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證悟之後的生活怎麼樣?▪P2

  ..續本文上一頁轉告她,一心參禅的小姐還是一句:“隨他去,不管他!”渾然忘掉了心外的世界。

  經過了這麼多次“隨他去,不管他!”,沖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難關。有一天,無意之中看到她童年時候與老祖母合照的相片,發黃的相片中那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如今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頭發蒼蒼的老祖母也已過逝了。她心裏想:“再過幾十年,我不是也一樣要埋骨黃泉嗎?人生無常,生死一瞬,我還執著什麼呢?”

  一個轉念,她沖破了最後一道“生死的關卡”,對她來說生死不再是那麼可怕的事,透過無常生死,她悟到了無生無滅的究竟安樂。

  (叁)不近人情

  有時候,爲了悟道,禅師們的作法是不近人情的。

  我一向主張八宗兼弘,但是在佛教的宗派裏,我出身的祖庭是屬于禅宗的“臨濟宗”,因此臨濟義玄禅師是我們的祖師,現在我把這位老祖師怎麼開悟的情形告訴大家。

  有一天,臨濟禅師在田裏工作,他的師父黃檗禅師到田裏去看他,黃檗禅師看到滿頭大汗的徒弟就安慰他說:

  “你做得很辛苦了!”

  臨濟禅師對他師父的慰問,不但不感謝,反而撲上去打了他幾拳。臨濟禅師的徒弟在一旁,看到師父無緣無故打師公,很不服氣,就湊上去打師父幾拳。黃檗禅師看到了,反而抓住徒孫的手說:

  “小子!你怎麼可以打他呢?”說著,一巴掌打過去。叁個人打成一團,難分難解。如果他們叁位今天在這裏相打的話,各位看了一定會很失望,也許會認爲:

  “啊!這些出家人比我們還不如,我們在家人跟朋友碰面了也不會打架啊!”

  乍看之下,幾個互有師徒關系的禅師大打出手,的確有悖常情。但是在他們叁人你一拳、我一掌之中,卻蘊涵彼此之間無比親蜜的法情道愛。這一拳打散了彼此的差別對待,這一掌溝通了彼此的心靈;這是心心相印的一拳,是惺惺相惜的一掌。在打架中,他們的慧命交流在一起;在打架中,他們體悟禅的妙趣。假如我們也能和他們一樣,從打架中悟出禅機,打架也變成喜悅的事了!因此表面上悟道者的一些行徑,看起來很不近人情,但是事實上這裏面卻有更通達的道情。

  雲門禅師去參訪汾陽無業禅師,到了無業禅師的道場,正是薄暮冥冥的時分。雲門使勁地敲著深鎖的兩扇大門,半天過去了,知客師父來應門,雲門道明來意之後,擡起一腳正要跨入門檻的時候,知客師父出其不意用力把門一關,把他這只腳壓在裏面了。

  “哎喲!哎喲!好痛喲!”雲門禅師痛徹心肺地叫著。

  “誰在喊痛呀?”知客師父佯裝不知地問。

  “師父!是我啦!”

  “你在哪裏裏呢?”

  “我人在外面。”

  “你人在外面,怎麼會痛呢?”

  “因爲你把我的腳關在裏面了。”

  知客師父一聽,大喝一聲說:

  “你還有裏面、外面啊!”

  雲門禅師雖然被壓斷了一條腿,但是這一關一阖卻截斷了虛妄紛纭的世界,證悟了內外一如、平等無二的道理。

  百丈禅師,有一次和他的師父馬祖禅師出外,半路上,看到天空迎面飛來一群野鴨子,馬祖禅師就問:

  “那是什麼?”

  “野鴨子。”百丈禅師說。

  “飛到哪裏裏去了?”

  “飛走了啊!”

  馬祖禅師一聽,馬上用力把百丈禅師的鼻子捏起來,百丈禅師大叫:

  “好痛哦!好痛哦!”

  馬祖禅師就說:“既然飛過去了,怎麼還會痛呢?”

  百丈言下大悟。這一捏把一切的愛憎無明、物我彼此都捏除得無影無蹤。禅師們種種悟道的方法,看似乖逆違悖、不近人情,唯有透過不近“凡情”的大轉化、再提升之後,才能體悟超乎俗情常理的真理真情。

  (四)專精忘我

  求道要秉著“精誠所至、金石爲開”的精神,專心精進以至于忘我,才能開悟。

  太虛大師在普陀山閉關靜修,有一天晚上打坐的時候,耳畔聽到鍾聲“當!當!”低沈雄壯地響著,原來是寺院開大靜養息的時刻。由于他專心一致,放下衆緣,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敲鍾做早課的時候才出定。大師聽著悠揚嘹亮的鍾聲,還以爲是晚上睡覺的鍾聲。

  不久前才圓寂的一百二十歲的虛雲老和尚,七十多歲那年,駐錫于陝西翠微山,一日清晨,淘米下鍋,盤起腿來等飯煮熟,那裏知道這一入定,就整整入定了一百八十天才出定。剛出定的時候還不知道時間,翻開埋在雪堆的鍋蓋一看,半年前煮的飯早已發黴腐爛了。如此專心一致,心無罣礙,才能深入禅定證悟菩提。

  唐朝的馬祖道一禅師證道後回到故鄉,他的嫂嫂非常尊敬他,奉他爲師表,要跟他求道。馬祖道一禅師對她說:“你把一個雞蛋吊在半空中,每天注意聽,只要聽到雞蛋發出聲音的時候,你就可以悟道了!”嫂嫂信以爲真,每天專注傾聽雞蛋的聲音,從不懈怠,多少年過去了,還是沒有聽到雞蛋的聲音。漸漸地,吊著雞蛋的線朽爛了,有一天終于斷裂了,雞蛋從半空中掉了下來,發出“ㄅㄥ”的一聲,嫂嫂一聽,悟了-原來物我合一,心外更無一個真實世界,這一聲打破了裏外、人我,而臻于如如。可見,只要思想統一、精神專注,就是無情也能說法悟道了。

  叁.悟後的觀念 

  開悟之前,世界是一片迷蒙渾沌,開悟之後,又是一番怎樣的氣象呢?開悟之前,人生是一場貪瞋癡愛,開悟之後,將是一段如何的風光呢?悟後的觀念,與未證悟之前會有什麼不同的轉變呢?

  古人說:“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叁杯;萬般可忘,難忘者閑名一段。”世間上的人執迷于塵勞五欲,一面系縛自己,一面又要別人幫助他解脫。悟,是觀念的改變,智慧的體現:未悟之前,心裏種種執著,貪戀功名富貴,計較人我是非,沈溺虛幻情愛,放不下也解脫不了;開悟之後,能掙出名缰利鎖的綑綁,沖破情關慾海的迷離,朗朗觀看世間,頂天立地生活于宇宙。

  有人以參禅前後的不同感受來說明悟後的心境;沒有參禅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禅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開悟之後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因爲我們內心貪求執著,不能體會山水的清明,因此看山是山,與我無關,看水是水,于我何益?但是經過一番曆練提升之後,再來看看山水萬物,“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水鳥樹林都是我的朋友,溪聲流水都是我的知音。一草一木、一花一葉,無非真理法身;一沙一石、一山一水,無不是如來妙谛,山河大地、宇宙虛空乃至一切衆生,都是從我清淨自性所湧現出來的。山水不再是心外的山水,而是我心內所流露的智慧活泉。

  宋朝的大文豪蘇東坡參禅頗有見地,曾經做了叁首詩偈來表明他參禅悟道的叁個過程。第一個階段是尚未參禅的情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指的是心被光怪陸離的假相所迷惑,而不能認清真正的自己,彷佛置身于虛無飄渺的山巒之間,卻看不清廬山的峻峭面目。第二階段是參禅而尚未開悟的心情:“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物,廬山煙雨浙江潮。”雖然千般尋覓,卻被迷蒙的山岚雲氣遮斷了去路,纔下眉頭,又上心頭,沒有悟道,實在心有不甘。蓦然回首,才知道廬山就在那煙霧江潮之中。放下思慮,才知道吃飯還是吃飯,睡覺還是睡覺,只是滋味不一樣了。因此第叁個階段即是悟道之後的境界:“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涓涓的溪流、青青的山巒,都是如來的真理化身了。

  開悟之前看一切萬法,如翳在眼,霧裏觀花,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開悟之後再返觀世間諸有,如盲重光,煙霧盡散,可以如實看清山河大地的本來面目。悟前、悟後的看法,宛如天壤之別。

  那麼悟道之後的觀念,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一)處在苦境中,卻能不自苦

  唐朝有一位禅師,住在山頂裏,由于沒有剃頭刀,因此頭發髭須虯生;深山之間取水困難,無法時時沐浴,蓬頭垢面,衣衫不潔。有人看到了就對他說:

  “禅師!你何必如此自苦呢?”

  禅師卻怡然自得地說:“你認爲我的須發沒有剃除很肮髒嗎?但是我的煩惱早已斷絕了。你以爲我的身體沒有洗滌很汙穢嗎?但是我的身心早已清淨了。你覺得我沒有更換衣服很卑賤嗎?其實我早以佛法的無上法衣來莊嚴我的生命了!”

  物質生活的欠缺,在禅悟的人看來不是苦惱,反而是修道的逆增上緣,所謂“憂道不憂貧”。禅者所追求的是“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今年貧,貧無立錐之地。”的灑脫生活。在悟者的心中,處苦境固然不覺得苦,處樂境也不以爲樂。譬如宋朝的道楷禅師,皇帝屢诏不赴,最後皇帝降罪,派官審問他。官吏尊敬禅師年高德重,教他托疾免罪的方法,但是他卻甯願受罰也不肯欺騙作诳。對禅師而言,榮辱苦樂是平等一如的,悟道者由于能夠勘破世間苦樂的虛妄性,泯除苦樂的差別見,因此處于任何環境、任何時空,都能悠然自在,放曠逍遙了。

  (二)處在矛盾中,卻能不矛盾

  悟道的禅師們有些言行舉止及觀念,讓人覺得很怪異,譬如禅師們說:“益州的馬吃草,牧州的牛發脹。”這話好比是說:高雄的馬在吃草,臺北的牛肚子脹起來了。這句話乍看之下很不合常理。在我們的觀念裏益州和牧州是南轅北轍的兩個地方,牛馬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動物,彼此具有質礙性,如何能夠融合在一起呢?由于我們對于事相總是抱持對待化、個別化的心態加以觀察,無法融合化、整體化,全局觀照,因此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一個重重障礙、支離破碎的世界,但是悟者的境界,卻能把時空從矛盾障礙之中調和起來,泯絕彼此、物我的對待差別,因此所看到的世界是重重無盡、圓融統一的世界。

  傅大士有一首詩,最能表現這種矛盾而統一的境界:“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在禅悟者看來,空…

《人證悟之後的生活怎麼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