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化俗"为主要的方法,以达寓教于乐的目的。
由上述佛教的梵呗、圣歌,乃至俗讲,可见佛法的弘传,音乐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音乐是和谐的语言,今后发展必与人生有密切关系,对陶情养性有莫大的功用,将佛教音乐带入每个家庭,必能充实我们的生活。
三、书艺
1 书法
我国文字起源极早,起初,文字只是一种工具,直到东汉末年,书法才成为一种艺术。经过历代书法家不断的创造发展,藉着文字的结构,用墨的浓淡,落笔的轻重,整体的神韵,使书法成为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
因此,自古以来,童子无不习笔墨,而文人、士大夫也以挥毫诗文为雅事,延续千余年,直至民国以后,书写文具发达,印刷快速,毛笔渐遭扬弃,书法也因而慢慢不被重视。
书法除了注重书写的方法和技巧外,特别讲求个人的修养与精神境界,从事书法活动,可以怡情养性,修养品德,古有"字如其人"之说,所以书法对修身养性具有莫大的功效。又书法对于保存文献,表情达意也有莫大的功效。例如西安城南的"碑林",保存有书法名家王羲之、颜真卿、褚遂良等人的墨宝,其文体有篆书、楷书、行书等。其中七十多块的唐朝石碑,记载佛塔寺院的兴衰,或述说高僧的事迹,是佛教史上的宝贵资料。
书法不仅能以文字演说佛法,更能表现出修行佛法的修养,历代高僧大德多习得一手好字,例如唐朝怀素大师于大历年间完成自叙帖、千金帖、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食鱼帖、苦笋帖等。所书帖迹流传于世,人称瑰宝。师善于草书,尤以狂草出名,有草书《四十二章经》传世。王羲之则书写《心经》与人结缘。又如民初的弘一大师,善书法,常以写字与人结缘,颇收度众之效。
近年来,抱着结缘的心态,我常写毛笔字与信众结缘。常有人问我,如何练字?
古时,怀素曾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书更佳,张旭曾见公主、挑夫争路而笔势益俊,吴道子曾看斐旻舞剑而成东都天宫寺巨作,王羲之更因见鹅戏水而悟出书法之道。在我紧凑的行程里,那有时间练字?从来没有练过字的我,只是在下笔时,多一分祝愿而已。
1 抄经
《法苑珠林》载:"受持一偈,福利弘深;书写一言,功超数劫。是以迦叶顶受,靡吝剥皮;萨陀心乐,无辞洒血。"
经典是甘露之初门,入道之终德。法是清凉,法是妙药,法是众生真善知识。佛陀过去世为了求法,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为众生至诚求法,《法华经》载,若有书写经典,可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等。《普曜经》则说书写经典,可得普解一切诸法,得总持藏,得辩才藏,得甚深法藏等功德。在《大般若经》等各经典中,一再赞扬书写流通法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教义为大众所接受,民间普遍流行抄经以流通佛典,乃至将抄经视为修行。
宋代以前,印刷术未昌盛,经书的获得与流通,全靠抄写,所以出资雇用专人抄写,或自己发愿抄写,都属一种功德。罗什门下四杰之一的僧肇大师,年轻时家贫,为人抄经而与佛法结下深刻的因缘。尤其个人抄经时,意识集中,一切杂念俱消,经常抄经可保持心平气和,身体诸多病痛,可逐渐消除。
无著菩萨曾说抄经有五种功德: 如来亲近; 摄福德; 赞叹法及修行; 天等供养; 灭罪。
佛光山设有抄经堂,供全世界的有缘人来山抄经修持。信徒在家亦可自行抄经,其方法为:在干净的桌上备妥文房四宝、经本,燃一柱清香,于桌前正心端坐,双手合掌,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开经偈,而后开始抄经。抄经时要虔诚恭敬,若能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必有不可思议的收获。
1 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以纸、绢、布等材料,用线条及色彩来反映世间各种事物的形象。
印度自古即有以画为业者,如《杂阿含经》卷二载:"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佛教的绘画远自佛陀住世时就已经应用于寺院中,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七载:"给孤长者施园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佛若许者,我欲庄饰。"即往白佛,佛言:"随意当画。" 佛言:"长者!于门两颊应作执杖药叉,次旁一面作六神通变,又于一面画作
五趣生死之轮,檐下画作本生事于瞻病堂画如来像躬自看病。""佛陀住世时,佛教壁画已是庄严寺院道场的重要艺术。后世佛弟子更将佛菩萨圣像绘于纸、绢、壁上,以为供养、礼拜之用。
《法华经.方便品》说:"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信佛、礼佛、学佛、画佛,将来必能成佛。
自古以来,佛弟子即将绘画视为修行,印度阿姜塔石窟留有许多珍贵的绘画,它不仅是印度艺术的宝库,也是中亚、中国、日本佛教艺术的源流。
佛教绘画由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到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绘画几乎成了整个绘画艺术的中心,相继出现了许多擅长佛画的名家,如东吴的曹不兴、东晋的顾恺之等。中国的佛教绘画,大体上可以分为像和图两大类。像主要是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像、高僧像等;图则有佛传图、本生图、经变图、故事图等。
我国佛画也早在古时即已流行,如《佛祖统纪》卷三十六载,东晋太宁元年,明帝在大内乐贤堂绘释迦如来像,《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载,苻坚遣使至外国,送金缕绣像及织成像各一张。至宋、齐以后,雕像盛行,织刺绣像亦流行。
我国历代名家多作寺院壁画,尤其在南北朝、隋、唐时代,当时的画家若被任命绘制寺院壁画,必引以为一生中之殊荣,著名的画家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袁子昂、吴道子、李公麟等。"画圣"吴道子一生所作壁画,仅在长安和洛阳的寺院中便有三百多间。尤其他在长安所画的地狱变相,度化许多屠夫改业,其作品之感人可见一斑。
此外,我国禅僧的水墨画也是中国艺术的奇葩,至今仍为画界所重,著名的禅画代表者有牧谿、梁楷、石涛、八大山人等。
我国的敦煌石窟以壁画名闻中外,甚受东、西方人士的重视,纷纷从事研究,迄今已有"敦煌学"成立。从欣赏造型庄严的佛像,在空中自由翱翔的飞天,或奏乐高歌,或普雨天华,其姿态之轻盈,神情之优雅,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在中国绘画史上,佛教绘画不仅创造了许多至今仍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而且丰富了中国绘画的题材,创造了绘画的新形式。
1 雕刻
雕刻的种类很多,有玉雕、牙雕、木雕、石雕、竹雕、泥雕、漆雕等。印度雕刻艺术的遗品中,最著名的是阿姜塔石窟,石窟内部多壁画,外部则多雕刻,人物表情均极庄严生动。阿富汗喀什米尔的巴米羊遗迹保存了世界著名的崖壁大佛像,高达五十二公尺余。余如柬甫寨的安哥窟、爪哇的婆罗浮图皆有雕造精湛的石雕艺术。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石刻艺术便以佛像为主流,石窟自北魏至隋唐都很发达,具有独特风格。我国历代所凿造的石窟中有大量的佛像,以大同云冈石窟最奇伟,是属于北魏、隋朝的遗迹。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陆续开凿,现存石窟千余个,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四川乐山大佛为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南京栖霞山的千佛岩为南朝唯一的石窟,在佛教艺术史上颇为珍贵。
石雕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丰富美化我们的心灵。
中国历代各种版本的大藏经,即是木刻结合书法的艺术精品。石经也是佛教雕刻中重要的一环,古代高僧大德为了正法久住而刻石经,常见的有四种形式:
摩崖石经,刻在自然山崖上。
石柱石经,刻在石柱上,藏于洞中。
经幢石经,刻在经幢上,幢盖和幢座上往往有浮雕的人物及其他图案,立在寺庙中。
碑版石经,刻于碑版,镶嵌在寺院墙壁或贮藏在山洞中的石经。
我国石经现存以北齐为最古,规模则以河北房山石经为最大,刻佛经数千卷。朝鲜、日本亦有石刻,惟数量较少。
中国佛教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宝藏,其中不乏雕刻艺术,如:云冈、龙门、响堂山、麦积山石窟等,而中国伟大的佛教雕刻,也就保存在这些历代所开凿的洞窟之中,洞窟艺术也可以说就是佛教艺术的代名词。
1 塑像
塑像也是雕刻艺术之一,所使用的材料通常包括黏土、石膏、蜡、水泥、钢筋等,近代更有玻璃雕、铜雕及其他金属。制作过程较为繁复,工具除了一般雕刻器具外,兼及熔炉、焊接器等,以塑造出想像的立体形象,称为"塑像"。塑像与雕刻、绘画一样,同在佛教艺术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平时所见的塑像作品,除佛像外,尚有各式各样的艺术创作。
佛陀时代即有塑像的记载,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一载:"譬如塑师或彼弟子,先用木 作其相状,次以绳缠,后安诸泥以成形像。"另于《释迦方志》亦载:"寺有涅槃卧素佛,长千余尺,亦金宝庄之。"近年于中央亚细亚亦发现大量的塑像遗品,其中有造于二三世纪顷的诸天部头像、七八世纪间所造的立佛像、菩萨像。我国最早有塑佛像的记载见于《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上有"宋明帝陈太妃造*轮寺大泥像并宣福卧像记"等十九字。其后,历代塑像之风颇盛。于今敦煌千佛洞中,即遗有多数唐宋时代所雕塑的佛像。隋唐时期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作品奇艺骈罗,优秀雕塑家辈出;于日本,天平年间是塑像的最盛时期,传留至今,较著名的遗品有法隆寺五重塔内之塑像群、东大寺三月堂的日光、月光两菩萨及执金刚神、新药师寺的十二神将等。
佛和菩萨的塑像除了体现佛陀的慈悲、威德之外,更能引导大众皈依佛法,如:北齐《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载:"敬造释迦石像一躯, 欲使崇真之士,指归瞻依;慕法之徒,从兹解悟…
《佛教育乐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