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問題答問篇▪P2

  ..續本文上一頁習某種學問技術唯一無二的方法。

  什麼是一心二門?

  《大乘起信論》爲了說明心的性質,遂將含攝諸法的衆生心分爲"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以顯其體用,稱爲"一心二門"。"佛是已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未覺悟的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都是說明衆生與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無明妄想而呈現生住異滅、迷悟染淨之相。

  心真如門:心的本體,沒有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等對待差別之相,爲絕對平等之理體,此理體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真實如常。

  心生滅門:心的動相,隨緣生滅,所以呈現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等對待差別之相。

  心的本體爲生起萬法的第一因,然凡夫偏于妄情,所以不見平等之理體,若除妄情,則真如之體自現。故知真如、生滅二門,實則不一不異:約義來說,真如門是絕對平等的本體,不生不滅的實在;生滅門則是相對差別的諸法,生滅變化的現象,二者截然不同,故說不一。約體而言,非真如本體之外有生滅現象,因此真如即生滅,生滅即真如,故說不異。以水波的關系爲喻來說,水是靜的,波是動的,此爲不一;離水則無波體,此爲不異,故知不一不異是一體的二面。

  從以上的诠釋得到一個結論:宇宙萬有的本體爲一心,衆生與佛同具此心,然此心有覺與不覺之分,故析爲二門,覺者稱爲心真如門,不覺者稱爲心生滅門。由心之本體而言,具有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等性質,爲絕對的無差別相,稱爲心真如門;由心之動相而言,具有生、滅、增、減等性質,爲相對的差別相,稱爲心生滅門,此二者爲一體兩面之關系,即稱爲一心二門。若以禅宗公案"慧可安心"來說,未安之心就是心生滅門,已安之心就是心真如門,因此凡夫只要識心寂滅,泯除妄想的動念,即可見性悟道。

  什麼是六成就?

  佛教講因緣,凡事必須因緣具足、衆緣和合,方能成事。此緣起法爲佛陀所證悟,是放諸四海皆准的真理,就是佛陀說法,也必須具足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衆成就等條件,才能開演法筵,此稱之爲六成就。

  如是:爲"信成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說而不疑,並依之而奉行,故稱信成就。

  我聞:爲"聞成就"。是阿難親聞佛陀說法,故稱聞成就。

  一時:爲"時成就"。指說法的時間,法王啓運嘉會之時,衆生有緣而能感者,佛即現身垂應,感應道交,不失其時,故稱時成就。

  佛:爲"主成就"。指說法之主,佛是世間、出世間說法化導之主,故稱主成就。

  在某處:爲"處成就"。指說法之處,佛曾于忉利天爲母說法,除此,皆于人間的印度摩揭陀國、舍衛國等處說法,故稱處成就。

  與衆若幹人俱:爲"衆成就"。指聞法之衆,菩薩、聲聞、緣覺、天、人等諸大衆雲集聽法,故稱處成就。

  以上六緣具足而教法興,故稱之爲六成就,如果缺其一,即不能有正法流傳,故知成就道場說法,非一人所能爲,須待信、聞、時、主、處、衆等因緣具足,方能開演法壇。因此今之說法者,應當秉著恭謹虔誠之心,宣說法要,令大衆菩提增上,蒙受法益;而聞法者也應心懷稀有難得,難遭難遇想,並且發願護持正法、成就道場,如此方能使佛光法水源遠流長。

  什麼是"般若"?

  能讓人覺悟者,一切都是般若,如:無言說教、拂塵掃垢;不能讓人覺悟者,一切都不是般若,如法華會上五千人退席。

  沒有般若的人,就是盲人摸象,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般若"不同于"智慧",因智慧有善有惡,若智慧"生病"則成"癡",如同科學有益也有害,含義較膚淺,有邪正之分;而般若是純善的、不可言說的、意義深遠的,聞者大都能生殷重之心。般若種類,有叁:

  文字般若:在于方便引導,重于解悟,如舟筏。

  觀照般若:在于體驗真理,重于實行,如駕駛。

  實相般若:在于所悟所證,重于性體,如抵目的地。

  般若指的是我們的智慧、真理、實相、本來面目、真心、佛母。

  什麼是佛教?

  佛教,廣義的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狹義的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

  法是什麼意思?

  "法"的梵語音譯是"達磨"。佛教對這個字的解釋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這就是說,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質和相狀,有它一定軌則,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著它的濕性,它有水的一定軌則,使人一見便生起水的了解;反過來說,如果一件東西沒有濕性,它的軌則不同于水的軌則,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經中常見到的"一切法"、"諸法",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萬有"的意思。

  緣起是什麼意思?

  "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簡單地說,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對)的互存關系和條件,離開關系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緣,一般地解釋,就是關系和條件。佛陀曾給"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

  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

  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

  這四句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系。

  什麼是無常?

  宇宙一切現象,都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相待的互存關系,其間沒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現象,它的性質是無常的,表現爲刹那刹那生滅的。

  什麼是因果相續?

  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滅無常的,而又是相續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這是就豎的方面來說的。從橫的方面看,因果的品類有種種無量的差別。種種品類差別的因果關系固然錯綜複雜,但其間又有井然的法則,一絲不亂。一類的因産生一類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與果相符,果與因相順。一類的因不能生另一類的果,如種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佛教以爲因果的法則是決定的,雖叁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也不能加以改變的。這就是"因果相續無間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和"因果決定無染雜亂義"的簡單解釋。

  什麼是法印?

  印就是印玺。國王的印玺所以證明文件的真實(有通行無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義,也以符合"法印"而證明其爲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對一切法通達無礙),所以稱爲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並稱叁法印,或者加上"一切行苦",亦稱四法印。

  大乘小乘有什麼分別?

  大小乘的分別,主要在于大乘著重利他(利益大衆的行爲),小乘則著重自己解脫。

  什麼叫做六度?

  "度"的梵語音譯是"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叁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

  什麼是四攝?

  攝的意義,就是大衆團結的條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愛語,第叁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四攝法是菩薩攝受衆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以至開悟的四種方法。

  五明是什麼?

  五明是五種學藝,是印度的學術分類法。

  聲明:即聲韻學和語文學。

  工巧明:即一切工藝、技術、算學、曆數等。

  醫方明:即醫藥學。

  因明:即邏輯學。

  內明:即佛學。

  阿羅漢是什麼意思?

  阿羅漢是修行者得到證悟的果位。到達這個果位有四個階段:斷除了見惑的叫做須陀洹果,即初果。進而斷除思惑,按照其淺深粗細不同而有斯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叁果)。到了阿羅漢的果位(四果),見惑、思惑都已斷盡,證得涅槃,堪受人天供養。所以阿羅漢的意義之一就是"應供",這是聲聞乘中的終極地位。

  什麼叫做叢林清規?

  叢林就是大寺院。僧衆集合在一起,好像樹木叢集成爲森林一樣,所以叫做叢林。清規就是禅宗寺院(叢林)的組織規程及僧衆日常生活遵行的規製。清,爲清淨大海衆的略稱;規,爲規矩准繩的意思。又因爲所立的儀軌能清淨大衆,所以稱爲清規。中國唐代百丈禅師創立禅宗僧衆的清規,稱爲《百丈清規》。《百丈清規》之後,我國陸續撰出的清規有:《禅苑清規》、《日用小清規》、《禅林備用清規》、《幻住庵清規》等;日本有:《永平清規》、《瑩山清規》等。

  什麼是五時?

  天臺宗把釋迦如來所說的經教,劃分爲五個不同的時期,稱爲五時教,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時的名稱都是佛經的名稱,主張佛陀所說的經教不出這五個時期的範疇,所以稱爲五時。

  什麼是五乘佛法?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名爲五乘。

  "南無"是什麼意思?

  "南無",是梵語的音譯,意義是敬禮、皈敬、皈依。

  "轉*輪"是什麼意思?

  輪,是印度古代戰爭中用的一種武器,它的形狀像個輪子。印度古代有一種傳說,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轉輪王,他出生的時候,空中自然出現此輪,預示他的前途無敵。這裏以輪來比喻佛所說的法。佛陀的*輪出現于世,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破碎無余,所以把說法叫做轉*輪。佛陀初轉*輪的地方是鹿野苑,在今天波羅奈城。

  "叁寶"是什麼?

  佛陀是佛寶。佛陀所說的法是法寶。佛陀的出家弟子的團體||僧伽是僧寶。稱之爲寶,是因爲他能夠令大衆止惡行善,離苦得樂,是極可尊貴的意思。佛初轉*輪,憍陳如等五人都歸依佛,出家爲弟子,于是形成了僧。所以說,從那時起開始具足了叁寶。

  二、修持

  在家信衆可否于房間內誦經念佛?

  居家若有佛堂,誦經做功課最好到佛堂;若無佛堂,或環境不許可,亦可在房間內課誦,只要把房間整理幹淨即可。不課誦時,佛像與經書應用布或經蓋蓋好,課誦時,再取下即可。

  參加法會時應如何持經課誦才如法?

  持經課誦,除了…

《問題答問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