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前途在那裏?(第四講)

  佛教的前途在那裏?(第四講)

  

  一.重新結集叁藏  

  二.普建八宗叢林

  叁.普及佛教讀物 

  四.增強信息運用

  一.重新結集叁藏 

  佛法的流傳,完全靠叁藏經律論的結集。

  佛法不容有太大的爭議,因爲有聖言量叁藏可依。

  盡管南北傳的佛教不一,大小乘的佛教不一,顯密宗的佛教不一,但大家仍依當初的結集,仍尊重結集的叁藏。

  佛陀涅槃不久,有一些惡性的不肖弟子就歡喜的說:“佛陀住世時,常言應行是,應不行是;應學是,應不學是;我等從今,脫離此苦,從此任意所爲,無複拘礙。」大迦葉尊者等聽後,非常不以爲然,因而發心結集佛陀遺教,以免他日異說紛纭,而來樹立教法的權威。茲將有史可稽的結集,略舉如下:

  第一次結集:在佛陀涅槃叁個月之後,由阿阇世王護持,五百羅漢齊聚于王舍城外七葉窟中,以大迦葉爲上首,誦經誦律,又名五百結集。

  第二次結集:佛滅一百年左右,跋耆族比丘對戒律提出異議,因此有七百比丘于毗舍離城,以耶舍爲上首,又名七百結集。

  第叁次結集:佛滅二百年後,在阿育王護持下,由一千位比丘會于摩竭陀國華氏城,以目犍連子帝須爲上首,他並自撰論事,批駁當時外道種種邪見異說。

  第四次結集:即大乘的結集。一爲佛滅五百年後,迦旃延子在罽賓國召集五百羅漢及五百菩薩,由馬鳴菩薩筆錄,撰阿毗達摩毗婆沙論百萬頌;二爲佛滅四百年後,在迦膩色迦王護持下,以脅尊者和世友爲上首,聚集于迦濕彌羅國(罽賓),所集論文偈頌近千萬言,迦膩色迦王以赤銅爲鋼,續寫論文,刻石緘封,建塔收藏。

  錫蘭佛教史記載第四次結集,應爲錫蘭國王婆他伽馬尼統治期間,在阿盧迦洞,由羅希多大上座和五百比丘參加。

  第五次結集:緬甸佛教史記載,公元一八七一年,緬甸王敏東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于首都曼德勒舉行,曆經五月,將結集文字刻于七二九塊大理石上。

  第六次結集:在公元一九五四年,即今叁十六年前,于仰光費時二年完成。

  另泰國佛教認爲他們也有兩次結集。

  總結上述,佛法流傳于各地區、各時代、各種族、各國家中,不斷因其變遷,而加以重新結集,其目的無非是要讓亘古今而不變的真理佛法,能夠曆萬劫而長新罷了。

  目前,中國佛教的藏經,已經面臨了一個困難:一因經文種類過多,讀誦研究不易選擇;二因古體文言太深,不易看懂;叁因段落標點不清,不易明白。因其過多、太深、不清,而謂因看不懂而不看,則藏經美其名曰供于藏經樓上,實則已形同廢紙,藏經不用來讀誦而用來擺設,則與古董何異?

  故 吾人爲挽救佛法,重興聖教,不得不發出重新結集叁藏的呼籲!

  曆史上多少朝代、多少國家、多少大德,他們都能,爲什麼我們現在不能?

  重新結集叁藏,並不同于現在大量的影印,既不重視版權,也不尊重前人的辛苦,甚至編纂人、發行者一概取消,所得利益,又不回饋佛教文化,我們對此並不贊同!甚至佛光山重新編印的《佛光大藏經》,雖然重新標點、分段、注釋、題解、索引等,但我們仍不能以此爲滿足!我們的理想是把原有的叁藏聖典,照佛光版的體例保存發揚以外,我們希望重新結集的叁藏,要有更多的突破:

  1.現在漢文叁藏經典中,內容重複的很多,僞造的經論也有,我們希望能有一次重整和簡化。

  2.密教語系的經典、南傳巴利語系的經典,有些漢文藏經裏所無,我們應該譯出加入。

  3.自譯經事業開始以後,譯經者的不同、木刻版的差誤、排印的誤植,致使與原意大有出入的經典,亟須修正。

  4.有關佛教新發現的古人資料,現代人的作品,也可審查補入。

  5.今人佛教文學的作品、漫畫,攝影的圖片,雕刻、建築的式樣,音樂、梵呗的曲譜,甚至視聽覺的聲音、電腦儲藏的信息、護教辯難的論文、法會章程的專案……,都應該重新結集加入。

  6.重新結集好的叁藏必須重新分類,最好像現代書籍分類,從義理上歸納,讓閱讀者容易查看。

  甚至重新結集的叁藏,將各種語文的藏經,如巴利文、日文、藏文、英文、華文等總彙成一部總藏經,成爲國際共遵的叁藏!

  我們所以提倡重新結集叁藏,除上述原因之外,其目的就是爲了讓佛法從山林寺院走上社會學校,從經樓殿堂走進書店機構,從出家僧衆到達在家人士,從排字印刷到達電腦信息!

  重新結集叁藏,重新樹立佛法的權威,讓現代結集的叁藏,爲現代人所依,則對佛教前途之貢獻自不待言了。

  二.普建八宗叢林 

  有人诟病佛教的宗派分立,致使佛門多歧,不易團結。在印度有所謂部派佛教,在中國有所謂大乘八宗,南傳北傳喋喋不休,顯教密教議論不已。其實這些意見爭論,並無關緊要,因爲同爲文學,內中體例還分詩詞歌賦、小說散文;同爲哲學,內中發揚還分東西論證,各家各說。因爲法有多種,路有多條,百花齊放,萬家爭鳴,是極自然的現象。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最爲人稱道的爲隋唐時期,而中國大乘八宗大都建立于此時,或倡盛于此時,其祖師如禅宗的惠能、臨濟,淨土的善導、少康,律宗的道宣、鑒真,密教的不空、慧日,華嚴的賢首、清涼,天臺的玄朗、湛然,叁論的法朗、嘉祥,唯識的玄奘、窺基,都是這時代的偉大高僧。

  隋唐佛教世稱黃金時代,但並不因宗派林立而有所阻礙,反而各宗各派,競相發展。禅門的一花五葉,淨土的深入民間,律學爲僧學必備條件,叁論、唯識爲空有建立了思想體系。這八大宗派蔚爲中國佛教,缤紛燦爛,事理輝映。由于中國佛教花枝繁茂,因而傳至韓國、日本、越南、星馬等國,使我中國佛子,莫不以有中國佛教爲榮!

  現在時代潮流,也崇尚民主分流,思想信仰不同,只要互相尊重,你乘火車,他乘汽車;你乘輪船,他乘飛機;交通工具盡管不同,到達佛國的目的則一。有了鐵路,爲什麼不可加建一條高速公路?衆生根機不同,有人性好參禅,也有人性好念佛,有人喜歡談空,也有人喜歡說有,隨性分流,隨派分歧,我們贊成佛教各家發揮所長,爲自己所奉獻之宗派,普建叢林,樹立宗風,不必同一條路上擁擠。百川流入大海,同一鹹味;路途雖殊,佛教空間將會更廣大!對于普建八宗叢林,我們有下列意見供給教界大德參考:

  1.淨土宗的叢林:我們希望妙蓮長老,就埔裏的道場擴大規模,或煮雲法師臺中清涼山的弟子,發心啓建,使精進佛七不致中斷。

  2.律宗的叢林:我們希望忏雲法師,就現有的蓮因寺,擴建爲律宗叢林,其它如廣化法師、白聖法師講戒傳戒多年,其弟子慧律、淨心等,可以繼其師志,中興南山,當能獲得教界贊美也。

  3.密宗的叢林:現在臺灣密宗喇嘛,很多在臺弘法,若能集中力量,建一有規模的叢林,或田壁雙喇嘛就其臺中密藏院,擴大爲密宗叢林。

  4.天臺宗的叢林:在臺灣夠資格興建天臺宗叢林的,首推斌宗長老的弟子印心法師,新竹的法源寺,臺北縣的道場,都可擴大爲叢林。

  5.華嚴宗的叢林:臺北華嚴蓮社是臺灣弘揚華嚴有名的道場,其華嚴大德南亭長老的傳人成一法師,可變賣濟南路黃金土地及房舍,應有數億元,至桃園僑愛講堂附近,一山明水秀之地,建華嚴叢林。

  6.叁論宗的叢林:目前叁論宗的泰鬥當推印順長老。印老的高徒極多,若是能以福嚴精舍爲基礎,建叁論宗叢林,目前研究叁論者極多,印老年高,可推演培法師主其事;或臺中聖印法師素敬印老,若能以霧峰萬佛寺爲基礎,樹立叁論宗風,誠相宜也。

  7.唯識宗的叢林:目前對唯識有研究當推常覺法師、幻生法師,若是由其任何一位發心,號召建唯識宗叢林,當能引起有志者共鳴。或由悟明法師、了中法師,正在創建玄奘技術學院之時,可將唯識宗叢林與技術學院合而爲一,亦能事半功倍也。

  8.禅宗的叢林:聖嚴法師多年來弘揚禅學,近又發展創建法鼓山,可以禅林模式興建。佛光山心平法師爲禅門臨濟宗第四十九世,若佛光山擴大現有男衆大覺寺禅堂,女衆大慈庵禅堂,已具有叢林規模,不過開山時有言,佛光山繼太虛大師理想,八宗兼弘,如超越八宗之外,建立另一宗風叢林,亦盛事也。

  此外,我們希望以文化爲主的寺院發心擴大爲佛教文化叢林,以教育爲主的擴大爲佛教教育叢林,以慈善爲主的寺院擴大爲慈善叢林,以義學爲主的寺院擴大爲義學叢林,以國際關系爲主的擴大爲國際關系叢林。

  我們所以提出建立佛教叢林的主張,實因目前寺院宗派不明,大都不重視傳人,其順利延續,實可憂慮。若是各宗各派都有叢林本山,則其派下弟子雲集參學,培養宗門人才,使該宗法務不墮,則佛教法幢亦將不受動搖,則佛教前途必大有可爲也。

  叁.普及佛教讀物 

  一個宗教團體,一種思想主義,要別人接受,甚至信仰,必須有適應各種根性的讀物。佛陀一再強調閱讀佛經,傳播佛法的功德,但遺憾的是“佛學」已成爲艱深難懂的代名詞,已成爲藏經樓上的古董。雖然也有人致力于佛法的弘揚,可是,因其不夠通俗,仍難普及社會,深入人心。

  文字語言是表達思想主義的最佳武器,是宗教傳播教義最直接的方法。基督教把他們的“聖經」陳列在各大旅館的床頭,神道教把他們的“善書」放在市場或公共場所,主要目的就是讓廣大民衆接受他們的傳教。他們的方法很好,可惜他們的教義前者不易爲人接受,後者的內容曲調不高,假如佛教能有普及的讀物,能有這些普及佛法的方法,則佛教成爲社會大衆生活中的幸福指南,必然讓佛法成爲末世衆生的光明!

  佛教中目前印行的佛書,最多的是《金剛經》、《彌陀經》,或是課誦本,和一些不是佛法的善書,真正能讓人讀後了解佛法的讀物,實在不易多見。尤其印刷業發達的當代…

《佛教的前途在那裏?(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