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未煮好,请客人自行先用。
下等的太太:客人一直喊请,太太还是在厨房不出来。
夫妻,就像共命鸟,应该要相亲相爱相扶助,不要互相勾心斗角,彼此心中痛苦。爱,才能赢得爱;恨,只能增加恨,佛教的因果关系就是如此。《六祖坛经》上说:"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就是告诉我们:要想得升天善果,就要培植善因;夫妻要恩爱美满,也必须相惜相让,行善培福。
1 师生之间
为人学生或弟子者应以五事恭敬供养:
善恭顺:为人学生弟子者,应恭敬顺从于师,能起顺,方能受教。
善承事:以财力或以劳力供事于师,即所谓"有事弟子服其劳"。
速起:见师应速起,以示尊重。
所作善业:能依师之所教而实行之。
奉敬师:若师有教命,敬奉无违。
老师对待学生,也有下列五种方法:
顺法调御,以爱教导:我们要教导学生,要依着法,不可以曲解理。调御就是要好好的调教他、驾御他,主要的是以爱来教导。
在佛教里,一进山门就是弥勒菩萨笑嘻嘻的,以爱来摄受你,欢迎你,如果以爱而仍不受教,才有后面的韦驮天将用力折服你。一个老师必须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苛责,所以爱的教导很重要。
诲其未闻,增广见识:教导学生,主要是让他化不知为能知,化未闻为有闻,教诲他不懂、不明白的,增加他的见识。
随其所闻,令解善义:让他学习主动发问,而不一定要用填鸭式的教育,应启发他学习,让他发问。所有的佛经都是弟子来问,佛陀来回答。比方《金刚经》,如何善护念诸菩萨?如何善付嘱诸菩萨?就是有人问,佛陀才来解答。
示其善友,乐于交游:对于年轻的子女、学生,我们要替他选择好的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教他亲近善友,做个好人。
尽己所知,教授不舍:就是尽自己所知倾囊相授,不要像过去所谓的秘笈,样样保留一点,不能传尽所有的道。这是个进步的时代,应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1 亲友之间
每一个人都有亲人,都有朋友,善待亲友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善待亲友有五种方法:
若有布施先给亲友:亲友如果有欠缺,我们先要想到他的困难,给他一些救济,给他一些帮助,给亲人、朋友多一点欢喜。
温和爱语恭敬礼遇:给亲友钱财,有时还不如对他温和爱语,就是说一点尊重他的话、看得起他的话。对人一恭敬,金钱也好,东西也好,他同样是获得,但是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你要以礼来待他。
利益均分有我有他:假如你得到什么利益,要先想到朋友,想到亲人,利益同享,共同分配,有我也要有他。不能利益都是我的,吃亏就由他,这样是交不到好朋友,也不会有好亲戚来往的。
困难之事助他解决:人在世间上,都会有困难。别人在困难的时候,你帮他解决;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就帮你解决。所以亲戚朋友互相帮助很要紧。
诚实相待不可欺骗:无论朋友,无论亲戚,大家来往最要紧的就是要诚实。你常常说谎,妄语骗他,你们的友谊,便不会很长久;不欺骗,对人诚实,做人是好人,做生意也有信用,所谓"人无信不立",你就会得到很多的善友。
1 主从之间
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着劳资问题,在佛教经典《善生经》中,佛陀早已教导资方如何对待员工的方法:
每呼使役,莫令过分:我们对待员工不可以让他过分辛苦,过分劳累。比方说每天工作不超过八小时,每个礼拜有一天或一天半休假,不可以过分劳累。
饮食以时,彼饥如己:员工的饮食要关怀,该何时吃饭就应让他吃饱。有打嘴、骂嘴,没有饿嘴,不能让员工挨饿。他的生活待遇也该关怀,如果待遇不够,应该提高待遇,让他能够生活安稳,有心情工作,要有人饥己饥的胸襟。
劳动定时,有暇令息:上下班时间要固定,不能常变动;有闲暇假日,也不能老是藉故要员工加班,应该让他有一个适当的家庭生活,适当的个人休闲活动。
病时与药,速令康复:假如说员工有了疾病,要给予就医,你要帮助他,使他康复,甚至维护他的家人健康,使他无所牵挂,安心为你服务,为你工作。
多余财物,常应赐予:所赚的钱要能均分给员工,那么员工就会忠心的帮你赚钱。你不分给他,没有奖励,员工日久提不起劲,你也赚不了更多的钱。
在佛教里,佛陀慈悲,他早就注意对待员工问题,他的主张与现代的劳基法非常合。
身为一个部属,如何与主管相处呢?
早起作事,勤劳为本:俗话说:"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
"人唯有在工作里,生命才有办法安住。我们必须要自己从勤劳奋斗中去创光明,让我们的生命能做最有意义的发挥,让我们的生命能有最充实的内容。
为事周密,绝不敷衍:我们做事应该订出一套严密的计划,并且要以踏踏实实,稳扎稳打的态度去充实自己,身体力行,实际去工作,一切远大美丽的理想才能实现。如果不落实,就好比没有地基的大楼一样,一切空幻,什么也不能成为事实。
不与不取,忠实事主:部属要得到主管的欣赏,莫如忠心耿耿了。自古以来,忠义是吾人传统的美德。
工作热心,次第完成:部属对工作要有勤劳作务的态度,要有责任感,要把工作看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称扬主名,说其善事:部属不可在背后批评议论主管,应该称扬主管的种种功德。
受责不怒颜:受责备的时候不要生气,即使生气也不要展现在面孔上,否则彼此日后再见面会很尴尬。
工作不拖延:工作的时候不要拖延,争取时间,积极工作,争取自己更多学习的机会。
听命不违逆:应该听命的时候,不要违逆;主管有所指示,不要违逆。全力以赴,尽其在我。
报告不隐瞒:机关里、公司里有什么事情都要向上级报告,不要隐瞒,才能上呈下达,容易完成任务。
随众不特权:随着大家工作,不要弄权舞弊,不要享有特权,才不易受人妒嫉、猜疑与排斥。
敬业不偷懒:对于工作、事业,要有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用恭敬的心努力去争取成绩,不要偷懒。
私情不尽利:不要循私、拉关系,不要所作所为全是投机取巧。生命上不求有利于我,但求心安与有义于我。
积极不颓唐:要有积极的精神,不懈怠、不因循、不敷衍。
慈悲不孤僻:和主管相处,要用一种尊敬、爱敬的心,不要古怪,常常闹情绪、孤僻,这是没有人缘的。
活跃不呆板:做什么事要活泼一点、灵巧一些,不要呆板。
进步不落伍:一切都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不要落伍,才能跟随潮流、时代,不被自然淘汰。
圆融不极端:凡事要圆融,不要走极端。圆融的人事相处,圆融的办事技巧,圆融的主客关系,有圆才能成事,极端作事容易害己害人。
1 僧信之间
檀那当以五事尊敬供养出家人:
不禁制门:古印度沙门梵志以乞为生,檀那见来行乞时,不禁其入门也,意指不应吝惜布施供养。
赞善:以善言而赞许称扬之,使其心生欢喜,增益道行,此属语业供养。
施设净美丰饶饮食:敷设床侍、饮食等,这是对身形上的供养。
奉施饮食须净美丰饶,不应以粗恶饮食布施供养,意指当存恭敬心。
拥护如法:能认识佛法,能分别善恶邪正,是真有德者,当如法供养而拥护之。
出家人则应以法施报答,如讲经弘法等。有偈云:"利益报檀那厚德。"法施亦有五事:
教信:教其正信三宝;行信:依法僧而修信行;念信:使其对三宝明记不忘,善念增长。
教禁戒:教授持佛之禁戒,或五戒,或八戒,或菩萨大戒。
教博闻:教授使之依佛教法,博闻经典,明了正法。
教施:教其行善获福。
教慧:为讲种种教义,令生智慧,只知空解其理,知而不行仍是无用的,须有行慧,要依理持戒而实行。
四、养生之道
世间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钱、名利,也不是权势、地位,世间上最宝贵的是健康,有了健康,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
因此,一个人尽管事业有成,家财万贯,僮仆成群,大厦千间,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不是我的,因此,平时应该注重养生之道。
以下提供八点养生之道,以供参考:
正当的饮食:佛经说:"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药,趣令其愈,不得贪着。"饮食譬如吃药,是吸取其中的养份,以养护身体。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多菜少肉、多淡少盐、多果少糖、多嚼少食,并且要定时定量,使内脏清爽,这是养生第一诀。
正当的情爱:佛教不提倡私情乱爱,但鼓励法爱与道情。我们要有奉献的感情、慈悲的感情,要有法乐的感情,也就是真理的、快乐的、般若的感情。
正当的工作:正当的工作,是积极性的,利益社会大众的,很多人觉得工作辛苦,有压力,那是因为把工作当成赚钱途径、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难免厌倦。如果在工作里蕴含了慈悲喜舍,供养了佛心法味,"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把工作当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乐了。
正当的生活:对于衣食住行,一切都要如法,不循私、不邪僻,正正当当的过日子。佛教讲修行,就是在生活上修,在行为上修,一直修到身心密密处。
正当的行为:行为端正,心中光明磊落,没有烦恼忧愁,这是养生的正途。 正当的语言:佛经说:"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又说:"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言语不正当,就像汽车轮胎没有定位好,任何平稳的路上都会颠簸,徒然增加生活里的怨尤。口齿清净,不说麤言恶语,才能修身。
正当的做人:人身,不过是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终将坏灭,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贪五欲六尘,不着五蕴三界,有正当的人生观。
正当的处世:俗语说:"处世无奇但率真。"这个"率真"就是佛教里面的"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以佛法治心,以佛法养生,那么,处世自然圆融无碍, 所谓…
《佛化家庭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