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叢林的教育法▪P3

  ..續本文上一頁一句也不說的回方丈室去了,百丈隨後趕來,向他頂禮。馬祖問:“我剛剛要說法,你怎麼聽都不聽,就先走了呢?”

  百丈禅師回答:“師父的心意我已懂了,還需要說才懂?”

  馬祖笑著問:“昨天你注意到什麼了嗎?”

  “鼻子不痛了。”(意思是悟道了)

  看他們師徒間的相處似乎不夠威儀,不合情理,但因爲是禅,所以需要用特殊的方式,用不近情理的真義來對待有情有理的表相。

  叢林裏,另外一則不能以常理衡量的公案,是有名的“一指禅”:

  有人問俱胝禅師“什麼是佛法”,俱胝禅師從來不開口,只是豎起一根指頭,對方就明白、開悟了。

  有一次,俱胝禅師出門去,又有人來問佛法,只有徒弟小沙彌在家,小徒弟心想:人家來問佛法,師父都是這樣把手指一豎,這很簡單嘛,師父不在,我就學他豎指說法看看!

  小沙彌就依樣畫葫蘆地把手指頭朝對方一豎:“喏!”,那人就開悟,頂禮拜謝而去。俱胝禅師回來後,問他:

  “有沒有人來問佛法啊?”

  “有啊!”

  “你怎麼應對呢?”

  “很簡單啊,我就照師父平常手指一豎,那人就走了。”

  俱胝禅師聽了,不動聲色的說:“你倒很靈巧呵!你再做一次我看看好不好?我問你:“什麼是佛法?””

  小沙彌得意地把手指一豎:“喏!”俱胝禅師迅速拿起一把剪刀“喀嚓!”一聲把手指剪斷,小沙彌痛得眼淚直流,跳嚷著往外逃:

  “痛死哪裏!痛死哪裏……”

  俱胝禅師大喝一聲:“站住!回來!我問你:“什麼是佛法?””

  小沙彌受了大喝,下意識又豎起那根指頭,一看,手指已被剪掉,沒有了。小沙彌一怔,無相可指,當下立刻覺悟了。

  從“有”上可以悟道,從“無”也可以悟道。叢林的禅宗教育,無情無理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但是都具有“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的深刻教育內涵。

  四.福慧雙修的力行教育 

  什麼叫做福慧雙修?就是行解並重。行持是修福,理解是修慧。

  在佛經裏有一則警句:“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如果你只有福報,沒有智能,就像美國的寵物,貓啊、狗啊,都很享福,可是沒有智能,如“大象披纓絡”;如果只有智能沒有福報,又像學者名流,雖然聲名地位崇高,實際上生活卻是清苦艱難,如同“羅漢應供薄”。

  所以,在叢林裏,對于福慧雙修是很重視的,比方說,吃飯時要作“五觀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想想這些供養的意義,藉著受食來反省自己。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養嗎?

  3.防心離過,貪等爲宗:謹防心念離叁種過失,對于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癡心;下等的,不起瞋心,尤其貪念是最容易犯的,要特別注意防患。

  4.正事良藥,爲療形枯:將所受的食物,當作是療養身心饑渴的良藥。

  5.爲成道業,應受此食:“藉假”能“修真”,不食容易饑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但是如果貪多,也容易導致各種營養過剩的並發症,所以,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吃一頓飯,要把它跟佛法結合在一起。

  在叢林教育中,不僅要珍惜供養,思念“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對于常住的一草一木,更要能“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這是爲了養成大衆惜福的習慣,而不是執著悭吝。

  唐代石霜慶諸禅師,有一次篩米煮飯,師父沩山禅師走了過來,對他說:

  “一粒米來處不易,你不能隨意糟蹋施主的糧食噢!”

  石霜回答:“我沒有糟蹋啊!”

  沩山禅師俯身拾起地上的一米說:

  “你看!這不是一粒米嗎?你要知道,千萬粒米都是從這一粒米來的啊!”

  石霜禅師立刻抓住機鋒,反問:

  “千萬粒米都從一粒米來,那麼,這一粒米又從什麼地方來?”

  沩山把手上的一粒米放回米槽中:“千萬粒從一粒來,一粒也從千萬粒來!這就是一多不二的道理啊!”

  這個公案闡釋了叢林福慧雙修的特色。

  有一個大戶長者生性吝啬,寺院裏的老和尚怎麼跟他勸募化緣,都不肯布施。老和尚看到他家水溝裏常常流出剩飯米粒,就淘起來曬幹貯存,留作余糧,幾年過去,竟也存了好幾簍米。有一天,一場大火燒掉了富翁所有的家當,大富翁一下子就變得赤貧了,偏偏又遇到荒年,大家都窮苦,富翁連一碗飯都討不著,乞啊討的,討到了寺院,老和尚見了他,立刻盛出一大碗香噴噴的白米飯給他吃。富翁接過飯後,就狼吞虎咽的吃起來。臨走時,富翁再叁表示內心的感激。老和尚說:“你不必謝我,這又不是我的,本來就是你的。”當下老和尚就帶他到庫房,看那一簍簍的白米,道出前因後果,這個富翁聽了慚悔交加,當場痛哭流涕起來。

  “有”的時候,要常常想到“沒有”的時候;積福的人,就等于銀行有存款,可以慢慢用。我們學佛的人常常念經、做功德,事後都要回向,這回向就好比將錢存入銀行,慢慢的用,也可以做不時之需,叢林裏的力行教育都是有深意的。

  今天的雨很大,你們各位冒著大雨來聽經,這種信心,這種功德,比起平時,不知大了多少。講座前幾天,很多人搶著要票,有票的人不一定來,拿不到票的人反而站得滿滿的,來聽佛法是慧解,發無畏心不畏風雨障礙來聞法的人則福慧雙修。今天“叢林的教育法”,就是希望大家能照這樣身體力行,福慧雙修。

  佛門有無情無理的棒喝教育,也有注重因材施教的啓示教育,希望大家在各個寺院多多發心,修福修慧,體會搬柴運水的生活教育,時時契機,早日得證自己的般若妙性。謝謝各位!

  

  

《叢林的教育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陀的教育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