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梁慧皎《興福論》也說:"道藉人弘,神由物感,豈曰虛者!是以祭神如神在,則神道交矣;敬像如敬佛,則法身應矣。"
古德說:"佛在世時我沈淪,佛滅度後我出生,忏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自從佛陀應身的金容涅槃以後,佛陀莊嚴的相好,慈悲的金容,初學者只有從聖像上才可以稍有認識。
聖像之中,有的是坐著,有的是立著,甚至還有是臥著的。無論是木石雕刻的、金屬鑄造的、絹紙畫印的,或是坐著的、立著的、臥著的,總是表現佛陀的慈悲莊嚴、崇高偉大,令人一見就會生起仰慕之思。
我們修行,應該要有目標,佛菩薩的聖像可以啓發我們的信心,幫助我們的修持,當我們瞻仰佛陀慈悲的聖像,心中頓息貪瞋的妄念,當我們禮拜佛陀莊嚴的相好,行爲自然就端正不敢放逸。"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我們對聖像恭敬頂禮就會有所感應。
1 圍棋
《博物志》上說:"堯造圍棋,丹朱善棋。"魏晉南北朝時,玄學清談之風盛行,下圍棋成爲文人雅士修心養性的方法之一。
圍棋是諸多棋類中,較具動腦益智,磨煉思惟,培養沈著機智,辨別輕重緩急習性的一種棋藝。尤其下圍棋須沈著冷靜,思路清晰,此與參禅同具澄心靜慮之效,因此古代禅師與文人雅士談禅論道之余,也不忘對奕一棋,體會另一種禅。
四、花和茶
諸佛菩薩之間相互問候,多以花來表達,《大般若經》中,十方諸佛派遣菩薩到娑婆世界向釋尊問訊,都是手持金色蓮花供養佛陀。
《華手經》中,十方諸佛以蓮花授與該國土菩薩,作爲供養釋迦牟尼佛之用,花供養的意義深遠。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諸天贊歎,雨衆妙華,以散其上,花是贊美的表征。
花不但是供養之具,花也是諸佛國土不可或缺的莊嚴具,如《無量壽經》卷上載,極樂國土以天優 羅華、 昙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莊嚴。
花是大自然中最美的生命,花是生活中最好的莊嚴,花也是一個人生的寫照。花與佛教有很深的因緣,在佛經中,有許多與花有關的典故和用語,例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一花一世界、一花開五葉、花開見佛、花果自成、花開蓮現、九品蓮花等等,甚至大乘佛教中一部極爲重要的經典《妙法蓮華經》,也以蓮花來象征佛法是無上甚深微妙的真理,表示佛法像蓮花一樣清淨、善美!
此外,茶與佛教的淵源也是極爲深厚,在禅宗要典《景德傳燈錄》中提到飲茶之處便有近百處之多,尤其在禅門裏有專門司掌茶役的"茶頭",乃至堂頭和尚請衆用茶時,爲通告僧衆,必須張貼"茶湯榜"、擊"茶鼓"等禮節。茶湯之禮乃叢林重要行事,有"普茶"、"特爲茶"等。有名的"趙州茶"更說明茶道中蘊涵禅機無限。
1 種花
自古以來,寺院一直是社會大衆遠離塵囂煩擾的最佳休閑去處。寺院之所以引人入勝,在于寺院的環境甯靜優雅,花木扶疏,不但殿宇輝煌,朱檐碧瓦,更有蒼翠蓊郁的花木相輝映,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因此叢林中特設有園頭,專門負責種花莳草,一者美化環境,供養大衆,再者種花也是一種修行。
花如人生,人生如花,易凋易謝,最能表現人生無常的百態。花是美的象征,生活在緊張忙碌的今日社會,種花正可以賞心悅目,調劑身心。
1 供花
花,在佛門中,若獻于佛、菩薩前,稱爲"獻花";將花散布則稱爲"散華"。
花的供養爲佛門儀式之一。供花是將鮮花用器皿供養于佛前。佛教以花供養佛菩薩,有四點意義:
表示對佛陀的尊敬。
表示對佛陀的奉獻。
表示對佛陀的感恩。
表示學習佛陀的教化,以佛爲師。
經典中羅列供華的種種功德果報,如《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雲:"若有衆生,奉施香華,得十種功德:一者、處世如花;二者、身無臭穢;叁者、福香戒香;四者、隨所生處,鼻根不壞;五者、超勝世間,爲衆歸仰;六者、身常香潔;七者、愛樂正法,受持讀誦;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種功德。"
1 插花
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帶來以鮮花供佛的觀念和儀式,後來漸漸衍生出中國的插花藝術。所以中國花藝和佛教的供花,也有著很深的淵源。
插花有各種流派,如日本的池坊流、小原流、草月流、日新流,古松流 等,中國插花則有六大器型花和禅花以及西洋花等。
中國的插花,一向不重在奇,而重樸素淡雅,尤其花本來就生長在天地間,俯拾即是花材。一盆花,只要枝枝葉葉一陪襯,就能把意境烘托出來,所以我覺得中國的插花應該走自己的道路,能夠讓花表現出生命、意境、真理,這就是中國流,就是佛光流。
佛教講衆生得度有六個方法,稱爲"六度"。從一朵花中,其實也可以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布施:花開展現美麗的姿容,令人一見心生愉悅,帶給人歡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持戒:花總在一定的時節、範圍綻放,不像葛藤會攀附在其他的植物上,它不侵犯別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忍辱:花開須經種子深埋土裏一段時日的蘊育,其間必須忍受黑暗、潮濕、寂寞,而後抽芽。甚至開花後,還要耐得住風霜雨雪,乃至蜂蝶采蜜時的傷害,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精進:一朵花,不管花期長短、久暫,總是努力散布花的芬芳美味,展現它最美的一面。即使謝了,仍舊化作春泥更護花,甚至留下種子,爲繼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進的精神。
禅定:花靜靜的開放,表現出甯靜、祥和、安忍的氣質,這就是禅定的境界。
般若:花有各種顔色、大小、香味,千變萬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蘊含無限的智慧,值得探討。
因此,我覺得一個人若能懂得欣賞花的美,必能升華精神生活。甚至我覺得修行也不一定是誦經、拜佛,才是修行;能夠從賞花、看花中獲得啓示,這也是一種修行。甚至有許多的祖師大德在觀看花開花謝的變化無常中,明心見性。
花在佛法中,也有其意境,如:百花銜鳥、夢幻空華、空花水月、南泉的庭前花等,佛教把花的精神更爲提升了。
1 茶道
早在四千多年前,嚐百草的神農氏就發現了苦茶這種植物,但先是以茶爲藥,後來才作爲清熱解毒的飲料。叁國時,華佗在《食論》中已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
叁國兩晉時,不但民間已有飲茶習慣,並逐漸傳入宮廷。宮廷以茶待客,始自吳末帝孫皓。至唐,飲茶的風氣更盛,這是由于僧人坐禅,以此醒神而驅睡意,此後轉相仿效,遂成風俗,並影響到京師和全國各地,道俗皆飲。
《唐書》上說,唐時有位陸羽,嗜茶如命,他用了畢生精力專心致志地探索茶的源本、植製、采造方法、工具,成爲世界上第一個茶葉科學家。並寫了一部研究茶的專書《茶經》,分爲叁卷,集中了我國人民長期經營茶樹的實踐經驗,內容豐富,見解精到,光是烹茶用的器具,就記載有二十四種。
所以"茶旗經雨展,石 帶雲尖"是有其淵源曆史的。
中國人注重飲茶,重視品茗的藝術,客至必以茶示敬。而此飲茶的茶藝,于唐代由日本僧人傳入日本,日本人將飲茶之道加上人生哲理,以茶的安和特性,配合供茶禮儀、藝術欣賞,成爲茶道。八二八年,朝鮮從中國引入茶籽種,種植中國茶樹,從此有了韓國茶。一六五七年,法國醫生著文,把中國茶葉叫"神草",說可以和聖酒仙藥相媲美。一六八四年,印尼從我國輸入茶籽,開始種茶。十九世紀,錫蘭、印度、越南和俄國,也輸入茶籽種植。現在錫蘭和印度的紅茶,舉世聞名。本世紀,馬來西亞、緬甸試種茶樹也很成功。一九八○年,韓國佛光月刊大宇法師撰文推薦佛光山的"佛光茶",十多年來,東禅樓的佛光茶,不但爲萬千信徒稱道,甚至現在佛光茶的茶藝泡法都已傳到美國、英國、法國、澳洲去了。
茶有消除疲勞,提神醒腦的功能,自古禅者不但將飲茶視爲修行之需,更以此傳達禅機妙用,如過去有一位趙州禅師,你去參訪他,他一見到你,就叫你"吃茶去","洗碗去",或者是"掃地去"。比方你問:"禅師!如何是道?"他說:"你去吃茶。"吃茶就是道。你問如何開悟,他也叫你"吃茶去"。什麼是道?什麼是悟?一律"吃茶去",意思是說要你不要離開生活,在生活裏悟道。人離開了生活,那裏有道?那裏有禅?他用吃茶表示:生活裏有禅,平常心裏就有道,在穿衣吃飯的平常
生活裏才好修行。
在我們忙碌的生活中,若能有片刻心無閑事,坐擁書城,手中又有一杯好茶的話,那真是"浮生樂事此爲最,品茶論典滿室香"。
五、勞動
"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唐朝百丈懷海禅師繼承馬祖開創叢林之後,立下叢林清規,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禅生活,因此,自古禅者就非常重視自力更生的作務,舉凡生活所需,無不躬親勞作,從中實踐"搬柴運水,無非是禅"的修行真義。
1 出坡
出坡又稱普請,乃禅林中從事作務勞役時,普遍邀約大衆,上下合力進行勞作的規製,比方搬柴運水、打掃環境、摘花摘茶、曬諸藏經及各種勞動身體的工作,都是普請的事項,今俗稱"出普坡"。
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載,此製于唐代即行于各地,當收獲蔓菁蘿蔔時,院中上座等盡出揀葉;如庫頭無柴時,院中僧等盡出擔柴。在佛門,出坡時,上至和尚,下至各寮行單,除公務外,一概都到坡場。充分表現出僧團集體創作、自食其力、民主平等的精神。
出坡在佛教也是一種修行、一門功課,從出坡中可以了解工作的神聖、服務的偉大,體會自己是個有用的人。過去許多古德高僧都是從出坡作務中成就的,譬如禅宗六祖惠能,就是從舂米房中舂出他的真如佛性,法遠禅師在汝州葉縣廣教院爲飯頭僧,受種種折磨而悟道。
今之出坡已由全寺大衆擴及信徒義工,甚至內容也隨著時代變遷而多變化,譬如雜志出刊時套雜志,舉辦活動時布置…
《佛教育樂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