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场、行堂典座、茶水服务、引导入座等,乃至过年前清洗佛像、打扫寺院环境等,都需要征求众多信徒参与出坡,以便让僧众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社会的弘化工作。
信徒参加出坡,不仅是护持道场的表现,也可以从工作中广结善缘、开发智慧、累积经验、学习成长,是增长福慧的最好修行。佛世时须达长者不但奉献只园精舍,请佛陀驻锡教化,并且每天都要到精舍洒扫塔院,维护精舍的洁净,他这种以寺为家的精神,正是佛教徒护持道场的最佳典范。
1 农耕
即出坡时,集体劳动,以从事农业作务为主。在日常生活中藉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勤劳作务,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奋发精进,从生活中的行、住、坐、卧,感受"静中养成、动中磨炼"的真谛,而达到自心皆能动静一如,显露出清净无为的真常本性。
1 工禅
工,指的是技术、工艺、建筑等方面。过去农业社会,工人不易雇请,建寺盖庙时便集合大众一起劳动,或挑土搬砖,或运石推沙,从作务执劳中体会佛法,感念物力艰难,在动中悟出禅机,进而启发真如自性。
1 菜圃
菜圃乃种菜之园。在过去丛林道场中,负责栽种蔬菜、灌溉施肥的职位称为园主,又称园头。《敕修清规》说:园头需不惮勤苦,以身率先,栽种菜蔬,及时灌溉,供给堂厨,勿使缺乏。
近来由于菜农使用农药的泛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因此所食用的蔬菜大多有农药、废水污染;闲暇时,若能找一块空地,自己动手翻土,种菜灌溉,既能培养自食其力的精神,活动全身,又可享受到成长的喜悦以及无污染的蔬菜,真可谓一举数得。
1 苦行
苦行是刻苦修行,是佛教的修持生活。历代的祖师大德们,大都是从苦行中出身的,如雪峰禅师在洞山座下任饭头,灵佑禅师在百丈座下任典座,庆诸禅师在沩山座下任米头,道匡禅师在招庆座下任桶头,灌溪禅师在末山座下任园头,绍远禅师在石门座下任田头,晓聪禅师在云居座下任灯头,稽山禅师在投子座下任柴头,义怀禅师在翠峰座下任水头,佛心禅师在海印座下任净头,石霜禅师在米坊里筛米,云岩禅师帮人补鞋、作鞋,临济禅师锄地栽松,仰山禅师开荒牧牛,洞山禅师锄茶园,云门禅师担米,玄沙禅师砍柴,赵州禅师扫地,丹霞禅师除草、莳花,雪峰禅师斫槽、蒸饭
、耕田,懒融禅师典座,印光大师行堂等。在佛门中讲究的不是能干,而注重是否有道心。
我没有学建筑,但会建房子;我没有学文学,但会写文章;我不懂英日文,但时常与国际人物接触。因此,就有很多人夸我聪明。此聪明从何而来?若我真有一点聪明的话,都是从苦行中修来的。在大陆丛林时,我做了六年的行堂,一年半的司水,二年的香灯(并兼典座一餐)。四十多年前,刚到台湾时,每天都要在四点多起床,推着手拉车,走十五里的黄土路,到街上买菜、备办八十人份的油盐米柴,(往往都是我叫醒菜贩早起做生意)再匆匆的赶回来,早餐后扫地,并每天打六百桶的井水, 供全寺住众使用;还负责男众厕所的清洁工作,那时少有刷洗的清洁工具,我都用手去刮洗扒除;寺中有人往生了,我帮忙用木箱装置,抬出去火葬;每逢秋收时期,我都挑着担子替寺庙去收租。从劳动体力中,养成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我开山建寺、做各种佛教事业,都有很多人护持、帮忙,皆能顺利完成,实在是过去为大众服务的因缘所致。
1 烹饪
"饮食有妙味,色香味俱佳",使家庭和乐的方法虽多,但莫过于一个作主妇的能烧出一手好菜,让忙碌了一天的丈夫和孩子觉得热腾腾、香喷喷的晚餐,是一日工作读书之后最大的企盼。因为,这不单是一道菜、一餐饭的问题,而是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现代社会,人们天天处在紧张、忙碌的压力下,如果能够再从用心的烹饪中获得温馨实惠的照顾,对人心的调适、鼓舞,远胜过千言万语。
食物的烹调,不在山珍海味,而在于精洁、卫生,让大众吃出健康,吃出欢喜。
在佛门,担任烹调工作的人称为"典座",《僧堂清规》云:"此职主大众斋食,故时时改变食物,大众受用安乐为妙。"《永平元禅师清规》也说:"调辨供养物色之术,不论物细,不论物粗,深生真实心、敬重心为诠要。"
美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环,所以,烹饪不光是将生食煮熟,烹饪是一种艺术,必须注意食物色、香、味、形的调配,火候的控制,烧出可口又令人吃得欢喜的菜肴。以下我试着开一些菜单,提供给烹饪者参考:
红烧萝卜、菠菜百叶、海带生姜丝、黄瓜油面筋、烤麸竹笋、蒸豆腐。
汤:豆包、豆腐、白菜、蕃茄。
点心:炒面。
红烧冬瓜、红烧芥菜、奶油白菜、八宝豆腐、面筋炒青椒、生姜油面筋。
汤:味噌、海带、豆腐。
点心:糯米饭(甜)。
红烧马铃薯、糖醋冬白、雪里红豆腐、豆腐团、红烧素卤鸡、胡椒炒瓠子。
汤:什锦汤。
此外,另提供一些餐点菜式如下:
小菜:黄豆、花生、酱瓜、豆渣、咸菜、豆腐、嫩姜面筋、泡菜、黄瓜、豆芽、莴苣、菜心、紫菜豆皮酥、西瓜皮、萝卜丝、空心菜、萝卜干、豆腐乳、豆瓣酱、凉拌榨菜、炒茭白笋、凉拌海带、凤梨木耳、豆干菠菜、盐拌四季豆、芹菜炒豆干、玉米香菇丁、凉拌小黄瓜、腌小白菜加豆干、茼蒿凉拌豆干。
早点:稀饭、豆浆、汤面、浆粥、煨面、藕粥、摊饼、馒头、包子、花卷、烧卖、蒸饺、麦片、绿豆粥、红豆粥、煎油饼、小米粥、八宝粥、烧饼油条、牛奶面包、牛奶稀饭、烧饼草菇、糯米桂圆粥。
冷盘:腰果、紫菜、烤麸、金针、香菇、豆皮、醋面筋、毛豆夹、营养豆腐、凉拌干丝、糯米甜藕、芦笋沙拉、小玉米笋沙拉、三明治沙拉。
菜类:冬白菜、炒三冬、炒冬菇、蒸茄子、蒸豆腐、空心粉、豆腐团、红烧萝卜、烤麸竹笋、红烧冬瓜、菠菜豆腐、炒什锦菜、奶油白菜、糖醋白菜、红烧马铃薯、大白菜豆腐、白菜百叶卷、菠菜百叶卷、面筋炒青椒、木耳炒生姜。
汤类:营养汤、豆皮汤、玉米汤、三鲜汤、三冬汤、酸辣汤、粉丝汤、海带豆腐汤。
总之,烹饪务求在物质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让大家在喜悦的饮食中,吃出健康的身体、安详和谐的家庭,提高人生意境,达到寓教于食的目的。
六、修持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教为了因应不同根器众生的需要,因而施设种种不同的修行法门,诸如礼佛拜忏、念佛参禅、听经闻法、止观双修等,乃至寻师访友、参禅论道等,都是找回自性的修持法门。
1 寻师
学佛容易遇师难。学佛首先要参访明师,不得明师指导,只恐自己盲修瞎练,到头来徒然浪费光阴。因此,参访明师,寻访善知识是学佛重要的一课。
佛陀曾告诉弟子:"菩提近因,莫过善友。"善知识就是善友。又说:"善知识 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什么样的人才是值得亲近的善知识呢?
修习梵行的僧人。
会说佛法的大德。
证果悟道的圣者。
导我入道的明师。
志同道合的益友。
《瑜伽论》亦说,善知识具有十种功德: 调伏; 寂静; 惑除; 德增;
有勇; 经富; 觉真; 善说; 悲深; 离退。
1 论道
谈论人生的真理,称为论道。
经由论道,可以了解生命的含意,解除对人生的迷惑,进而在佛法之中找到安止处。历代文人学士如唐代韩愈与大颠禅师、李翱与药山禅师,宋代欧阳修与明教、祖印禅师,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论道,既阐明了佛法的微妙、宇宙人生的真谛,又满足了他们追求真理的饥渴,并且安住了他们的身心。
论道的方式有: 小参,即与师长接心,藉着请示问题获得师长的开示;辩经,对义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 辩论会,就一个主题,提出不同看法加以辩论; 座谈会。其中以座谈会的形式较富变化,可综合以上三者进行。
1 念佛
念佛是持念佛菩萨名号的一种修行,在忙碌动荡的现代生活中,念佛是最方便而容易奉行的修行法门。
念佛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修持,是各种修行法门之中,最为方便的一种修行。
1 禅悦
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悦自适,称为禅悦,是从参禅打坐中获得的法喜。《华严经.净行品》说:"若咽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维摩经.方便品》也说:"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又入于禅定,身心适悦,能长养肉体,资益慧命,如同食物之能长养肉体,存续精神,因此称为禅悦食。《心地观经》卷五说:"唯有法喜禅悦食,乃是圣贤所食者。"
禅悦是一种信仰的喜悦、安静的喜悦、发心的喜悦、自我内心的喜悦。你没有禅悦的体会,就会觉得欲乐宝贵,而佛法不宝贵。所以,要从生活中、打坐中,去体会佛法的妙味,而获得禅悦,获得法乐。《维摩经》说:"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
"法乐,就是禅悦。你没有禅悦,世间的金钱会压倒你,感情的洪流会冲没你;有了禅悦,自然就有无欲之乐。
1 法喜
法喜,又称法悦。因听闻佛陀教法起信而心生喜悦。如《六十华严》卷二:"佛音能起欢悦心,普令众生得法喜。"
喜悦,称为法喜。法喜可以从发心行善、参加法会、跑香经行、听经闻法、念佛行道、出坡作务、典座行堂、朝山云游、抄经绘画、插花烹饪、唱歌舞蹈中获得,甚至日常行住作卧中,只要有佛法,不论苦乐,凡事都能够"心甘情愿",喜悦之心自然不断涌现,必然"法喜充满"。
1 止观
止是停止、止息的意思。即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于无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的智慧。观是观想、贯穿的意思。即息散乱的妄想之后,进一步观想诸法,以发真智,彻悟诸法实相的本体。止即要止息一切诸法妄念,为静态、消极性地不造作,也就是禅定门。观即要观想缘境、观想光明,为动态、积极性地再用功,为智慧门。此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为求道者修禅发慧之要门。
大家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果能修持止观法门,对生活、事业,一定会有莫大的助益。在忙碌不停的生活里,每一天我们应该给自己几分钟的时间安静下来,对工作做一全盘的计划。一个月,乃至一年之间,能够拨出几天的工夫来实践止观法门,使我们的人生更上轨道。
一般人都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讲苦空无常,因此学佛以后一定要吃苦,甚至要远离人群,这才是真正的学佛。其实,佛陀示现、成道、教化都在人间,并且以人为主要的教化对象,尤其佛陀所说的法,无非是要让我们离苦得乐,建立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佛教实际上是一个欢喜快乐的宗教,是一个最具人间性、生活性的宗教。
上述的佛教育乐生活,尤其印证了佛法的生活性,所谓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搬柴运水,无一不是佛法,因此,我们修学佛法,固然要向经藏去探寻,向善知识去参访,但也不能忘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吃饭、穿衣、睡觉,处处都有佛法,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用一点心去体会、去实践,必能享有"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的幸福人生。
《佛教育乐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