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時間:一九九○年元月一日

  地點:佛光山

  對象:法師、教授等  

  一.五乘共法是人間的佛教  

  二.五戒十善是人間的佛教

  叁.四無量心是人間的佛教  

  四.六度四攝是人間的佛教

  五.因緣果報是人間的佛教  

  六.禅淨中道是人間的佛教

  佛光山住持心平和尚、大會主席慈惠法師、各位法師、各位教授、各位嘉賓、各位發表論文的同學們:

  佛光山是提倡人間佛教的,所以剛才主席說,在一九九○年開始這一天,我們舉辦青年的學術會議,以“人間佛教”爲研究的主題,這對我來說,是非常高興的。我最近幾天都在軍中說法,回來時,大會主席慈惠法師邀請我發表主題演說。學術的主題演說,必須作些研究;我也沒有時間去准備資料,他們對我說:“您已提倡人間佛教幾十年了,應該說說您的心得。”“人間佛教”,不但早在我心裏,在我的行爲裏,也時時在我的思想裏;所以,藉此機會把我心裏對人間佛教的一點看法,向大家提出,談談“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各位既然以研究“人間佛教”爲主題,對于人間佛教的思想應該有所了解,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間佛教呢?

  我們知道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人間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衆生在人間,一切都以人間爲主。佛陀爲什麼不在其它五道成佛呢?爲什麼不在十法界中,其它的法界中成道呢?而降世在人間成道呢?再深入來看,佛陀爲什麼不在過去時間、未來時間成道?而在我們現世的娑婆世界成道?也就是說,佛陀他是以提倡人間爲主的。人間的佛陀,他所展現的人間佛教,具有下面六個特性:

  一.人間性: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的性格。他和我們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能,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發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視生活,對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臥,處處都有教導,處處都有指示。甚至對于家庭、眷屬的關系,參與社會、國家的活動,都有明確的指示。

  叁.利他性:佛陀降生這個世界,完全是爲了“示教利喜”,爲了教化衆生,爲了給予衆生利益,以利他爲本懷。

  四.喜樂性:佛教是個給人歡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義,就是爲了要解決衆生的痛苦,給予衆生快樂。

  五.時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緣,降誕于世,特別與我們這個世間結緣。雖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並且已經證入涅槃,但是佛陀對于我們世世代代的衆生,都給予了得度的因緣。所以到今天,我們還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爲我們的模範。

  六.普濟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濟性。記得過去梁漱溟先生,他從佛教的研究,慢慢轉入儒家。他認爲佛教的人間性不夠,所以當太虛大師在漢藏教理院,請他演講時,他在黑板上寫了“此時、此地、此人”。他說:“我爲什麼走入儒家,就是爲了這六個字。講時間,佛教談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的阿僧只劫,但是我們生命當下的現世很重要。佛教講到空間、地方,說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無量諸世界,世界雖然講了那麼多,但我們相處的這個世界,需要我們去淨化它。佛教講到衆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衆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在無量無邊的衆生中,以人最爲重要。”太虛大師在梁氏演講之後,作了一個說明,佛教雖然講過去、現在、未來,但是重在現世的普濟。空間上,佛教雖然有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也是重視此界的普濟;佛教講到衆生,雖然有十法界衆生,但也是重在人類的普濟。

  佛教是以人爲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種經論中,一直強調:“我是衆中的一個”,表示他不是神。《維摩诘經》則說:“佛國、佛土在衆生身上求,離開了衆生,就沒有佛,離開了群衆去求道,是沒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師更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我們要成佛,必須在人道磨練、修行,由人才能成佛,在其它諸道中,是無法成就佛道的。

  《法華經》中曾以“人身難得”的譬喻,來贊歎生爲人的可貴。經上說:“黑夜裏有一只盲眼的龜,想要上岸求救。茫茫大海,闇黑無邊,只有一根木頭,這根木頭有一孔,這只瞎了眼睛的烏龜,在百年一浮一沈的刹那,找到那個孔,才能找到得救之道。”得人身,就是如此困難、希有。《阿含經》中也說到:“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這些都是意謂人身的難得,人間的可貴。

  我有一次在美國叁藩市,舉行家庭普照。有一個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我們在家的佛教徒,叫我們了生脫死,我們不想;叫我們成佛,我們也沒有動念過,因爲成佛是好遙遠好遙遠的事;了生脫死,也是件好渺茫好渺茫的事。我們現在只想知道,我如何能夠過得比別人更好一點,比別人更高一點,那就好了。”我聽了以後,感觸很多,我們的佛教一直偏離了人生。過去關閉的佛教、山林的佛教、自了漢的佛教、個人的佛教,失去了人間性,讓許多有心入佛門的人,徘徊在門外,望而卻步,裹足不前。所以佛教在度化衆生的方面,要加強力量。

  印度佛教最初的一百年至叁百年之間,是小行大隱的時代──小乘佛教盛行,大乘佛教隱晦的時代。到了六百年以後,是大行小隱的時代乘佛教盛行,而小乘佛教不彰顯的時代。一千年以後,是密主顯從的時代,──教爲主,顯教爲從的時代。到了今天是人間圓融的時代。不論是小乘的、南傳的、大乘的、西藏的、中國的佛教,今日提出的人間佛教,是要把最原始的佛陀時代到現代的佛教,融合起來,統攝起來。

  以中國佛教的發展來說,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四大名山,是以四大菩薩爲主:觀世音、文殊師利、普賢、地藏王。這四大菩薩之中,觀世音、文殊、普賢是示現在家相,只有地藏王菩薩是現出家相。爲什麼這些菩薩,大都出現在家相呢?原因是過去的出家衆,具聲聞性格的多,出世的思想比較濃厚;而在家的佛教,比較樂觀、積極、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因此大乘的佛教,更合乎佛陀的本懷。像太虛大師他自己亦謙稱:“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爲菩薩。”說我是比丘吧!不敢當,比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很完美。說我是佛嗎?我也還沒成佛,但願稱我爲服務衆生的菩薩。菩薩不是泥塑,供養在佛堂的,而是在人間活躍,有覺悟,有度衆個性的大有情。我們人人都可以成爲菩薩。所以,太虛大師一生提倡“人間佛教”,最後就歸納到菩薩學處,學菩薩就是人間佛教的旨趣。

  我們人人要有一個目標,追求往生淨土,在西方有極樂淨土,在東方有琉璃淨土。其實淨土不一定在東方、在西方,佛教的淨土到處都是。彌勒菩薩有兜率淨土,維摩居士有唯心淨土,我們大衆說人間淨土。爲什麼我們不能把人間創造成安和樂利的淨土,而要寄托未來的淨土?爲何不落實于現實國土身心的淨化,而要去追求不可知的未來呢?所以,在我們本山對于具有某種護教程度的信徒,老年的時候,由本山爲他頤養天年,不一定要兒女來養他,甚至也不一定要到往生以後,到西方極樂世界,讓阿彌陀佛來補償他,對他說:“你對佛教很好,我來養你,給你往生。”以佛光山來說,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寺廟道場,要給予信徒的信念──我這裏就是西方淨土,我就能給你安養。所以,我所認爲的人間佛教,是入世重于出世的,生活重于生死的,利他重于自利的,普濟重于獨修的。

  不管佛教有小乘、大乘,有顯教、密教,不管它怎麼分,應該要有人間性,這是很適合時代的潮流。不僅承繼傳統,而且是時代所趨,人間佛教必然是未來的一道光明。過去最早期以聲聞趨向大乘,我們稱爲正法時期;後來以天乘之天道思想來趨向大乘,我們定爲像法時期;以人乘佛教來趨向大乘,可以說是末法時期。既然是末法時代,如太虛大師所說,末法時代提倡人間佛教更爲重要。我現在就以“什麼是人間的佛教”,作幾點說明,我提出六點意見:  

  一.五乘共法是人間的佛教

  我們知道佛教分爲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人天乘的佛教,重于入世的;聲聞緣覺乘的佛教,重于出世的。我們常講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再有聲聞緣覺出世的思想,那就是菩薩道。我們要以菩薩爲目標,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覺覺人,把人我的關系,看成是分不開的,是一致的。自利也是充實自己,並且要能普渡衆生,我也能夠得到自利。這五乘佛法調和起來,就是人間的佛教。譬如,我今天要到臺北去,臺北是我學佛的目標,那邊是一個淨土。我現在坐火車經過臺南、臺中、新竹,我可以在臺南不下車,臺中不下車,新竹不下車,直往成佛的目標;但你不能不經過臺南、臺中、新竹。也就是說,你要成佛,可以直接實踐大乘人間佛教的法門。但是也不能不經過人天乘、聲聞緣覺乘的佛教來完成自己。

  二.五戒十善是人間的佛教

  今天有位軍校校長問我:“請你具體一點說,佛教對于國家、社會能提出什麼貢獻?”我說:“叁藏十二部的聖典,都可以有益于國家社會。”簡單的說,只要一個五戒,就可以治國平天下。各位都知道,五戒就是不要亂殺生,不要亂偷盜,不要亂邪淫,不要亂說謊、不妄語,不要亂吃刺激性的東西、不飲酒。

  不殺生,對于他人生命的尊重,不侵犯他人,生命就能自由。不偷盜,對于他人的財産,我不去侵犯,財富就能自由。不邪淫,是對于他人的身體、名節不侵犯,身體、名節就能自由。我不說謊,對于名譽、信用就不侵犯,他人的名譽也就不會受傷害。不飲酒,我不去吃刺激的東西,對我的身體健康不傷害,對于我的智能不傷害,我也不會亂來對他人傷害。如果一個人能…

《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顯密融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