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天眼通見其母投生餓鬼道,皮骨相連,日夜受苦,于是以 盛飯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惡業受報之故,飯食皆變爲火炎。目連爲拯救其脫離此苦,于是向佛陀請示解救的方法。佛陀乃指示目連于七月十五日衆僧夏安居結束日,以百味飲食置于盆中,供養叁寶,仗此功德,得使七世父母脫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後世遂于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法會,齋僧供佛,沿習成例。
食存五觀
在佛門中,學道者吃飯時,要觀想: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面對供養,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並思量粒米維艱,來處不易。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藉著受食來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養嗎?
防心離過,貪等爲宗:謹防心念,遠離過失,對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癡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正事良藥,爲療形枯:將所受的食物,當作療養身心饑渴的良藥。
爲成道業,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饑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但是如果貪多,也容易産生各種疾病。所以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
吃一頓飯要把它與佛法結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鋼鐵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難以消化。因此,佛門中過堂有一語:"五觀若明金易化,叁心未了水難消。"
施食
將飲食布施給他人的意思。施食有許多功德,如《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載,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得命;得色;得力;得安穩無礙辯;得無所畏;無諸懈怠,爲衆敬仰; 衆人愛樂; 具大福報; 命終生天; 速證涅槃。此外,以餓鬼爲對象的施食儀式,稱爲施餓鬼、施食會。
祈願
又作祈禱。仰求佛菩薩的冥助,以祈得消災增福的意思。
苦行
指印度諸外道爲求生天而修各種苦行,諸如絕食、身體倒懸、冬臥寒冰等。佛陀時代,在印度就有許多外道因希冀生天,而行諸種種苦行。佛陀在出家後也曾修行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麥,終于覺悟苦行並非究竟之道,不能解脫,因此放棄苦行,最後得到解脫,證悟出修行的方式,應過著一種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
佛教的修持生活,如典座、行堂、香燈、飯頭、菜頭。此中任何一種行單,都可以激勵我們。
持午
即過午不食。
客堂
寺院中接待客人地方。
剃度
即歸依佛門,落發出家。
娑婆世界
"娑婆",梵語音譯。意譯"堪忍"。爲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衆生安于十惡,堪于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爲叁惡五趣雜會之所。
修行
謂從事自利利他、弘法利生、傳教傳法、清淨和合、隨緣自在、倫理綱常、勤勞自給、合理淨化、正命正知、正信正業等生活。
參話頭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個字或一句話供學人參究之用,稱爲"話頭"。如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答:"無。"此"無"字即是話頭。參禅時,在公案的話頭下工夫,稱爲參話頭。
參禅
禅家透過參究而悟入禅境。
挂單
"單",即單位,指僧堂內各人的座位,各單前長六尺、寬叁尺的空間,亦即各人坐臥、飲食的座席。在叢林中,單即代表"人"。挂單是指到寺院投宿,若人已額滿而不接受雲水僧挂單,稱爲"止單"。自己左右兩鄰的單位,稱"鄰單"。辭別寺院而他去,稱"起單"或"抽單"。僧衆挂單後,日久知其行履確可共住者,即送入禅堂,稱"安單"。拜訪他人的住處,稱"看單"。若犯戒被擯出門,稱"遷單"。
偷偷的離開常住,稱"溜單"。提供僧衆住宿額滿,稱"滿單"。無限製接引僧衆投宿,稱"海單"。安排僧衆住宿,稱"送單"或"進單"。
單銀
叢林中,每月發予住衆零用款項,稱爲"單銀"。
問訊
敬禮法之一。即向師長、尊上合掌曲躬而請問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論》卷十載有二種問訊法:若言是否少惱少患,稱爲問訊身;若言安樂否,稱爲問訊心。至後世的問訊,僅爲合掌低頭。
一般所行的問訊法,是以兩手相屬,曲腰至膝,操手下去,結手印上來,兩手拱齊眉,再合掌至胸前。我國佛教徒多于拜佛將結束時,以問訊作結。
頂禮
即兩膝、兩肘及頭著地,以頭頂敬禮,承接所禮者雙足。向佛陀聖像行禮,舒二掌過額、承空,以示接佛足。又稱頭頂禮敬、頭面禮足、頭面禮。
梵行
爲僧俗二衆所修的清淨行爲。因梵天爲斷淫欲、離淫欲者,故稱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稱非梵行。
在佛教中,以不淫,受持諸戒,稱爲梵行。經典中則以行八正道、慈悲喜舍等四無量心爲梵行。
衆生
又作有情、含識、含生、含情、含靈、群生、群萌、群類。"衆生"通指迷界的有情。《大智度論》謂,衆生是以五蘊等衆緣假合而生,故稱衆生。《不增不減經》載,法身爲煩惱所纏,往來生死,故稱爲衆生。又受衆多之生死,亦稱衆生。一般以爲被無明煩惱所覆,流轉生死者爲衆生。
荼毘
即火葬之意。舉行荼毘的火葬場則稱爲荼毘所。火葬法于佛陀以前即行于印度,原爲僧人死後處理屍體的方法,佛教東傳後,中國、日本亦多用之。
超薦
又稱超度。佛教中,爲救度亡靈,使其超脫苦難,爲亡者誦經拜忏,謂之超薦。
淨房
寺院道場中,對廁所的通稱。
結夏安居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九旬禁足、結製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長達叁個月,佛陀乃訂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爲安居之期,在此期間,出家衆禁止外出,聚居一處精進修行,稱爲安居。這是雨季期間草木、蟲蟻繁殖最多,恐外出時誤蹈,傷害生靈,而遭世人譏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舉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舉行者,稱爲結冬安居。安居的地點不一定,小屋、樹下、山窟、聚落等處皆可,不過,不可在危險、沒有救護的地方安居。
安居的首日,稱爲結夏;圓滿結束之日稱爲解夏、過夏。安居旨在嚴禁無故外出,以防離心散亂,因此是一種自修自度的觀照功夫,是養深積厚,是自我沈潛的修行。今之一般佛學院的生活便是夏安居、冬安居。
結跏趺坐
坐法之一。即互交二足,將右腳盤放于左腳上,左腳盤放于右腿上的坐姿。在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爲最安穩而不易疲倦。
又稱交一足爲半跏趺坐、半跏坐;交二足爲全跏趺坐、大坐、蓮花坐,此爲圓滿安坐之相,諸佛皆依此而坐,故又稱如來坐、佛坐。
結緣
意指彼此結交善緣。一般爲造立寺塔、刻印經書而喜舍財物稱爲結緣;又人與人之間,以歡喜心相見,而互相招呼,亦稱結緣;或于大衆中,共同聽聞佛法,彼此以結法緣,亦稱結緣。
菩提
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于其果所得的覺智。此叁種菩提中,以佛的菩提爲無上究竟,所以稱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菩提。
冀求無上菩提的心,稱作無上菩提心或菩提心;佛成道的處所,稱爲菩提道場,其道場之樹稱爲菩提樹。
開靜
開覺靜睡。指寺院晨朝鳴板,催促僧衆起床。
開放靜慮。指禅者停止坐禅,或于課誦、粥飯、聽講、普請時,聽許散動,相對于止靜。
開光
即新佛菩薩像、佛菩薩畫完成,欲供養于佛堂時,所舉行替佛菩薩像開眼的儀式。其實,佛菩薩是不需要衆生爲他開光的,重要的是衆生心眼要開。
開示
佛門中,和尚、大德爲弟子及信衆說法,稱爲開示。
曆代祖師大德爲教育、啓發徒衆及行者,每于殿堂或禅堂爲大衆說法,有時講說經論,有時僅簡單一、二句話,目的皆爲使大衆明了法意,依之修行,如語錄、公案等皆是。
及至今日,開示已邁向大型的講演,語言也趨于通俗化、大衆化,著重在佛法與生活的融和,以接引廣大信衆爲主,因此地點或在體育館、文化中心,乃至電視、衛星傳播。
發心
指發願求無上菩提之心。亦即發起求解脫苦難,往生淨土或成佛的願望。又作初發意、新發心。爲發菩提心的略稱。
菩提心是一切諸佛成佛的種子,長養淨法的良因,發此心,勤行精進,可速證無上菩提。發心如發大智心,以智慧廣求一切法,普令衆生皆得法喜之樂;發大悲心,慈愍一切衆生,爲免其輪回生死之苦,誓願救拔;發大願心,依四弘誓願,發成就無上菩提之心。
圓頂
完成剃發而現出家之相,這是象征出離煩惱之相。
經行
指在花園、山林、水邊、道路等處行走。
通常在飯後、疲倦時,或者坐禅昏沈瞌睡時,就起而經行,這是一種調劑身心的修行方式。
據《四分律》載,經行可得五種利益:能堪遠行;能靜思惟;少病;消化食物;于定中得以久住。
過堂
僧衆上齋堂用食之意。又僧衆入齋堂進食,不貪不著,是爲過堂。
業障
謂衆生于身、口、意所造作的惡業能蔽障正道,故稱業障。
禁語
禁止自己說話。禁語在于收攝口業,反觀自心,故于禅堂參禅時,則須先禁語,藉由禁語來約束身心,以達清淨自在。
福田
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得福德、功德,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獲,故以田爲喻,則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稱爲福田。
《正法念處經》、《大方便佛報恩經》載,佛爲大福田、最勝福田,父母爲叁界內的最勝福田。《大智度論》雲:受恭敬的佛法僧等,稱爲敬田;受報答的父母及師長,稱爲恩田;受憐憫的貧者及病者,稱爲悲田。以上叁者,合稱叁福田。
說法
即宣說佛法,以化導利益衆生。
寮房
修道者在寺院中所居住的房間,稱爲寮房。
輪回
衆生由惑業之因(貪、瞋、癡),而招感叁界、六道的生死輪轉,恰如車輪的回轉,永無止盡,故稱輪回。
欲滅六道輪回的痛苦,必先斬斷其貪瞋癡叁毒的苦因,此叁毒如種子之能生芽,所以衆生流轉叁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得出離,若斷滅我執及叁毒,則諸苦亦斷。
龍華叁會
彌勒菩薩于龍華樹下成道的叁會說法。又稱龍華會、彌勒叁會,略稱龍華。乃指佛陀入滅後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彌勒菩薩自兜率天下生人間,出家學道,坐于…
《佛門用語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