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时间:公元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台北东吴大学
对象:老师、学生(弟子依空记)
一.从退让中体验乐趣
二.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三.从自制中克制物欲
四.从空无中认识人生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生活,首先要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的,就拿佛教释迦牟尼来讲:他在二千五百年前,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也不教化众生。为什么呢?他说:“我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和人间都是相反的。世间一般的人他们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质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我所觉悟到的本来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实的实相、真实的有,可是大家没有体会出来,所以认为这是空幻的。我认为五欲六尘的生活是罪恶的,贪、瞋、愚、痴是烦恼的根本,可是世间上的人认为虚伪短暂的快乐是值得追求的,我所体认到的和别人不同,如何去广行教化呢?因此感到教化上的困难。”我今天站在佛教的立场,以佛教的看法来做这场演讲,或许和各位平常所听到的不一样。但是,祗要是真理,即使不一样,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现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一.从退让中体验乐趣
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向前进”,不能开倒车。一般人都认为退让比较消极,而前进比较积极,其实这可不一定,为什么呢?“以退为进”,有时候退一步比进一步高明。事实上,我们大都只看到了前面半个向前进的世界;因为人太多,认识又不够正确,所以容易产生你争我夺的情况。反而回过头来的另外半个世界,很少人注意,这个退让了以后的乐趣很少人享受到。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一棵一棵的插,往后面一步一步的退,退到最后一步,往前一看,禾田插好了,完成了。
我从佛教的生活里感受到一点心得,就是我们在人际之间如何相处,自己如何和他人处得快乐,在这退让当中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一)你对我错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对你错,也常常听到人家说“我以为怎样”、“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不对”。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世界就纷争不已。最好每个人的观念改变一下,能常说“你对了”、“我错了”。举个例来说:有一个姓张的人家和一个姓李的人家,姓张的人家老是吵架,姓李的人家就是不吵架。张家就问李家:你们家怎么不会吵架呢?李家说:
“我们家的人都是坏人,你们家的人都是好人。”
“奇怪了!坏人怎么不吵架,反而好人会吵架呢?”
“你们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把茶杯打破了,马上就有一个人说:“怎么那么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呢?”那一个人就回嘴说:“谁叫你把茶杯放在这边呢?”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就因为都是对的,所以两个人就吵架起来了。我们家的人呢?有人把茶杯打破了,就说:“对不起,我把茶杯摔坏了。”另一个就说:“这不能怪你,只怪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那儿。””
处处都尊重别人,承认自己的错处,则人际之间就会很和平,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有人说:这个宇宙世界只有五尺高,我们这个六尺之躯在五尺世界里生存,必须常低头,退让谦虚自有一番乐趣。
(二)你大我小
一般人都认为:我很伟大,你不如我。就因此常要跟人家比。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别人,认为我小你大,了解伟大也不一定是很好,渺小也不一定不好,则世界将更美好。我们中国的民族性,有人举个譬喻: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如雄鸡,一只公鸡咯咯咯一叫,别的公鸡马上跑来,要把牠的头啄下来,不准你抬头,也不可以超越我,更不许比我高。所以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力量都用在互相排挤,抵消了好的力量。
在佛光山有个普门中学,学生当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美丽,人称为“校花”,可是这个“校花”郤为她带来很多苦难。许多人讥讽她、开她玩笑、吃她豆腐,什么都有。有一个机会我同他们谈话,我说:“同学们不要这样,你说她美丽不好,难道你要我们普门中学每一个人都是丑八怪,你才欢喜吗?那一个同学成绩好、很优秀,老师很欣赏,你就嫉妒,难道要我们成绩通通不好,你才欢喜?”所以能尊重别人是很伟大的。
三十年前,我们刚到台湾,没有地方可去,看到别人建寺庙,心里很欢喜,为什么?因为我虽然没有力量,你建了寺庙,我可以发心,既有得住,我也安心。不是很好吗?
(三)你有我无
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我有就好了,不管别人死活。这个世界,贫富如果不均,当然会有问题,所以一个均富的社会,大家才比较能安乐和平。别人的富有,我们应该尊重他。我自己也有不少徒众跟随我,我告诉他们:一支钢笔,送给他而不给你,你不但不能嫉妒他,反而要欢喜他;因为他比你前辈,他没有,你就不可能有;这次他有了,下次可能就是你了。因此,我们的心胸,要能有“让别人有,我没有无妨”的认识。事实上,我们的有,并不是真有;有很多人光是向人家要求,这才是穷;假如我们能给别人,则表示富有。比方,有人说:“我没有东西给别人,既没金钱,也无宝物,但有心;见别人有,心里很欢喜。”这就是我们心里的富贵,我们先从建设心里的富贵起步,自然就会有乐趣。
(四)你乐我苦
一般人的观念是:你的苦不干我的事,我先求自己的安乐。各人越是这样,别人越不会帮助我们。所以过去的仁人君子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快乐给人家,自己苦一点算不了什么。比方说地下很髒,好吧!你们读书,你们安静,我来扫地。这个扫地看起来虽是苦,可是说不定经过这样的运动,身体更健康,或许这个扫地,老师看到了,学校还要嘉奖你呢!有的时候吃一点苦并不一定就是吃亏,我们的观念里,应该把烦恼、苦闷一并抛掉,菩萨之成为菩萨,就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胸襟。
所以我们现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观念?第一要从退让中体验乐趣。在《百喻经》中有一段故事比喻说:有一个人家来了客人,父亲就向孩子说:“儿子啊,客人来了,快到街上去买些酒菜回来。”儿子去了好久都没回来,父亲就跑到街上去找,一看,儿子在街上和一个人面对面站在那里,父亲就问为什么,孩子说:“这个人很坏,我走到这里,我要他让我,他不肯,我也不让他,所以我们二个人就在此僵持。”父亲一听,就说:“孩子,家里来了客人要吃酒吃饭,你把酒菜先拿回去,爸爸来跟他对一下。”像这样双方不让一步,只有增加苦恼。
刚才有人问我:怎么把佛光山建在穷乡僻壤的大树乡?我说这是以退为进。因为当初我住在台北,有人请我吃饭,不能不去,你不去,他会说你看不起他;有人要找我们开会,不能不去,你不去,他说你不合作;为了要看得起他、为了要跟他合作,天天忙,忙得找不到自己。在人多的地方,还得受人我之间一些冲突的影响。我这么一退,到穷乡僻壤,只有我自己住,没人麻烦我、阻止我、障碍我,同样的能成就事业;不一定要争取、要强求。而且,退让也不是说没有力量、消极;相反的,退让是很有智能的,更需要大勇猛。
二.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个世界太动乱了,现在的社会噪音很多,我们找不到片刻的安宁,片刻的寂静。寂静是很重要的,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从宁静里可以增长智能。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叫“禁语”,也就是不说话。不说话不是不会说话,是让人也有沉默时刻。我们吃的酱瓜、酱菜、酱油也好,渍在缸中、坛中,都要把缸口、坛口密封,那么渍出来的渍物才会更香醇、更好吃。我们现代的人好说话,我有时候会和同参道友以及信徒们到外国去朝圣,发现我们中国人的话常常比外国人多。还有我们平常用嘴用惯了,少用耳朵也少用眼睛,人家本来就有标志指示厕所在哪里里,管制站在哪里里,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他不看,就横冲直闯,你跟他宣布的事也不听,等出了事情,再来埋怨。
我自己从小出家,在佛门里面我训练自己禁语,曾经有一年不说话的经验,刚开始时很苦,因为讲话是个习惯,看到什么就想说话,可是逐渐练习后,自己马上发觉到从宁静中所体验的境界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说话呢?小孩子都爱说话,有一次我在讲堂讲一句话,老师很严,一个耳光马上打过来,打过后问我: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我一想,这是讲堂,是老师们讲话的地方,哪里有我讲话的资格呢?好!不讲话。有时候,我们也不准用眼看的,天天走路眼观鼻、鼻观心。小孩子嘛,眼睛睁开一看,老师又是一个耳光过来,问道:“你看什么?哪里一样是你的?世上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你看它干什么?”
后来,我就几个月不看。几个月后,有一次,在走廊上睁开了眼睛,看到外界还有青山、树木、天空,我又回到现实的世界了。从小的生活习惯,直到现在晚上走夜路心里还很明白,不一定要用眼看。其实各位心里也有眼睛,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到床下,根本不用看,手一伸,又把枕头抓回来了,可见得我们要多用心。
平常的人只知要用感官去追求这世间的声色之娱,比方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去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然后再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从生理到物理到心理的认…
《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