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善根、福德因缘的培养未具足,纵使闭关,仍然烦恼不断,一旦出关面对境界,烦恼即现行。此类闭关之举,对世事不闻不问,生活所需又赖大众供养,岂不成了社会的寄生虫?所谓修行,充其量只是懒惰的代名词,不值得鼓励。
三、信仰篇
道场的庄严是浪费吗?
有的人到寺院来,看到客堂、会议厅的摆设庄严,就批评"道场应该朴素,如此的家具太浪费了!"难道说佛门就得破破烂烂的吗?西方极乐世界是以水、鸟说法;现在的道场则要以设备来说法。不像样的客堂、会议厅,就不会有人来开会,来走动,阻碍了佛教的进步与新生,也度不到较高层次的信众到寺院来,所以道场的庄严不容忽视。
在家信众可以收留溜单的僧众吗?
有出家众在道场不安住,只好到处游走,有些信徒就提供场地、食宿收留他们,这不仅造成师徒间的矛盾,也破坏了佛门的伦理。邻家出走的孩子都要劝他回家,而 不可收留他们;佛门弟子若连世俗礼仪都不懂,其不邪为何?
太忙了!那有时间修行?
为众生服务,满众生所需,解决众生苦难,"忙"难道不叫修行吗?不忙着度众,不忙着说法,不忙着开示 ,*轮如何常转?所以"忙",就是修行。一个人要闲,到棺材里就会闲了。
学佛的利益为何?
认识真理,明了人生:学佛的最大利益,就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比方说: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人生的真象是什么?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你对佛教有了认识,你就知道人的生死情况,知道世界的还灭。虽然,世界是成住坏空的,人生 是生老病死的,但并非成住坏空、生老病死就什么都没有。成住坏空是循环的,生老病死也不是一死了之;坏空后仍有成住,死后还是会复生,所以五趣流转、六道轮回之间的种种情况 ,都值得我们去探讨。
走出自我,开拓胸怀:如果没有佛教的信仰,我们就会生活在自我中心里,被虚妄的自我迷惑。因而我们执着,我们贪恋,跳不出自我,不能超越自我,在贪瞋痴的泥沼里辗转生活,是很不自在的。我们如果有佛学的素养,走出自我,开拓胸怀,视众生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宇宙世间都是我的道场,那真是一个无限宽广的人生。
培养人格,升华扩大:在宗教里,最重视人格的完成,要把我们的自我升华扩大,扩大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把我们的人格培养成道德圆满的人生。
享受法乐,常行精进:我们信奉佛教,最主要的是享受真理的快乐。世俗上的娱乐短暂易失,法乐里的人生快乐却深广无限。
只要心地善良,不做坏事,何必要吃素呢?
这是一般世俗不信宗教的人常挂在嘴边的话,乍听之下,好像很有道理,若仔细去想,便知道有矛盾。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怎忍心把自己的欢喜建筑在众生的痛苦上呢?只管自己的口腹之欲,却无视于被杀者的惨痛,这还能说是心地善良吗?佛教劝人素食,主要是为了长养慈悲心,连儒家对食肉都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之言,可见素食对长养慈悲心有其重要意义。
不可用蕃石榴、蕃茄等水果供佛吗?
水果是佛教的十供养之一(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以水果供佛,是出于对佛菩萨的感恩和崇敬,只要能以虔诚的心将供果洗净,并不忌讳水果的种类,更何况诸佛菩萨已是万德具足的觉者,岂会为供果而起分别?
学佛人吃素,青菜萝卜是否也有生命呢?
生命的定义是"生长、繁殖、死亡"。青菜萝卜也有生命的定义啊,我们为何要吃它呢?植物与动物是不一样的,植物不是有生命,而是有"生机"(生长的机能),因为植物没有"心",动物有生命,是它有心识的活动。吃青菜萝卜,它是物理上的反应,而杀鸡鸭牛羊,它有心理上的反应,所以物理的反应不能承认他是有生命,只能说是"机能(生机)"。有"心",佛教才承认他是生命。
具有神通就能万事通吗?
佛教不否认神通,但却也不标榜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一个人如果造作了罪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于因果业报的法则。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以前释迦族因轻视、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虽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运用神通欲解救释迦族人,但被拯救出来的人,最后仍然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胜过神通的最佳证明。所以不要依赖神通,老实修行,脚踏实地,才是学佛之道。
对神通灵异的看法?
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以佛陀不鼓励弟子修学神通。
佛法讲究因果业力,不运用神通违背业力。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业力之故,终不免被裸形外道乱石击毙。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因显神通,被佛陀处罚不准入涅槃。佛陀教示:神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要依于净戒;要住于慈悲。此外施展神通即是犯戒。
经书或佛像坏了该如何处理呢?
经书或佛像坏了,若能修补,就尽量加以修补,假如实在破旧不堪,也不便保留,就予以焚化。
烧冥纸给亡者有用吗?
这个习俗是源自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死必到阴间为鬼,亲友为恐其在黄泉道上无资可用,所以才有烧冥纸的做法。但佛教认为:人死之后,随着生前累世所造的业力而转生于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之间。所以,人死不一定是鬼,即使为鬼,其所能享用的资具也要依他的福德而定。若是无福德者,再多的冥纸对他也没用;若是有福德者,就算没有冥纸,也能得到供养。但为表生者心意,烧一点冥纸也无可厚非。
对异教的看法?
若将佛法分为五乘,其中人乘佛教是具有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五常"仁、义、礼、信、智"与佛教的五戒,戒"杀、盗、淫、妄、酒"相近。佛门的报恩思想,与儒家的慎终追远精神相契。耶教的十诫与佛教的十善相近,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信仰天神,以求生天国为目标,相当于天乘佛教。
对礼拜神明的看法?
已皈依三宝弟子是可以礼拜神明的。
皈依是一生的信仰,信仰是不能变的;礼拜是一时恭敬,皈依与礼拜是不一样的。人和人见面都要互相打招呼,对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师,佛教徒都可以点头、握手以示礼貌,怎可说不可以礼拜神明呢?
对宗派的看法?
佛教是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宗教,所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有同一个教主佛陀,有同奉的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等真理,有共遵的制度、规矩、戒律等。因教徒根基不同、修持方式不同而产生所依经论不同的诸多教派、宗派如:印度的部派佛教、小乘二宗、大乘八宗、中国的四大名山,甚至显密、南北传之分,是自然、正常的现象,也使佛教在不同的时代、国度中呈现其不同的风貌,含摄不同的众生。这正是佛教包容性、多元性、适应性的具体展现。
对密教的看法?
修密要有十年显教基础,也就是对基本佛教义理要有全盘的正确认识后,才能一门深入。对于时下部份佛教徒受速食主义影响所及,连修行也追求速成,迷信密教的灌顶、加持或神通,以他人修行成就,企图圆满一己的修行,是不可得的。
对南传佛教的看法?
中国佛教一向对南传佛教僧人抽菸吃肉之举,不以为然。日本佛教也对南传佛教不注重义理研究,只注重生活仪轨的情况甚为轻视。南传佛教对日本僧人娶妻生子的现象,更是不能接受。对于不同宗派所纷呈的沿习,应是各有需求、各有因缘,不必刻意排斥。
不过世界女男平等风气所趋,向来女权低落的南传佛教,对于比丘尼僧团的重建及承认,是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如何认识宗教?
认识宗教的方法有三:
第一、要看信仰的对象是不是真实的。
第二、要看其教义、道理是不是合乎人道。
第三、要看传教士本身是否具慈悲道德?形象好吗?
我们买东西,都要选择材料,讲究品质,在宗教里,它也有很多品质,应该为自己的信仰小心谨慎地做一个选择。
如何让十方大众都能够理解正信的宗教?
在学校的教育中就必须安排宗教教育课程,让大家从小就对宗教有正确的认识,可以分辨清楚正信与邪信。因为人基本上是具宗教性的,除了物质的需求外,还要有精神的、心灵的、超越的等等需求。因此,在家庭、学校、父母、老师都应该给予孩子正当的观念,免得长大后因为对宗教没有正确的认识而乱信。
如何选择宗教信仰?
正信的宗教必须有教主、教义、教士,而且要具备真理的条件,若符合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恒性,这才是真理,例如佛教的因缘果报、性空缘起等均具有以上的条件。
佛教里,那一尊佛第一?
在阿弥陀佛发愿文中的第一句是"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这并不是指阿弥陀佛第一、释迦佛第二、药师如来第三。在佛教里面,每一尊佛都是第一,没有第二,因为佛各有各的第一,兜率净土,弥勒佛第一;极乐净土,阿弥陀第一;琉璃净土,药师佛第一;华藏净土,毗卢遮那佛第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第一。
对皈依的看法?
皈依是对自己信仰一生一世的选择,也是成为正式佛教徒的开始,犹如学生入学,必须注册,才能取得学籍一般。
皈依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人,不是拜师父。所以皈依后的佛教徒是属于整个佛教的信徒,不是专属某一个人的徒弟。
诵经超度对轮回有影响吗?
既然轮回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祖先亲朋去世了,我们为他诵经超荐有功效吗?能不能帮助他脱离轮回呢?根据《地藏经》的说法:诵经的功德,亡者能够得到二、三分,而持诵的人可以得到六、七分,因此我们应该趁着自己身强体健的时候,储备一些功德资粮,不要等无常来临,才劳驾别人为我们诵经超度,功德毕竟有限。诵经、超荐对于亡者究竟有什么贡献呢?好比鲤鱼跃龙…
《问题答问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