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育法
時間:公元一九八四年七月四日
地點:臺北國父紀念館
對象:法師、居士(弟子永傳記)
一.佛陀如何說老人法
二.佛陀如何說兒童法
叁.佛陀如何說夫妻法
四.佛陀如何說朋友法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感謝佛陀的慈光,十幾年來,我們從國立藝術館到中山堂,從中山堂再到國父紀念館,爲了順應各界信徒的願望,場地一年比一年大,聽衆一次比一次多,這都是仰仗佛陀的慈悲,才能使佛法日漸廣被。
昨天,我應邀參加馬來西亞的佛學講座和萬緣法會,信衆相當踴躍,約有叁萬多人參與盛會,講座和皈依也都有上千人參加;我想,今天佛陀的慈光不但普照著我們自由中國的大家,海外的父老兄弟姊妹也時時接受著佛光的加被。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種種無上法音,千余年來傳衍不絕,他的教育方法尤其深妙,那裏是短短幾個小時就可以介紹詳盡呢?所以,現在要先向各位致歉,今天我只能將佛陀的教育方法扼要地向大家說明。
因爲佛陀說法方便自在,所以佛陀的教育法門很多:有時候,他用神通自在種種的變化來說法;有時候,他六根互用,揚眉瞬目舉手投足,都是在說法傳心。一花一葉,在別人只是植物草本,在佛陀卻是清淨圓明的化身;山風海雨,在世人也不過天象氣候,在佛陀卻是究竟菩提的境界。對佛陀來說,世間萬象無一不是悟道法門,佛陀的教育法是說不盡,言無涯的。所以,我只能把佛陀衆多的教育方法,舉一些特定的對象來說明。比方說:佛陀對婦女是怎樣說婦女的法,對兒童怎樣說兒童的法,對欲望很重的人怎樣說法,對脾氣性情不好的人怎樣說法……各位聽過以後,自己有受用就自己受用,或者告訴別人,讓別人也能受用。因爲佛陀所證悟的法有兩種:一種是自受用,自己享受真理的法樂;一種是他受用,是讓他人也沾沐佛法的喜樂,能夠心靈曠達,精神升華,使人生更加圓滿。這也是佛陀的教育法之一。
下面,我就分成四點來說:
一.佛陀如何說老人法
我們有很多長輩是老人,我們在人生旅途上也會有一段年老的曆程,現在政府提倡社會福利,對于老人問題也很重視。因此,我先向各位介紹佛陀教育法中的老人法,也就是佛陀教我們如何尊敬老人,以及應該給他們什麼樣的待遇。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智能第一。有一次,他帶著僧團到另一個道場布教,有些年輕的比丘修持不夠,一個個拿著臥具搶睡覺的位置,“我要睡這裏有窗子”,“我要睡那裏比較方便”……這個也搶位置,那個也挑地方,最後能睡的地方都被占滿了,年高德邵的舍利弗反而沒有地方過夜,只好在屋外一棵樹下打坐。佛陀知道了以後,就把僧團大衆集合起來,向大家開示:
“在過去久遠劫以前,有鹧鸪、猿、象叁個朋友,彼此互不相讓,什麼都要爭,結果反而誰也得不到什麼。後來覺悟到“佛法在恭敬中求”,決定推選一位年齡智能最高的長者,尊敬他的判斷,依他的教誡修行。這一來,紛爭的亂局頓時改觀:鹧鸪不能吃的食物,猿可以吃;猿用不著的東西,可以給大象用;叁個朋友互通有無,相扶相讓,彼此反而更富足了。所以你們大家要知道:我的教法中,並沒有高下階級的分別,但是也不能罔視長幼的禮教;你們對法臘高的長老一定要恭敬奉事,誠懇的禮拜、迎禮、合掌,因爲他們在學佛道路上,跋涉過千萬的水火風霜,可以給你們經驗傳授,是教法的象征,所以要給長老最好的床坐,供養最好的水、最好的飲食。”
長者、長老,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佛經裏面說:“長者不必以年耆”,就是不完全以年高這一點來認定,而是以戒德爲准;換句話說,一個出家人的道德很高,戒臘很高,就算是長者、長老了。長老應該具備什麼道德呢?《法華經》裏有所謂“長老十德”:
1.姓貴:出身德行清淨恭謹的貴族,且又是佛教家庭,世代虔奉佛法,真正依教行持的佛弟子。
2.位高:身居高位,心性柔和忍辱,能慈心愛護體恤下屬,而不以權位欺淩人。
3.大富:具備世間、出世間種種功德法財,能以歡喜心布施,濟拔衆生身心遠離困乏怖畏。
4.威猛:心能降伏種種惡念,身行威儀莊嚴,受人敬重。
5.智深:除威儀能攝衆,智能的善巧方便外,更能度化千差萬別剛強頑冥的衆生,引導出離迷妄深陷的境界。
6.年耆:平易親切,言行足堪爲年輕後輩的模範者。
7.行淨:身、語、意叁業都清清淨淨。
8.禮備:舉手投足都合乎世間、出世間的儀禮,胸懷曠達,能容人容物。
9.上歎:一切行爲殊勝,讓上位的人贊歎。
10.下歸:一個長老要能以德服人,讓下位的人也能心悅誠服。
具備了“長老十德”,才有資格接受長老應有的供養。
長老、長者,應受什麼供養呢?佛經裏記載:我們對于佛陀有十種供養,就是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對于宗教師(出家人)也有四種供養,即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對于老人、父母、師長、叁寶,應該清淨身、口、意叁業來供養,叁業供養是一種崇高的敬意。
所謂身供養,就是不時地讓老人家感覺到你的舉止行動,舉凡站的位置、坐的動作等等,都是很尊重他。口供養,是時時贊美對方的慈悲和道德。意供養,是心存敬意,“敬人者人恒敬之”,我們尊敬老人家,我們的兒孫輩們耳濡目染,將來也自然會尊敬我們。
年老之人,最大最寶貴的特長,就是他們的人生經驗,這種經驗常常就是處世的智能。佛經裏面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尊崇老人的意義:
遠在佛陀時代,有個波羅奈國的國王,下了一道慘無人性的命令:
“家中不准養有老人,不從者,滿門抄斬。”
波羅奈王認爲:老人是多余的,既不能做事又浪費米糧,如果能省下一個老人的米糧,來養活一個幼兒,不是更有意義?
于是,在這樣荒謬的“經濟政策”下,波羅奈國觸目皆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再也看不到一個老人了。
這時候,有一位孝順的年輕人,因爲不忍心把老父親流放山林,就瞞著親友鄰居,暗中把父親藏在地窖中,讓年老的父親日日閱讀佛經,聊慰余年。
不久,鄰國因看不慣波羅奈國這種慘無人道的作風,下了一封挑戰書,要波羅奈國國王回答兩個問題,如果叁天內答不出,就興兵征伐。這兩個問題是:
一、世間上什麼生命最長久?
二、世間上什麼東西最寶貴?
國王煩惱極了,大街小巷四處張貼告示,只要有人能回答這兩個問題,可獲賞黃金萬兩。一天、兩天過去了,國中幾十萬人竟無一人能回答,就在國王焦頭爛額的時候,突有一位年輕人撕下告示,表示能解答,國王立刻召見。年輕人胸有成竹,意態從容地說出答案來:
一、智能命最長。
二、信爲第一財。
說完,在場的百官大臣立刻鼓掌稱妙。國王非常高興,即刻吩咐左右重賞黃金萬兩,年輕人卻立刻拒絕,叩頭跪說:“我沒有資格接受這些黃金,因爲想出這個答案的人並不是我。”
國王納悶地問:
“不是你,是誰想出來的?”
“我的父親!”
“你父親爲什麼不親自來見我呢?他現在人在什麼地方?”
“求國王恕罪,我因不忍年邁的父親被放逐山野,就自作主張把他藏在家中地窖,雖能逃得性命,卻不能前來晉見,當面向國王獻策呀!”
這個年輕的孝子,激動地說完之後,國王恍然大悟,很後悔地說:
“我錯了!過去,我只知道嫌棄老年人年邁體衰,卻忽略了老人的經驗智能,弄到幾乎亡國的悲劇。真是愚昧啊!”
二.佛陀如何說兒童法
在佛經裏面,我們常常看到佛陀苦口婆心地開導大家不要輕視後學,對小輩也要尊重。佛陀說:不要以爲小孩子很小,就可以任意欺瞞,世間上很小的東西有四樣是不可以輕視的:
1.小小火苗不可以輕忽:因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釀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慘禍。
2.幼小的龍不可以輕視:因爲小龍會成長爲大龍,翻江倒海、興風作浪。
3.年少王子不可以輕視:因爲他將來長大就是國王,統領天下造福萬民由他,一言喪邦遺禍百姓也由他。
4.小沙彌不可以輕視:因爲他虔心學道學法,假以時日,必定會脫胎換骨,爲人天師範的法王。
無論沙彌也好,小王子也罷,佛陀主要是開示我們:幼苗不可以輕視,等于我們常說的“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
在西方國家中,有人贊歎美國是兒童的天堂,因爲它的物質生活富裕,毋憂匮乏;又說美國是青年的戰場,因爲年輕人要爲生活競爭奮鬥;但是,美國社會同時也被批評是老年人的墳場,因爲美國不注重養老,缺乏孝道觀念,大家如果了解佛法,那麼,我們不但可以把自由中國建設成兒童的天堂,也成爲老人的安養國。
佛陀是怎樣的愛護兒童、教育兒童呢?
佛陀有個弟子叫迦旃延尊者,在很遠的地方傳教。有一天,他派了一個年紀很小的徒弟去探望佛陀,佛陀見到迦旃延的徒弟,立刻就吩咐大家說:“哪裏,你們在我臥室再添一張床位,讓迦旃延的小徒弟就睡在我住處。”佛陀這樣的作爲,實在很了不起,一方面是對遠方傳教的迦旃延表示安慰,另一方面是教育僧團的後學,以及同齡的大衆:雖然是個小孩子,大家也不可以怠慢輕忽,要好好愛護他。當時僧團裏小小年紀的沙彌們很多,像均頭沙彌、羅睺羅沙彌都是。他們因爲年紀小,跟著年長的比丘們出去托缽乞食,常常受到冷落。因爲一般人對于年老的比丘都肯給豐富的供養,可是對這些年輕的沙彌們,社會大衆有時會開玩笑,在他們的缽裏,不是放小石子,就是放沙,而不用飯菜來供養他們。佛陀知道了以後,也召集大比丘們開示說:“你們不注意這群年幼的沙彌,你們所受的飲食就是不淨食。”
又…
《佛陀的教育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