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自我期许。诸佛菩萨皆以发愿而得道,是故学佛应该发愿。如何发愿?愿有:总愿||四弘誓愿;别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普贤十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大宏愿。所以,发愿,要学习承担诸佛菩萨的大乘愿力,建立在奉献、牺牲上,而非只求自利。
"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如何才能对境不动心?
一般学佛的人,听法时能契入,且有所悟,但往往遇到境界时,便随境转,功夫全废。如何才能转境而不动心?偈云:"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在日常生活上要做到:不把烦恼带到床上、不把仇恨带到明天、不把忧虑传染别人,若遇境界,随来随化。
如何对治尘劳妄想?
"不于六尘心生,不于妄心着相。"一个国家要有国防的军事武力才能保卫国土,我们每一个修行者也应自我心理建设,以求抵抗尘劳,去除尘劳,进而明心见性。
过自在解脱的生活,经云有四个力量,能对治尘劳妄想:
胜解力:对真理、禅定正确深入了解。
坚固力:对所信所行所知立场坚固,不朝秦暮楚。
欢喜力:对家庭、朋友、工作,从欢喜中产生力量。
休息力:佛法的修行非透支力量,适当的休息也是一种精进。
此外,心常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也能对治杂念妄想。
怎样自悟修行?
我们对于世上的知识、财富、爱情 等等,总是期望别人能教导我们、成全我们、爱护我们,乃至于觉悟成佛都希望别人帮忙。但就禅宗而言,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求人不如求己,凡事靠自己才是根本可行之道。
过去,有人问禅师:怎样才能开悟?禅师回答:我现在没有时间说明,我要去吃饭了。你能代他去吃饭吗?他能代替你开悟吗?吃饭、开悟,全在于自己。如何自悟修行呢?
要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观照自己在不在?观照自己的心动不动?观照自己能否把持自己?凡事要多多反求诸己,宽以待人。
要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己的心要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净化。我们的烦恼虽多,但今天除烦恼,明天除烦恼 ,八万四千烦恼总有消除的一天。
要自我实践,不假外求:佛法告诉我们,为人处事与修行都要靠自己去实践,要自己守信、守时、守分、守约,不向外觅求。
要自我离相,不计胜负:世人太执着于相,太爱在表面上、语言上、小事上斤斤计较。计较人我、得失、胜负,使我们天天陷溺于人我是非、得失的风波里,不得安宁。因而我们要离一切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被迷惑,不计胜负,进而臻于安身立命的境界。
以上"自悟修行"之道,看似容易,真正身体力行却是一种自我的考验,虽然不易实践,但还是必须靠自己,任何人都无法替你开悟,替你修行。唯有自我的体悟,方能对人生有更加清明的领会。
什么是障道因缘?
障道的因缘,就是我们做事情常常遇到障碍。读书遇到障碍了,交朋友遇到障碍了,留学遇到障碍了,创办事业遇到障碍了,甚至于要建一栋房子,要买一个家具都遇到障碍了,连修行、信仰也遇到障碍了。障道的因缘在那里呢?有四点:
口说不行:真正障碍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外来的障碍力量有限,自我障碍的力量很强大。口说不行,常常说,说了又不做,说久了以后人家不相信你,这时候就是障道了。
心想谄曲:你心里所想的,都是打别人的主意,都是自私,都是自己多得到一点利益。这种谄曲不正的心,别人不是盲目的,也不是糊涂的,他会知道,他不但看到你的人,看到你的面孔,也看到你的心,你的心谄曲,他当然不要和你来往。
身行恶事:如果你生活中有很多不良记录,交朋友没有信用,自私、见利忘义,甚至做过很多非法的事情,当然别人就不愿与你合作,不和你来往,所以身行恶事也是障道的因缘。
人我计较:你和人相处,和人合作,和人创业,不要锱铢必较。你计较很多,人家当然不愿和你建立太密切的关系,很多好因缘往往是自己把它破坏了。我们如果不改正自己的因缘,就永远有障碍。
除了上列四点以外,心门不开、心结不解、心担不放、心妄不除、心忧不喜、心暗不明、心狭不宽、心恶不除、心邪不正、心贪不舍、心迷不悟、心有不空,也是障道的因缘。
平时如何自我修行?
谈修行,论修行,重要的是如何修行呢?可用四句偈十二种修行来做:
修身修口修佛心:首要是先修身,譬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打人、不乱做坏事,这就叫做修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诳语、不随便乱说、不讽刺、不伤害人,叫修口。最后还要修佛心,让我们的心和佛的心一样,就是慈悲心、平等心、般若心。
修自修他修人我:把自己修健全了,叫修自。让别人也得到利益,让别人也渐渐地健全,好像父母教导儿女,老师教导子弟,这就叫做修他。修人我,是把人我的关系改善,大家和谐相处,这就要靠修养的工夫。
修时修地修密行:任何时候都可以修行,或一分钟梵行,或五分钟打坐,或十分钟念佛礼拜。修地,就是在房间里、客厅里,不一定在佛堂,随时随地,举心动念,皆可以修行。修密行,就是自己要有一点梵行,有一点密行,不一定要人家知道我有修行,我举心动念都有密行。
修福修慧修禅净:造福人群,利益别人,叫修福。修慧,就是自己要有灵巧、智慧、聪明,能悟道。修福修慧,福慧双修,再修禅、修净土皆可。
如何用功?
用功的方法有三:
要会"闻",没有听闻就不会接受,学生不接受,则上下就不能相应,不能相应又如何教育?所以"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很重要。佛经中"谛听谛听",就是闻的真义。
要会"思",听了以后要懂得深思,反刍才会消化,吸收才会受用。佛经中"善思善思",就是思的真义。
要会"修",道理听了,也信受了,接下来就是要自我奉行,付诸实践,才不会变成空谈。佛经中"信受奉行",就是修的真义。
因此,培养自我的"会听、思想、奉行"的习惯,这也就是所谓"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
如何广结善缘?
广结善缘的方法有四:
在时间中结缘:比如说,我现在点头向你微笑,这是结"现在缘";几天之后,你看到我,你也向我含笑招呼,这又进一步是结"他日缘"了。说不定就从这一个微笑开始,我跟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结下了生生世世的"未来缘"。所以我们在时间中结缘,不仅要结现在之缘,也要结他日之缘、未来之缘;能够缘缘不绝,善事自成。
在空间处结缘:我们不仅要结"此方缘",还要结"远方缘"、"十方缘"。其实,现在所结的"此方缘",也有可能成为他日"远方缘"的因,而更一步成就了未来"十方缘"的果。所以,在佛教里,时间空间是相续不断,生生不息的,我们不要看轻在任何一个小空间,任何一个微少时间内所做的善事,因为这一粒种子,很可能就是将来茁壮的一棵大树。
在人间里结缘:除了结"人缘"外,还要与众生结下"生缘"。结了"人缘"、"生缘"还不够,要更进一步结"佛缘",以与佛结的千年万世法缘,来做为我们生生世世的依归。
在因缘上结缘:这种缘有三种,就是"亲因缘"、"改善缘"、"无缘缘"。"亲因缘"是在已有的因缘上再结因缘;"改善缘"是将彼此的关系做调理、改善的努力,使这个缘更美好、更长久。一般的婆媳、妯娌之间,都是有缘才成为一家人,如果能改善原来不好的嫌隙,这个缘就会和善,家庭也更幸福。另外,我们还要结"无缘缘",也就是要与和我们有关系,互相认识的人结无上善缘,即使是与我毫无关系,形同陌路人的,我们也要主动友善地和他们结欢喜缘。比如说:你在路上看到一
个人滑倒了,你立刻扶他一把,跟他点头微笑,他也向你道谢微笑,由于你的广结善缘,你们这两个原本无缘的人就成为有缘人了。
如何有善根?
善良,肯接受道理,与人为善,有道心、有正念、肯与人结缘,给人欢喜,都是具有善根。
如何将佛法融入生活?
要时常亲近道场,接触莲友,亲近善知识佛教徒,并要求自己要有信仰、忍耐、慈悲、道德,能不贪就是奉行佛法的戒,不瞋就能慈悲欢喜,不痴就能明理不邪见,并能时时心中有佛,这就是生活中有佛法。
如何安住身心?
平时行事要能够:
宽大。 厚重。 浑含。 慈和。 冲淡。
朴实。 公正。 平易。 沈潜。 简单。
如何受尊重受欢迎?
要给人欢迎接受,平时要付出多少代价,要培养多少因缘,平常做事、读书、讲话,不给人伤害、烦恼、挂碍、难堪、失望、不闹情绪。只有给人欢喜、给人方便、不让对方失望、让人对我有信心,如此自然到处会受到欢迎尊重。
闻法的正确心态为何?
佛教的入道要门有很多种,有的从信仰入门,有的从义解入门,有的从慈悲入门,有的从智慧入门。但基本说来,多听闻佛法,以增信心,以助道行,是有必要的。闻法应有正确的心态,《成佛之道》说,闻法的心态要:"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种,应离三种失。"也就是说,听闻佛法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能成见不空,不能心生排斥,否则就像一个杯子,由于覆盖、裂缝、有杂物,再好的法水也装不进去,即使装进去了,也会变质;又像在地上种植播种,由于土地坚硬、杂草丛生或种子没有生长的助缘,就不可能生根发芽。因此应该要用恭敬心、清净心、柔软心、稀有心、至诚恳切的心闻法,才能获得法益。
修行遇到瓶颈时,如何自我突破?
发心就不会有低潮,要发慈悲心、忍辱心、精进心、布施心。开发心田,心里的世界,宝藏用不完,要求自己,适应大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
对闭关修行的看法?
所谓"不开悟,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人间佛教修行者不要一开始修行就想闭关、住山。本…
《问题答问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