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青年應有的人生觀
時間:公元一九八叁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臺北東吳大學
對象:老師、學生(弟子依空記)
一.從退讓中體驗樂趣
二.從甯靜中安頓身心
叁.從自製中克製物欲
四.從空無中認識人生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我所要講的是“現代青年應有的人生觀”。
一個人的生活,首先要注重的是物質生活。當物質生活具足了以後,我們還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後,還要追求藝術的生活;因爲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當一個人確實有了藝術生活之後,他還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種宗教對人間的某些看法總不會完全一樣的,就拿佛教釋迦牟尼來講:他在二千五百年前,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覺悟了。他覺悟後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去涅槃。所謂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個安靜的世界,不活動也不教化衆生。爲什麼呢?他說:“我現在所覺悟的道理和人間都是相反的。世間一般的人他們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質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我所覺悟到的本來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實的實相、真實的有,可是大家沒有體會出來,所以認爲這是空幻的。我認爲五欲六塵的生活是罪惡的,貪、瞋、愚、癡是煩惱的根本,可是世間上的人認爲虛僞短暫的快樂是值得追求的,我所體認到的和別人不同,如何去廣行教化呢?因此感到教化上的困難。”我今天站在佛教的立場,以佛教的看法來做這場演講,或許和各位平常所聽到的不一樣。但是,祗要是真理,即使不一樣,還是值得我們參考的。
現代青年應該具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呢?
一.從退讓中體驗樂趣
我們現在的口號是“向前進”,不能開倒車。一般人都認爲退讓比較消極,而前進比較積極,其實這可不一定,爲什麼呢?“以退爲進”,有時候退一步比進一步高明。事實上,我們大都只看到了前面半個向前進的世界;因爲人太多,認識又不夠正確,所以容易産生你爭我奪的情況。反而回過頭來的另外半個世界,很少人注意,這個退讓了以後的樂趣很少人享受到。佛教裏有一首偈語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農夫插秧一棵一棵的插,往後面一步一步的退,退到最後一步,往前一看,禾田插好了,完成了。
我從佛教的生活裏感受到一點心得,就是我們在人際之間如何相處,自己如何和他人處得快樂,在這退讓當中我有四點意見貢獻給各位:
(一)你對我錯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對你錯,也常常聽到人家說“我以爲怎樣”、“你這個不對”、“你那個不對”。因爲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那麼世界就紛爭不已。最好每個人的觀念改變一下,能常說“你對了”、“我錯了”。舉個例來說:有一個姓張的人家和一個姓李的人家,姓張的人家老是吵架,姓李的人家就是不吵架。張家就問李家:你們家怎麼不會吵架呢?李家說:
“我們家的人都是壞人,你們家的人都是好人。”
“奇怪了!壞人怎麼不吵架,反而好人會吵架呢?”
“你們家裏如果有一個人把茶杯打破了,馬上就有一個人說:“怎麼那麼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呢?”那一個人就回嘴說:“誰叫你把茶杯放在這邊呢?”兩個人都認爲自己是對的,也就因爲都是對的,所以兩個人就吵架起來了。我們家的人呢?有人把茶杯打破了,就說:“對不起,我把茶杯摔壞了。”另一個就說:“這不能怪你,只怪我不應該把茶杯放在那兒。””
處處都尊重別人,承認自己的錯處,則人際之間就會很和平,很幸福,很美滿,很快樂。有人說:這個宇宙世界只有五尺高,我們這個六尺之軀在五尺世界裏生存,必須常低頭,退讓謙虛自有一番樂趣。
(二)你大我小
一般人都認爲:我很偉大,你不如我。就因此常要跟人家比。如果,我們能夠尊重別人,認爲我小你大,了解偉大也不一定是很好,渺小也不一定不好,則世界將更美好。我們中國的民族性,有人舉個譬喻:中國人的民族性有如雄雞,一只公雞咯咯咯一叫,別的公雞馬上跑來,要把牠的頭啄下來,不准你擡頭,也不可以超越我,更不許比我高。所以我們的社會裏,很多人力量都用在互相排擠,抵消了好的力量。
在佛光山有個普門中學,學生當中有一個女生長得很美麗,人稱爲“校花”,可是這個“校花”郤爲她帶來很多苦難。許多人譏諷她、開她玩笑、吃她豆腐,什麼都有。有一個機會我同他們談話,我說:“同學們不要這樣,你說她美麗不好,難道你要我們普門中學每一個人都是醜八怪,你才歡喜嗎?那一個同學成績好、很優秀,老師很欣賞,你就嫉妒,難道要我們成績通通不好,你才歡喜?”所以能尊重別人是很偉大的。
叁十年前,我們剛到臺灣,沒有地方可去,看到別人建寺廟,心裏很歡喜,爲什麼?因爲我雖然沒有力量,你建了寺廟,我可以發心,既有得住,我也安心。不是很好嗎?
(叁)你有我無
一般人的觀念就是:我有就好了,不管別人死活。這個世界,貧富如果不均,當然會有問題,所以一個均富的社會,大家才比較能安樂和平。別人的富有,我們應該尊重他。我自己也有不少徒衆跟隨我,我告訴他們:一支鋼筆,送給他而不給你,你不但不能嫉妒他,反而要歡喜他;因爲他比你前輩,他沒有,你就不可能有;這次他有了,下次可能就是你了。因此,我們的心胸,要能有“讓別人有,我沒有無妨”的認識。事實上,我們的有,並不是真有;有很多人光是向人家要求,這才是窮;假如我們能給別人,則表示富有。比方,有人說:“我沒有東西給別人,既沒金錢,也無寶物,但有心;見別人有,心裏很歡喜。”這就是我們心裏的富貴,我們先從建設心裏的富貴起步,自然就會有樂趣。
(四)你樂我苦
一般人的觀念是:你的苦不幹我的事,我先求自己的安樂。各人越是這樣,別人越不會幫助我們。所以過去的仁人君子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快樂給人家,自己苦一點算不了什麼。比方說地下很髒,好吧!你們讀書,你們安靜,我來掃地。這個掃地看起來雖是苦,可是說不定經過這樣的運動,身體更健康,或許這個掃地,老師看到了,學校還要嘉獎你呢!有的時候吃一點苦並不一定就是吃虧,我們的觀念裏,應該把煩惱、苦悶一並抛掉,菩薩之成爲菩薩,就是有“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的胸襟。
所以我們現代青年應有什麼樣的觀念?第一要從退讓中體驗樂趣。在《百喻經》中有一段故事比喻說:有一個人家來了客人,父親就向孩子說:“兒子啊,客人來了,快到街上去買些酒菜回來。”兒子去了好久都沒回來,父親就跑到街上去找,一看,兒子在街上和一個人面對面站在那裏,父親就問爲什麼,孩子說:“這個人很壞,我走到這裏,我要他讓我,他不肯,我也不讓他,所以我們二個人就在此僵持。”父親一聽,就說:“孩子,家裏來了客人要吃酒吃飯,你把酒菜先拿回去,爸爸來跟他對一下。”像這樣雙方不讓一步,只有增加苦惱。
剛才有人問我:怎麼把佛光山建在窮鄉僻壤的大樹鄉?我說這是以退爲進。因爲當初我住在臺北,有人請我吃飯,不能不去,你不去,他會說你看不起他;有人要找我們開會,不能不去,你不去,他說你不合作;爲了要看得起他、爲了要跟他合作,天天忙,忙得找不到自己。在人多的地方,還得受人我之間一些沖突的影響。我這麼一退,到窮鄉僻壤,只有我自己住,沒人麻煩我、阻止我、障礙我,同樣的能成就事業;不一定要爭取、要強求。而且,退讓也不是說沒有力量、消極;相反的,退讓是很有智能的,更需要大勇猛。
二.從甯靜中安頓身心
我們經常聽別人說:這個世界太動亂了,現在的社會噪音很多,我們找不到片刻的安甯,片刻的寂靜。寂靜是很重要的,甯靜才能致遠;從甯靜中可以找回自己,從甯靜裏可以增長智能。在佛教裏有一種修行叫“禁語”,也就是不說話。不說話不是不會說話,是讓人也有沈默時刻。我們吃的醬瓜、醬菜、醬油也好,漬在缸中、壇中,都要把缸口、壇口密封,那麼漬出來的漬物才會更香醇、更好吃。我們現代的人好說話,我有時候會和同參道友以及信徒們到外國去朝聖,發現我們中國人的話常常比外國人多。還有我們平常用嘴用慣了,少用耳朵也少用眼睛,人家本來就有標志指示廁所在哪裏裏,管製站在哪裏裏,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他不看,就橫沖直闖,你跟他宣布的事也不聽,等出了事情,再來埋怨。
我自己從小出家,在佛門裏面我訓練自己禁語,曾經有一年不說話的經驗,剛開始時很苦,因爲講話是個習慣,看到什麼就想說話,可是逐漸練習後,自己馬上發覺到從甯靜中所體驗的境界不一樣。我爲什麼不說話呢?小孩子都愛說話,有一次我在講堂講一句話,老師很嚴,一個耳光馬上打過來,打過後問我:這個地方有你講話的資格嗎?我一想,這是講堂,是老師們講話的地方,哪裏有我講話的資格呢?好!不講話。有時候,我們也不准用眼看的,天天走路眼觀鼻、鼻觀心。小孩子嘛,眼睛睜開一看,老師又是一個耳光過來,問道:“你看什麼?哪裏一樣是你的?世上沒有一樣是你的,那你看它幹什麼?”
後來,我就幾個月不看。幾個月後,有一次,在走廊上睜開了眼睛,看到外界還有青山、樹木、天空,我又回到現實的世界了。從小的生活習慣,直到現在晚上走夜路心裏還很明白,不一定要用眼看。其實各位心裏也有眼睛,睡覺的時候,枕頭掉到床下,根本不用看,手一伸,又把枕頭抓回來了,可見得我們要多用心。
平常的人只知要用感官去追求這世間的聲色之娛,比方以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去追逐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然後再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從生理到物理到心理的認…
《現代青年應有的人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