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者雲遊與參訪

  禅者雲遊與參訪

  

  時間:公元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對象:法師、居士(弟子永傳記) 

  一.雲水行腳的風姿  

  二.挂單求法的虔誠

  叁.入室接心的參訪  

  四.解脫自在的禅風

  各位貴賓,各位護法信徒:

  我前天和昨天都在這裏講“禅”;禅,主要就是讓我們覺悟。

  過去有禅者悟道了,有人問他:“你悟了什麼呢?”

  他說:“原來佛祖是凡夫做的,我現在悟到這個道理。”

  也有的禅者悟道了,你問他:“你悟的什麼道呢?”

  他說:“啊!我現在才知道,原來那些拜佛的師姑都是女人哪裏!”

  今天各位不知道悟道了沒有?假如你們悟道的話,也可以說:“噢!我悟道了!原來山河大地是那麼清淨,那麼莊嚴。”

  究竟古代禅師們悟道的情況是怎麼樣呢?我今天就來跟各位講“禅者的雲遊與參訪”:

  我們常聽人講,人世間最快樂的事,是能夠“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近年來,我們的政府賢明,開放觀光政策,舉國上下都能自由自在的到世界各地旅行,讓大家感覺到沒有白來世間一趟!古代禅者的行腳參訪,就像我們現在的旅遊那麼樣地逍遙、灑脫、自在。

  在這個題目裏,我一樣分成四點來說明:

  一.雲水行腳的風姿 

  古時候的禅者,他們行雲流水似的各處行腳、參訪、教化,那種隨遇而安、隨緣度化的風釆,爲人間樹立了聖賢的典範,就連赫赫尊榮的大清順治皇帝也不禁稱羨:“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爲貴,唯有袈裟披肩難”,這種芒鞋竹杖,以天下爲家的灑脫無滯,實在不是一個日理萬機的君王所能企及,無怪乎他要慨歎:“百年叁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禅師們平日生活是隨緣而又簡單的,“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在清茶淡飯、粗布衣單的生活裏,有著“富貴于我如浮雲”的怡然自得;清茶淡飯裏有甘美的妙味,粗布衣單裏有無上的莊嚴。在這個世間,百年歲月猶如一場乾坤大夢,人生不過是乾坤裏的一盤棋局,到最後輸贏又能如何?還不如學學禅師們的隨緣放曠,任性逍遙,擺脫物質塵勞的束縛,安住于豐富的心靈世界。

  有一首描寫禅師生活的詩偈:“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裏遊;爲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道盡了禅師們安貧守道的高曠風骨。叁衣一缽,竹杖芒鞋,隨處參訪,隨處行化,看起來象是清苦的乞者,其實是世間最富足快樂的人。像我們現在睡在席夢思上,猶有千般剪不斷,理還亂的煩惱、計較;但是禅師們只要“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心裏就很滿足自在了,沒有牽絆,也沒有煩惱。

  佛陀時代,有一位跋提王子,和兩個同參法友在山林裏參禅打坐,不知不覺中,叁個人異口同聲地叫出:“快樂啊!快樂啊!”

  佛陀聽到了,就問:“你們剛才一直叫“快樂啊!快樂啊!”什麼事讓你們這麼快樂?”

  跋提王子答:“佛陀啊!想當初,我住在高牆深院的王宮裏,每天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羅錦緞,多少衛兵日夜保護著我,但是我仍然感到恐懼,好像有人要行刺我;每天都在不安的情緒裏生活。現在出家了,參禅了,吃的東西雖然素簡,卻甘美飽腹;住的地方雖然是林間樹下,卻覺得好安全,好自在,所以忍不住歡喜得叫了出來。”

  你們各位在每天的生活裏面,不知道是以什麼爲快樂?有人以爲世間上愛情最快樂,但是愛情像朵花一樣,雖然美麗芬芳,卻不能長久;愛情像柿子、菠蘿一樣,不錯!有那麼一點甜味,但是那個甜味裏面有酸、有苦,也有澀啊!愛情好象是南北極一樣,有時候情欲熾燃熱如火!熱得我們頭昏腦脹,不能自己;有時候愛恨交織冷如冰!讓人覺得人生沒有意思。也有人說:世間不一定要有愛情,金錢一樣使人快樂。但是金錢並非萬能,金錢可以買一切山珍海味,卻買不到健康的食欲;金錢可以買到高級化妝品,漂亮流行的服飾,卻買不到優雅的氣質;金錢可以買名貴的床褥,卻買不到安心的睡眠;金錢可以買千萬本書籍,卻不能買到智能;金錢可以堆砌權勢,卻得不到衆人的敬重啊!金山銀山,能買到恒久的快樂嗎?

  愛情,不是最快樂的資源;金錢,也不是最快樂的資源;那麼,真正的快樂是什麼呢?如果你的生活裏面有禅,像禅者的參訪、雲遊或者是打坐,看世間煩惱如流水,橫逆是涅槃。因爲有禅,那怕是短短的一瞬,也足夠一生一世受用無盡了。

  禅師們雲遊參訪到處行腳,經過幾十年的歲月,有的慢慢會體悟:道,不是在雲遊參訪裏面!道在哪裏裏?道在我自己的心裏!趙州禅師有一首詩:

  “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爲心頭未悄然;

  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

  禅師們非常精進,雖然是年高八十的人,仍然虛心訪道四處行腳,到最後呢,走遍天涯海角才知悟:道,原來是在自己心裏。

  有一位比丘尼禅者,她有一首詩說的很好: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像我們現在自由中國的國民,常常到世界各國去觀光,走遍了世界,回到了我們自由中國,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歎息:“唉!還是臺灣好!”哦!臺灣好,你平時沒有感受到嗎?你要走遍了世界,旅遊各國以後,回來才知道臺灣好?轉眼成空,回頭是岸,禅者就是這麼一個味道。大千世界雲遊都盡之後,才知道大千世界原來不在彼處,在我們的心裏。

  禅師們雲遊參訪,不是貪看風景,完全是爲了找尋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道”;訪道,就是他們的風姿。他們像行雲流水一樣,處處逍遙自在。我們被功名富貴、五欲六塵束縛的人生,假如也有那麼一點“禅”的閑情逸致,也那麼樣的逍遙參訪、雲遊,也體會那麼一點禅的味道,人生不是就美化了嗎?

  禅師們的雲水行腳,另有一種潇灑風姿,他們來去無礙,也不沾不滯,對自己的故鄉不留戀,對風景際遇也不執取;視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如雪泥鴻爪不留痕。例如有名的馬祖道一禅師回到家鄉,遇見一個老婆婆在河邊洗衣服,老婆婆看到出家僧,就問旁人:“哎喲!那不是我們家隔壁那個小叁子?”她不叫他馬祖道一,叫馬祖的小名。馬祖道一不禁感歎說:“爲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長;溪邊老婆子,喚我舊時名。”雲遊天下的禅師,常常是連自己都遺忘的人。

  馬祖道一住在江西,各地學禅的人,都風起雲擁到江西去訪道;湖南有個石頭和尚,也是當時衆望所歸的禅師。由于天下僧侶不是到江西參訪馬祖道一,就是湖南參訪石頭希遷,社會上就稱參禅的人叫作“走江湖”。“江湖”這兩個字,古代本是指的江西馬祖和湖南石頭,沿用到後來,也稱那些浪迹四方以雜技謀食者爲“走江湖”,其實,“走江湖”指的就是過去禅者的雲遊參訪。

  二.挂單求法的虔誠 

  禅師們爲了雲遊參訪,經常會到一些禅寺挂單食宿。他們爲了尋師訪道,那種求法的虔誠又是怎樣的情況呢?禅宗裏有這麼一則公案:

  達摩祖師在嵩山少林寺面壁,當時有一位博覽群書、善讀玄理的神光,知道少林寺有一位來自天竺的高僧,便前往就教。但是好幾天過去了,每次他來,達摩祖師瞧也不瞧他一眼,更別說有只字詞組的開示,想起古德那種爲求道而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掩泥,甚至投崖飼虎的決心,神光決定徹夜 立,等候達摩祖師開示。十二月的大雪天裏,神光獨自默立于雪中,寒風砭骨,積雪深埋過膝,卻仍動搖不了他求法的決心,達摩祖師知道他是法器,終于開口問他:

  “你站那麼久做什麼?”

  “向您求法啊!”

  “無上妙道,需要曠劫修持各種難行難忍之行,那裏是輕心慢心就可以求得到?”

  神光一聽,立刻取出利劍自斷左臂,表示自己求法的決心。

  達摩祖師沈默了一會兒,問他:“你要向我求什麼法呢?”

  神光說:“我的心不安,請師父替我安心。”

  達摩說:“好!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

  神光一怔:“我找了很久,可是找不到心。”

  達摩祖師笑著說:“好!我已經替你安好了。”

  神光恍然大悟。原來達摩祖師要他拿出心來,是讓他發現自己的妄心,以喚起他直觀自性,了悟真心。古代禅師爲法忘軀的精神由此可見一斑。

  各位也許會想:所謂的“恍然大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以日常生活中一些淺顯的例子向大家說明:悟,好象是電光石火在刹那間迸出的火花,在那轟然乍現的一刻裏,很多久遠以前的人、事、物一下子都集中到眼前來,前塵舊事一點一滴都浮現腦海,時間、空間都不能障礙他所感的這個悟。所以這個一悟啊!他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個體,而是和宇宙萬有休戚相關;他看到大家,也不會有你張某某、王某某、李某某的差別距離,芸芸衆生與他都是一體的。我們所計較的功名富貴,我們所執著的人我是非,我們所懊惱的汙辱毀謗,在禅者悟道的胸襟裏,不過是一場人間兒戲罷了!

  有一位浮山法遠禅師,是南方人,他和幾個同參到北方去。北方天氣很寒冷,尤其到了冬天更是酷寒難熬,他們到一個寺院挂單,從早晨等候到中午,竟沒有一個知客師來接待,大家饑餓難耐,其中四個人退心,離開了;入夜後,寒風呼呼吹來,衣衫單薄,肚子又餓,實在不能忍受,又有叁人退心離去,只剩下法遠一個人;到了深夜,知客師出來了,一言不發,端著一盆冷水,不容分說就朝法遠禅師頭上潑去,大罵:“這麼遲了,你還在這裏做什麼?還不趕快離開!”

  法遠禅師任由水濺滿面,只是靜靜地說:“大德,我從南方不遠千裏而來,一盆水就想把我趕走嗎?請原諒,我不走!”

  “不走?好吧!你到廚房後面去典座,替大衆煮飯、燒菜。”

  寺院的生活很清苦,每一次他都把自己點燈的油節省下來,用這些油煮面給大家吃,供養大衆。爲了這一餐面,大和尚非常…

《禅者雲遊與參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