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但是六塵中的快樂,不是真實的。古代禅師們在打坐時閉眼盤腿,不看、不聽、不說,我們會以爲他們真傻,何必自我虐待呢?禅師們不看、不聽、不說,並不就是沒有快樂,心裏內在的能源、內在的快樂,他可以在甯靜中把心安住,達到很高的修養。在此舉一個禅宗公案:有一次,趙州禅師和他的徒弟文偃禅師在談話,門徒送來一個燒餅,師徒倆約好:誰能把自己比擬得最髒最臭最不好,誰就有燒餅吃。
趙州禅師說:“我是一頭驢。”
文偃禅師說:“我是驢屁股。”
趙州又說:“我是屁股裏的糞。”
文偃又說:“我是糞中之蛆。”
趙州就問:“你這蛆在糞中幹什麼?”
文偃回答說:“我在糞中乘涼。”
各位看:禅師們在糞中還能安住、逍遙自在,多灑脫。所以不要看禅師們吃得很苦,穿得很苦,其實他們的身心安住在真理、禅定,自有其美妙境界。
佛教有一部《維摩經》,很有趣,很多的菩薩在開座談會,討論何謂“不二法門”。佛光山有一個門叫不二門,常有人問我:何謂不二門?我說:太陽東升西落,升未嘗升,落亦未嘗落,升升落落原是一個。我們人生而複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不知幾許,但每個人皆樂生惡死,這是對死亡的無知所致。若能真知,則死、生非二也。煩惱菩提亦複如是,修道人要證悟菩提,反被菩提所縛。須知鐵鏈能鎖人,金鏈亦能鎖人。所以,涅槃境界乃是將煩惱、菩提一並去掉。此爲絕對的、超越對待的甯靜世界,可以安頓吾人身心。經中,這個菩薩講不二法門,那個菩薩講不二法門,最後,一致推舉文殊菩薩講何謂不二法門。文殊菩薩說:“離開語言、文字、分別識相,此爲不二法門。”文殊言畢,請維摩居士也談談,維摩一句話也不說。真是維摩一默一聲雷,他的不言,卻道盡千言萬語。
我常感到現今動亂世界之人群,一日之中應有數分鍾的甯靜時間,一周當中有數時之甯靜時間,一年之中最好有一或二周之甯靜時間,甯靜與睡眠不同,盤腿是一種精神之集中,意志之統一,就是將六識暫時放下。有一則笑話說:有一老者常到寺廟賣豆腐,心想禅堂究竟如何?很想嘗嘗坐禅的味道。一天,一個出家人將他帶入禅堂,坐了一支香,他大呼好啊!好啊!問他如何好法?他回答說:我想起叁年前老王買我五塊豆腐還差我十元。可知甯靜能增長智能。佛光山爲一山區,乃甯靜之地,常有遊客一邊玩一邊將收音機音量開得很大,我時常想上前提醒他們:都市中之塵囂難道還不夠苦嗎?爲何到了如此甯靜之地,不知享用,反而用聲音來自我麻醉呢?期望各位以後從事工作要能過甯靜生活。最好能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在靜中有活潑的舉止,在動中有甯靜的力量。
叁.從自製中克製物欲
外界給予我們的誘惑太多,金銀財寶、感情、洋房、汽車……都是誘惑。現在的年輕人有的也委實真了不起,需要培養很大的力量,才能在與外界作戰時有勝算。佛教說“修行修心”,修心主要也是與煩惱欲望作戰,若在戰場上失敗,修行會修成走火入魔。要能在煩惱誘惑邊緣中獲勝,完全靠自製的力量、智能的約束。有些人我們看起來實在是可憐:誇贊他的服飾很美,就洋洋得意;美言兩句就心生歡喜;說幾句壞話,就大大生氣。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甚至生命,都操在他人手裏,自己的苦樂自己無法平衡。
弘一大師本來是個藝術家,後來出家修行,他所過的生活就是藝術的生活,一條毛巾用十年,有些破損,朋友要送他新的,他說還可用,鞋子也是如此。吃的東西有時太鹹,就說鹹自有鹹的味道;住的地方又髒又臭,又有跳蚤,他卻說:沒關系,只有幾只而已,外在環境對他可說全無影響。孔子誇獎弟子顔回是“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對物質生活可說能做到自我控製的地步。
我們有時對物質能控製,但對感情、利害、榮辱,事到臨頭就無法控製。自製的力量,尤其表現在禅師的行止之中。舉例來說:白隱禅師,有一信徒,其女兒與一年輕人私下有了情愛,懷了身孕,員外十分生氣,痛責其女,其女不堪,就向父親說:“這是白隱禅師的孽種。”員外一聽如山崩地裂,心想自己信仰的偶像,敬拜如佛祖,竟是畜牲不如。就跑到寺裏,不分青紅皂白,將白隱禅師打得頭破血流,白隱禅師也不辯白。小孩出生後,員外將小孩抱到白隱禅師住處,往禅師一丟,說道:“這是你的孽種,給你!”
一個和尚憑空多出了個小孩,只好不分陰晴風雨,天天出外化緣奶水。外邊又傳說紛纭,說老和尚不正經,小孩是私生子。更有小孩子拿石頭打他罵他爲壞和尚。時間一個月、二個月過去了,逃到外鄉的年輕人回來了,詢問那女孩,一聽女孩說起,心裏很愧疚,就打定主意,向員外自首去了。員外遂帶領全家向白隱禅師磕頭、忏悔,說:“師父!對不起!小孩不是您的,是我們的。”白隱禅師一句話也不說,就把小孩還給員外了。
這種忍耐和自製的力量,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爲什麼自製能給我們力量?從道德、修養都可感受到這股力量,就是我們戰勝誘惑的主力。
四.從空無中認識人生
“空”、“無”一般人常將其視爲佛教老套,所有東西都說四大皆空。實則,這是完全不了解最高真理“空”之意義。一般人說“空”,有“空”的觀念,就是“不空”;佛教的“空”,不是由知識得來的,而是從體驗得來的。平時,我們認爲有就不是“空”,“空”就不會有;可是佛教裏,“空”是包含有,成就有的,“不空”就沒有,“空”了才能有。如何是“空”了才有呢?各位的袋子、提包,如果不空,請問你的東西怎麼裝?宇宙沒有虛空,萬有萬象往哪裏裏安頓?
“空”不是無,佛教爲什麼要講“空”?舉例來說:這有一張桌子。我請問各位,這是什麼?你們會說是桌子。各位,你們錯了,你們被假相所迷,沒有認清真相。木材是桌子的真相,木材做桌子是桌子,做椅子是椅子,怎能單說此木材是桌子。這是什麼(指桌子)?你們說是木材,還是錯;因爲木材的真相是山中的大樹。那麼,它的真相是大樹了?也不對,是種子,因爲它結合宇宙萬有的因緣才成爲桌子。故從“萬有的因緣”上看,就用這個“空”字來形容,所以真空才能妙有。
現代的年輕人他們的人生觀爲什麼狹小不能寬大呢?要想寬大,像虛空一般,要有四大皆空的認識。這四大皆空不是一般人說的酒、色、財、氣,而是四種組成宇宙萬物的元素--地、水、火、風。地是堅硬性的,水是潮濕性的,火是溫暖性的,風是流動性的。我們的指甲、骨頭是地,大、小便溺是水,溫度是火,呼吸是風。一朵花,不也有土地、水、陽光、空氣嗎?所以出家人問候人家:“你四大調和嗎?”一大不調和就生毛病了;四大皆空,這個空無的意義真是很對。常常有人說出家人很可憐,不能吃魚、肉,也不能跳舞;反過來,我們也說你們好可憐,吃魚、吃肉、跳舞,有什麼意思?有人又說:“出家人沒家了,好可憐。”實在說:我們沒家,處處可以爲家。
再舉個例子說明:一位小姐有五件衣服,出門時想穿紅的;一想,上次才穿過,人家還以爲我只有一件衣服呢!又換一件。再想,這件落伍了,不時髦了;結果,沒一件可穿。我們只有一件,反倒穿得穩。所以多並不是有,要常以無爲有。我這一生沒有儲蓄過金錢,常有人向我提起:“大師啊!出家人真有錢,能成就那麼多事業。”其實他們並不了解出家人的人生觀是以無爲有,就因我沒有,所以大家才願意支持我。佛教有一個道樹禅師,把寺廟建到道觀的旁邊,道士很不高興,利用法術,把道樹的信徒和小沙彌都嚇得下山而去;但是道樹禅師一住就十幾年。最後,道士沒法子,只好自己走了。有人問道:“師父!您是用什麼方法打敗道士的呢?”
禅師說:“我沒法術,只有一字“無”。道士用法術是有,有窮有盡;我是無,以不變應萬變,無窮無盡,當然無會比有長久。”
在平時,我們會把有與無分得很開,有一則公案:一個信徒問智藏禅師:“師父,請問有無天堂、地獄?”
師曰:“有。”
“有無因果報應?”
師曰:“有。”
“有無佛、法、僧叁寶?”
師曰:“有。”
“有無本來面目、真如自性?”
師曰:“有。”
問什麼問題,智藏都是答有。信徒說:“師父,您大概有地方錯了。”
師曰:“我哪裏裏錯了呢?”
信徒答道:“徑山禅師才不是這樣講,他都跟我講無。”
智藏說:“那我問你,徑山禅師有妻小嗎?”
“沒有!”
“有房屋田産嗎?”
“無。”
“有金錢財寶嗎?”
“無。”
“所以徑山禅師才說無啊!”智藏又繼續問:
“你有妻小嗎?”
“有。”
“你有房屋田産嗎?”
“有。”
“有金錢財寶嗎?”
“有。”
“所以我跟你講有啊!”
這就是因各人境界不同,而說法啊!我們如何從森羅萬象中把自己返璞歸真呢?如何在這世上探討自己的本來面目呢?就是要能寬大自己的心胸。
因爲時間所限,今天的演講就到此,現代青年應該建立什麼樣的人生觀?從退讓中體驗樂趣,從甯靜中安頓身心,從自製中克製物欲,從空無中認識人生。祝福大家,謝謝!
《現代青年應有的人生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