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育法
时间:公元一九八四年七月四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永传记)
一.佛陀如何说老人法
二.佛陀如何说儿童法
三.佛陀如何说夫妻法
四.佛陀如何说朋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感谢佛陀的慈光,十几年来,我们从国立艺术馆到中山堂,从中山堂再到国父纪念馆,为了顺应各界信徒的愿望,场地一年比一年大,听众一次比一次多,这都是仰仗佛陀的慈悲,才能使佛法日渐广被。
昨天,我应邀参加马来西亚的佛学讲座和万缘法会,信众相当踊跃,约有三万多人参与盛会,讲座和皈依也都有上千人参加;我想,今天佛陀的慈光不但普照着我们自由中国的大家,海外的父老兄弟姊妹也时时接受着佛光的加被。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种种无上法音,千余年来传衍不绝,他的教育方法尤其深妙,那里是短短几个小时就可以介绍详尽呢?所以,现在要先向各位致歉,今天我只能将佛陀的教育方法扼要地向大家说明。
因为佛陀说法方便自在,所以佛陀的教育法门很多:有时候,他用神通自在种种的变化来说法;有时候,他六根互用,扬眉瞬目举手投足,都是在说法传心。一花一叶,在别人只是植物草本,在佛陀却是清净圆明的化身;山风海雨,在世人也不过天象气候,在佛陀却是究竟菩提的境界。对佛陀来说,世间万象无一不是悟道法门,佛陀的教育法是说不尽,言无涯的。所以,我只能把佛陀众多的教育方法,举一些特定的对象来说明。比方说:佛陀对妇女是怎样说妇女的法,对儿童怎样说儿童的法,对欲望很重的人怎样说法,对脾气性情不好的人怎样说法……各位听过以后,自己有受用就自己受用,或者告诉别人,让别人也能受用。因为佛陀所证悟的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自己享受真理的法乐;一种是他受用,是让他人也沾沐佛法的喜乐,能够心灵旷达,精神升华,使人生更加圆满。这也是佛陀的教育法之一。
下面,我就分成四点来说:
一.佛陀如何说老人法
我们有很多长辈是老人,我们在人生旅途上也会有一段年老的历程,现在政府提倡社会福利,对于老人问题也很重视。因此,我先向各位介绍佛陀教育法中的老人法,也就是佛陀教我们如何尊敬老人,以及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待遇。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智能第一。有一次,他带着僧团到另一个道场布教,有些年轻的比丘修持不够,一个个拿着卧具抢睡觉的位置,“我要睡这里有窗子”,“我要睡那里比较方便”……这个也抢位置,那个也挑地方,最后能睡的地方都被占满了,年高德邵的舍利弗反而没有地方过夜,只好在屋外一棵树下打坐。佛陀知道了以后,就把僧团大众集合起来,向大家开示:
“在过去久远劫以前,有鹧鸪、猿、象三个朋友,彼此互不相让,什么都要争,结果反而谁也得不到什么。后来觉悟到“佛法在恭敬中求”,决定推选一位年龄智能最高的长者,尊敬他的判断,依他的教诫修行。这一来,纷争的乱局顿时改观:鹧鸪不能吃的食物,猿可以吃;猿用不着的东西,可以给大象用;三个朋友互通有无,相扶相让,彼此反而更富足了。所以你们大家要知道:我的教法中,并没有高下阶级的分别,但是也不能罔视长幼的礼教;你们对法腊高的长老一定要恭敬奉事,诚恳的礼拜、迎礼、合掌,因为他们在学佛道路上,跋涉过千万的水火风霜,可以给你们经验传授,是教法的象征,所以要给长老最好的床坐,供养最好的水、最好的饮食。”
长者、长老,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佛经里面说:“长者不必以年耆”,就是不完全以年高这一点来认定,而是以戒德为准;换句话说,一个出家人的道德很高,戒腊很高,就算是长者、长老了。长老应该具备什么道德呢?《法华经》里有所谓“长老十德”:
1.姓贵:出身德行清净恭谨的贵族,且又是佛教家庭,世代虔奉佛法,真正依教行持的佛弟子。
2.位高:身居高位,心性柔和忍辱,能慈心爱护体恤下属,而不以权位欺凌人。
3.大富:具备世间、出世间种种功德法财,能以欢喜心布施,济拔众生身心远离困乏怖畏。
4.威猛:心能降伏种种恶念,身行威仪庄严,受人敬重。
5.智深:除威仪能摄众,智能的善巧方便外,更能度化千差万别刚强顽冥的众生,引导出离迷妄深陷的境界。
6.年耆:平易亲切,言行足堪为年轻后辈的模范者。
7.行净:身、语、意三业都清清净净。
8.礼备:举手投足都合乎世间、出世间的仪礼,胸怀旷达,能容人容物。
9.上歎:一切行为殊胜,让上位的人赞叹。
10.下归:一个长老要能以德服人,让下位的人也能心悦诚服。
具备了“长老十德”,才有资格接受长老应有的供养。
长老、长者,应受什么供养呢?佛经里记载:我们对于佛陀有十种供养,就是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对于宗教师(出家人)也有四种供养,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对于老人、父母、师长、三宝,应该清净身、口、意三业来供养,三业供养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所谓身供养,就是不时地让老人家感觉到你的举止行动,举凡站的位置、坐的动作等等,都是很尊重他。口供养,是时时赞美对方的慈悲和道德。意供养,是心存敬意,“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尊敬老人家,我们的儿孙辈们耳濡目染,将来也自然会尊敬我们。
年老之人,最大最宝贵的特长,就是他们的人生经验,这种经验常常就是处世的智能。佛经里面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尊崇老人的意义:
远在佛陀时代,有个波罗奈国的国王,下了一道惨无人性的命令:
“家中不准养有老人,不从者,满门抄斩。”
波罗奈王认为:老人是多余的,既不能做事又浪费米粮,如果能省下一个老人的米粮,来养活一个幼儿,不是更有意义?
于是,在这样荒谬的“经济政策”下,波罗奈国触目皆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再也看不到一个老人了。
这时候,有一位孝顺的年轻人,因为不忍心把老父亲流放山林,就瞒着亲友邻居,暗中把父亲藏在地窖中,让年老的父亲日日阅读佛经,聊慰余年。
不久,邻国因看不惯波罗奈国这种惨无人道的作风,下了一封挑战书,要波罗奈国国王回答两个问题,如果三天内答不出,就兴兵征伐。这两个问题是:
一、世间上什么生命最长久?
二、世间上什么东西最宝贵?
国王烦恼极了,大街小巷四处张贴告示,只要有人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可获赏黄金万两。一天、两天过去了,国中几十万人竟无一人能回答,就在国王焦头烂额的时候,突有一位年轻人撕下告示,表示能解答,国王立刻召见。年轻人胸有成竹,意态从容地说出答案来:
一、智能命最长。
二、信为第一财。
说完,在场的百官大臣立刻鼓掌称妙。国王非常高兴,即刻吩咐左右重赏黄金万两,年轻人却立刻拒绝,叩头跪说:“我没有资格接受这些黄金,因为想出这个答案的人并不是我。”
国王纳闷地问:
“不是你,是谁想出来的?”
“我的父亲!”
“你父亲为什么不亲自来见我呢?他现在人在什么地方?”
“求国王恕罪,我因不忍年迈的父亲被放逐山野,就自作主张把他藏在家中地窖,虽能逃得性命,却不能前来晋见,当面向国王献策呀!”
这个年轻的孝子,激动地说完之后,国王恍然大悟,很后悔地说:
“我错了!过去,我只知道嫌弃老年人年迈体衰,却忽略了老人的经验智能,弄到几乎亡国的悲剧。真是愚昧啊!”
二.佛陀如何说儿童法
在佛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佛陀苦口婆心地开导大家不要轻视后学,对小辈也要尊重。佛陀说:不要以为小孩子很小,就可以任意欺瞒,世间上很小的东西有四样是不可以轻视的:
1.小小火苗不可以轻忽: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酿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惨祸。
2.幼小的龙不可以轻视:因为小龙会成长为大龙,翻江倒海、兴风作浪。
3.年少王子不可以轻视:因为他将来长大就是国王,统领天下造福万民由他,一言丧邦遗祸百姓也由他。
4.小沙弥不可以轻视:因为他虔心学道学法,假以时日,必定会脱胎换骨,为人天师范的法王。
无论沙弥也好,小王子也罢,佛陀主要是开示我们:幼苗不可以轻视,等于我们常说的“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
在西方国家中,有人赞叹美国是儿童的天堂,因为它的物质生活富裕,毋忧匮乏;又说美国是青年的战场,因为年轻人要为生活竞争奋斗;但是,美国社会同时也被批评是老年人的坟场,因为美国不注重养老,缺乏孝道观念,大家如果了解佛法,那么,我们不但可以把自由中国建设成儿童的天堂,也成为老人的安养国。
佛陀是怎样的爱护儿童、教育儿童呢?
佛陀有个弟子叫迦旃延尊者,在很远的地方传教。有一天,他派了一个年纪很小的徒弟去探望佛陀,佛陀见到迦旃延的徒弟,立刻就吩咐大家说:“哪里,你们在我卧室再添一张床位,让迦旃延的小徒弟就睡在我住处。”佛陀这样的作为,实在很了不起,一方面是对远方传教的迦旃延表示安慰,另一方面是教育僧团的后学,以及同龄的大众:虽然是个小孩子,大家也不可以怠慢轻忽,要好好爱护他。当时僧团里小小年纪的沙弥们很多,像均头沙弥、罗睺罗沙弥都是。他们因为年纪小,跟着年长的比丘们出去托钵乞食,常常受到冷落。因为一般人对于年老的比丘都肯给丰富的供养,可是对这些年轻的沙弥们,社会大众有时会开玩笑,在他们的钵里,不是放小石子,就是放沙,而不用饭菜来供养他们。佛陀知道了以后,也召集大比丘们开示说:“你们不注意这群年幼的沙弥,你们所受的饮食就是不净食。”
又…
《佛陀的教育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