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在家庭、社會、國家,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一句話說: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性或許是母親,或許是妻子。在佛教,過去凡是供養者、服務者,都是婦女居多,但一旦要站在人前或出名者,反而都是男衆比丘,像泰國的比丘道場,女衆都要下跪,在經濟上則要靠女衆支持;日本佛教的比丘是可以結婚的,擇偶條件則是必須會辦幼稚園、擅長財政管理,以方便其寺務推展,可見女性在佛教界占有很重要地位。 我自己一生對提升婦女地位也有很大的努力。記得在許多年前,有人說"星雲大師是婦女工作隊的隊長",他這句話原是毀謗我的,意思說我太重視婦女了,不過我覺得這是很正當,很應該的,因爲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 在南傳國家,不准女性出家,不承認比丘尼..,這是違背佛陀平等觀念。女衆在佛教史上,依經典記載,有其地位,像: 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勝鬘夫人說一乘法, 天女散花鹫子慚愧,自在主婦樂善好施, 龍女成佛菩薩敬仰,摩耶聖母女中至尊, 妙慧童女發堅固願,蓮華色女神通第一, 大愛道女崇高聖德,摩登伽女出家證果, 大德鹿母布施第一,國母王妃親見彌陀, 美女玉耶悔悟新生,末利夫人聞法證果, 貧女一燈報應無盡,孝女光目發願度衆, 大慈銀色割乳救嬰,耶輸陀羅出家修道, 月上發心諸佛授記,婆羅門女問大乘法。 爲何現代的人反而要推翻女衆地位?佛門的男女衆應是平等不分上下的。有理不在年高,不在男女,世間上如果沒女衆,則萬物不生,這是女衆了不起的所在。中國佛教有曆史以來,寺廟的功德善款皆是女衆發心的,女衆可以成就很多事業,且又不居功,最難能可貴。希望參
quot;婦女法座"的每一位婦女,都能效法觀世音菩薩等人的精神,在佛教史上樹立楷模。 課程安排 "法座"是指以法爲中心的座談會,也就是小型的講座,由婦女每十人組成一組,在座談時,都有發言機會,彼此述說法喜、夫妻相處之道、學佛心得及生活上的困難,還可以訊息交換、互補缺失、新知吸收,讓經驗可以因此而傳遞下去,成就一些優秀女衆。 婦女法座會的內容很多,參加的婦女,有如進入實用的婦女大學。因此,婦女法座會每次舉辦時,應有一個主題,從這個主題裏,讓與會者能有所獲益。茲將參考主題提供如下: .化妝美容法(附化妝品展覽) .怎樣訪師問道? .家要擁有什幺? .家庭靜坐法。 .服裝示範表演。 .八關齋戒。 .插花術。 .如何協辦家庭普照? .烹饪示範。 .八正道。 .家庭保健新知。 .宴客禮儀。 .如何參加社團? .兒女之聲。 .如何進入寺院? .如何作客? .如何敦親睦鄰? .丈夫之聲。 .治家格言。 .如何探病? .治家一得。 .怨偶之聲。 .私房錢。 .送往迎來。 .如何種福田? .婦女苦經談。 .如何佛化家庭? .如何和男士相處? .治家新知。 .婦女治家一得。 .如何編家庭預算? .模範夫婦發表會。 .子女教育法。 .感情上的紅燈。 .全家的衣食住行。 .家庭語言。 .家庭修行談。 .大小家庭的比較。 .如何實踐人間佛教? .吵架時怎幺辦? .如何接引他人學佛? .如何對待女管家? .遇到怨仇怎幺對待? .怎樣辦全家旅行? .一張研讀佛學書單。 .人際間的牆壁疑心與誤會。 .每日功過談。 .人我的結計較與比較。 .學佛行儀。 .人生致勝之道。 總之,舉辦"婦女法座會",其內容要有知識性、學習性、生活性、動態性、利益性,..,並幫助其解決心理上、環境上的困難,讓每一個來參加的女性信衆就宛 如上學校一樣,在實質上或精神上都能有所得。 1.青年會 現在一般青年,受到不良風氣影響,物質享受優裕,生活浪漫放縱,以致違反道德倫常,乃至危害國家社會的行爲,日漸嚴重。雖有潔身自愛的青年,不受社會汙染,但處身複雜的現代工商社會,不免時生彷徨煩惱,心靈趨于空虛。在中國佛教流傳最廣的經典如:《仁王護國般若經》等,無不教導世人要忠于國家、孝順父母、恭敬師長、友愛兄弟朋友、服務社會人群,凡此種種,都足以強化青年倫理道德信念,提高青年務實力行的精神,功效之宏大,影響之深遠,必有助于人心之安定。 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信仰,一個國家因青年才顯得生氣蓬勃,一個青年因有人培植才能成爲有用之材。佛教本來就是一個青年的宗教。佛教裏面,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就沒有胡須,有胡須才算老。此外如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也都沒有胡須。在佛教裏面,沒有一位佛菩薩是有胡須的,只有神道教所信的神明才有胡須,神道教才是老人的宗教;而佛教不是,佛教是青年的宗教。 釋迦牟尼佛是叁十一歲證悟成道的,以我們現在來衡量,叁十一歲正是青年。又如我們中國文化史上最偉大的聖者玄奘大師,他在二十六歲時發願到印度取經,而他就以這種青年的悲願壯行豐富了我們的中國佛教,提供給後代無數的文化遺産。此外,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經典以及佛教史中,也記載許多青年佛子的光耀事迹,例如妙慧童女,僅僅是個小女孩,就連德高望重的文殊都向他恭謹地頂禮,所以說,有志不在年高。另如《法華經》裏的龍女,年僅八歲,就可以在南方無垢世界轉女身成佛,可見在佛教,不但不輕視年輕人,而且也不輕視女人。 東晉時代有一位僧肇大師,是鸠摩羅什座下四聖弟子之一,他去逝時才叁十一歲,然而他所留下的著作,尤其是《肇論》一書,不但在佛教史上,就是在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也都是一部不可磨滅的偉大著作。可以說,佛教培育了、塑造了多少的青年,而他們也貢獻出自己,促進了佛教的進步,增添了佛教的榮耀。《華嚴經》中最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一個虛心求道的男童,問道行腳,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大菩薩,和他們暢論諸佛的境界、諸菩薩的境界,以一個小小童子,每到一處,都受到隆重的歡迎。所以說,佛教絕不是老人的宗教,而是青年的宗教。 剛開始到宜蘭傳教時,我辦了各種接引年輕人的活動。有些青年不喜歡枯燥的定期共修法會及佛經講座,常常借故缺席,卻興高采烈地參加佛歌教唱、國文導讀等等課程。旁人常勸我不要白費心機,並且跟我說:"這些青年沒有善根,只是貪圖有歌可唱,或想免費補習國文,預備將來考學校而已,他們不是真心信仰佛教的。"我一笑置之,心裏想:即使如此,我也願意成就他們,被他們"利用"。 沒想到日後這些青年,如:慈惠、慈容、慈嘉等人,均紛紛皈依佛門,到了今天,他們都成了佛教界的翹楚。《金剛經》雲:"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音樂歌唱,只要運用得當,也不失其度衆的"價值"。馬鳴菩薩不就"利用"一曲自編的"賴咤和羅",而使得華氏城中的五百位王族弟子同時悟道出家嗎? 一九五六年,我計畫舉辦活動,接引大專青年學佛,又有人堅決反對,理由是:"大專生只會糟蹋道場,損壞設備,又沒有定性,他們只是利用這個活動度假罷了,這種花錢不討好的事最好不要做。"我當時身無分文,還是力排衆議,在臺北借用別人的地方,舉行大專青年學佛營。結果,吳怡教授、張尚德教授,及以寫《野鴿子的黃昏》而聞名的王尚義先生,就在這時和佛教結上因緣。 目前的佛教界,不但佛學知識水准普遍提升,青年學佛的風氣也越來越盛,有感于青年的培養對于佛教的重要性,爲接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在佛法的認知下,找到正確的途徑,獲得人生的真善美,進而獻身佛教,因此特爲青年設立的"青年會",正可以發揮青年無比的活力,遠離盲動與偏激的過失,轉而從事社會服務活動,以建設安和樂利的現代社會。每周一次的上課,便成爲一般寺院的活動之一。 "青年會"的課程安排有:佛學研究、經論導讀、梵呗聖歌、高僧行誼、佛門行儀、禅詩吟唱、佛學討論會及各種修持等。此外,也常利用假期約集青年會友們一起到郊外踏青、寺院參訪,或參與慈善等社會服務工作,或參與弘法活動。透過活動的參與,在佛法中增長智能,而佛教的興隆,則因這些充滿朝氣蓬勃的青年們的加入,增添一股清流,也帶來希望無限。 1.兒童佛學班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不容輕視。在佛教裏,更有"四小不可輕"之說,因爲"小"具有未來性,因此,欲得佛教興隆,必須護老,更要護小。 "兒童佛學班"的成立,主要是希望在佛教思想的熏陶下,爲國家、社會造就身心健全的青少年,同時爲佛教培育菩提幼苗,因此,這是一種信仰的傳承,也是一份"傳燈"的工作。 "兒童佛學班"集會時間每周一次,也可配合成人共修時間而集會,以方便帶兒 童來道場的父母安心共修。由法師或熱心居士義務領導兒童念佛、拜佛、教唱佛教歌曲、講解佛教故事等,以孕育勤儉惜福、慈悲智能的下一代。 1.都市佛學院 "都市佛學院"的設立,旨在對有心學佛的社會人士,提供一方便的學佛途徑,讓無法到佛學院就讀的人,也能順利進入佛法大海,飽參法味,接受全盤而正規的佛學院教育。它不同于一般社會學校的教育,特別強調"解行並重",除了對教義的理解之外,還要有實際的生活體驗,不僅提供佛教信徒研習佛法的環境,從佛法的研習中確立正知正見,進一步身體力行;同時可培養佛法研究風氣,提升佛教信徒的修持素養。 佛光山自一九八四年九月底開辦都市佛學院,每期二個月,學生設有學籍,八期課程全部修完,則發給證書乙紙。每期開叁至四個科目。盡管都市佛學院的學生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但他們渴求佛法的願心是相同的。進入講堂,大家都成了同參共修的道友,在這裏,不但認識了佛法的真理,更結交不少學佛的善知識。都市佛學院的開辦,可以說是爲佛教的弘法史寫上了嶄新的一頁。 五、社會服務類 1.友愛服務隊 爲…
《社會團體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