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對社會病態的療法▪P3

  ..續本文上一頁犯,如果做一個調查,可以說全都是犯了五戒:像殺人、毀容之類,是殺生;貪汙、竊盜、搶劫、侵吞……,都是偷盜;像妨害家庭、妨害風化、強奸猥亵,都是犯邪淫戒;像詐欺、仿冒商標、製假酒假藥、惡性倒閉之類,都是一種妄語;至于飲酒戒,也不光是酒,凡是刺激有害的,像速賜康、強力膠、私酒等,也都是犯法的。所以我們的社會大衆,在物質生活富裕之後,更需要道德的軌範。持守五戒,正是去除社會病態的一種療法。

  (叁)要有勤儉感恩的美德

  我們社會上的許多病態,都是由自私而起,只知利己,不知利人,結果人人相爭相奪,勾心鬥角,什麼畸形的病態都會出現。針對這種貪婪、自私的病症,就要以勤儉、感恩來對治。

  不要光是想別人給我多少,要想:我能給別人多少?我給予,我奉獻,表示我富有;如果一味接受別人贈與,向別人求取,反而顯得我貧窮。

  勤儉感恩的美德由內心發出,可以表現在很多事情上:我愛惜公物,表示我的品德比他富有;我常說幾句好話,我的善良比他多些;我們常常微笑待人,我們的歡喜心比較多;我重視禮節,向你請,跟你對不起、謝謝你,我的慈悲增長,比財富的增加還快;我總想到與你結緣,爲你服務,我的願力比你富有……。所以,今天的農工社會,不一定要從金錢上來競賽,不一定要用洋房、汽車、珠寶來比富裕,精神上的快樂、心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生。

  (四)要有忏悔向善的精神

  佛教不計較過去,過去再怎麼樣罪惡,只要一念回心向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個“悔”字,就是最大的福根。我們的身體髒了,用水可以洗淨;心理汙濁了,可以用忏悔法水滌清。不斷的忏悔,可以不斷的淨化,經上說:“犯已慚愧,發露忏悔,名爲勇健得清淨者”,我們要做一個勇健清淨的佛弟子,去除貪瞋癡慢的種種病態。

  今天農工商的社會需要因果,需要五戒,需要感恩,需要忏悔,用這些來治療我們內心的病苦,健全我們的人生。

  叁.教育道德的病態與療法 

  現在的社會道德逐漸式微,學校和家庭的教育也有很多病態。我記得我幼小的時候,在外面跟人家爭吵,被人欺負了,回家後,父母還要再責罰我,然後帶我到人家家裏去道歉。現在的社會風氣就不同了,有些兒童在外面被人家打了,吵架了,回到家裏一哭訴,做父母的就會怒斥:“哭!哭!哭什麼!沒用的東西!你怎麼不把他打倒!”,然後帶著孩子找對方算帳,興師問罪。

  這種童年教育的護短病態很普遍。有一次,一種可樂飲料舉辦大贈獎,搜集一組七個字的瓶蓋,就可以得大獎。父親帶兒子赴宴,兒子東尋西撿的找瓶蓋,爬到別人桌子下面,有個客人不高興,就罵了這個孩子:

  “鑽什麼鑽?一點規矩都不懂!”

  罵完,拍了他一下。這個小孩立刻哭哭啼啼回到父親那裏,抹眼淚說:

  “爸,那人打我!不讓我找瓶蓋!”

  這個父親立刻氣沖沖扯著孩子過去,質問那個客人:“我兒子撿瓶蓋,幹你什麼事?汽水又不是你的!”

  那個客人也不服氣:“哼!我憑什麼要讓瓶蓋給他?我自己不會撿?”

  這樣互不相讓,是好的教育嗎?過去小孩在學校裏頑皮,被老師打手心,挨打以後,回家還不敢講,因爲講出來會再挨父母打,被父母帶到學校向老師道歉,還拜托老師再多多嚴格管教。現在學校的老師打了學生,噢!不得了!居然敢打我的心肝寶貝!做父母的立刻找校長告老師,甚至告到市議會,告到教育局,告到法院,這樣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百病叢生?

  還有的小孩子,在公園摘了幾朵花,在市場偷了一盒糖,回到家一表功,父母就稱贊他:“好兒子,這花真漂亮,以後多摘一點!”“好孩子,不花錢就有糖吃,算你行!”在這種童年教育下,小時候偷糖,大的時候偷牛,再大一點就要搶劫了!

  青少年教育的病態也很嚴重,其中最禍國殃民的是升學主義。在升學主義挂帥的今天,“升學!升學!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之!”它不但埋沒了個人的性向與禀賦,造成選才製度的僵化,而且阻礙了學生興趣與情緒的發展,使學生缺乏生活上的適應能力,甚至犧牲了個人價值與尊嚴,産生學非所用的弊病,間接毀掉了青少年寶貴的一生!

  我曾經親耳聽到一個母親跟美國的兒子通電話,二十幾分鍾的國際越洋電話,這對母子翻來覆去講的就是這幾句:

  “媽媽!我要回去!”

  “乖乖!不能回來﹗”

  “我受不了,我要回去啦!”

  “唉呀!你再忍耐一下嘛!你回來,媽媽面子不好看,很難爲情啊!”

  “我不管啦!這裏這麼冷,又吃不好,又沒人跟我玩,我要回去啦!”

  “不行啊!乖兒,這樣吧!我馬上再寄錢給你,你買好吃的吃。”

  “我學校功課跟不上,我受不了了!”

  “跟不上沒關系,我寄錢給你,你去玩好了!”

  “……”

  這樣要求兒女的教育,可以光宗耀祖嗎?

  生了一個漂亮女兒,有許多男孩追求,父母就高興,認爲面子光彩,連帶的助長了少女的虛榮心。兒子念大學,擺地攤、拉保險賺了錢,自己買了車,父母就很高興,認爲兒子有辦法,加深了他的功利心態。像這樣只注重虛榮和功利,而不教育他們真正做人處世的道德情操,這樣的社會教育,能不病態深重嗎?

  從兒童到青少年,從青少年到大學生,從大學生到碩士、博士,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病態是:

  第一、只重知識不重道德--分數高,人格低劣。

  第二、只重功利不重精神--爭名利,缺乏胸襟氣度。

  第叁、只重接受不重思維--能灌輸,不能啓迪。

  第四、只重個人不重利他--自私,不肯犧牲奉獻。

  上面這些教育道德的病態,可以從很多小地方看出來:例如各級學校很少有至聖先師孔子像,儒家之學也不能普遍于社會,有關單位常常舉辦紀念畢卡索、紀念貓王、紀念貝多芬、紀念愛迪生……等活動,卻很少紀念玄奘大師、監真大師或民族英雄,崇洋媚外的心態太重。教育界普遍彌漫著功利風氣與鄉願心態,直接間接戕害了我們的下一代,這是很嚴重的國弊!

  針對這些病態,我想,可以用一些方法來治療:

  1.以鼓勵代替責備:年輕人意氣盛,常常率性行事。太過責備,他會有一種心理:反正你認爲我壞,好!我壞!我壞就壞到底吧!這樣一來,只有反作用。所以對于年輕人的缺點要多涵容,不要光是責備,要用鼓勵來勸勉向上。春風怡人,總比酷暑炎風薰人好。

  2.以慈愛代替呵罵:一句溫言暖語,勝過嚴呵厲責。像仙崖禅師感化夜遊弟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一個徒弟,常常夜遊,叁更半夜爬梯子翻牆外出,被仙崖禅師知道了,就把梯子撤掉,在牆下等候。徒弟夜遊回來,翻牆而下,沒有注意到梯子不見了,一腳踩在仙崖肩頭,順勢跳下,站定了一看,糟糕!剛剛踩的不是梯子,是師父呀!這下子徒弟心中如同焦雷轟頂,立刻頂禮請罪。仙崖禅師也不怒,也不罵,只是殷殷叮咛:

  “夜涼,小心感冒了,快回寮房睡吧!”

  天大的禍患一言而解,這個弟子感受到仙崖的關愛,從此不再逾越本分,成爲一名恪守清規的徒弟了。

  教育,不就是以慈心化導戾氣,以愛心平伏幹戈嗎?

  3.以關懷代替放縱:過份溺愛,不依法理,容易形成放縱與姑息,不但不能達到正面教育效果,反而使青少年走偏鋒,形成偏頗的人格。只有在清明的環境中,才能培養清明的子弟;在關懷的氣氛裏,才有寬懷大度的人才。

  4.以同事代替隔閡:同事,就是設身處地,凡事以他的立場爲他著想,不端架子,不鬧意氣,視之如兄弟姊妹。像有名的海倫凱勒女士,因爲是個聾人,脾氣很壞,後來遇見了一位懂得教育的良師,以與她同事的心相處,視人如己,同甘共苦,她難過就跟她一起難過,她睡地下就跟她一起睡地下,完全與海倫凱勒無隔閡,無私無己,終于感化海倫凱勒,教育她成爲一代偉人。

  我們今天教育子女,不該只教他怎樣努力考試、賺錢,應該教導他如何做人,如何處事。我們要教導他們因果觀念,教他們認識因緣,有慈悲的精神,有道德的行爲,使他們學會尊重自己,熱愛別人,進一步愛社會、愛國家。

  四.健康養身的病態與療法 D

  我們今天的社會裏,越來越多的人過著晨昏顛倒的生活,晚睡晚起,熬夜作樂,吃宵夜成了習慣,早餐反而不吃,使胃腸在該休息時得不到休息,該進食時得不到養分,傷身很大。很多人因爲忙,或爲了省錢,常常以速食面或罐頭食品裹腹,忽略了營養價值,壞了身體機能。很多職業父母工作繁忙,下了班不想煮飯,叁餐兩頓都上館子打發應付,加上交際酬酢不斷,使臺灣處處餐廳林立,吃喝風氣驚人,連帶的造成肝病流行、細菌蔓延的現況,公共衛生環境很不理想。

  我們經濟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卻不見提升。很多人出門開車,不肯走路,都市的壅塞與廢氣,使環境品質與心理健康更惡化。周末假日在家中穿凹凸拖鞋,踩健康器,甯可到酒廊飯店聽歌跳舞,也懶得去青山綠水中徜徉,離大自然越來越遠,健康自然要走下坡。很多婦女不耐煩做家事,愛出去跳土風舞、慢跑、做瑜珈,愛吃補品健身,愛打營養針來減肥,舍本逐末,全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

  尤其今日社會,處處吃喝成習,菜式花樣,不斷翻新,東西雜脍,滿街橫陳,好像中國文化的精髓只在“吃”上。過去流行吃猴腦,現在吃虎肉、吃獅肉、吃鼠肉、吃蛇肉、吃狗肉,幾乎什麼都吃,就差不吃人肉了。這種吃法,對健康養生究竟有多少益處呢?

  在這種不如法的情況下,如何健康呢?我提出四點療法給大家參考:

  1.正當的飲食:佛經裏說:“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藥,趣令其癒,不得貪著”,吃東西如吃藥,是吸取其中的養份,保護身體不出毛病,所以在寺院的齋堂裏,我們出家人受食,必存五觀,其中第四觀就是“正事良藥,爲療形枯”。飲食定時定量,使內髒均勻清爽,是養生第一訣。

  2.正當的情愛:佛教不提倡私情亂愛,但鼓勵法愛與道情。我們要有奉獻的感情、慈悲的感情,要有法樂的感情,也就是真理的、快樂的、般若的感情。

  3.正當的工作:正當的工作,是積極性的,利益社會大衆的。很多人覺得工作辛苦,有壓力,那是因爲把工作當成賺錢途徑、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難免厭倦;如果在工作裏蘊含了慈悲喜舍,供養了佛心法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服務”,把工作當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樂了。

  4.正當的生活:對于衣食住行,一切都要如法,不循私、不邪僻,正正當當的過日子。佛教講修行,就是在生活上修,在行爲上修,一直修到身心密密處。像昭引和尚畢生以化緣度衆,專門化去生活上的陋習,遇到愛發脾氣的信徒,就兜攬下一切心火:

  “居士,怒氣由瞋心而來,瞋心源于無明,這樣吧!我來跟你化緣,你把瞋心和無明給我,由我來替你發脾氣,你來享受我的甯靜好了。”

  于是昭引和尚就學那信徒的樣子,大發脾氣一場,信徒看了,十分慚愧,脾氣就改好了。

  昭引和尚聽說信徒的兒子很貪睡,令父母憂憤交加,不知如何改正,就到信徒家,把貪睡的兒子搖醒:“起來!起來!我化緣你的睡覺,你把睡覺給我吧!”于是上床蒙頭大睡,睡醒了叫那兒子准備飯食,食完又睡,這樣睡了吃,吃了睡,睡了吃,吃了睡。那兒子看在眼裏,好像透過鏡子看見自己,終于覺悟了。

  聽說有夫妻吵架的人家,昭引和尚就去化緣吵架,一頓火爆毛燥,就化解了雙方的戾氣。

  信徒貪酒,昭引和尚就去化緣,代他喝酒。傷身傷神,使貪杯者深自儆戒,幡然悔改。

  昭引和尚以身作道場,犧牲奉獻自己做信徒的鏡子,感化了許多信徒,過著正當的生活。這種舍身感化,是很不容易的範行。

  除了健康要如法之外,養生更要如法。我們如何養生呢?我提供四個方法給大家:

  1.正當的行爲:行爲端正,心中光明磊落,少有煩惱憂愁,是養生的正途。

  2.正當的語言:經上說:“行怨得怨,罵人得罵”,又說“禍從口出,千殃萬罪,還自纏繞”,言語不正當,就像汽車輪胎沒有定位好,任何平穩的路上都會顛簸,徒然增加生活裏的怨尤。口齒清淨,不說麤言惡語,才能修身。

  3.正當的做人:人身,不過是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終將壞滅,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貪五欲六塵,不著五蘊叁界,有正當的人生觀。

  4.正當的處世:俗話說:“處世無奇但率真”,這個“率真”,就是我們佛教裏面的“心淨則國土淨”,我們如果能以佛法治心,以佛法養生,那麼,處世自然圓融無礙,所謂“浮雲任來去,明月在天心”,就是如法的境界。

  過去常聽人家說:“老生常談啊!我今天說的這些,真正是老生常談。不過,正因爲是老生常談,也許反而對大家實用,像青菜豆腐日日吃,日日得滋養,對養身還是有用的。在座的各位回去以後,多多幫助家人朋友得到一點心靈的營養,增加一些生活的福緣,那麼,社會病態就會減少一點,我們的社會就更和樂安祥了。

  我祝福大家福慧雙修,常保康泰!

  

  

《佛教對社會病態的療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