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喪葬禮儀篇▪P2

  ..續本文上一頁不怕審判,也不怕死亡!

  1坦然面對死亡

  佛經說,我們人活在世上,好比烏龜背著軀殼一樣,負擔沈重,行止笨拙,而死 亡就是脫離了這個滯重的軀殼,轉化了有形的身命。

  不過,在面臨死亡的時候,有的人苦苦戀棧世間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孫家産,不想死,不肯死,這時就好比烏龜脫殼一般痛苦。反之,如果能夠認識佛法,能夠放下自在,則死亡就像脫離了千鈞萬擔的軀殼,感到無比的輕松。

  其實,人死了又何必恸哭呢?就把他當成出國去旅行,他會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或成聖作佛,從此安住在極樂淨土,不必再受這個無常人間種種風波的折磨,不是也很好?在佛教來講,死亡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如蝶破蛹,如蟲化 繭,如鳥出殼,進入了另一個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們在世的人又何必私念結執而爲他恸不欲生呢?

  法國大革命思想先驅盧騷在臨終時對夫人說:"可別太傷心難過!你看那天空多透明,我就是要去那裏。"一代思想家能如斯勇敢地面對死亡,竟然毫無懼色,令人佩服。法國文藝複興時代的人文主義代表性人物拉伯雷,知道自己將不久人世,對探望他的朋友說道:"笑劇已經演完,是該閉幕的時候了!"同樣表現得潇灑豪邁,沒有絲毫依戀。而在佛門中許多禅師大德的眼裏,死亡不是一種結束,也不是一切的終止,更不是消滅,死亡是生的轉換,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因此,死亡不足懼。面對死 亡,要順其自然,處之泰然。

  所以,當病人臨命終時,應該告訴他,死亡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煙飛灰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信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裏去。佛經裏面對于這種死亡的觀念,有很多譬喻,現在大略說明其中的六種觀念:

  死如出獄:衆苦聚集的身體如同牢獄,死亡好象從牢獄中釋放出來,不再受種種束縛,得到了自由一樣。

  死如再生:"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種開始,不是結束。

  死如畢業:生的時候如同在學校念書,死時就是畢業了,要按照生前的業識成績和表現,領取自己的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去受生轉世,面對另一個天地。

  死如搬家:有生無不死,死亡只不過是從身體這個破舊腐朽的屋子搬出來,回到心靈高深廣遠的家。如同《出曜經》上說的"鹿歸于野,鳥歸虛空,真人歸滅"。

  死如換衣:死亡就像脫掉穿舊穿破了的衣服,再換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樣。《楞嚴經》雲:"十方虛空世界,都在如來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一世紅塵,種種閱曆,都是浮雲過眼,說來也只不過一件衣服而已。

  死如新陳代謝:我們人身體上的組織,每天都需要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去,新的細胞才能長出來;生死也像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樣,舊去新來,使生命更加珍貴。有了正確的觀念之後,就會知道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之後到那裏去才是最要緊的。一般人活著的時候,就只知道吃喝玩樂,只知道爭名逐利,像行屍走肉般了無意義,不知道爲自己的生命尋求方向,安排歸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過且過,一旦大限來到,就什麼都是一場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這個道理。肉體的死亡不要緊,心靈的昏昧迷失,雖生猶死, 才是最可悲的!

  經典中有一段說:波斯匿王在母親去世後,極度哀傷的請佛陀說法,佛陀告訴他,世間有四件事甚可怖畏:  有生就會老。  病了就容顔枯槁。  死後神識就會離體。  死後就要永別親人。世間上凡事都靠因緣存在,緣聚則合,緣滅則散,即使親如父子母女,一旦緣盡,終要分離,所以人要把握有緣時,好好相攜相助。尤其當父母健在,就應該好好孝順,千萬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徒留遺憾。

  1病危須知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卻很少人能坦然面對死亡,因此常常忽略 了"臨終"這重要的一刻;它是決定"往生"最寶貴,而且具有決定性的一刻。因此,家裏有人住院,當醫療罔效而病人的神智清楚,有所指示時,家屬應依其指示辦理,直至往生後移靈到殡儀館或家裏爲止。

  原本在家裏養病者,若有回光返照的現象,通常會有"托孤"及立遺囑的行爲,此時應通知親屬及家人返家籌備後事。情況允許的話,應替病人沐浴淨身,若已皈依叁寶者,可爲其著海青,並在身旁小聲引導病人跟隨念佛。若是意外死亡者,盡量在安頓好遺體後,不可以任意移動。 此外,並應注意下列數事:

  在病重時,登門探病,與病者及家屬談論佛法,安撫身心,甚至可誦經祈福。若因此康複,則前往道賀,並且觀機逗教,舉事證理。

  病人所討厭的人,避免于臨終時出現,以免引起困擾。

  病人病危,可鼓勵他: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懷有無限希望,希望是生命最美好的特質。能心懷希望的往生,也是願力的顯現。

  保持甯靜,不可于病人前商討事情,或發生爭執。

  病者若已藥石罔效,可放棄插管、強心劑、心肺複蘇術等急救處理,因爲這些只有徒增患者身心的痛苦及醫療浪費。若此時主治醫師不肯放棄,應會同其它醫師及眷屬做決定。

  人一過世,不宜哀嚎大哭、搖晃、塞手錢、拜腳尾,甚至馬上替亡者更衣等,因爲此時亡者神識未離,會令其留戀不舍,增加痛苦。

  醫生宣布病人死亡後,可稍待片刻再移往殡儀館,或作其它處理。

  判斷是否死亡:可請醫生或有經驗者診斷檢視(瞳孔放大、無脈搏、全身冰冷)。

  病人病危,可禮請法師或道友前來助念,親人亦應在旁一起助念,幫助亡者往生極樂淨土。

  可請病人敬重且善說法要的有德長者,安慰開導病人,勸其一心念佛,求生淨 土。

  請病人預立遺囑,並爲其布施行善。

  准備後事,如:決定土葬或火葬?由何人具名印發訃文?是否成立治喪委員會

  ?整理病人隨身衣物、備購棺木等,一切准備就緒,免得往生後手忙腳亂。

  臨終是"升"、"沈"的最重要關頭,眷屬若在此時大聲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緒,累他墮落,失卻往生善道的機會,那是無益而有害的,此當切戒。

  1助念須知

  "臨終助念",是幫助臨終者提起正念的意思。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quot;人兩手空空的來,又兩手空空的去,世間上的一切名利、榮華富貴,在無常到來時,任誰也帶不走,唯有所做的善惡業緣隨身。所以一般民間佛道混合鋪張喪儀對亡者毫無意義,唯有爲亡者超度累積功德,才有益于亡者往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尤其,臨命終時,身爲佛教徒,更應該助亡者一臂之力,爲其助念。

  助念的功用

  在臨終乃至往生時,爲其助念,使之安然離去。

  有的人于臨命終時,或爲病痛所苦,提不起心念佛,或因家屬悲哀哭泣幹擾,或爲戀念世俗舍不得,于是臨終最後一念,竟隨煩惱而去。所以此時需要有人爲其助念,增加善緣。

  有的人念佛只爲求佛保佑、延壽,如念佛可祈求病愈,如臨終害怕死亡,病人心煩痛苦,可爲其助念安慰之。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臨終之人聽聞佛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西方淨土。

  注意事項

  供奉佛像,使病人觀見聖像,發菩提心。

  助念的佛號聲需高低適宜,快慢適中,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助念的法器以引磬、木魚爲宜,能令亡者聞之心地清淨。

  助念人數多時,可輪班助念;人數少時,可用念佛機輔助。主要是令佛聲不斷,眷屬亦應加入助念。

  病人如出現各種不善的狀態,或口出不善的語言,應隨時善巧導正,勿使發生煩惱。

  眷屬切不可對病人說眷戀話,或臨床揮淚,以免擾亂病人的正念。

  若亡者挂念家人未回、心願未了,眼睛不閉,家人應以手輕輕幫亡者閉上。動手前先以問話方式告知,若有未完成的事,幫你完成,請放心。

  一般有往生後必須助念八小時才入殓之說,這是過去農業時代,一般兒女在外求學、工作,聞訊後不能實時趕回,因此,定八小時是以等候親人,使能見亡者最後一面。現今時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必執著一定要八小時後才入殓。

  善導大師《臨終正念訣》載,凡一切人命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舍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是稱意之事,如脫弊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

  凡遇有病之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及看病人、往來問候人,凡來我前,爲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花無益之語。

  若病重將終之際,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時同聲念佛,待氣盡了,方可哀泣。才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

  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爲大幸。若依此者,決定超生,即無疑也。

  二、撰寫遺囑

  生、老、病、死在人生是一個過程,尤其是在面對"死亡"時,很多人都會事先作好安排。其處理方式很多,有人喜歡土葬、火葬、海葬、空葬、或提供給醫學界作解剖研究之用。在印度,還有一種習俗,是將往生後的身體放在荒郊野外,與鳥獸結緣。爲達成這項與自己切身的最後一件事,又無奈的不能親自完成,只好借著遺囑來闡述心願。

  報載美國前總統布什夫婦立下遺囑,願于逝世後,將身上任何器官捐作科學實驗之用。貴爲一國領袖,都要事先普告世人自己的意願,可見大家對遺囑的重視。

  "遺囑",通常指人在逝世前所遺留的心願言辭,或爲使自己的最後意思,在死亡後能發生法律上的效力,而依法定方式所爲之無相對人之單獨行爲。

  現今社會上有許多遺産紛爭問題,皆源于未在生前預立遺囑,不懂得預立遺囑的重要性。以下就民法有關…

《喪葬禮儀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活禮儀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