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化家庭篇▪P5

  ..續本文上一頁未煮好,請客人自行先用。

  下等的太太:客人一直喊請,太太還是在廚房不出來。

  夫妻,就像共命鳥,應該要相親相愛相扶助,不要互相勾心鬥角,彼此心中痛苦。愛,才能贏得愛;恨,只能增加恨,佛教的因果關系就是如此。《六祖壇經》上說:"思量惡法,化爲地獄;思量善法,化爲天堂;毒害,化爲畜生;慈悲,化爲菩薩。"就是告訴我們:要想得升天善果,就要培植善因;夫妻要恩愛美滿,也必須相惜相讓,行善培福。

  1 師生之間

  爲人學生或弟子者應以五事恭敬供養:

  善恭順:爲人學生弟子者,應恭敬順從于師,能起順,方能受教。

  善承事:以財力或以勞力供事于師,即所謂"有事弟子服其勞"。

  速起:見師應速起,以示尊重。

  所作善業:能依師之所教而實行之。

  奉敬師:若師有教命,敬奉無違。

  老師對待學生,也有下列五種方法:

  順法調禦,以愛教導:我們要教導學生,要依著法,不可以曲解理。調禦就是要好好的調教他、駕禦他,主要的是以愛來教導。

  在佛教裏,一進山門就是彌勒菩薩笑嘻嘻的,以愛來攝受你,歡迎你,如果以愛而仍不受教,才有後面的韋馱天將用力折服你。一個老師必須以鼓勵代替責備,以關懷代替苛責,所以愛的教導很重要。

  誨其未聞,增廣見識:教導學生,主要是讓他化不知爲能知,化未聞爲有聞,教誨他不懂、不明白的,增加他的見識。

  隨其所聞,令解善義:讓他學習主動發問,而不一定要用填鴨式的教育,應啓發他學習,讓他發問。所有的佛經都是弟子來問,佛陀來回答。比方《金剛經》,如何善護念諸菩薩?如何善付囑諸菩薩?就是有人問,佛陀才來解答。

  示其善友,樂于交遊:對于年輕的子女、學生,我們要替他選擇好的朋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教他親近善友,做個好人。

  盡己所知,教授不舍:就是盡自己所知傾囊相授,不要像過去所謂的秘笈,樣樣保留一點,不能傳盡所有的道。這是個進步的時代,應青出于藍更勝于藍。

  1 親友之間

  每一個人都有親人,都有朋友,善待親友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善待親友有五種方法:

  若有布施先給親友:親友如果有欠缺,我們先要想到他的困難,給他一些救濟,給他一些幫助,給親人、朋友多一點歡喜。

  溫和愛語恭敬禮遇:給親友錢財,有時還不如對他溫和愛語,就是說一點尊重他的話、看得起他的話。對人一恭敬,金錢也好,東西也好,他同樣是獲得,但是意義就不一樣了,所以你要以禮來待他。

  利益均分有我有他:假如你得到什麼利益,要先想到朋友,想到親人,利益同享,共同分配,有我也要有他。不能利益都是我的,吃虧就由他,這樣是交不到好朋友,也不會有好親戚來往的。

  困難之事助他解決:人在世間上,都會有困難。別人在困難的時候,你幫他解決;你有困難的時候,他就幫你解決。所以親戚朋友互相幫助很要緊。

  誠實相待不可欺騙:無論朋友,無論親戚,大家來往最要緊的就是要誠實。你常常說謊,妄語騙他,你們的友誼,便不會很長久;不欺騙,對人誠實,做人是好人,做生意也有信用,所謂"人無信不立",你就會得到很多的善友。

  1 主從之間

  現今社會普遍存在著勞資問題,在佛教經典《善生經》中,佛陀早已教導資方如何對待員工的方法:

  每呼使役,莫令過分:我們對待員工不可以讓他過分辛苦,過分勞累。比方說每天工作不超過八小時,每個禮拜有一天或一天半休假,不可以過分勞累。

  飲食以時,彼饑如己:員工的飲食要關懷,該何時吃飯就應讓他吃飽。有打嘴、罵嘴,沒有餓嘴,不能讓員工挨餓。他的生活待遇也該關懷,如果待遇不夠,應該提高待遇,讓他能夠生活安穩,有心情工作,要有人饑己饑的胸襟。

  勞動定時,有暇令息:上下班時間要固定,不能常變動;有閑暇假日,也不能老是藉故要員工加班,應該讓他有一個適當的家庭生活,適當的個人休閑活動。

  病時與藥,速令康複:假如說員工有了疾病,要給予就醫,你要幫助他,使他康複,甚至維護他的家人健康,使他無所牽挂,安心爲你服務,爲你工作。

  多余財物,常應賜予:所賺的錢要能均分給員工,那麼員工就會忠心的幫你賺錢。你不分給他,沒有獎勵,員工日久提不起勁,你也賺不了更多的錢。

  在佛教裏,佛陀慈悲,他早就注意對待員工問題,他的主張與現代的勞基法非常合。

  身爲一個部屬,如何與主管相處呢?

  早起作事,勤勞爲本:俗話說:"黃金隨潮水流來,你也要提早把它撈起來。

  "人唯有在工作裏,生命才有辦法安住。我們必須要自己從勤勞奮鬥中去創光明,讓我們的生命能做最有意義的發揮,讓我們的生命能有最充實的內容。

  爲事周密,絕不敷衍:我們做事應該訂出一套嚴密的計劃,並且要以踏踏實實,穩紮穩打的態度去充實自己,身體力行,實際去工作,一切遠大美麗的理想才能實現。如果不落實,就好比沒有地基的大樓一樣,一切空幻,什麼也不能成爲事實。

  不與不取,忠實事主:部屬要得到主管的欣賞,莫如忠心耿耿了。自古以來,忠義是吾人傳統的美德。

  工作熱心,次第完成:部屬對工作要有勤勞作務的態度,要有責任感,要把工作看成是自己應盡的義務。

  稱揚主名,說其善事:部屬不可在背後批評議論主管,應該稱揚主管的種種功德。

  受責不怒顔:受責備的時候不要生氣,即使生氣也不要展現在面孔上,否則彼此日後再見面會很尴尬。

  工作不拖延:工作的時候不要拖延,爭取時間,積極工作,爭取自己更多學習的機會。

  聽命不違逆:應該聽命的時候,不要違逆;主管有所指示,不要違逆。全力以赴,盡其在我。

  報告不隱瞞:機關裏、公司裏有什麼事情都要向上級報告,不要隱瞞,才能上呈下達,容易完成任務。

  隨衆不特權:隨著大家工作,不要弄權舞弊,不要享有特權,才不易受人妒嫉、猜疑與排斥。

  敬業不偷懶:對于工作、事業,要有一種兢兢業業的精神,用恭敬的心努力去爭取成績,不要偷懶。

  私情不盡利:不要循私、拉關系,不要所作所爲全是投機取巧。生命上不求有利于我,但求心安與有義于我。

  積極不頹唐:要有積極的精神,不懈怠、不因循、不敷衍。

  慈悲不孤僻:和主管相處,要用一種尊敬、愛敬的心,不要古怪,常常鬧情緒、孤僻,這是沒有人緣的。

  活躍不呆板:做什麼事要活潑一點、靈巧一些,不要呆板。

  進步不落伍:一切都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觀念,不要落伍,才能跟隨潮流、時代,不被自然淘汰。

  圓融不極端:凡事要圓融,不要走極端。圓融的人事相處,圓融的辦事技巧,圓融的主客關系,有圓才能成事,極端作事容易害己害人。

  1 僧信之間 

  檀那當以五事尊敬供養出家人:

  不禁製門:古印度沙門梵志以乞爲生,檀那見來行乞時,不禁其入門也,意指不應吝惜布施供養。

  贊善:以善言而贊許稱揚之,使其心生歡喜,增益道行,此屬語業供養。

  施設淨美豐饒飲食:敷設床侍、飲食等,這是對身形上的供養。

  奉施飲食須淨美豐饒,不應以粗惡飲食布施供養,意指當存恭敬心。

  擁護如法:能認識佛法,能分別善惡邪正,是真有德者,當如法供養而擁護之。

  出家人則應以法施報答,如講經弘法等。有偈雲:"利益報檀那厚德。"法施亦有五事:

  教信:教其正信叁寶;行信:依法僧而修信行;念信:使其對叁寶明記不忘,善念增長。

  教禁戒:教授持佛之禁戒,或五戒,或八戒,或菩薩大戒。

  教博聞:教授使之依佛教法,博聞經典,明了正法。

  教施:教其行善獲福。

  教慧:爲講種種教義,令生智慧,只知空解其理,知而不行仍是無用的,須有行慧,要依理持戒而實行。

  四、養生之道

  世間上最寶貴的不是金錢、名利,也不是權勢、地位,世間上最寶貴的是健康,有了健康,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

  因此,一個人盡管事業有成,家財萬貫,僮仆成群,大廈千間,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都不是我的,因此,平時應該注重養生之道。

  以下提供八點養生之道,以供參考:

  正當的飲食:佛經說:"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藥,趣令其愈,不得貪著。"飲食譬如吃藥,是吸取其中的養份,以養護身體。所以在飲食上要注意:多菜少肉、多淡少鹽、多果少糖、多嚼少食,並且要定時定量,使內髒清爽,這是養生第一訣。

  正當的情愛:佛教不提倡私情亂愛,但鼓勵法愛與道情。我們要有奉獻的感情、慈悲的感情,要有法樂的感情,也就是真理的、快樂的、般若的感情。

  正當的工作:正當的工作,是積極性的,利益社會大衆的,很多人覺得工作辛苦,有壓力,那是因爲把工作當成賺錢途徑、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難免厭倦。如果在工作裏蘊含了慈悲喜舍,供養了佛心法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把工作當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樂了。

  正當的生活:對于衣食住行,一切都要如法,不循私、不邪僻,正正當當的過日子。佛教講修行,就是在生活上修,在行爲上修,一直修到身心密密處。

  正當的行爲:行爲端正,心中光明磊落,沒有煩惱憂愁,這是養生的正途。 正當的語言:佛經說:"行怨得怨,罵人得罵。"又說:"禍從口出,千殃萬罪,還自纏繞。"言語不正當,就像汽車輪胎沒有定位好,任何平穩的路上都會顛簸,徒然增加生活裏的怨尤。口齒清淨,不說麤言惡語,才能修身。

  正當的做人:人身,不過是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終將壞滅,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貪五欲六塵,不著五蘊叁界,有正當的人生觀。

  正當的處世:俗語說:"處世無奇但率真。"這個"率真"就是佛教裏面的"心淨則國土淨"。我們如果能以佛法治心,以佛法養生,那麼,處世自然圓融無礙, 所謂…

《佛化家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社會團體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