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门,身价百倍。诵经就好像依仗达官显贵的亲戚,人人钦羡、人人仰戴。仿佛出门旅行需要持带身份证、护照一样,诵经的功德让我们方便往生诸佛国土。一块大石头放在水中,很快就会沈没下去,
如果把它摆在船上,可以安然地运载至彼岸。众生顽强如磐石的罪业之身,透过诵经功德的慈航普渡,免于在生死大海之中沈溺。
家中有人往生,如何帮助亡者及协助家人?
人过世,念佛最好,不一定出家人念,亲朋彼此互相助念也很好,也可就近找别分院法师帮忙。中国人很奇怪,只要邻人有往生事,总是七嘴八舌的劝请许多民间习俗的丧葬方法,如果你是正信佛教徒,应该要有主见,依佛法而行。每一个佛教徒对于佛教的常识,都应该要去了解。
对佛教徒四处跑道场的看法如何?
佛教徒四处跑道场最大的缺点就是易将是非搬来搬去,功德没有修好,反而造了许多口业。所以不要将修行当成是应酬,护持道场要专一,不要盲目的跟着别人后面跑。
对信仰不专的看法?
当信仰与感情、金钱、事业、前途的选择冲突时,就是对信仰专一程度的考验。信仰重在专一,信仰重在一心,如(普门品)中的一心称名、一心供养,《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都是证明一心一意、心诚则灵。
宗教徒对于自己所选择的宗教信仰要忠贞、要专一,信仰是一比多好。
佛教徒可否吃鸡蛋?
佛教戒律中有一条讥嫌戒,是为避人讥嫌。若吃鸡蛋时,逢人便要解释:这是饲鸡产的蛋,未受精,不能孵小鸡。为避讥嫌,干脆不吃。
西藏佛教喇嘛吃牛、吃羊,南传、日本僧人也吃鱼肉,对某些人而言,吃未受精的鸡蛋并不是个严重问题。
对放生的看法?
佛教徒的慈悲,对有情众生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对生命充份的尊重。所以不仅不杀生,进而倡导放生。
有人为了庆生、祝寿,让人抓鸟、捕鱼再来放生,飞鸟、鱼虾禁不起折腾便死了;豢养的鸟类无求生能力,买来一放出去就死了;买毒蛇放生,危害人的安全;把乌龟放到放生池吃鱼;把食人鱼放生到鲤鱼潭、日月潭吃人;把淡水鱼放到海里,把海水鱼放到淡水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举凡刻意的放生、不当的放生,美其名叫放生,实际上是不道德的。应该提倡随缘放生,不要刻意放生,进而要护生。
佛教以人为本,放生最基本是要"放人",放人一条生路:给人方便、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给人离苦、给人救济。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对无情而言,那怕是一茎花草、一枝笔、一张桌椅、一块地毯,任何物品也有生命,应善尽维护其功能,延长其寿用,创造其价值,这是佛教对放生的广义诠释。
荼毘后没有留下"舍利子",是不是就表示亡者没有修行?
"舍利子"是定慧的结晶,依照佛法修习戒、定、慧的人,必能获得。然而有舍利子固然是有修行的人,但是一个洒脱、自在无碍的修行者,却也有可能不留下任何形迹。因为四大皆空,一切皆已放下,又何必一定要留下修行的见证呢?
总之,舍利子不是有没有修行的唯一见证。
佛教主张火葬,是否有违孝道?
中国是注重礼仪的国家,所以对葬礼也极为重视。在佛教未普遍流传民间时,一般人总以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点来衡量火葬,以为那是有违孝道的作为。实际上,人往生后,其遗体终不免遭虫蚀而逐渐腐朽,儒家对身体发肤的看法,其重 点在于劝人要珍惜生命,而不是要人执着外在的身体,更何况火葬对环境卫生也有相当的助益,更可节省空间,对环保及经济效益上是很值得推动的。
家中安奉佛像,必须选方位,看吉时才合乎仪礼,才会带来吉祥吗?供奉佛像在于虔诚的心,所谓"心诚则灵",佛像摆设的位置,只要光线亮、空气好、方便礼拜,在自己认为是家里最好的位置,就是好方位,不必执意去选某个方位。至于迎请的时间,只要不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困扰就是吉时,并无所谓相冲或触怒神威等问题,因为"时时是好时,处处是好地"。
如何引导子女学佛?
父母对此不要操之过急,要懂得青少年的心态,尚未就学的子女,常挂在口边的是:"爸爸说 ,或是妈妈说。"上学的小孩则说:"老师说。";初中的学生是:"同学说 。";高中以上是:"女(男)朋友说 。"所以要迎合子女的需要,在权巧方便上要培养因缘,不要强迫。
"菩萨"与"众生"有何差别?
从因果的理解上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知道造因必得业果,因此慎防于因;众生则相反,总要等到果报现前,才懊悔莫及。就修持上来说,菩萨重视利他,而众生则偏重个己利益。所以菩萨心中只有大众,众生心中只有自己。
诵经时,为什么要烧香、点烛供佛?
诵经时以香、烛供佛,主要是表达虔诚、恭敬、供养、庄严的意思,这是修恭敬供养之行。
为什么要印经?
印经的意义是:
续佛慧命,不断佛种。
令人见经,解义信佛。
流传普遍,广大永久。
佛日增辉,*轮常转。
佛教为何不主张以看相算命来预知前程呢?
佛教本着"缘起"的思想,了解任何事物的形成皆由众缘和合而成,比如要有一份好的工作,除了要有工作机会外,本身还须具备相当的实力,否则纵使有再多的机会,也只能望之兴叹;或是具有实力,而平时未能广结善缘,依然难获工作机会。了解缘起,相信因果,自然能明白自己的未来,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何必藉由看相、卜卦等来徒增烦恼呢?
诸佛法身遍满虚空,为何还有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净土的分别呢?诸佛法身遍满虚空,法界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长新,无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东西南北)的区隔。所以,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是超越时空的真理。既是如此,为何还有东方、西方之分呢?这主要是凡夫心里需要有一个定位,譬如西来寺在美国哈仙达岗兴建以后,美国一位议员说:"这是美国地理上的指标。"何谓地理指标?例如在西来寺的前方五百公尺,就容易找到地方;地理上没有
指标,这个地方就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心理上的方位,实际上没有东方、西方之别,因为佛佛道同,光光无碍,是没有你我之分的。
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点在那里?
学佛者若人在世俗,心在寺庙,则很难得;若人在寺庙,心在世俗,则毫无功用。在家、出家学佛,本来不分,但据《大宝积经》分析在家、出家之得失,如:在家尘污多,出家妙好;在家具缚,出家无碍;在家摄恶,出家摄善;在家怯弱,出家无怯;在家顺流,出家逆流。因此,其不同点有:在家有无量过患,出家有无量功德;在家有诸多障碍,出家无有障碍;在家溺欲淤泥,出家出欲淤泥;在家处于忧悲苦恼处,出家则处于欢喜处。
顺治皇帝的赞僧诗云:"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以及《大智度论》偈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
"都在说明出家的殊胜!
受持五戒与八关斋戒的胜劣为何?
五戒与八关斋戒都是在家信众所受持的戒,五戒乃终身受持,时间长而戒少,八关斋戒的受持为一日一夜,时间短而戒多,二者之间,功德孰胜孰劣?据《大智度论》说:"如果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懦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名盖天下。八戒比于余戒,亦复如是。"由此可知,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实有其殊胜处。不过,佛道长远,若无恒常心,则露水道心终难成就佛果,因此,不论受持何种戒,除了发大心之外,更要持之以恒。
对托 的看法?
出家人托 化缘原是美好庄严的弘法度众行为,但有时在佛教的各种法会、活动、讲座中,乃至在街头、市场中,常见真假不分的出家人出现托 。或有信徒说"真施主不怕假和尚",而行布施;然而真正的布施应以般若正见为前导,此类僧俗不辨、善款流向不明,甚或招摇撞骗的恶性化缘,是有损佛教形象的。因此,纵然是布施,亦应做进一步了解。
佛教僧侣是不是神职人员?
佛教僧侣仅仅是为求得解脱而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担任什么神与人之间的神职。
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什么样的影响?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其中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们所喜爱,被纯粹地为着文学目的而研读着。我国近代文豪鲁迅曾捐款给金陵刻经处,刻印一部《百喻经》。这部经所叙述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译为语体文发表在报刊上,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佛教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许多从来未有的、全新的东西||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
易、苏轼的诗歌创作。
自己不常诵的经书应如何处理?
处理经书的方法有三: 送人、送图书馆。 收藏。 焚化。
四、常识篇
什么叫持斋?
佛教徒持守戒律而素食,称为"持斋"。佛教原以过午不食曰"斋",后来多指不杀生而素食。持斋的用意主要是为增长慈悲心和养成饮食知节量的寡欲态度。
农历年时,佛门有"普茶"的活动,是何含义?
"普茶"是传统丛林中,大和尚为慰劳大众一年的辛劳,而于岁末之际,准备茶点请大众饮用,称为"普茶"。
民间的中元普渡与佛教的焰口施食法会一样吗?
我国民间信仰每以阴历七月广设食物,普济无祀孤魂,以祈安免难,称为"普渡"。佛教的"焰口施食法会"是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的施食对象。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度,也是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
《问题答问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