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育樂篇▪P2

  ..續本文上一頁最後彎腰雙手壓地,共做四次。

  俯身松背:采立姿,彎腰先以右手碰左腳掌,頭向左上方看稍停片刻,做完後再換左手碰右腳掌,左右方向各做四次。

  托天旋轉:采立姿,手指交錯反轉托天,腰部以下不動,先向左邊扭轉一次稍停片刻,回複中間,再向右邊扭轉,雙手向下劃開配合吐氣,共做四次。

  展臂入空:雙手合掌采弓箭步(先右腳出),左右手各做蓮花指,左手上舉,右手掌反轉,並轉頭向後看右手。再合掌換左腳出,右手上舉,左手掌反轉,並轉頭向後看左手。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系趾提身:采蹲姿,雙手拉住腳大拇指,雙腳不能彎曲,低頭吸氣起身稍停片刻,再徐徐蹲下吐氣,共作四次。

  松轉捶肩:采蹲馬步,雙臂放柔,以輕松自然方式左右擺動拍身,由腰至背數次。

  定點環繞:雙腳張開,彎腰雙手自然垂直,依序左右大幅度畫圈各作四次。

  動頸松椎:采立姿,全身放松,頭部依序前後、左右、兩側方向運動,再左右方向旋轉,所有動作均作四次。

  各式動作注意事項:

  呼吸采取自然,若喘氣時,可先吐氣調勻,再做其他動作。每個動作都要以幅度大、仔細緩慢爲要。若有些動作因柔軟度不夠,而無法依標准做到時,請勿勉強,以免受傷。

  1 拳術

  拳術是國術的一種,前人演練國術,大都重在應敵,今日則兼重運動,而一般較常見的是少林拳。少林拳得名少林寺,據聞過去少林寺的山門只能進去,不能出來,除非你的功夫能越過那四周的高牆,否則不能走出山門,也就是說,你有能力跳躍出此高牆,出了山門才不會丟了少林寺的顔面。因此,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

  少林拳相傳爲北魏達摩大師所創,被認爲是古代僧人結合健身和技擊術,博采衆長而成。它的特點是套路緊湊,攻防嚴密,招勢多變,具有先發製人,以剛克柔的特征。

  拳術具有強健體魄的作用,對偏重智識教育的今日社會,拳道是值得發揚的傳統體育。

  二、音樂

  音樂,在佛陀時代已是諸供養之一,供養音樂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大寶積經.無垢施菩薩應辯會》載,凡是以伎樂、香花 等供養叁寶,得以成就叁十二相。在(阿闍世王子會),有阿闍世王子請問佛陀如何成就天耳,佛陀回答王子:"奉樂成天耳。"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也說,凡是至誠布施微妙音樂,能夠得到天耳清淨。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佛陀受文殊師利菩薩的邀請,講說前世所作功德,佛陀說:"菩薩世世持好音樂樂于佛及塔,用是故,佛爲諸弟子說經,滿一佛界中人悉遍聞之。"又說:"菩薩世世持諸音樂、雜香華供養佛及塔,用是故,佛入城時,城中諸音樂不鼓而自鳴。"

  佛教音樂推自印度佛陀時代,其後,馬鳴菩薩于華氏城作戲曲"賴吒和羅",度化五百位王子出家。佛教流傳到中國來,最早的弘揚方法系佛經的講說和翻譯。後來,古德爲了使佛法更加普及到廣大的群衆中,便采用了更多的弘化方法,如:經文的朗誦,梵呗的唱誦,把經文敷演成通俗故事等,其中經文的朗誦及梵呗的歌誦,就是今日爲大家所熟知的佛教音樂。

  1 梵呗

  佛教音樂最早是梵呗,"梵"是大梵天的音樂,"呗"是清淨,所以梵呗真正是從天上傳下來的音樂。它的音韻不會使人跳躍,而是在甯靜安詳中擴大自己和升華自己。因此,"梵呗"音樂主要是用來贊美佛陀的,後來則應用在傳教和弘法之上,進而作爲修持之用。

  《法華經》雲:"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又雲:"或以歡喜心,歌呗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可見以音聲歌呗來表達對佛教的感情,乃至于廣行教化,均有其重要意義和作用。

  梵呗,是用清淨的曲調來贊頌十方諸佛菩薩功德,或歌詠真理貝葉法言,具有"正直、和雅、清澈、深滿、周遍遠聞"等五種性質。在《十誦律》中,佛陀曾贊許跋提比丘:"聽汝作聲呗,呗有五種利益: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疲勞、聲音不壞、言語易解。"《南海寄歸內法傳》也說,學習梵呗有六種功德: 能知佛德深遠; 體製文之次第; 令舌根清淨; 得胸髒開通; 處衆不惶; 長命無病。因此,梵呗不但富含宗教價值,也深具普遍特色,更重要的是,它在展現誠敬和攝心息念時,形成一股偉大的感動力量。

  梵呗之所以能流傳久遠,也就在于這份深切的感動力量,不但提升了宗教情操,對于淨化心靈,亦極具潛移默化之功,因此能發揮利樂衆生的廣大效果。尤其中國傳統梵呗海潮音唱腔,蘊涵優雅莊嚴的氣氛,在佛教音樂中更占有重要地位。惜乎近因曲高和寡,而經忏之流在迎合世俗的風氣下,偏離了莊重和雅的本質,遂使心靈共鳴的效果漸趨幽微。有鑒于此,我在一九四九年來到臺灣後,即不斷用心于佛教音樂的推廣,在發揚傳統梵呗方面更是戮力以赴。

  一九六一年,我率領宜蘭青年歌詠隊,灌製了全臺灣第一張佛教唱片,各方反應十分熱烈,給予我無限的信心。一九七九年元月,佛光山假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佛教梵呗音樂弘法大會",同時出版"梵呗聖歌錄音帶",也都獲得了廣大的回響。當時我們邀請名音樂家呂炳川教授親臨指導,與中國佛教研究院的八十名學生,齊集在佛光山大雄寶殿共同錄音,當清淨美妙的梵音一頃而出時,在場的每一個人仿佛聽到了天樂,如海潮連波般,回旋蕩漾在偌大的殿堂中。大家在驚歎之余,都深深感到這些發自肺腑的音聲,已不單純是佛教梵呗,更是一種震撼心靈的藝術結晶。

  自該項錄音帶發行以後,傳統海潮音唱腔的佛教梵呗逐漸在臺灣勃興起來,利用梵呗音樂弘法者也日益增多。佛光山繼一九九○年五月,假國父紀念館舉行的"佛教梵呗音樂弘法大會"再一次造成轟動以後,又于一九九二年叁月,假臺北國家音樂廳推出"梵音海潮音弘法大會",這是國內第一次將佛教的梵呗音樂帶入國家音樂殿堂,也顯示出佛教梵呗音樂普遍受到國人的肯定與推崇。

  1 佛歌

  佛歌是佛教聖歌的簡稱。佛教的梵呗雖然莊嚴,但是一般信徒大衆不易學習,無法通俗化。爲了使佛教音樂更大衆化,真正發揮"以音聲作佛事"之功,早在四十幾年前,我與煮雲法師及臺北工專教授吳居徹、宜蘭通訊兵學校教授楊勇溥和李中和、蕭滬音教授等人,就爲現代佛教聖歌寫下了不少詞曲,漸次推動佛教音樂。尤其早在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星雲在臺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時,除出版許多佛教書籍外,並且錄製了佛教史上第一張唱片,造成空前轟動,被稱爲劃時代的創舉。

  及至今日,佛教音樂已在社會上廣爲流行,數年前佛光山的"叁寶頌"問世以後,短短兩叁年內,佛歌錄音帶在海內海外各地流通達數十萬卷以上,可見佛教音樂已融入世人的生活中,普爲大衆所喜愛了。

  1 合唱

  佛教聖歌的推出,除了藉歌宣揚教理以外,更希望吸引年輕人學佛。叁、四十年前,我在宜蘭雷音寺組織歌詠隊時,曾遭到多人的非議,認爲太世俗、太叛逆。其實年輕人如果不用唱歌來"吸引"他們,是不會入佛門的,因此,我還是成立了"佛教歌詠隊",透過合唱團,讓佛教走進社會,融入生活,並且吸引了不少愛好歌唱的青年人進入佛門。

  佛光山叢林學院更突破傳統,首度于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在國父紀念館 舉行"梵呗音樂會",八十一年起,每年在臺北國家音樂廳和國家戲劇院表演"梵音樂舞",進而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演出,爲佛教音樂譜出優美的樂章,讓佛教音樂從修持儀禮的殿堂,走向社會高尚音樂的領域,寫下佛教史上嶄新的一頁。

  1 法器

  廣義而言,凡寺院內有關莊嚴佛壇,用于祈禱、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或佛子所攜行的念珠、錫杖等修道資具,統稱爲法器。又稱佛器、佛具、道具。狹義言之,特指放置于佛前的一般常見法器,如大磬、引磬、木魚、铛子、铪子、鈴鼓、铙钹、手鼓等。法器的功用在于唱贊或誦經時,以法器領導大衆配合節拍,唱誦如法,令人生起肅然起敬之心。因此,這些佛門的法器配合贊誦梵音的板眼敲擊,起落、快慢、轉合有序,其聲音在樂器中別有風味,聽到耳裏,好像置身于另一個清涼的境界裏,令人息下許多塵念。

  1 國樂

  在佛教的法會唱誦中,如焰口佛事、水陸法會等,多使用國樂器以達弘法之效。

  近年來由于佛教音樂已在社會上掀起一股熱潮,許多愛好音樂人士,遂利用各種樂器,重新诠釋佛曲。

  在樂器中,以國樂最能將佛曲中悠遠空靈的意境表達出來。國樂器大致可分爲叁類:

  敲擊樂器:如磬、鍾、鼓、鑼、木魚等。

  吹奏樂器:如蕭、管、笛子、笙、唢呐等。

  弦樂器:如胡琴、揚琴、古筝、琵琶、月琴等。

  透過悠揚的樂音,使得佛教樂曲更具有陶冶性情、變化氣質的功用。

  1 俗講

  佛教東傳中土,繼經典的大量傳譯之後,部分佛教徒開始致力于佛法的普及,于開講佛經時,盡量改編爲通俗的故事體裁,甚至配以通俗音樂吟唱之,此種講經法會稱爲"俗講",盛行于唐朝、五代。

  據《續高僧傳》卷二十︿善伏傳﹀載,善伏于貞觀叁年(六二九)曾在常州義興(江蘇宜興)聽俗講,其後皈依佛教。可知俗講在貞觀年間在常州地方即已開講。有唐一代,俗講普及于各地,在長安,有奉敕令而舉行一個月者,也有于地方寺院舉行短期的俗講者。所開講的經,較常見的有《法華》、《涅槃》、《金剛》、《華嚴》、《般若》等大乘經典。又敦煌文獻記載,我國邊疆地區俗講也十分普及。

  俗講的程序,先打鍾,大衆依序入堂,講師隨後入堂,其後大衆合聲唱佛名,複有一僧舉聲唱梵贊,大衆唱和。其後唱押座文,再次開經、開贊、忏悔、贊歎、解釋經題、入經說緣喻、申贊歎、回向發願。

  此俗講後來又演變爲純粹以"說唱"故事爲主的"講經變文",更趨于通俗化,而孕育出我國白話文學的先河。

  俗講是以"因時製宜、隨類…

《佛教育樂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門用語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