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浮雲任來去,明月在天心",這就是解脫自在的境界了。
身體方面的保健固然要緊,精神方面的保健也不可缺少。其實,佛教也有很好的保健原則,只要人人有"精神保健",一定能健康幸福直到老。
心寬自在:如彌勒菩薩大肚能容的氣量,凡事不斤斤計較,即能自在無礙。
放下安然:不比較、不計較,提得起,放得下,即能心中舒暢,百病全消。
禅定修行:禅定攝心,精進修行,心清氣爽,則事事順暢,百無牽挂。
行香禮拜:修持不懈,禮拜不斷,則罪滅河沙,福增無量。
數息止觀:精神集中,意念專注,則身心收攝,開發智慧。
喜悅進取:發心發願,身體力行,則能法喜充滿,身心無恙。
這些精神保健原則,可以下面的詩偈總結:
一要心不貪念不討巧 二要意不顛倒自知曉 叁要慈悲和藹不減少
四要安然自在不爭吵 五要數息觀心真正好 六要寬宏大量是個寶
七要放下名利不煩惱 八要心生歡喜不覺老 九要禅悅法喜不可少
十要去欲無私不計較
希望佛教徒都能重視身體和精神的保健。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能多爲佛教貢獻心力,是個人之福,也是佛教的力量。
健康之道||
笑能卻病,樂以忘憂,知足知止,不忮不求。
欲勿過奢,適可而止,精神欲望,亦複如此。
一日叁分,八時工作,八時睡眠,八時康樂。
從事工作,切忌緊張,忘卻年紀,老也何妨。
營養適度,無過不及,清菜豆腐,最爲合適。
食勿求飽,飲勿過量,暴飲暴食,有損健康。
水果佐餐,多飲開水,沐浴運動,汗出斯止。
倦來即睡,無妨打盹,袪除雜念,閉目養神。
運動健身,切忌間斷,晨興睡前,至少兩遍。
空氣陽光,固當接近,山水名勝,亦宜訪問。
環境整潔,身心俱舒,常灑藥劑,勤加掃除。
服務助人,快樂之本,孜孜爲善,造福人群。
五、養老之道
"老人"是智慧的表征,老人在現代家庭裏,與年輕人有代溝,觀念也不會一樣,老人嫌年輕人沒有禮貌,年輕人嫌老人意見多,彼此不滿,彼此嫌棄,怎會沒有代溝?最好方法是分開住。
有很多家庭,子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時,並不知道要孝順,但離開分別住,反而會懂得孝順。
人年紀大了,健康要注意。"動"是表示健康,所以生活中要讓自己忙起來,動起來很重要。平常房間內一些簡單的家務,像掃地、抹桌子、倒茶要自己"動"手去做,不要老是等別人來服務,從動中讓自己活躍起來。
由于小家庭越來越多,家庭養老的功能亦漸漸弱化。居住在都市中的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麼呢?我認爲最需要的是"精神安慰"和"生活照顧",其次才是"經濟幫助"。
在這裏,首先讓我們來談談老年人之"最",藉此引領我們進入老年人的心靈生活,進而了解老人的切實需要:
老年人最寶貴的||健康。
老年人最希望的||家庭團聚。
老年人最歡喜的||含饴弄孫。
老年人最安全的||有退休金保障。
老年人最顧忌的||談死。
老年人最恐懼的||死亡。
老年人最難受的||老病。
老年人最愛講的話||回憶當年。
老年人最喜歡的天氣||冬暖夏涼。
老年人最喜歡的文字||報紙。
老年人最愛吃的食物||稀飯牛奶。
讓我們來看看各種老年人的生活,問問自己到底要做那一種的老人?
老年人的生命||危脆不安。
老年人的日子||坐在街頭看鴿子覓食。
老年人的飲食||等待救濟金。
老年人的夜晚||睡不安眠。
老年人的怨歎||兒女不孝順。
老年人的苦惱||煮飯給兒女吃。
老年人的辛勞||帶兩代。
老年人的不幸||臥床不起。
老年人的哀痛||白發送黑發。
老年人的悲哀||想到死後沒人爲他送葬。
老年人的憂慮||不知道棺木在那裏。
愚癡的老人
愚癡的老人||有錢不用。
愚癡的老人||有事放不下。
愚癡的老人||不懂得交棒,更不願交棒。
愚癡的老人||挑肥揀瘦,食不甘味。
愚癡的老人||唠叨不休。
最幸福的是灑脫的老人
灑脫的老人||不一定要有老伴,有書爲伴。
灑脫的老人||不一定兒女照顧,自己去普愛天下的兒女。
灑脫的老人||不壓迫子女,不執著子女;子女有所問,樂于開導指引,但子女怎樣做,不過問。
灑脫的老人||一杯茶,一份報紙。
灑脫的老人||每星期都有叁五老友聚會談天。
灑脫的老人||酸甜苦辣,皆能品嚐。
灑脫的老人||南米北飯,皆能當飽。
灑脫的老人||莳花除草,逍遙自在。
灑脫的老人||死後的地早就買好了。
灑脫的老人||不聽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
灑脫的老人||心中有佛。
其實,老年人知識豐富,識多見廣,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的累積,考慮問題的角度較爲全面,回首人類走向文明與進步的曆程,老年人的成就可見一般。
如李時珍從六十歲開始,到七十四歲完成不朽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伽利略七十二歲時提出數學的無窮集合概念,七十四歲時完成"關于兩個世界體系的對話",爲近代自然科學基礎的奠定作出巨大貢獻;托爾斯泰七十二歲時完成長達二十萬字的著名小說《複活》;馬寅初寫《新人口論》時已是七十六歲高齡老人;費裏希七十一歲時發現蜜蜂的舞蹈語言,獲得生物學、醫學諾貝爾獎。泰國一位僧王六十五歲開始學習英文單字,九十歲竟能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可見"老人最有智慧"這一句話一點也不錯。
"老年"並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在人生的旅途中,從最初年少時期的學習、成長,到爲事業與家庭勤奮、奉獻的壯年時期;等到邁入老年退休,事業已告一段落,兒女也能獨立自主時,許多人此時頓感生命失去所依,漫無目標,而對老年生活産生恐懼、害怕。
其實,老並不可怕,只要自己懂得預作安排退休後的生活,老年生活也可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
1 如何安排退休生活
平時要如何修持身心?要做到:
早起十念法,凡事無不辦。飲食有節量,茶果菜根香。萬事要放下,榮辱莫牽罣。飯後千步走,可活九十九。晚睡一柱香,心靜人自康。睡前寤瑜珈,光明在眼前。主人會搬家,老死不可怕。真心要營養,要識無盡藏。
老年生活較爲安閑,應有固定的工作和定課,這些都應該在年輕時即預作安排;再者,退休後不要過度幹涉兒女的事情,如果有心願尚未達成,譬如進修讀書、出版自傳等,應該盡速設定目標去完成。因此,如何安排退休生活呢?以下提出四等防老與四等養老的方法。
四等防老方法
經濟方面:多方開源節流,爲自己儲備養老金。
健康方面:不依恃年輕時的身強體壯,對于衛生保健之道多多注意和加強,比如常做運動,讓自己老而硬朗;生活作息有規律,注意營養的攝取等。
信仰方面:擁有正信正見的信仰的人,不僅在心靈上有所歸依,精神上有所寄托,同時還能廣結善緣,結識許多同道好友。尤其,有了宗教信仰,可以激發勇氣與力量去面對未來,可以使我們有寬宏的心量去包容人間的不平,進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運。
興趣方面:妥善安排休閑活動及興趣的培養,比如親近山林、種樹、園藝等,都是正當的娛樂。或到寺院當義工,參加公益社團,拓展生活圈,讓自己的生命在大衆中成長。
四等養老方法
要修好緣來養老:人與人之間,是靠著緣份在維持關系,因此人際關系其實就是因緣法。俗語說:"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世間上最寶貴的就是廣結善緣。如何廣結好緣、善緣呢?平時對人說好話,贊美周遭的鄰居、朋友;或者做善事,熱心社會公益等,以歡喜的心培養好的人際關系,自然老來不必煩惱沒有朋 友,不必擔心被社會人群遺棄。
要靠智慧來養老:老年人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得到的學識與經驗,這是年輕人所不及的,老來如能摒除外緣,多寫幾部好書,把自己的人生閱曆、學識經驗,乃至技能訣竅等傳授給後學,甚至告訴後輩怎樣做好人,如何做好事,以豐富的做人處事經驗點化人心,自然能贏得大衆的肯定,何愁老來沒用呢!
積聚金錢來養老:年輕時辛苦所賺取的錢財,除日常生活必要的開銷以外,不浪費,不奢華,過著簡單的生活,將手邊的金錢做最有價值的運用,從行善中也可以增添生命的意義。
依靠子孫來養老:"養兒防老",這是中國人普遍存在的傳統觀念,父母年輕時含辛茹苦養育兒女,總希望兒女長大成人時,能回饋孝養,使父母衣食無愁,甚至能光大門楣。但是未必子女個個皆能孝養雙親,承歡膝下,所以,靠子孫養老是第四等的養老。
1 如何面對老病?
人不一定老了才會生病,年輕人也不一定沒病,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生病是不分老少的,只是老年人生理機能多已退化,因此生病的機率自然比年輕時來的大。老年人生病時應該如何面對呢?
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每個人對苦的感受力不一樣,有的人心力較弱,輕輕打他一下,便大呼小叫;假如心力強,即使刺骨出髓,眉頭都不皺一下,越是怕痛,就會越感到難受。因此,有病沒關系,生理上有病時,心理上要健康,能夠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就不會被生理上的病拖垮了。
從物理治療做到心理治療:老年人生病了,喜歡看醫生,其實大部分醫生看老年人的病,往往只給他們吃一些安慰性的藥而已。既然如此,又何必看醫生,找自己不是更好嗎?因此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醫生。當感覺身體上有一點不舒服,要訓練自己堅強起來,體會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處之,能夠這樣,病就已經好一半了。
從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僧鞋,鞋面上都有六個洞,意思是要我們低下頭來,要"看得破",不必太執著。一…
《佛化家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