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最后弯腰双手压地,共做四次。
俯身松背:采立姿,弯腰先以右手碰左脚掌,头向左上方看稍停片刻,做完后再换左手碰右脚掌,左右方向各做四次。
托天旋转:采立姿,手指交错反转托天,腰部以下不动,先向左边扭转一次稍停片刻,回复中间,再向右边扭转,双手向下划开配合吐气,共做四次。
展臂入空:双手合掌采弓箭步(先右脚出),左右手各做莲花指,左手上举,右手掌反转,并转头向后看右手。再合掌换左脚出,右手上举,左手掌反转,并转头向后看左手。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系趾提身:采蹲姿,双手拉住脚大拇指,双脚不能弯曲,低头吸气起身稍停片刻,再徐徐蹲下吐气,共作四次。
松转捶肩:采蹲马步,双臂放柔,以轻松自然方式左右摆动拍身,由腰至背数次。
定点环绕:双脚张开,弯腰双手自然垂直,依序左右大幅度画圈各作四次。
动颈松椎:采立姿,全身放松,头部依序前后、左右、两侧方向运动,再左右方向旋转,所有动作均作四次。
各式动作注意事项:
呼吸采取自然,若喘气时,可先吐气调匀,再做其他动作。每个动作都要以幅度大、仔细缓慢为要。若有些动作因柔软度不够,而无法依标准做到时,请勿勉强,以免受伤。
1 拳术
拳术是国术的一种,前人演练国术,大都重在应敌,今日则兼重运动,而一般较常见的是少林拳。少林拳得名少林寺,据闻过去少林寺的山门只能进去,不能出来,除非你的功夫能越过那四周的高墙,否则不能走出山门,也就是说,你有能力跳跃出此高墙,出了山门才不会丢了少林寺的颜面。因此,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
少林拳相传为北魏达摩大师所创,被认为是古代僧人结合健身和技击术,博采众长而成。它的特点是套路紧凑,攻防严密,招势多变,具有先发制人,以刚克柔的特征。
拳术具有强健体魄的作用,对偏重智识教育的今日社会,拳道是值得发扬的传统体育。
二、音乐
音乐,在佛陀时代已是诸供养之一,供养音乐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大宝积经.无垢施菩萨应辩会》载,凡是以伎乐、香花 等供养三宝,得以成就三十二相。在(阿闍世王子会),有阿闍世王子请问佛陀如何成就天耳,佛陀回答王子:"奉乐成天耳。"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也说,凡是至诚布施微妙音乐,能够得到天耳清净。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佛陀受文殊师利菩萨的邀请,讲说前世所作功德,佛陀说:"菩萨世世持好音乐乐于佛及塔,用是故,佛为诸弟子说经,满一佛界中人悉遍闻之。"又说:"菩萨世世持诸音乐、杂香华供养佛及塔,用是故,佛入城时,城中诸音乐不鼓而自鸣。"
佛教音乐推自印度佛陀时代,其后,马鸣菩萨于华氏城作戏曲"赖吒和罗",度化五百位王子出家。佛教流传到中国来,最早的弘扬方法系佛经的讲说和翻译。后来,古德为了使佛法更加普及到广大的群众中,便采用了更多的弘化方法,如:经文的朗诵,梵呗的唱诵,把经文敷演成通俗故事等,其中经文的朗诵及梵呗的歌诵,就是今日为大家所熟知的佛教音乐。
1 梵呗
佛教音乐最早是梵呗,"梵"是大梵天的音乐,"呗"是清净,所以梵呗真正是从天上传下来的音乐。它的音韵不会使人跳跃,而是在宁静安详中扩大自己和升华自己。因此,"梵呗"音乐主要是用来赞美佛陀的,后来则应用在传教和弘法之上,进而作为修持之用。
《法华经》云:"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又云:"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可见以音声歌呗来表达对佛教的感情,乃至于广行教化,均有其重要意义和作用。
梵呗,是用清净的曲调来赞颂十方诸佛菩萨功德,或歌咏真理贝叶法言,具有"正直、和雅、清澈、深满、周遍远闻"等五种性质。在《十诵律》中,佛陀曾赞许跋提比丘:"听汝作声呗,呗有五种利益: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言语易解。"《南海寄归内法传》也说,学习梵呗有六种功德: 能知佛德深远; 体制文之次第; 令舌根清净; 得胸脏开通; 处众不惶; 长命无病。因此,梵呗不但富含宗教价值,也深具普遍特色,更重要的是,它在展现诚敬和摄心息念时,形成一股伟大的感动力量。
梵呗之所以能流传久远,也就在于这份深切的感动力量,不但提升了宗教情操,对于净化心灵,亦极具潜移默化之功,因此能发挥利乐众生的广大效果。尤其中国传统梵呗海潮音唱腔,蕴涵优雅庄严的气氛,在佛教音乐中更占有重要地位。惜乎近因曲高和寡,而经忏之流在迎合世俗的风气下,偏离了庄重和雅的本质,遂使心灵共鸣的效果渐趋幽微。有鉴于此,我在一九四九年来到台湾后,即不断用心于佛教音乐的推广,在发扬传统梵呗方面更是戮力以赴。
一九六一年,我率领宜兰青年歌咏队,灌制了全台湾第一张佛教唱片,各方反应十分热烈,给予我无限的信心。一九七九年元月,佛光山假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佛教梵呗音乐弘法大会",同时出版"梵呗圣歌录音带",也都获得了广大的回响。当时我们邀请名音乐家吕炳川教授亲临指导,与中国佛教研究院的八十名学生,齐集在佛光山大雄宝殿共同录音,当清净美妙的梵音一顷而出时,在场的每一个人仿佛听到了天乐,如海潮连波般,回旋荡漾在偌大的殿堂中。大家在惊叹之余,都深深感到这些发自肺腑的音声,已不单纯是佛教梵呗,更是一种震撼心灵的艺术结晶。
自该项录音带发行以后,传统海潮音唱腔的佛教梵呗逐渐在台湾勃兴起来,利用梵呗音乐弘法者也日益增多。佛光山继一九九○年五月,假国父纪念馆举行的"佛教梵呗音乐弘法大会"再一次造成轰动以后,又于一九九二年三月,假台北国家音乐厅推出"梵音海潮音弘法大会",这是国内第一次将佛教的梵呗音乐带入国家音乐殿堂,也显示出佛教梵呗音乐普遍受到国人的肯定与推崇。
1 佛歌
佛歌是佛教圣歌的简称。佛教的梵呗虽然庄严,但是一般信徒大众不易学习,无法通俗化。为了使佛教音乐更大众化,真正发挥"以音声作佛事"之功,早在四十几年前,我与煮云法师及台北工专教授吴居彻、宜兰通讯兵学校教授杨勇溥和李中和、萧沪音教授等人,就为现代佛教圣歌写下了不少词曲,渐次推动佛教音乐。尤其早在民国四十六年(一九五七),星云在台北创办佛教文化服务处时,除出版许多佛教书籍外,并且录制了佛教史上第一张唱片,造成空前轰动,被称为划时代的创举。
及至今日,佛教音乐已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数年前佛光山的"三宝颂"问世以后,短短两三年内,佛歌录音带在海内海外各地流通达数十万卷以上,可见佛教音乐已融入世人的生活中,普为大众所喜爱了。
1 合唱
佛教圣歌的推出,除了藉歌宣扬教理以外,更希望吸引年轻人学佛。三、四十年前,我在宜兰雷音寺组织歌咏队时,曾遭到多人的非议,认为太世俗、太叛逆。其实年轻人如果不用唱歌来"吸引"他们,是不会入佛门的,因此,我还是成立了"佛教歌咏队",透过合唱团,让佛教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并且吸引了不少爱好歌唱的青年人进入佛门。
佛光山丛林学院更突破传统,首度于民国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在国父纪念馆 举行"梵呗音乐会",八十一年起,每年在台北国家音乐厅和国家戏剧院表演"梵音乐舞",进而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合作演出,为佛教音乐谱出优美的乐章,让佛教音乐从修持仪礼的殿堂,走向社会高尚音乐的领域,写下佛教史上崭新的一页。
1 法器
广义而言,凡寺院内有关庄严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统称为法器。又称佛器、佛具、道具。狭义言之,特指放置于佛前的一般常见法器,如大磬、引磬、木鱼、铛子、铪子、铃鼓、铙钹、手鼓等。法器的功用在于唱赞或诵经时,以法器领导大众配合节拍,唱诵如法,令人生起肃然起敬之心。因此,这些佛门的法器配合赞诵梵音的板眼敲击,起落、快慢、转合有序,其声音在乐器中别有风味,听到耳里,好像置身于另一个清凉的境界里,令人息下许多尘念。
1 国乐
在佛教的法会唱诵中,如焰口佛事、水陆法会等,多使用国乐器以达弘法之效。
近年来由于佛教音乐已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热潮,许多爱好音乐人士,遂利用各种乐器,重新诠释佛曲。
在乐器中,以国乐最能将佛曲中悠远空灵的意境表达出来。国乐器大致可分为三类:
敲击乐器:如磬、钟、鼓、锣、木鱼等。
吹奏乐器:如萧、管、笛子、笙、唢呐等。
弦乐器:如胡琴、扬琴、古筝、琵琶、月琴等。
透过悠扬的乐音,使得佛教乐曲更具有陶冶性情、变化气质的功用。
1 俗讲
佛教东传中土,继经典的大量传译之后,部分佛教徒开始致力于佛法的普及,于开讲佛经时,尽量改编为通俗的故事体裁,甚至配以通俗音乐吟唱之,此种讲经法会称为"俗讲",盛行于唐朝、五代。
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善伏传﹀载,善伏于贞观三年(六二九)曾在常州义兴(江苏宜兴)听俗讲,其后皈依佛教。可知俗讲在贞观年间在常州地方即已开讲。有唐一代,俗讲普及于各地,在长安,有奉敕令而举行一个月者,也有于地方寺院举行短期的俗讲者。所开讲的经,较常见的有《法华》、《涅槃》、《金刚》、《华严》、《般若》等大乘经典。又敦煌文献记载,我国边疆地区俗讲也十分普及。
俗讲的程序,先打钟,大众依序入堂,讲师随后入堂,其后大众合声唱佛名,复有一僧举声唱梵赞,大众唱和。其后唱押座文,再次开经、开赞、忏悔、赞叹、解释经题、入经说缘喻、申赞叹、回向发愿。
此俗讲后来又演变为纯粹以"说唱"故事为主的"讲经变文",更趋于通俗化,而孕育出我国白话文学的先河。
俗讲是以"因时制宜、随类…
《佛教育乐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