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社會團體篇▪P4

  ..續本文上一頁過爲榮譽會員,可由本會邀請出席參加觀禮(察)員,但無選舉、表決權。 可自由參加本會舉辦之各項活動。 .預備會員:凡皈依叁寶者,填具預備會員申請書,經理事會通過,爲預備會 員,會費自由認捐,可由本會邀請出席參加觀禮(察)員,但無選舉、表決權。可自由參加本會舉辦的各項活動。 .隨喜會員:曾自由樂捐贊助本會者爲隨喜會員,可由本會邀請出席參加觀禮(察)員,但無選舉、表決權。可自由參加本會舉辦的各項活動。 .入會手續: .首先可參加佛光會所舉辦的活動。 .邀請佛光會弘導師、弘教師、檀講師、檀導師作家庭普照。 .填具入會申請書,並繳交最近兩寸半身相片兩張。 .繳交入會費及年費。 .辦妥上述手續後,由分會送達協會,經理監事會議審核通過後,再發給會員證,即完成入會手續,正式成爲佛光會會員。 .凡參加佛光會,須經兩位正式佛光會會員之介紹,並應遵守入會宣誓。 .未皈依叁寶者,入會時可補辦參加皈依叁寶典禮。 1.如何推廣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就,最基本的條件是人員的參與。佛光會的基本力量來自會員,所謂"積土成山,滴水成河",增加會員才能使佛光會的力量更茁壯,陣容更龐大。我們在各地成立協會,應該如何吸收更多的會員?在此我建議各位奉行佛教的"四攝法": .以愛語慰勉對方:語言是傳達意見的工具,使用得宜,能潤滑情誼,締結善緣;然而一旦使用不當,就會變成傷人的利器,甚至造成是非紛爭,禍患無窮。經雲:"遠離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彼我兼利。"如果我們出言吐語處處都以愛護對方爲出發點,自然就能攝受別人。像歸宗禅師的一句"善自珍重",讓苦不開悟的弟子認識自我;良寬禅師的軟語慰勉,讓不務正業的外甥奮發向上;仙崖禅師的幽默譬喻,讓互相指責的夫婦和好如初;空也禅師的慈悲說法,讓凶神惡刹的盜匪洗心革面。所以,我們要學習說贊美性的言語,使人歡喜;說建設性的言語,使人成長;說鼓勵性的言語,給人信心;說關懷性的言語,給人希望。總之,我們想要吸收有志一同的人士共同參與佛光會的弘法行列,首先要以身作則,用愛語來溫暖人間。 .以喜舍樂助他人:所謂"舍得",有舍,才會有得。沒有播種、耕耘,怎幺會有豐碩的收成呢?因此我們想要廣增會員,必須先實踐歡喜的布施。上古時代的神農、伏羲,耐煩教人種植、取火,所以相繼被九州黎民尊之爲共主;戰國時代的孟嘗君,以慈心濟助窮者,所以叁千食客投入門下,甘心爲他效命;春秋時代的管仲,因爲鮑叔牙的大力薦舉,幸免一死,不動幹戈,而能九會諸侯,一匡天下,使布衣百姓得 以休養生息;盛唐時代的慧能大師,由于安道誠的慷慨捐資,遠至弘忍大師座下求道,終于開悟見性,佛門也喜添一位龍象大德。可見喜舍不但能廣結善緣,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布施,造就一個偉大的人才,對于社會人群的卓著貢獻,實不能等閑視之。除了給予錢財物質上的贊助,給人心靈精神上的慰藉,給人知識技術上的傳授,給人事業工作上的助緣以外,像一個點頭、一絲微笑、一聲問好、一句關懷,都是喜舍的行爲。 此外,喜舍也不必刻意尋求對象,隨口的布施,隨手的布施,隨意的布施,都是 我們隨時隨處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成就的功德。身爲佛光人,不要只想接受,具備喜舍的性格,不但表示自己富有,也是廣度衆生的良方。 .以利行服務大衆:大乘菩薩道,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利行服務大衆。像阿彌陀佛的叁根普被,釋迦文佛的示教利喜,觀音菩薩的慈悲普度,勢至菩薩的大喜大舍,地藏菩薩的地獄救苦,普賢菩薩的恒順衆生,都是利行的最佳典範。正因爲諸佛菩薩不辭辛勞,不望回報,接引各種衆生進入佛道,所以也贏得了世人的普遍尊敬。在我們的周遭,有些人在家庭裏,希望有厚道的鄰居;有些人在生活上,希望多一點助緣;有些人在事業上,希望別人的指導;有些人在心理上,希望有人給他鼓舞..,我們能以服務大衆的精神,盡己所能,滿人所願,利濟有情,自然就能攝受社會上各階層的菁英,讓他們認同佛光會的理想,進而加入我們的隊伍,共同爲造福世界而努力奮鬥。 .以同事結交朋友:母親爲引導幼兒吃飯,當湯匙伸出去的時候,自己也張開口;父親爲與子女打成一片,不惜趴在地上,以身當馬,一起玩耍,這些都是"同事"的原理。所以,"同事"就是能夠設身處地,爲對方著想。既盲又聾的海倫凱勒,原本性情乖戾,在老師的同事攝受下,成爲偉大的教育家 及演說家;窺基大師原本性好酒色,在玄奘大師的同事攝受下,忏悔前愆,後來成爲叁藏大師。此外,挑水禅師在乞丐堆裏參禅行道,悅西禅師在青樓妓院領衆熏修..,乃至佛陀的十二分教、八萬四千法門,全都是爲了要同事攝受衆生,以期同登法界,證悟菩提。 我們追隨古聖先賢的腳步,除了遍學法門之外,更要觀機逗教,將所有的衆生都視爲我們的菩提道友,見到軍人時,講軍人的法;見到老師時,講老師的法;見到婦女時,講婦女的法;見到兒童時,講兒童的法..。尤其身處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要多爲他人著想,多遷就別人、體諒別人、維護別人,這樣才能結交各階層、各行業的朋友,攝受他們同來學佛。 所謂:"一木難支,衆擎易舉。""孤軍必敗,衆志成城。"佛光會雖然有遠大的目標,但需要衆多會員共襄盛舉,需要各種人才擘畫實行,才足以達成崇高的理想,所以我今天在這裏提出"四攝法門"以愛語慰勉對方,以喜舍樂助他人,以利行服務大衆,以同事結交朋友,希望大家以此來吸收更多的會員,增加佛光會的力量,促進佛光會的進步。 此外,如: .由會員逐一向自己的親朋好友介紹佛光會。 .拜訪當地的信徒,給予資料,說明參加佛光會的意義與利益。 .舉行座談會,邀請分會會長或有名望的人證道。 .邀請信徒到寺院參訪、聚餐,並致贈紀念品。 .于當地召開大型座談會,正式成立籌備會,推舉出熱心人士做籌備委員。 .舉辦佛學或專題演講,邀請名人座談(由總會推薦)。 .成立才藝班,藉由才藝班的成立,間接推廣佛光會。 .舉辦關懷人間,淨化社區,藉由掃街、救濟等社會服務,推廣佛光會。這些也都是吸收培養會員,推廣佛光會的辦法。 1.未來展望 隨著各地佛光會如雨後春筍般的相繼成立,佛光會員的成長率持續上升,並且深入社會各階層。爲了能夠度化更多的社會大衆,將佛法弘化全球,佛光會未來的展望,也正是佛光會員責無旁貸的使命。 人爲希望而活,生命因發展獲得圓滿,沒有希望的人生將如同行屍走肉,生命也就毫無意義可言。參加佛光會,不僅使生命充滿無窮的希望,更能爲前途帶來美好的發展。身爲佛光會員有什幺樣的展望?在此我提出八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爲自己留下信仰:有人說:"人是信仰的動物。"世間上不管是哪一種宗教,哪一種學說,都必須建立在信仰上。有了堅定的信仰,就會産生很大的力量,甚至爲 之赴湯蹈火在所不惜。但是,信仰有好有壞,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將信仰分成四種層次,最壞的是信仰邪師異說的"邪信";其次是"不信",對于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不想探討,人生猶如無根的浮萍,但至少沒有誤入歧途;第叁是信得很虔誠,但不知分辨的"迷信",迷信雖然不好,但是憑著一片純真的心,對于防非止惡也能産生很大的功效;最高尚的信仰應當是信仰實在實有、道德高尚、戒行清淨、正法圓滿、智能超然,能幫助我們升華人格,解脫煩惱的"正信";佛教就是建立在真理、慧 解,經得起考驗的正信之上。在經典裏,佛陀很明確地告訴我們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只要依法而修,都可以成就佛道。佛光會員應當從禮佛、念佛、行佛中,探索內心的寶藏,追尋無限的人生,爲自己留下永恒的信仰。 .爲家庭留下貢獻:一個人從呱呱墜地起,就在家庭裏度過大半的時光,及至長大嫁娶,又成立另一個家庭,養兒育女。家庭不但延續生命,對于個人身心的成長,國家社稷的安定更是重要。所以,佛教對家庭幸福非常重視,像《善生經》、《玉耶女經》、《大寶積經》、《涅槃經》等佛教經典中,不但教導人如何實踐家庭倫理,還說明家庭經濟如何運用得法。佛光會員懷抱建設人間淨土的理想,應當先從自己的家庭做起,爲人子女者,對父母恭敬供養;爲人妻子者,對丈夫守貞重節;爲人丈夫者,對妻子贊美慰苦;爲人父母者,對兒女諄諄善誘,不但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更重要的是,應該將佛法的明燈延續下去,代代相傳,爲家庭留下長遠的貢獻! .爲社會留下慈悲: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是由社會各行各業所供給,因此對社會,我們除了以努力工作回饋報答之外,更應配合時代,福國利民,爲社會留下我們的慈悲。世界上還有什幺比慈悲更可貴的呢?中國南北朝時代,佛圖澄以慈心化度 殘暴的石勒、石虎,蒼生因而得救;北魏昙曜發大悲心設立供應無缺的僧只戶、僧只粟,饑民因而免難。今天的社會問題叢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家缺乏慈悲的精神;人際之間不能和諧,就是因爲大家不能易地而處;勞資之間時有沖突,也是由于上下無法互相體諒..,凡此都需要慈悲的法水來滋潤撫平。唯有慈悲能化幹戈爲玉帛,唯有慈悲能轉暴戾爲祥和,佛光會員應以古德爲師,以無緣大慈的精神布施歡喜,以同體大悲的胸懷濟助苦難,以怨親平等的雅量包容異己,以人我一如的精神關懷萬物,爲我們的社會留下可貴的慈悲。 .爲生命留下曆史:人生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我們踏在前人的肩上步步高升,自然也要爲後世子孫留下曆史的軌迹!像羅門四哲之一的僧肇雖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肇論》流傳至今,仍爲研究佛教思想的寶典;幼年時因意外而嚴重殘疾的亨利.克拉克.…

《社會團體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育樂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