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忏悔主義
時間:公元一九八四年七月廿一
地點:臺中中興堂
對象:法師、居士(弟子方杞記)
一.生活上的忏悔與知識上的忏悔
二.人事上的忏悔與工作上的忏悔
叁.感情上的忏悔與修持上的忏悔
四.行爲上的忏悔與心理上的忏悔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今天我要和各位講的題目是“佛教的忏悔主義”。
平時我們的衣服肮髒了,穿在身上非常不舒服,把它洗幹淨再穿,就覺得神清氣爽;身體有了汙垢也要沐浴,沐浴以後渾身上下舒服自在;茶杯汙穢了,要用清水洗淨,才能再裝水飲用;家裏塵埃遍布,也要打掃清潔,住在裏面才會心曠神怡。這些外在的環境、器物和身體肮髒了,我們知道拂拭清洗,但是我們內在的心染汙時,又應該如何去處理呢?
當我們的心受到染汙的時候,要用清淨忏悔的法水來洗滌,才能使心地無汙邪,使人生有意義。忏悔的法水爲什麼有如此大的功效呢?下面我分成四點來說明佛教的忏悔境界:
一.生活上的忏悔與知識上的忏悔
我們日常生活中,身口意叁業在有心無心之間,不知做錯了多少事情,說錯了多少言語,動過多少妄念,只是我們沒有覺察而已。所謂“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這種內心覺照反省的工夫,就是忏悔。
忏悔在生活上有什麼作用呢?它能幫助我們什麼?
第一、忏悔是認識罪業的良心。
第二、忏悔是袪惡向善的方法。
第叁、忏悔是淨化身心的力量。
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生活中,能夠修持忏悔的心情,就能得到恬淡快樂。好像穿衣服時,想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古訓,想到一針一線都是慈母辛苦編織,密密愛心,多麼令人感激?如此一想一忏悔,布衣麤服不如別人美衣華服的怨氣就消除了。吃飯,想到“一粥一飯,來處不易”,粒粒米飯都是農夫汗水耕耘,我們何德何能?豈可不好好的珍惜盤中飧?慚愧忏悔的心一生,疏食淡飯的委屈也容易平息了。住房子,看別人住華廈美屋,想想“金角落,銀角落,不及自家的窮角落”,覺得有一隅陋室可以棲身,遠勝于天下多少流落屋檐的風雨人,忏悔的心一發,自然住得安心舒服。出門行路,看到別人轎車迎送,風馳電掣好不風光,想想別人爲此曾熬過多少折磨,吃過多少苦楚,是心血耕耘得來;而自己努力尚不夠,工夫還不深,自然以足代輿,如此安步當車,倒也灑脫自在了。一念忏悔,使我們原本缺憾的生活,突然時時風光、處處自在,變得豐足無憂起來,這就是能夠常行忏悔的好處。
忏悔,是我們生活裏時刻不可缺少的美德。忏悔像法水一樣,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忏悔像船筏一樣,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藥草一樣,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忏悔像明燈一樣,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忏悔像城牆一樣,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橋梁一樣,可以導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一樣,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菜根譚》裏說:“蓋世功德,抵不了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犯了錯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
忏悔雖然有如此殊勝的功德,但是一般人平居無事的時候,總是輕忽怠惰,不容易生起忏悔的心。我們常常在噩運降臨時,才懊惱自己的種種錯誤;等到病魔纏身的時候,才嗟歎自己的荒唐無度;在經濟拮據的關頭,才正視自己的揮霍浪費;到了山窮水盡、四面楚歌的地步,才忏恨自己的魯莽;活到年老力衰、齒危發禿的時候了,才後悔少壯不知發奮向上,老大徒然傷悲。佛經上說“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和衆生的差別,在于菩薩有前瞻遠見,不會迷惑于一時的貪欲,造作萬劫難複的惡因;而衆生短視淺見,只看到刀鋒上甜美的蜜汁,郤渾然不顧森寒銳利的鋒刃,等到蜜汁嘗到了,舌頭也割破了的時候,已經種下無盡的苦果,後悔莫及了。人生短暫,我們應及早抗心高望,未雨綢缪,趁著年輕力壯的時候勤奮墾拓,趁著富貴豐裕的時候常行布施,趁著因緣湊泊的時候廣結善緣,創造自己未來光明而美滿的人生。
除了生活上需要反省忏悔之外,在知識上也要時時自我檢討,因爲知識是一種深廣無涯的東西,常常進化變異,容易産生下面的錯誤,例如:
1.思想上的錯誤:就是佛教說的“邪知”,是學問和觀念上的偏差,譬如:不相信叁寶、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輪回……等,一旦發現自己有這種邪知,就要快快回頭猛省:“啊!我的知識錯了!”這就是思想上的忏悔。
2.見解上的錯誤:就是佛教說的“邪見”,是對人對事的看法想法不正確,譬如:否定道德倫理的價值、處事錯亂、誤解他人……等,有了這種邪見,要知道自我警惕:“啊!我的念頭錯了!”這就是見解上的忏悔。
3.言論上的錯誤:也就是佛教所謂的“邪說”,在言詞上有了缺失,譬如: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說些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話。邪知邪見有時潛藏于心中,不易發現;而邪說往往借口舌發露,變成口業,容易滋生是非,傷害別人,因此我們要守口如瓶,要慎舌如刀,時時警惕自己:“啊!我說話太冒失了!”這就是言論上的忏悔。
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忏悔,是身體行爲的自我省察;知識上思想、見解、言論的忏悔,是心理意念的淨化修持。只要常常在生活上反求,在知識上明辨,痛下忏悔工夫,就能使我們身心清淨,生命升華了。
禅宗的高僧大德,常常將生活與知識融會起來,在生活裏體會知識,用知識來印證生活,以免割裂分化,徒然成了禅和子、迷路漢,白雲守端禅師說的“聲聲解道不如歸,往往人心會者稀”,就是這層意思。當一位學者向南隱禅師請示什麼是“禅”時,南隱不發一言,只是以茶水奉客,持著茶壺倒呀倒的,把茶杯注滿了,水都溢出來了,仍不停止,那位學者眼見茶水流溢滿桌,而禅師仍然專注的倒茶,毫無止意,學者慌忙提醒說:
“禅師,茶滿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南隱禅師點點頭,說:“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心中滿是偏執的看法與想法,滿滿的理論一大堆,如不先將自己心中的妄水空掉,你如何承受法水呢?”
二.人事上的忏悔與工作上的忏悔
人與人相處,日久難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時在有意無意間冒犯了別人都不知道。因此在人事的交往上,如果能常持省思忏悔的心念,天地就寬闊多了。心中不造作罪業,人事自然和睦,想開了,勘破了,像法慶禅師預言頌所言:“四大將離本主,白骨當風揚郤”,生命都把握不住,人我是非又何必執著呢?如此轉念一想,真是人生何處不春風!
過去有一位雲居禅師,曾經說過人事上的十種後悔,勸告我們不要輕忽蹈陷,這十種悔事是:
1.逢師不學去後悔:善知識難遇難求,良師給予我們的影響非常深遠,一句真實話,就能夠終生受用,像善財童子不辭艱苦去五十叁參,趙州禅師活到八十歲還行腳參訪,都是因爲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師範,郤不知道好好親近學習,等到機緣流失,徒然悔憾不已。
2.遇賢不交別後悔:古人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生得一賢達知己,能夠常常切磋懇谏,是極希有難得的殊遇。我們對于犯顔直谏的賢人益友,要能傾心接納,千萬不要排斥,否則賢友诤友一一絕去,人生的好機緣也失之交臂了。
3.事親不孝喪後悔:所謂“生前一滴水,勝過死後百重泉”,父母長輩在世的時候,不能承歡膝下,甘旨奉養,甚至百般忤逆,等到慈親逝世了,縱然身後極盡風光體面,墓塚巍峨,又有什麼意義呢?“堂上雙親你不孝,遠廟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著的時候,多盡一點孝心。
4.對主不忠退後悔:跟隨上司工作,不能盡心盡責,忠于職守,等到違過被辭退了,悔恨交加,有什麼用?
5.見義不爲過後悔:生命的境界,常在一刹那間取決,一念迷即卑私,一念覺即高義。如果見義不爲,錯失良機,懊惱也于事無補。
6.見危不救陷後悔:良知,是一種無法欺瞞的東西,見他人危難而吝于伸出援手的人,事後總難免有“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無窮悔恨。
7.有財不施失後悔:有能力布施做功德時不做,等到失去財勢機緣了才後悔,已無濟于事了。過去有一位居士對我說:“師父!您來爲佛教辦一所大學,我捐助淨財。”我以爲他只是說說而已,想不到沒有幾天,他真的把錢送來了。我跟他說辦佛教大學不容易,不必那麼快把錢送來,他回答:“不行啊!我現在有錢不布施,萬一將來潦倒了,想參與佛教大學建校這麼有意義的事也不行了。”,這位居士能夠未雨綢缪,已得到佛法的深深妙用。
8.因果不信報後悔:一粒稻種子撒在不同的土裏,會以不同的因緣生長結穗,沃田裏的稻穗必豐收,瘠土上的稻穗必貧枯,一粒稻種子都有因果差異,我們要相信“如是因,如是果”的業報真理,時時警惕自己,不要放逸六根種下惡因,否則感受惡果時已噬臍莫及了。
9.愛國不貞亡後悔:“覆巢之下無完卵”,國家的興盛,即是國民的福祉,全體國民,不論在朝在野,不分公職私職,都應當以國脈存亡爲己任,努力貢獻。
10.佛道不修死後悔:身強體健時,不好好修行求菩提,等到白發頻添齒牙動搖了,連佛號都念不住了,把“南無阿彌陀佛”都念成“哪裏有阿彌陀佛”了,還能精進修持嗎?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等到無常來臨,才勞駕別人爲我們持念“往生咒”,就太遲了。
綜合上面十種後悔來看,人際之間的因緣要及早把握,經常保持一顆忏悔的心,覺得我對不起一切衆生,有了這顆不爭不執的心,就可以避免貪瞋的染汙,人事關系自然隨之和諧了。
除了人事上的忏悔之外,更要有工作上的忏悔。譬如蓋房子偷工…
《佛教的忏悔主義(星雲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