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問題答問篇▪P4

  ..續本文上一頁善,自我期許。諸佛菩薩皆以發願而得道,是故學佛應該發願。如何發願?願有:總願||四弘誓願;別願||觀音菩薩十二大願、普賢十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等大宏願。所以,發願,要學習承擔諸佛菩薩的大乘願力,建立在奉獻、犧牲上,而非只求自利。

  "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如何才能對境不動心?

  一般學佛的人,聽法時能契入,且有所悟,但往往遇到境界時,便隨境轉,功夫全廢。如何才能轉境而不動心?偈雲:"風吹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在日常生活上要做到:不把煩惱帶到床上、不把仇恨帶到明天、不把憂慮傳染別人,若遇境界,隨來隨化。

  如何對治塵勞妄想?

  "不于六塵心生,不于妄心著相。"一個國家要有國防的軍事武力才能保衛國土,我們每一個修行者也應自我心理建設,以求抵抗塵勞,去除塵勞,進而明心見性。

  過自在解脫的生活,經雲有四個力量,能對治塵勞妄想:

     勝解力:對真理、禅定正確深入了解。

     堅固力:對所信所行所知立場堅固,不朝秦暮楚。

     歡喜力:對家庭、朋友、工作,從歡喜中産生力量。

     休息力:佛法的修行非透支力量,適當的休息也是一種精進。

  此外,心常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也能對治雜念妄想。

  怎樣自悟修行?

  我們對于世上的知識、財富、愛情  等等,總是期望別人能教導我們、成全我們、愛護我們,乃至于覺悟成佛都希望別人幫忙。但就禅宗而言,世間上的一切事情,求人不如求己,凡事靠自己才是根本可行之道。

  過去,有人問禅師:怎樣才能開悟?禅師回答:我現在沒有時間說明,我要去吃飯了。你能代他去吃飯嗎?他能代替你開悟嗎?吃飯、開悟,全在于自己。如何自悟修行呢?

  要自我觀照,反求諸己:觀照自己在不在?觀照自己的心動不動?觀照自己能否把持自己?凡事要多多反求諸己,寬以待人。

  要自我更新,不斷淨化:自己的心要不斷的更新,不斷的淨化。我們的煩惱雖多,但今天除煩惱,明天除煩惱  ,八萬四千煩惱總有消除的一天。

  要自我實踐,不假外求:佛法告訴我們,爲人處事與修行都要靠自己去實踐,要自己守信、守時、守分、守約,不向外覓求。

  要自我離相,不計勝負:世人太執著于相,太愛在表面上、語言上、小事上斤斤計較。計較人我、得失、勝負,使我們天天陷溺于人我是非、得失的風波裏,不得安甯。因而我們要離一切相,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被迷惑,不計勝負,進而臻于安身立命的境界。

  以上"自悟修行"之道,看似容易,真正身體力行卻是一種自我的考驗,雖然不易實踐,但還是必須靠自己,任何人都無法替你開悟,替你修行。唯有自我的體悟,方能對人生有更加清明的領會。

  什麼是障道因緣?

  障道的因緣,就是我們做事情常常遇到障礙。讀書遇到障礙了,交朋友遇到障礙了,留學遇到障礙了,創辦事業遇到障礙了,甚至于要建一棟房子,要買一個家具都遇到障礙了,連修行、信仰也遇到障礙了。障道的因緣在那裏呢?有四點:

  口說不行:真正障礙我們的還是我們自己。外來的障礙力量有限,自我障礙的力量很強大。口說不行,常常說,說了又不做,說久了以後人家不相信你,這時候就是障道了。

  心想谄曲:你心裏所想的,都是打別人的主意,都是自私,都是自己多得到一點利益。這種谄曲不正的心,別人不是盲目的,也不是糊塗的,他會知道,他不但看到你的人,看到你的面孔,也看到你的心,你的心谄曲,他當然不要和你來往。

  身行惡事:如果你生活中有很多不良記錄,交朋友沒有信用,自私、見利忘義,甚至做過很多非法的事情,當然別人就不願與你合作,不和你來往,所以身行惡事也是障道的因緣。

  人我計較:你和人相處,和人合作,和人創業,不要锱铢必較。你計較很多,人家當然不願和你建立太密切的關系,很多好因緣往往是自己把它破壞了。我們如果不改正自己的因緣,就永遠有障礙。

  除了上列四點以外,心門不開、心結不解、心擔不放、心妄不除、心憂不喜、心暗不明、心狹不寬、心惡不除、心邪不正、心貪不舍、心迷不悟、心有不空,也是障道的因緣。

  平時如何自我修行?

  談修行,論修行,重要的是如何修行呢?可用四句偈十二種修行來做:

  修身修口修佛心:首要是先修身,譬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打人、不亂做壞事,這就叫做修身。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诳語、不隨便亂說、不諷刺、不傷害人,叫修口。最後還要修佛心,讓我們的心和佛的心一樣,就是慈悲心、平等心、般若心。

  修自修他修人我:把自己修健全了,叫修自。讓別人也得到利益,讓別人也漸漸地健全,好像父母教導兒女,老師教導子弟,這就叫做修他。修人我,是把人我的關系改善,大家和諧相處,這就要靠修養的工夫。

  修時修地修密行:任何時候都可以修行,或一分鍾梵行,或五分鍾打坐,或十分鍾念佛禮拜。修地,就是在房間裏、客廳裏,不一定在佛堂,隨時隨地,舉心動念,皆可以修行。修密行,就是自己要有一點梵行,有一點密行,不一定要人家知道我有修行,我舉心動念都有密行。

  修福修慧修禅淨:造福人群,利益別人,叫修福。修慧,就是自己要有靈巧、智慧、聰明,能悟道。修福修慧,福慧雙修,再修禅、修淨土皆可。

  如何用功?

  用功的方法有叁:

  要會"聞",沒有聽聞就不會接受,學生不接受,則上下就不能相應,不能相應又如何教育?所以"接受"在學習過程中很重要。佛經中"谛聽谛聽",就是聞的真義。

  要會"思",聽了以後要懂得深思,反刍才會消化,吸收才會受用。佛經中"善思善思",就是思的真義。

  要會"修",道理聽了,也信受了,接下來就是要自我奉行,付諸實踐,才不會變成空談。佛經中"信受奉行",就是修的真義。

  因此,培養自我的"會聽、思想、奉行"的習慣,這也就是所謂"以聞思修,而入叁摩地"。

  如何廣結善緣?

  廣結善緣的方法有四:

  在時間中結緣:比如說,我現在點頭向你微笑,這是結"現在緣";幾天之後,你看到我,你也向我含笑招呼,這又進一步是結"他日緣"了。說不定就從這一個微笑開始,我跟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結下了生生世世的"未來緣"。所以我們在時間中結緣,不僅要結現在之緣,也要結他日之緣、未來之緣;能夠緣緣不絕,善事自成。

  在空間處結緣:我們不僅要結"此方緣",還要結"遠方緣"、"十方緣"。其實,現在所結的"此方緣",也有可能成爲他日"遠方緣"的因,而更一步成就了未來"十方緣"的果。所以,在佛教裏,時間空間是相續不斷,生生不息的,我們不要看輕在任何一個小空間,任何一個微少時間內所做的善事,因爲這一粒種子,很可能就是將來茁壯的一棵大樹。

  在人間裏結緣:除了結"人緣"外,還要與衆生結下"生緣"。結了"人緣"、"生緣"還不夠,要更進一步結"佛緣",以與佛結的千年萬世法緣,來做爲我們生生世世的依歸。

  在因緣上結緣:這種緣有叁種,就是"親因緣"、"改善緣"、"無緣緣"。"親因緣"是在已有的因緣上再結因緣;"改善緣"是將彼此的關系做調理、改善的努力,使這個緣更美好、更長久。一般的婆媳、妯娌之間,都是有緣才成爲一家人,如果能改善原來不好的嫌隙,這個緣就會和善,家庭也更幸福。另外,我們還要結"無緣緣",也就是要與和我們有關系,互相認識的人結無上善緣,即使是與我毫無關系,形同陌路人的,我們也要主動友善地和他們結歡喜緣。比如說:你在路上看到一

  個人滑倒了,你立刻扶他一把,跟他點頭微笑,他也向你道謝微笑,由于你的廣結善緣,你們這兩個原本無緣的人就成爲有緣人了。

  如何有善根?

  善良,肯接受道理,與人爲善,有道心、有正念、肯與人結緣,給人歡喜,都是具有善根。

  如何將佛法融入生活?

  要時常親近道場,接觸蓮友,親近善知識佛教徒,並要求自己要有信仰、忍耐、慈悲、道德,能不貪就是奉行佛法的戒,不瞋就能慈悲歡喜,不癡就能明理不邪見,並能時時心中有佛,這就是生活中有佛法。

  如何安住身心?

  平時行事要能夠:

  寬大。   厚重。   渾含。   慈和。   沖淡。

  樸實。   公正。   平易。   沈潛。   簡單。

  如何受尊重受歡迎?

  要給人歡迎接受,平時要付出多少代價,要培養多少因緣,平常做事、讀書、講話,不給人傷害、煩惱、挂礙、難堪、失望、不鬧情緒。只有給人歡喜、給人方便、不讓對方失望、讓人對我有信心,如此自然到處會受到歡迎尊重。

  聞法的正確心態爲何?

  佛教的入道要門有很多種,有的從信仰入門,有的從義解入門,有的從慈悲入門,有的從智慧入門。但基本說來,多聽聞佛法,以增信心,以助道行,是有必要的。聞法應有正確的心態,《成佛之道》說,聞法的心態要:"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種,應離叁種失。"也就是說,聽聞佛法不能有先入爲主的觀念,不能成見不空,不能心生排斥,否則就像一個杯子,由于覆蓋、裂縫、有雜物,再好的法水也裝不進去,即使裝進去了,也會變質;又像在地上種植播種,由于土地堅硬、雜草叢生或種子沒有生長的助緣,就不可能生根發芽。因此應該要用恭敬心、清淨心、柔軟心、稀有心、至誠懇切的心聞法,才能獲得法益。

  修行遇到瓶頸時,如何自我突破?

  發心就不會有低潮,要發慈悲心、忍辱心、精進心、布施心。開發心田,心裏的世界,寶藏用不完,要求自己,適應大衆,改心、換性、回頭、轉身。

  對閉關修行的看法?

  所謂"不開悟,不住山;不破參,不閉關。"人間佛教修行者不要一開始修行就想閉關、住山。本…

《問題答問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