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問題答問篇▪P6

  ..續本文上一頁門,身價百倍。誦經就好像依仗達官顯貴的親戚,人人欽羨、人人仰戴。仿佛出門旅行需要持帶身份證、護照一樣,誦經的功德讓我們方便往生諸佛國土。一塊大石頭放在水中,很快就會沈沒下去,

  如果把它擺在船上,可以安然地運載至彼岸。衆生頑強如磐石的罪業之身,透過誦經功德的慈航普渡,免于在生死大海之中沈溺。

  家中有人往生,如何幫助亡者及協助家人?

  人過世,念佛最好,不一定出家人念,親朋彼此互相助念也很好,也可就近找別分院法師幫忙。中國人很奇怪,只要鄰人有往生事,總是七嘴八舌的勸請許多民間習俗的喪葬方法,如果你是正信佛教徒,應該要有主見,依佛法而行。每一個佛教徒對于佛教的常識,都應該要去了解。

  對佛教徒四處跑道場的看法如何?

  佛教徒四處跑道場最大的缺點就是易將是非搬來搬去,功德沒有修好,反而造了許多口業。所以不要將修行當成是應酬,護持道場要專一,不要盲目的跟著別人後面跑。

  對信仰不專的看法?

  當信仰與感情、金錢、事業、前途的選擇沖突時,就是對信仰專一程度的考驗。信仰重在專一,信仰重在一心,如(普門品)中的一心稱名、一心供養,《阿彌陀經》中的一心不亂,都是證明一心一意、心誠則靈。

  宗教徒對于自己所選擇的宗教信仰要忠貞、要專一,信仰是一比多好。

  佛教徒可否吃雞蛋?

  佛教戒律中有一條譏嫌戒,是爲避人譏嫌。若吃雞蛋時,逢人便要解釋:這是飼雞産的蛋,未受精,不能孵小雞。爲避譏嫌,幹脆不吃。

  西藏佛教喇嘛吃牛、吃羊,南傳、日本僧人也吃魚肉,對某些人而言,吃未受精的雞蛋並不是個嚴重問題。

  對放生的看法?

  佛教徒的慈悲,對有情衆生是"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對生命充份的尊重。所以不僅不殺生,進而倡導放生。

  有人爲了慶生、祝壽,讓人抓鳥、捕魚再來放生,飛鳥、魚蝦禁不起折騰便死了;豢養的鳥類無求生能力,買來一放出去就死了;買毒蛇放生,危害人的安全;把烏龜放到放生池吃魚;把食人魚放生到鯉魚潭、日月潭吃人;把淡水魚放到海裏,把海水魚放到淡水中,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舉凡刻意的放生、不當的放生,美其名叫放生,實際上是不道德的。應該提倡隨緣放生,不要刻意放生,進而要護生。

  佛教以人爲本,放生最基本是要"放人",放人一條生路:給人方便、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給人離苦、給人救濟。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對無情而言,那怕是一莖花草、一枝筆、一張桌椅、一塊地毯,任何物品也有生命,應善盡維護其功能,延長其壽用,創造其價值,這是佛教對放生的廣義诠釋。

  荼毘後沒有留下"舍利子",是不是就表示亡者沒有修行?

  "舍利子"是定慧的結晶,依照佛法修習戒、定、慧的人,必能獲得。然而有舍利子固然是有修行的人,但是一個灑脫、自在無礙的修行者,卻也有可能不留下任何形迹。因爲四大皆空,一切皆已放下,又何必一定要留下修行的見證呢?

  總之,舍利子不是有沒有修行的唯一見證。

  佛教主張火葬,是否有違孝道?

  中國是注重禮儀的國家,所以對葬禮也極爲重視。在佛教未普遍流傳民間時,一般人總以儒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觀點來衡量火葬,以爲那是有違孝道的作爲。實際上,人往生後,其遺體終不免遭蟲蝕而逐漸腐朽,儒家對身體發膚的看法,其重 點在于勸人要珍惜生命,而不是要人執著外在的身體,更何況火葬對環境衛生也有相當的助益,更可節省空間,對環保及經濟效益上是很值得推動的。

  家中安奉佛像,必須選方位,看吉時才合乎儀禮,才會帶來吉祥嗎?供奉佛像在于虔誠的心,所謂"心誠則靈",佛像擺設的位置,只要光線亮、空氣好、方便禮拜,在自己認爲是家裏最好的位置,就是好方位,不必執意去選某個方位。至于迎請的時間,只要不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困擾就是吉時,並無所謂相沖或觸怒神威等問題,因爲"時時是好時,處處是好地"。

  如何引導子女學佛?

  父母對此不要操之過急,要懂得青少年的心態,尚未就學的子女,常挂在口邊的是:"爸爸說  ,或是媽媽說。"上學的小孩則說:"老師說。";初中的學生是:"同學說  。";高中以上是:"女(男)朋友說  。"所以要迎合子女的需要,在權巧方便上要培養因緣,不要強迫。

  "菩薩"與"衆生"有何差別?

  從因果的理解上來說,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知道造因必得業果,因此慎防于因;衆生則相反,總要等到果報現前,才懊悔莫及。就修持上來說,菩薩重視利他,而衆生則偏重個己利益。所以菩薩心中只有大衆,衆生心中只有自己。

  誦經時,爲什麼要燒香、點燭供佛?

  誦經時以香、燭供佛,主要是表達虔誠、恭敬、供養、莊嚴的意思,這是修恭敬供養之行。

  爲什麼要印經?

  印經的意義是:

  續佛慧命,不斷佛種。

  令人見經,解義信佛。

  流傳普遍,廣大永久。

  佛日增輝,*輪常轉。

  佛教爲何不主張以看相算命來預知前程呢?

  佛教本著"緣起"的思想,了解任何事物的形成皆由衆緣和合而成,比如要有一份好的工作,除了要有工作機會外,本身還須具備相當的實力,否則縱使有再多的機會,也只能望之興歎;或是具有實力,而平時未能廣結善緣,依然難獲工作機會。了解緣起,相信因果,自然能明白自己的未來,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何必藉由看相、蔔卦等來徒增煩惱呢?

  諸佛法身遍滿虛空,爲何還有東方琉璃世界、西方極樂淨土的分別呢?諸佛法身遍滿虛空,法界是亘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長新,無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東西南北)的區隔。所以,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是超越時空的真理。既是如此,爲何還有東方、西方之分呢?這主要是凡夫心裏需要有一個定位,譬如西來寺在美國哈仙達崗興建以後,美國一位議員說:"這是美國地理上的指標。"何謂地理指標?例如在西來寺的前方五百公尺,就容易找到地方;地理上沒有

  指標,這個地方就沒有什麼了不起。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心理上的方位,實際上沒有東方、西方之別,因爲佛佛道同,光光無礙,是沒有你我之分的。

  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點在那裏?

  學佛者若人在世俗,心在寺廟,則很難得;若人在寺廟,心在世俗,則毫無功用。在家、出家學佛,本來不分,但據《大寶積經》分析在家、出家之得失,如:在家塵汙多,出家妙好;在家具縛,出家無礙;在家攝惡,出家攝善;在家怯弱,出家無怯;在家順流,出家逆流。因此,其不同點有:在家有無量過患,出家有無量功德;在家有諸多障礙,出家無有障礙;在家溺欲淤泥,出家出欲淤泥;在家處于憂悲苦惱處,出家則處于歡喜處。

  順治皇帝的贊僧詩雲:"黃金白玉非爲貴,唯有袈裟披肩難。"以及《大智度論》偈雲:"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鹄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

  "都在說明出家的殊勝!

  受持五戒與八關齋戒的勝劣爲何?

  五戒與八關齋戒都是在家信衆所受持的戒,五戒乃終身受持,時間長而戒少,八關齋戒的受持爲一日一夜,時間短而戒多,二者之間,功德孰勝孰劣?據《大智度論》說:"如果無大心,雖複終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懦夫爲將,雖複將兵,終身卒無功名;若英雄奮發,禍亂立定,一日之勳,名蓋天下。八戒比于余戒,亦複如是。"由此可知,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實有其殊勝處。不過,佛道長遠,若無恒常心,則露水道心終難成就佛果,因此,不論受持何種戒,除了發大心之外,更要持之以恒。

  對托  的看法?

  出家人托  化緣原是美好莊嚴的弘法度衆行爲,但有時在佛教的各種法會、活動、講座中,乃至在街頭、市場中,常見真假不分的出家人出現托  。或有信徒說"真施主不怕假和尚",而行布施;然而真正的布施應以般若正見爲前導,此類僧俗不辨、善款流向不明,甚或招搖撞騙的惡性化緣,是有損佛教形象的。因此,縱然是布施,亦應做進一步了解。

  佛教僧侶是不是神職人員?

  佛教僧侶僅僅是爲求得解脫而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擔任什麼神與人之間的神職。

  佛教對中國文學有什麼樣的影響?

  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其中如《維摩诘經》、《法華經》、《楞嚴經》特別爲曆代文人們所喜愛,被純粹地爲著文學目的而研讀著。我國近代文豪魯迅曾捐款給金陵刻經處,刻印一部《百喻經》。這部經所敘述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譯爲語體文發表在報刊上,作爲文學作品來欣賞。佛教爲中國的文學帶來了許多從來未有的、全新的東西||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

  易、蘇轼的詩歌創作。

  自己不常誦的經書應如何處理?

  處理經書的方法有叁:  送人、送圖書館。  收藏。  焚化。

  四、常識篇

  什麼叫持齋?

  佛教徒持守戒律而素食,稱爲"持齋"。佛教原以過午不食曰"齋",後來多指不殺生而素食。持齋的用意主要是爲增長慈悲心和養成飲食知節量的寡欲態度。

  農曆年時,佛門有"普茶"的活動,是何含義?

  "普茶"是傳統叢林中,大和尚爲慰勞大衆一年的辛勞,而于歲末之際,准備茶點請大衆飲用,稱爲"普茶"。

  民間的中元普渡與佛教的焰口施食法會一樣嗎?

  我國民間信仰每以陰曆七月廣設食物,普濟無祀孤魂,以祈安免難,稱爲"普渡"。佛教的"焰口施食法會"是以餓鬼道衆生爲主要的施食對象。施放焰口,則餓鬼皆得度,也是對死者追薦的佛事之一。法會當中除了解除餓鬼的饑虛…

《問題答問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