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育樂篇▪P5

  ..續本文上一頁會場、行堂典座、茶水服務、引導入座等,乃至過年前清洗佛像、打掃寺院環境等,都需要征求衆多信徒參與出坡,以便讓僧衆有更多的時間投入社會的弘化工作。

  信徒參加出坡,不僅是護持道場的表現,也可以從工作中廣結善緣、開發智慧、累積經驗、學習成長,是增長福慧的最好修行。佛世時須達長者不但奉獻只園精舍,請佛陀駐錫教化,並且每天都要到精舍灑掃塔院,維護精舍的潔淨,他這種以寺爲家的精神,正是佛教徒護持道場的最佳典範。

  1 農耕

  即出坡時,集體勞動,以從事農業作務爲主。在日常生活中藉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勤勞作務,體會"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奮發精進,從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感受"靜中養成、動中磨煉"的真谛,而達到自心皆能動靜一如,顯露出清淨無爲的真常本性。

  1 工禅

  工,指的是技術、工藝、建築等方面。過去農業社會,工人不易雇請,建寺蓋廟時便集合大衆一起勞動,或挑土搬磚,或運石推沙,從作務執勞中體會佛法,感念物力艱難,在動中悟出禅機,進而啓發真如自性。

  1 菜圃

  菜圃乃種菜之園。在過去叢林道場中,負責栽種蔬菜、灌溉施肥的職位稱爲園主,又稱園頭。《敕修清規》說:園頭需不憚勤苦,以身率先,栽種菜蔬,及時灌溉,供給堂廚,勿使缺乏。

  近來由于菜農使用農藥的泛濫及工業廢水的排放,因此所食用的蔬菜大多有農藥、廢水汙染;閑暇時,若能找一塊空地,自己動手翻土,種菜灌溉,既能培養自食其力的精神,活動全身,又可享受到成長的喜悅以及無汙染的蔬菜,真可謂一舉數得。

  1 苦行

  苦行是刻苦修行,是佛教的修持生活。曆代的祖師大德們,大都是從苦行中出身的,如雪峰禅師在洞山座下任飯頭,靈佑禅師在百丈座下任典座,慶諸禅師在沩山座下任米頭,道匡禅師在招慶座下任桶頭,灌溪禅師在末山座下任園頭,紹遠禅師在石門座下任田頭,曉聰禅師在雲居座下任燈頭,稽山禅師在投子座下任柴頭,義懷禅師在翠峰座下任水頭,佛心禅師在海印座下任淨頭,石霜禅師在米坊裏篩米,雲岩禅師幫人補鞋、作鞋,臨濟禅師鋤地栽松,仰山禅師開荒牧牛,洞山禅師鋤茶園,雲門禅師擔米,玄沙禅師砍柴,趙州禅師掃地,丹霞禅師除草、莳花,雪峰禅師斫槽、蒸飯

  、耕田,懶融禅師典座,印光大師行堂等。在佛門中講究的不是能幹,而注重是否有道心。

  我沒有學建築,但會建房子;我沒有學文學,但會寫文章;我不懂英日文,但時常與國際人物接觸。因此,就有很多人誇我聰明。此聰明從何而來?若我真有一點聰明的話,都是從苦行中修來的。在大陸叢林時,我做了六年的行堂,一年半的司水,二年的香燈(並兼典座一餐)。四十多年前,剛到臺灣時,每天都要在四點多起床,推著手拉車,走十五裏的黃土路,到街上買菜、備辦八十人份的油鹽米柴,(往往都是我叫醒菜販早起做生意)再匆匆的趕回來,早餐後掃地,並每天打六百桶的井水, 供全寺住衆使用;還負責男衆廁所的清潔工作,那時少有刷洗的清潔工具,我都用手去刮洗扒除;寺中有人往生了,我幫忙用木箱裝置,擡出去火葬;每逢秋收時期,我都挑著擔子替寺廟去收租。從勞動體力中,養成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性格。我開山建寺、做各種佛教事業,都有很多人護持、幫忙,皆能順利完成,實在是過去爲大衆服務的因緣所致。

  1 烹饪

  "飲食有妙味,色香味俱佳",使家庭和樂的方法雖多,但莫過于一個作主婦的能燒出一手好菜,讓忙碌了一天的丈夫和孩子覺得熱騰騰、香噴噴的晚餐,是一日工作讀書之後最大的企盼。因爲,這不單是一道菜、一餐飯的問題,而是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懷。現代社會,人們天天處在緊張、忙碌的壓力下,如果能夠再從用心的烹饪中獲得溫馨實惠的照顧,對人心的調適、鼓舞,遠勝過千言萬語。

  食物的烹調,不在山珍海味,而在于精潔、衛生,讓大衆吃出健康,吃出歡喜。

  在佛門,擔任烹調工作的人稱爲"典座",《僧堂清規》雲:"此職主大衆齋食,故時時改變食物,大衆受用安樂爲妙。"《永平元禅師清規》也說:"調辨供養物色之術,不論物細,不論物粗,深生真實心、敬重心爲诠要。"

  美食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環,所以,烹饪不光是將生食煮熟,烹饪是一種藝術,必須注意食物色、香、味、形的調配,火候的控製,燒出可口又令人吃得歡喜的菜肴。以下我試著開一些菜單,提供給烹饪者參考:

  紅燒蘿蔔、菠菜百葉、海帶生姜絲、黃瓜油面筋、烤麸竹筍、蒸豆腐。

  湯:豆包、豆腐、白菜、蕃茄。

  點心:炒面。

  紅燒冬瓜、紅燒芥菜、奶油白菜、八寶豆腐、面筋炒青椒、生姜油面筋。

  湯:味噌、海帶、豆腐。

  點心:糯米飯(甜)。

  紅燒馬鈴薯、糖醋冬白、雪裏紅豆腐、豆腐團、紅燒素鹵雞、胡椒炒瓠子。

  湯:什錦湯。

  此外,另提供一些餐點菜式如下:

  小菜:黃豆、花生、醬瓜、豆渣、鹹菜、豆腐、嫩姜面筋、泡菜、黃瓜、豆芽、莴苣、菜心、紫菜豆皮酥、西瓜皮、蘿蔔絲、空心菜、蘿蔔幹、豆腐乳、豆瓣醬、涼拌榨菜、炒茭白筍、涼拌海帶、鳳梨木耳、豆幹菠菜、鹽拌四季豆、芹菜炒豆幹、玉米香菇丁、涼拌小黃瓜、腌小白菜加豆幹、茼蒿涼拌豆幹。

  早點:稀飯、豆漿、湯面、漿粥、煨面、藕粥、攤餅、饅頭、包子、花卷、燒賣、蒸餃、麥片、綠豆粥、紅豆粥、煎油餅、小米粥、八寶粥、燒餅油條、牛奶面包、牛奶稀飯、燒餅草菇、糯米桂圓粥。

  冷盤:腰果、紫菜、烤麸、金針、香菇、豆皮、醋面筋、毛豆夾、營養豆腐、涼拌幹絲、糯米甜藕、蘆筍沙拉、小玉米筍沙拉、叁明治沙拉。

  菜類:冬白菜、炒叁冬、炒冬菇、蒸茄子、蒸豆腐、空心粉、豆腐團、紅燒蘿蔔、烤麸竹筍、紅燒冬瓜、菠菜豆腐、炒什錦菜、奶油白菜、糖醋白菜、紅燒馬鈴薯、大白菜豆腐、白菜百葉卷、菠菜百葉卷、面筋炒青椒、木耳炒生姜。

  湯類:營養湯、豆皮湯、玉米湯、叁鮮湯、叁冬湯、酸辣湯、粉絲湯、海帶豆腐湯。

  總之,烹饪務求在物質享受的同時,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讓大家在喜悅的飲食中,吃出健康的身體、安詳和諧的家庭,提高人生意境,達到寓教于食的目的。

  六、修持

  "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教爲了因應不同根器衆生的需要,因而施設種種不同的修行法門,諸如禮佛拜忏、念佛參禅、聽經聞法、止觀雙修等,乃至尋師訪友、參禅論道等,都是找回自性的修持法門。

  1 尋師

  學佛容易遇師難。學佛首先要參訪明師,不得明師指導,只恐自己盲修瞎練,到頭來徒然浪費光陰。因此,參訪明師,尋訪善知識是學佛重要的一課。

  佛陀曾告訴弟子:"菩提近因,莫過善友。"善知識就是善友。又說:"善知識 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衆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什麼樣的人才是值得親近的善知識呢?

  修習梵行的僧人。

  會說佛法的大德。

  證果悟道的聖者。

  導我入道的明師。

  志同道合的益友。

  《瑜伽論》亦說,善知識具有十種功德: 調伏; 寂靜; 惑除; 德增; 

  有勇; 經富; 覺真; 善說; 悲深; 離退。

  1 論道

  談論人生的真理,稱爲論道。

  經由論道,可以了解生命的含意,解除對人生的迷惑,進而在佛法之中找到安止處。曆代文人學士如唐代韓愈與大顛禅師、李翺與藥山禅師,宋代歐陽修與明教、祖印禅師,蘇東坡與佛印禅師的論道,既闡明了佛法的微妙、宇宙人生的真谛,又滿足了他們追求真理的饑渴,並且安住了他們的身心。

  論道的方式有: 小參,即與師長接心,藉著請示問題獲得師長的開示;辯經,對義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討論; 辯論會,就一個主題,提出不同看法加以辯論; 座談會。其中以座談會的形式較富變化,可綜合以上叁者進行。

  1 念佛

  念佛是持念佛菩薩名號的一種修行,在忙碌動蕩的現代生活中,念佛是最方便而容易奉行的修行法門。

  念佛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修持,是各種修行法門之中,最爲方便的一種修行。

  1 禅悅

  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悅自適,稱爲禅悅,是從參禅打坐中獲得的法喜。《華嚴經.淨行品》說:"若咽食時,當願衆生,禅悅爲食,法喜充滿。"《維摩經.方便品》也說:"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又入于禅定,身心適悅,能長養肉體,資益慧命,如同食物之能長養肉體,存續精神,因此稱爲禅悅食。《心地觀經》卷五說:"唯有法喜禅悅食,乃是聖賢所食者。"

  禅悅是一種信仰的喜悅、安靜的喜悅、發心的喜悅、自我內心的喜悅。你沒有禅悅的體會,就會覺得欲樂寶貴,而佛法不寶貴。所以,要從生活中、打坐中,去體會佛法的妙味,而獲得禅悅,獲得法樂。《維摩經》說:"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

  "法樂,就是禅悅。你沒有禅悅,世間的金錢會壓倒你,感情的洪流會沖沒你;有了禅悅,自然就有無欲之樂。

  1 法喜

  法喜,又稱法悅。因聽聞佛陀教法起信而心生喜悅。如《六十華嚴》卷二:"佛音能起歡悅心,普令衆生得法喜。"

  喜悅,稱爲法喜。法喜可以從發心行善、參加法會、跑香經行、聽經聞法、念佛行道、出坡作務、典座行堂、朝山雲遊、抄經繪畫、插花烹饪、唱歌舞蹈中獲得,甚至日常行住作臥中,只要有佛法,不論苦樂,凡事都能夠"心甘情願",喜悅之心自然不斷湧現,必然"法喜充滿"。

  1 止觀

  止是停止、止息的意思。即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于無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的智慧。觀是觀想、貫穿的意思。即息散亂的妄想之後,進一步觀想諸法,以發真智,徹悟諸法實相的本體。止即要止息一切諸法妄念,爲靜態、消極性地不造作,也就是禅定門。觀即要觀想緣境、觀想光明,爲動態、積極性地再用功,爲智慧門。此二者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爲求道者修禅發慧之要門。

  大家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果能修持止觀法門,對生活、事業,一定會有莫大的助益。在忙碌不停的生活裏,每一天我們應該給自己幾分鍾的時間安靜下來,對工作做一全盤的計劃。一個月,乃至一年之間,能夠撥出幾天的工夫來實踐止觀法門,使我們的人生更上軌道。

  

  一般人都以爲佛教講四大皆空,講苦空無常,因此學佛以後一定要吃苦,甚至要遠離人群,這才是真正的學佛。其實,佛陀示現、成道、教化都在人間,並且以人爲主要的教化對象,尤其佛陀所說的法,無非是要讓我們離苦得樂,建立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佛教實際上是一個歡喜快樂的宗教,是一個最具人間性、生活性的宗教。

  上述的佛教育樂生活,尤其印證了佛法的生活性,所謂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搬柴運水,無一不是佛法,因此,我們修學佛法,固然要向經藏去探尋,向善知識去參訪,但也不能忘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吃飯、穿衣、睡覺,處處都有佛法,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用一點心去體會、去實踐,必能享有"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的幸福人生。

  

《佛教育樂篇》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門用語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