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门用语篇▪P4

  ..续本文上一页以天眼通见其母投生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受苦,于是以 盛饭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饭食皆变为火炎。目连为拯救其脱离此苦,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佛陀乃指示目连于七月十五日众僧夏安居结束日,以百味饮食置于盆中,供养三宝,仗此功德,得使七世父母脱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后世遂于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法会,斋僧供佛,沿习成例。

  食存五观

  在佛门中,学道者吃饭时,要观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施食

  将饮食布施给他人的意思。施食有许多功德,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载,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得命;得色;得力;得安稳无碍辩;得无所畏;无诸懈怠,为众敬仰; 众人爱乐; 具大福报; 命终生天; 速证涅槃。此外,以饿鬼为对象的施食仪式,称为施饿鬼、施食会。

  祈愿

  又作祈祷。仰求佛菩萨的冥助,以祈得消灾增福的意思。

  苦行

  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修各种苦行,诸如绝食、身体倒悬、冬卧寒冰等。佛陀时代,在印度就有许多外道因希冀生天,而行诸种种苦行。佛陀在出家后也曾修行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终于觉悟苦行并非究竟之道,不能解脱,因此放弃苦行,最后得到解脱,证悟出修行的方式,应过着一种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佛教的修持生活,如典座、行堂、香灯、饭头、菜头。此中任何一种行单,都可以激励我们。

  持午

  即过午不食。

  客堂

  寺院中接待客人地方。

  剃度

  即归依佛门,落发出家。

  娑婆世界

  "娑婆",梵语音译。意译"堪忍"。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

  修行

  谓从事自利利他、弘法利生、传教传法、清净和合、随缘自在、伦理纲常、勤劳自给、合理净化、正命正知、正信正业等生活。

  参话头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称为"话头"。如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此"无"字即是话头。参禅时,在公案的话头下工夫,称为参话头。

  参禅

  禅家透过参究而悟入禅境。

  挂单

  "单",即单位,指僧堂内各人的座位,各单前长六尺、宽三尺的空间,亦即各人坐卧、饮食的座席。在丛林中,单即代表"人"。挂单是指到寺院投宿,若人已额满而不接受云水僧挂单,称为"止单"。自己左右两邻的单位,称"邻单"。辞别寺院而他去,称"起单"或"抽单"。僧众挂单后,日久知其行履确可共住者,即送入禅堂,称"安单"。拜访他人的住处,称"看单"。若犯戒被摈出门,称"迁单"。

  偷偷的离开常住,称"溜单"。提供僧众住宿额满,称"满单"。无限制接引僧众投宿,称"海单"。安排僧众住宿,称"送单"或"进单"。

  单银

  丛林中,每月发予住众零用款项,称为"单银"。

  问讯

  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的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一般所行的问讯法,是以两手相属,曲腰至膝,操手下去,结手印上来,两手拱齐眉,再合掌至胸前。我国佛教徒多于拜佛将结束时,以问讯作结。

  顶礼

  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陀圣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又称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

  梵行

  为僧俗二众所修的清净行为。因梵天为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在佛教中,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经典中则以行八正道、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

  众生

  又作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通指迷界的有情。《大智度论》谓,众生是以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故称众生。《不增不减经》载,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生死,故称为众生。又受众多之生死,亦称众生。一般以为被无明烦恼所覆,流转生死者为众生。

  荼毘

  即火葬之意。举行荼毘的火葬场则称为荼毘所。火葬法于佛陀以前即行于印度,原为僧人死后处理尸体的方法,佛教东传后,中国、日本亦多用之。

  超荐

  又称超度。佛教中,为救度亡灵,使其超脱苦难,为亡者诵经拜忏,谓之超荐。

  净房

  寺院道场中,对厕所的通称。

  结夏安居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众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举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举行者,称为结冬安居。安居的地点不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不过,不可在危险、没有救护的地方安居。

  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安居旨在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功夫,是养深积厚,是自我沈潜的修行。今之一般佛学院的生活便是夏安居、冬安居。

  结跏趺坐

  坐法之一。即互交二足,将右脚盘放于左脚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的坐姿。在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为最安稳而不易疲倦。

  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交二足为全跏趺坐、大坐、莲花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

  结缘

  意指彼此结交善缘。一般为造立寺塔、刻印经书而喜舍财物称为结缘;又人与人之间,以欢喜心相见,而互相招呼,亦称结缘;或于大众中,共同听闻佛法,彼此以结法缘,亦称结缘。

  菩提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的菩提为无上究竟,所以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

  冀求无上菩提的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或菩提心;佛成道的处所,称为菩提道场,其道场之树称为菩提树。

  开静

  开觉静睡。指寺院晨朝鸣板,催促僧众起床。

  开放静虑。指禅者停止坐禅,或于课诵、粥饭、听讲、普请时,听许散动,相对于止静。

  开光

  即新佛菩萨像、佛菩萨画完成,欲供养于佛堂时,所举行替佛菩萨像开眼的仪式。其实,佛菩萨是不需要众生为他开光的,重要的是众生心眼要开。

  开示

  佛门中,和尚、大德为弟子及信众说法,称为开示。

  历代祖师大德为教育、启发徒众及行者,每于殿堂或禅堂为大众说法,有时讲说经论,有时仅简单一、二句话,目的皆为使大众明了法意,依之修行,如语录、公案等皆是。

  及至今日,开示已迈向大型的讲演,语言也趋于通俗化、大众化,着重在佛法与生活的融和,以接引广大信众为主,因此地点或在体育馆、文化中心,乃至电视、卫星传播。

  发心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亦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的愿望。又作初发意、新发心。为发菩提心的略称。

  菩提心是一切诸佛成佛的种子,长养净法的良因,发此心,勤行精进,可速证无上菩提。发心如发大智心,以智慧广求一切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发大悲心,慈愍一切众生,为免其轮回生死之苦,誓愿救拔;发大愿心,依四弘誓愿,发成就无上菩提之心。

  圆顶

  完成剃发而现出家之相,这是象征出离烦恼之相。

  经行

  指在花园、山林、水边、道路等处行走。

  通常在饭后、疲倦时,或者坐禅昏沈瞌睡时,就起而经行,这是一种调剂身心的修行方式。

  据《四分律》载,经行可得五种利益:能堪远行;能静思惟;少病;消化食物;于定中得以久住。

  过堂

  僧众上斋堂用食之意。又僧众入斋堂进食,不贪不着,是为过堂。

  业障

  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的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

  禁语

  禁止自己说话。禁语在于收摄口业,反观自心,故于禅堂参禅时,则须先禁语,藉由禁语来约束身心,以达清净自在。

  福田

  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正法念处经》、《大方便佛报恩经》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父母为三界内的最胜福田。《大智度论》云:受恭敬的佛法僧等,称为敬田;受报答的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受怜悯的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说法

  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

  寮房

  修道者在寺院中所居住的房间,称为寮房。

  轮回

  众生由惑业之因(贪、瞋、痴),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恰如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

  欲灭六道轮回的痛苦,必先斩断其贪瞋痴三毒的苦因,此三毒如种子之能生芽,所以众生流转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得出离,若断灭我执及三毒,则诸苦亦断。

  龙华三会

  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的三会说法。又称龙华会、弥勒三会,略称龙华。乃指佛陀入灭后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坐于…

《佛门用语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问题答问篇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