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鞋面有六孔,則象征六度,表修道人應勤修六度波羅蜜,亦象征看破世間一切無常的事物。
七衆弟子
教團中出家與在家的七衆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
上座
指法臘高而具德望的僧尼。又稱長老、首座。
大士
菩薩的美稱。如:觀音大士、傅大士等。
大德
敬稱詞。在印度,是對佛菩薩或高僧的敬稱。于諸部律中,凡指比丘衆,稱"大德僧"。
在我國隋唐時代,凡從事譯經事業者,特稱大德。此外,統領僧尼的僧官,也稱大德。
近代以來,"大德"一詞已廣泛的被使用,凡是有德有行的人,不論出家、在家,都以"大德"尊稱之;或是不限于具足德行與否,也稱之爲大德。因此"大德"一詞成爲佛教界一般性的禮稱。
叁師七證
叁師與七證師的並稱。指僧尼受具足戒時,戒場必須具足的戒師人數。又稱十師、十僧。
叁師是: 得戒和尚:指正授戒律的和尚。乃比丘得戒的根本及其歸投處,故必至誠叁請之。凡擔任戒和尚者,其戒臘須在十年以上,並嚴守戒法,具足智慧,堪能教授弟子。
羯摩和尚:即讀羯磨文的阿闍梨,主持白四羯磨授戒儀式。羯磨師爲諸比丘受戒的正緣,若無羯磨師秉承聖法,則法界善法無從生起。擔任此職者,其戒臘須在五年以上。
教授和尚:即教授威儀作法,爲衆人引導開解者。其戒臘亦須在五年以上。
七證師則是證明受戒的莅會比丘。凡此十師均須于受戒前恭請之。
方丈
寺院的住持,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務,監督大衆,並爲大衆說法的主僧。古時,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爲製,故稱方丈室。後來轉指住持的居室,今爲禅林住持或對師父的尊稱。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
引禮
于法會或戒會時,引導大衆如法進行一切行儀禮節,使不違犯者。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僧團五衆之一、七衆之一。據《大智度論》卷叁載,比丘的語義有五種,即: 乞士(行乞食,以清淨自活者); 破煩惱; 出家人;淨持戒; 怖魔。其中,破惡(破煩惱)、怖魔、乞士,稱爲比丘叁義。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子。僧團五衆之一、七衆之一。
比丘尼除六情之饑,斷貪染欲,以善法薰修,所以稱爲除女、薰女。
功德主
指施主。即供養佛、法、僧叁寶的施主、檀越。在佛門中,布施淨財者爲功德主,發心作務或熱心接引他人入佛門,使佛教蓬勃發展者,亦可稱爲功德主。例如符合左列條件者,佛光山功德主會得依法聘其爲功德主:
護持本山各種弘法利生事業捐獻淨資者。
熱心參與本山活動,多年不退轉者。
發心服務多年,道心堅固者。
一師一道,勸募功德者。
貢獻智慧有具體成效者。
協助度衆皈依爲數衆多者。
參與講學多年且有正見者。
文字著作宣揚佛法有貢獻者。
行堂
佛教叢林中,每日用齋時,爲大衆添飯菜、茶水者,稱爲行堂。
老參
長期于禅林中參禅辦道者,或長期從事參禅修業者。又稱爲舊參、久參。
佛
全稱佛陀,是梵語的音譯。意譯乃覺悟真理者。也就是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等正覺的大聖者。爲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沙彌
沙彌,乃止惡行慈,覓求圓寂的意思。爲五衆之一、七衆之一。在佛教僧團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稱之。《摩诃僧只律》卷二十九,以年齡區別沙彌爲叁種:
驅烏沙彌:年齡在七歲至十叁歲之間,已具有驅走曬谷場上烏鳥的能力。
應法沙彌:年齡在十四歲至十九歲之間,出家得度,依一定的儀式受持十戒。
名字沙彌:年齡已超過二十歲,然尚未受具足戒,仍爲沙彌者。
以上叁者合稱叁沙彌。
沙彌尼
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以其勤于策勵成爲比丘尼,故譯稱勤策女。爲五衆之一、七衆之一。
沙門
意譯淨志、勤息,爲出家者的總稱,通內、外二道。亦即剃除須發,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勤行諸善,期以行趣涅槃的出家修道者。
住持
原爲久住護持佛法的意思,後指掌管一寺的主僧。我國初時並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百丈懷海始設住持之製,嚴傳師法,奉其師爲住持,尊稱長老,後亦稱方丈。
阿彌陀佛
乃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因爲此佛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道的本緣,據《無量壽經》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爲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淨土的莊嚴,曆經五劫的思慮而發四十八大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于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的西方,報得極樂淨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能接引念佛人往生淨土,故又稱接引佛。
佛門中常見人彼此招呼,互道"阿彌陀佛",即是說早、好的意思;或向人表示關懷、歉意亦可說"阿彌陀佛"。
阿羅漢
爲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略稱羅漢。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學、真人。乃斷盡叁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的聖人。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都作狹義的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廣義而言,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阿修羅
印度最古諸神之一,屬于戰鬥的鬼神類,經常被視爲惡神,而且常與帝釋天爭鬥不休。
阿修羅爲六道之一、八部衆之一、十界之一。多由瞋、慢、疑等叁因而受生,以其果報殊勝,鄰次于諸天,卻不同于諸天,故稱阿修羅,意即非天。
阿修羅的形像有多種,如九頭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六足身形,爲須彌山的四倍。又阿修羅的男衆很醜,女衆卻很美麗。此外,阿修羅喜瞋,所以我們常稱瞋心大的人爲阿修羅。
金剛
經論中常以金剛比喻武器及寶石。以金剛比喻武器,乃因其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且非萬物所能破壞;以金剛比喻寶石,乃取其最勝之義。
侍者
僧職名稱之一,指隨侍師父、長老之側,聽從其令,予以服侍者。
在叢林職位中,侍者通常由利根的沙彌或下臘的比丘任之。其與長老(或師父,或住持)的關系最爲密切,除處理雜事外,朝夕既聽其教誨,複觀長老道德于前後,故特受長老重視,常被視爲衣 或法席的傳承者。
典座
叢林中負責大衆齋粥的職稱。典座職掌大衆的齋粥,一切供養務須淨潔,物料調配適當,節用愛惜。
糾察
于寺院中,負責維持秩序,使一切行儀如法者。
法名
爲皈依佛教者所特取的名字。又作法號、法諱、戒名。如僧侶在剃度儀式舉行後,由師父另取的名字;又如在家信衆于皈依、受戒或葬儀時,師父即授給法名。
香燈
在寺廟中職司佛殿的焚香、燃燈等工作者,稱爲香燈。
祖師
指開創一宗一派者(開祖),或傳承其教法者(列祖)。
開祖有宗祖、派祖之別。例如一般尊稱菩提達摩爲禅宗的宗祖,臨濟義玄、洞山良價則分別爲臨濟宗、曹洞宗之派祖。
書記
一般又稱外史、外記,負責掌管文書、書寫寺院來往信件及法會中祈禱之詞語等。住持專柄大法,對文字之事較無暇親自處理,因此設立書記一職,以掌管寺院的書疏。
國師
我國曆代帝王對學德兼備,可爲一國師表的高僧所加的封號。含有一國民衆之師、帝王之師等意,如南陽慧忠國師、清涼澄觀國師、無業大達國師、玉琳國師等。
淨人
在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種種淨業作務者。
陪堂
禅院中,陪伴客僧在僧堂的外堂受食,稱爲陪堂。
律製儀軌中,頭單戒師爲開堂,二單爲陪堂。陪堂的職責爲協助開堂訓導衆戒子受戒的儀規。
善知識
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的人。《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善財童子于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即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能引導衆生舍惡修善,入于佛道者,可稱爲善知識。
善知識就像慈母,能生出佛種。
善知識就像慈父,能給予我們廣大利益。
善知識就像乳母,能守護你,不讓你做壞事。
善知識就像教師,能顯示菩薩所學。
善知識就像善導,能指示你走向波羅蜜道。
善知識就像良醫,能醫治你煩惱諸病。
善知識就像雪山,能增長你一切智樂。
善知識就像勇將,能幫助你去除一切怖畏。
善知識就像船師,能指引你駛入智慧海洋。
善知識是佛法大器,像江河能吞納衆流。
善知識是功德處所,像大海能出生衆寶。
善知識是淨菩提心,像猛火能煉真金。
善知識是能生世法,像須彌山出于大海。
善知識是不染世法,像蓮花出汙泥而不染。
善知識能不受諸惡,像大海不爲汙染所汙。
善知識能照明法界,像日光遍照四天下。
善知識能長菩薩身,像父母養育兒女。
開士
即菩薩。以菩薩明解一切真理,能開導衆生悟入佛的知見,故有此尊稱。《釋氏要覽》雲:"經中多呼菩薩爲開士,前秦苻堅賜沙門有德解者,號開士。"可知開士也是高僧的尊號。
開山
本指開山建寺而言,因古代寺院多建于山谷幽靜處,故稱開山。
寺院第一代住持亦以開山尊稱之。此外,宗派的創始者也稱爲開山。
開堂
指新任命的住持入院時,開法堂宣說大法,這是寺院的重要行事。
"開堂和尚"的略稱,爲我國傳戒法會中重要職事之一,有關戒子的受戒儀規、生活禮儀規矩等,都是由開堂和尚教導。
當家
爲都監、監院、監寺的俗稱。須負責應對官吏、參辭謝賀、吉凶慶吊、探訪施主、借貸往還、籌計一寺歲用、備辦米麥醬醋等,乃至營辦年節各大齋會等事務。
新戒
指新近受戒的僧衆。又如參加在家戒會,初受五戒、菩薩戒的戒子,亦稱新戒。
僧伽
略稱爲僧,意譯爲和、衆,乃和合的意思,故又稱爲和合衆、和合僧、海衆。又華梵並舉,合稱爲"僧侶",爲叁寶之一。即指信受如來教法,奉行其道,而入聖得果者。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的團體。
維那
又作都維那。在古代叢林,維那是寺院中的綱領職事,…
《佛門用語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