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化俗"爲主要的方法,以達寓教于樂的目的。
由上述佛教的梵呗、聖歌,乃至俗講,可見佛法的弘傳,音樂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音樂是和諧的語言,今後發展必與人生有密切關系,對陶情養性有莫大的功用,將佛教音樂帶入每個家庭,必能充實我們的生活。
叁、書藝
1 書法
我國文字起源極早,起初,文字只是一種工具,直到東漢末年,書法才成爲一種藝術。經過曆代書法家不斷的創造發展,藉著文字的結構,用墨的濃淡,落筆的輕重,整體的神韻,使書法成爲我國特有的一門藝術。
因此,自古以來,童子無不習筆墨,而文人、士大夫也以揮毫詩文爲雅事,延續千余年,直至民國以後,書寫文具發達,印刷快速,毛筆漸遭揚棄,書法也因而慢慢不被重視。
書法除了注重書寫的方法和技巧外,特別講求個人的修養與精神境界,從事書法活動,可以怡情養性,修養品德,古有"字如其人"之說,所以書法對修身養性具有莫大的功效。又書法對于保存文獻,表情達意也有莫大的功效。例如西安城南的"碑林",保存有書法名家王羲之、顔真卿、褚遂良等人的墨寶,其文體有篆書、楷書、行書等。其中七十多塊的唐朝石碑,記載佛塔寺院的興衰,或述說高僧的事迹,是佛教史上的寶貴資料。
書法不僅能以文字演說佛法,更能表現出修行佛法的修養,曆代高僧大德多習得一手好字,例如唐朝懷素大師于大曆年間完成自敘帖、千金帖、聖母帖、藏真帖、律公帖、食魚帖、苦筍帖等。所書帖迹流傳于世,人稱瑰寶。師善于草書,尤以狂草出名,有草書《四十二章經》傳世。王羲之則書寫《心經》與人結緣。又如民初的弘一大師,善書法,常以寫字與人結緣,頗收度衆之效。
近年來,抱著結緣的心態,我常寫毛筆字與信衆結緣。常有人問我,如何練字?
古時,懷素曾因夜聞嘉陵江水聲而草書更佳,張旭曾見公主、挑夫爭路而筆勢益俊,吳道子曾看斐旻舞劍而成東都天宮寺巨作,王羲之更因見鵝戲水而悟出書法之道。在我緊湊的行程裏,那有時間練字?從來沒有練過字的我,只是在下筆時,多一分祝願而已。
1 抄經
《法苑珠林》載:"受持一偈,福利弘深;書寫一言,功超數劫。是以迦葉頂受,靡吝剝皮;薩陀心樂,無辭灑血。"
經典是甘露之初門,入道之終德。法是清涼,法是妙藥,法是衆生真善知識。佛陀過去世爲了求法,剝皮爲紙,刺血爲墨,析骨爲筆,爲衆生至誠求法,《法華經》載,若有書寫經典,可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等。《普曜經》則說書寫經典,可得普解一切諸法,得總持藏,得辯才藏,得甚深法藏等功德。在《大般若經》等各經典中,一再贊揚書寫流通法寶的功德無量無邊。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教義爲大衆所接受,民間普遍流行抄經以流通佛典,乃至將抄經視爲修行。
宋代以前,印刷術未昌盛,經書的獲得與流通,全靠抄寫,所以出資雇用專人抄寫,或自己發願抄寫,都屬一種功德。羅什門下四傑之一的僧肇大師,年輕時家貧,爲人抄經而與佛法結下深刻的因緣。尤其個人抄經時,意識集中,一切雜念俱消,經常抄經可保持心平氣和,身體諸多病痛,可逐漸消除。
無著菩薩曾說抄經有五種功德: 如來親近; 攝福德; 贊歎法及修行; 天等供養; 滅罪。
佛光山設有抄經堂,供全世界的有緣人來山抄經修持。信徒在家亦可自行抄經,其方法爲:在幹淨的桌上備妥文房四寶、經本,燃一柱清香,于桌前正心端坐,雙手合掌,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開經偈,而後開始抄經。抄經時要虔誠恭敬,若能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必有不可思議的收獲。
1 繪畫
繪畫是造型藝術的一種,以紙、絹、布等材料,用線條及色彩來反映世間各種事物的形象。
印度自古即有以畫爲業者,如《雜阿含經》卷二載:"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衆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佛教的繪畫遠自佛陀住世時就已經應用于寺院中,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七載:"給孤長者施園之後作如是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佛若許者,我欲莊飾。"即往白佛,佛言:"隨意當畫。" 佛言:"長者!于門兩頰應作執杖藥叉,次旁一面作六神通變,又于一面畫作
五趣生死之輪,檐下畫作本生事于瞻病堂畫如來像躬自看病。""佛陀住世時,佛教壁畫已是莊嚴寺院道場的重要藝術。後世佛弟子更將佛菩薩聖像繪于紙、絹、壁上,以爲供養、禮拜之用。
《法華經.方便品》說:"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信佛、禮佛、學佛、畫佛,將來必能成佛。
自古以來,佛弟子即將繪畫視爲修行,印度阿姜塔石窟留有許多珍貴的繪畫,它不僅是印度藝術的寶庫,也是中亞、中國、日本佛教藝術的源流。
佛教繪畫由印度傳入中國以後,到魏晉南北朝時,佛教繪畫幾乎成了整個繪畫藝術的中心,相繼出現了許多擅長佛畫的名家,如東吳的曹不興、東晉的顧恺之等。中國的佛教繪畫,大體上可以分爲像和圖兩大類。像主要是佛像、菩薩像、護法神像、高僧像等;圖則有佛傳圖、本生圖、經變圖、故事圖等。
我國佛畫也早在古時即已流行,如《佛祖統紀》卷叁十六載,東晉太甯元年,明帝在大內樂賢堂繪釋迦如來像,《梁高僧傳》卷五道安傳載,苻堅遣使至外國,送金縷繡像及織成像各一張。至宋、齊以後,雕像盛行,織刺繡像亦流行。
我國曆代名家多作寺院壁畫,尤其在南北朝、隋、唐時代,當時的畫家若被任命繪製寺院壁畫,必引以爲一生中之殊榮,著名的畫家有顧恺之、陸探微、張僧繇、袁子昂、吳道子、李公麟等。"畫聖"吳道子一生所作壁畫,僅在長安和洛陽的寺院中便有叁百多間。尤其他在長安所畫的地獄變相,度化許多屠夫改業,其作品之感人可見一斑。
此外,我國禅僧的水墨畫也是中國藝術的奇葩,至今仍爲畫界所重,著名的禅畫代表者有牧谿、梁楷、石濤、八大山人等。
我國的敦煌石窟以壁畫名聞中外,甚受東、西方人士的重視,紛紛從事研究,迄今已有"敦煌學"成立。從欣賞造型莊嚴的佛像,在空中自由翺翔的飛天,或奏樂高歌,或普雨天華,其姿態之輕盈,神情之優雅,足以令人歎爲觀止。
在中國繪畫史上,佛教繪畫不僅創造了許多至今仍有審美價值的優秀作品,而且豐富了中國繪畫的題材,創造了繪畫的新形式。
1 雕刻
雕刻的種類很多,有玉雕、牙雕、木雕、石雕、竹雕、泥雕、漆雕等。印度雕刻藝術的遺品中,最著名的是阿姜塔石窟,石窟內部多壁畫,外部則多雕刻,人物表情均極莊嚴生動。阿富汗喀什米爾的巴米羊遺迹保存了世界著名的崖壁大佛像,高達五十二公尺余。余如柬甫寨的安哥窟、爪哇的婆羅浮圖皆有雕造精湛的石雕藝術。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石刻藝術便以佛像爲主流,石窟自北魏至隋唐都很發達,具有獨特風格。我國曆代所鑿造的石窟中有大量的佛像,以大同雲岡石窟最奇偉,是屬于北魏、隋朝的遺迹。龍門石窟是繼雲岡石窟後,陸續開鑿,現存石窟千余個,是研究我國古代曆史和藝術的重要資料。四川樂山大佛爲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南京棲霞山的千佛岩爲南朝唯一的石窟,在佛教藝術史上頗爲珍貴。
石雕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豐富美化我們的心靈。
中國曆代各種版本的大藏經,即是木刻結合書法的藝術精品。石經也是佛教雕刻中重要的一環,古代高僧大德爲了正法久住而刻石經,常見的有四種形式:
摩崖石經,刻在自然山崖上。
石柱石經,刻在石柱上,藏于洞中。
經幢石經,刻在經幢上,幢蓋和幢座上往往有浮雕的人物及其他圖案,立在寺廟中。
碑版石經,刻于碑版,鑲嵌在寺院牆壁或貯藏在山洞中的石經。
我國石經現存以北齊爲最古,規模則以河北房山石經爲最大,刻佛經數千卷。朝鮮、日本亦有石刻,惟數量較少。
中國佛教有極爲豐富的文化寶藏,其中不乏雕刻藝術,如:雲岡、龍門、響堂山、麥積山石窟等,而中國偉大的佛教雕刻,也就保存在這些曆代所開鑿的洞窟之中,洞窟藝術也可以說就是佛教藝術的代名詞。
1 塑像
塑像也是雕刻藝術之一,所使用的材料通常包括黏土、石膏、蠟、水泥、鋼筋等,近代更有玻璃雕、銅雕及其他金屬。製作過程較爲繁複,工具除了一般雕刻器具外,兼及熔爐、焊接器等,以塑造出想像的立體形象,稱爲"塑像"。塑像與雕刻、繪畫一樣,同在佛教藝術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平時所見的塑像作品,除佛像外,尚有各式各樣的藝術創作。
佛陀時代即有塑像的記載,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一載:"譬如塑師或彼弟子,先用木 作其相狀,次以繩纏,後安諸泥以成形像。"另于《釋迦方志》亦載:"寺有涅槃臥素佛,長千余尺,亦金寶莊之。"近年于中央亞細亞亦發現大量的塑像遺品,其中有造于二叁世紀頃的諸天部頭像、七八世紀間所造的立佛像、菩薩像。我國最早有塑佛像的記載見于《出叁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上有"宋明帝陳太妃造*輪寺大泥像並宣福臥像記"等十九字。其後,曆代塑像之風頗盛。于今敦煌千佛洞中,即遺有多數唐宋時代所雕塑的佛像。隋唐時期是我國雕塑藝術史上燦爛輝煌的時代,作品奇藝骈羅,優秀雕塑家輩出;于日本,天平年間是塑像的最盛時期,傳留至今,較著名的遺品有法隆寺五重塔內之塑像群、東大寺叁月堂的日光、月光兩菩薩及執金剛神、新藥師寺的十二神將等。
佛和菩薩的塑像除了體現佛陀的慈悲、威德之外,更能引導大衆皈依佛法,如:北齊《都邑師道興造石像記並治疾方》載:"敬造釋迦石像一軀, 欲使崇真之士,指歸瞻依;慕法之徒,從茲解悟…
《佛教育樂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