕西翠微山,一日清晨,淘米下锅,盘起腿来等饭煮熟,那里知道这一入定,就整整入定了一百八十天才出定。刚出定的时候还不知道时间,翻开埋在雪堆的锅盖一看,半年前煮的饭早已发霉腐烂了。如此专心一致,心无罣碍,才能深入禅定证悟菩提。

  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证道后回到故乡,他的嫂嫂非常尊敬他,奉他为师表,要跟他求道。马祖道一禅师对她说:“你把一个鸡蛋吊在半空中,每天注意听,只要听到鸡蛋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就可以悟道了!”嫂嫂信以为真,每天专注倾听鸡蛋的声音,从不懈怠,多少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听到鸡蛋的声音。渐渐地,吊着鸡蛋的线朽烂了,有一天终于断裂了,鸡蛋从半空中掉了下来,发出“ㄅㄥ”的一声,嫂嫂一听,悟了-原来物我合一,心外更无一个真实世界,这一声打破了里外、人我,而臻于如如。可见,只要思想统一、精神专注,就是无情也能说法悟道了。

  三.悟后的观念 

  开悟之前,世界是一片迷蒙浑沌,开悟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气象呢?开悟之前,人生是一场贪瞋痴爱,开悟之后,将是一段如何的风光呢?悟后的观念,与未证悟之前会有什么不同的转变呢?

  古人说:“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万般可忘,难忘者闲名一段。”世间上的人执迷于尘劳五欲,一面系缚自己,一面又要别人帮助他解脱。悟,是观念的改变,智慧的体现:未悟之前,心里种种执着,贪恋功名富贵,计较人我是非,沈溺虚幻情爱,放不下也解脱不了;开悟之后,能挣出名缰利锁的綑绑,冲破情关慾海的迷离,朗朗观看世间,顶天立地生活于宇宙。

  有人以参禅前后的不同感受来说明悟后的心境;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开悟之后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因为我们内心贪求执着,不能体会山水的清明,因此看山是山,与我无关,看水是水,于我何益?但是经过一番历练提升之后,再来看看山水万物,“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鸟树林都是我的朋友,溪声流水都是我的知音。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无非真理法身;一沙一石、一山一水,无不是如来妙谛,山河大地、宇宙虚空乃至一切众生,都是从我清净自性所涌现出来的。山水不再是心外的山水,而是我心内所流露的智慧活泉。

  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参禅颇有见地,曾经做了三首诗偈来表明他参禅悟道的三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尚未参禅的情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的是心被光怪陆离的假相所迷惑,而不能认清真正的自己,彷佛置身于虚无飘渺的山峦之间,却看不清庐山的峻峭面目。第二阶段是参禅而尚未开悟的心情:“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虽然千般寻觅,却被迷蒙的山岚云气遮断了去路,纔下眉头,又上心头,没有悟道,实在心有不甘。蓦然回首,才知道庐山就在那烟雾江潮之中。放下思虑,才知道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睡觉,只是滋味不一样了。因此第三个阶段即是悟道之后的境界:“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涓涓的溪流、青青的山峦,都是如来的真理化身了。

  开悟之前看一切万法,如翳在眼,雾里观花,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开悟之后再返观世间诸有,如盲重光,烟雾尽散,可以如实看清山河大地的本来面目。悟前、悟后的看法,宛如天壤之别。

  那么悟道之后的观念,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一)处在苦境中,却能不自苦

  唐朝有一位禅师,住在山顶里,由于没有剃头刀,因此头发髭须虯生;深山之间取水困难,无法时时沐浴,蓬头垢面,衣衫不洁。有人看到了就对他说:

  “禅师!你何必如此自苦呢?”

  禅师却怡然自得地说:“你认为我的须发没有剃除很肮脏吗?但是我的烦恼早已断绝了。你以为我的身体没有洗涤很污秽吗?但是我的身心早已清净了。你觉得我没有更换衣服很卑贱吗?其实我早以佛法的无上法衣来庄严我的生命了!”

  物质生活的欠缺,在禅悟的人看来不是苦恼,反而是修道的逆增上缘,所谓“忧道不忧贫”。禅者所追求的是“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贫无立锥之地。”的洒脱生活。在悟者的心中,处苦境固然不觉得苦,处乐境也不以为乐。譬如宋朝的道楷禅师,皇帝屡诏不赴,最后皇帝降罪,派官审问他。官吏尊敬禅师年高德重,教他托疾免罪的方法,但是他却宁愿受罚也不肯欺骗作诳。对禅师而言,荣辱苦乐是平等一如的,悟道者由于能够勘破世间苦乐的虚妄性,泯除苦乐的差别见,因此处于任何环境、任何时空,都能悠然自在,放旷逍遥了。

  (二)处在矛盾中,却能不矛盾

  悟道的禅师们有些言行举止及观念,让人觉得很怪异,譬如禅师们说:“益州的马吃草,牧州的牛发胀。”这话好比是说:高雄的马在吃草,台北的牛肚子胀起来了。这句话乍看之下很不合常理。在我们的观念里益州和牧州是南辕北辙的两个地方,牛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动物,彼此具有质碍性,如何能够融合在一起呢?由于我们对于事相总是抱持对待化、个别化的心态加以观察,无法融合化、整体化,全局观照,因此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一个重重障碍、支离破碎的世界,但是悟者的境界,却能把时空从矛盾障碍之中调和起来,泯绝彼此、物我的对待差别,因此所看到的世界是重重无尽、圆融统一的世界。

  傅大士有一首诗,最能表现这种矛盾而统一的境界:“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在禅悟者看来,空…

《人证悟之后的生活怎么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