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分鍾抵達出發地點。
整隊完畢,尚未朝山前,宜稱念佛號,莫閑言雜語。
隊伍可六人一排或八人一排,信徒代表捧傳爐在前,次爲穿著海青之男女衆,
未穿著海青者則排于最後。
若無法禮拜者,列于隊伍之最後,可以隨行稱念佛號。
朝拜方式以叁步一拜最爲普遍,但亦不限于叁步一拜,凡以至誠心爲求法、禮聖而來,皆可稱爲朝山。
朝山的跪拜、起立動作,以地鍾的聲音爲號令,務求統一,避免參差不齊。
四、短期出家修道會
"短期出家",一直存在于泰國等南傳佛教國家。泰國是個佛教國家,所以男衆在一生中都必須出家一段時日,以體驗僧團生活,是爲"短期出家"。
一九八八年,佛光山首度舉辦爲期九天的"短期出家修道會",開創中國佛教史上新頁,引起廣大信衆的熱烈回響。由于反應熱烈,現在每年寒暑假都舉辦有短期出家修道會,提供在家居士修學之便,引領無數佛子生起正信,深入佛法大海,成爲在家信衆體驗出家淡泊生活,提升信仰的方便法門。其宗旨、特色、功德等,分別敘述如下:
宗旨
經雲:"在家迫祚猶如牢獄,一切煩惱因之而出生;出家寬闊猶如虛空,一切善法因之而增長。"欲出離苦惱的枷鎖,本不拘在家或出家,但是人心常隨外境影響而無法自主,因此選擇清淨的環境,實有利改變心境。
"短期出家修道會"即是爲了因應一般在家居士向往僧團的清淨無爲,過著修心 養性的修道生活,以期增德進業而舉辦。雖然只是短期,然而經過僧團生活的薰陶,即使"舍戒"返家後,皆能恪遵五戒,過著正當的生活,這對社會的安定,實有潛移默化之功,這就是舉辦短期出家修道會的宗旨。 特色
"修道會"不同于一般的戒會,主旨在于透過聽經聞法,參禅作務,學習行解並重的出家生活,從日常行住坐臥中陶冶、薰習,真正體驗僧團和樂清淨的生活,以引發對佛法的正見與信心,成爲"身心出家"的修行人。因此,課程的安排除了義解之外,也重視修行及生活威儀之養成,可謂"解行並重"。
再者,既名爲"短期出家修道會",就必須受持出家戒律,因此有剃度、忏摩、正授、講戒等,乃至最後一天的舍戒等戒壇儀禮。同時,出家期間必須嚴格遵守各項生活規約,以收攝身心,真正過著修道者的生活。
出家功德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鹄能高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那有出家功德深。
出家能滅除魔種,增益佛種;能摧滅惡法,長養善法;能滅除罪垢,增長福德。
《佛說出家功德經》雲:"若有人滿百歲中,盡心供養諸阿羅漢衣服、飲食、醫藥、臥具等,所得功德,不及此人爲涅槃故,一日一夜乃至須臾出家受戒功德之十六 分之一。"布施之報,十世受福,猶有極限,不如出家功德,無量無邊。所以,勸人出家或自出家,功德甚爲钜大。
因此,佛陀于叁藏十二部中,處處贊歎出家修行,清朝順治皇帝也作贊僧詩:"黃金白玉非爲貴,唯有袈裟披肩難。"可見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爲也。出家功德,高于須彌,深于大海,廣于虛空,不可稱量。出家既然如此殊勝難得,其意義爲何?乃至有關出家種種問題,分述如下:
菩薩出家的真義,據《大莊嚴法門經》載:
菩薩出家非以自身剃發,而是發精進心,斷除煩惱。
菩薩出家非只披著袈裟,而是勤斷叁毒染心。
菩薩出家非爲自持戒行,而能令毀禁者安住淨戒。
菩薩出家非在阿蘭若處獨自思惟,而能于男女色、生死流轉中,以智慧方便化令解脫。
菩薩出家非爲自身守護律儀,而能廣起四無量心,安住衆生。
菩薩出家非爲自身修行善法,而能令衆生增益善根。
菩薩出家非爲自身得入涅槃,而能令衆生入大涅槃。
菩薩出家非爲自身除煩惱、護身心,而能護一切衆生。
菩薩出家非爲自解身心束縛,而能解一切衆生身心束縛。
菩薩出家非求自己解脫生死怖畏,而能除去一切衆生怖畏。在《大寶積經》中,提到在家與出家的比較:
在家是:汙染、系縛、憂煩、多欲、貧苦、成就小業、魔歡喜、谄曲、愦鬧、多有瞋恚、以財物爲寶、多放逸、溺于汙泥。
出家是:清淨、解脫、法喜、無求、富有、成就大法、魔憂愁、正直、寂靜、多行慈悲、以功德爲寶、不放逸、出于汙泥。
出家生活好在那裏?(《四分律行事鈔》)
出家人有十八種難行能行:
對父母是孝戀,是難遣而能辭親。
對妻子是情染,是難奪而能割愛。
對勢位是人所愛,而能棄舍。
對饑苦是人所難忍,而能節食。
對滋味是人所喜好,而能甘噉粗食。
對精勤是人所厭倦,而能苦修。
對珍寶是人所吝惜,而能舍離。
對錢帛是人所貪聚,而能棄散。
對奴仆是人所愛用,而能自給不使。
對五彩顔色是人所愛睹,而能棄之不顧。
對音樂是人所競聞,而能絕之不聽。
對飾玩是人所保有,而能精粗不計。
對安身養體是人之所好,而能忘形舍命。
對睡眠是人所難免,而能少眠多用。
對朋友情誼是人所恒習,而能處靜自檢。
對飲用煙酒是人不知止,而能視如毒藥。
對日夜忙玩是人之所趨,而能靜修自處。
對華屋嬌美是人所愛宿,而能自己冢間、山林、水邊修行。
出家人的生活是:自在、簡單、了無牽挂、無求、滿足和法喜。
出家犯戒怎麼辦?優 羅華比丘尼勸貴婦出家時,有如下對話:優 羅華:"姐妹們!可以發心出家。"
貴婦:"我們這麼年輕貌美,出家持戒很難。"
"即便破戒便破,還是出家要緊。"
"但是破戒會墮地獄,墮地獄受各種罪苦啊!"
"可是罪業受完了,你們因出家之因,可得證悟的果。出家受戒破戒,但以戒因緣可證羅漢果報;若作惡,無戒因緣,一再因循造惡,終不得道,還是出家重要。
"(《大智度論》)
短期出家雖是一時的,但是心中的道卻是一生一世的,大家應做一永遠心出家的修道者。
課程內容
行門:
爲使新戒體驗僧團生活,培養宗教情操,從行住坐臥中訓練威儀,變化氣質,因此在行門有:僧事功課、跑香、排班、打坐、出坡、經行等,皆依叢林規範一一教導,期使戒子從"習禅靜坐"中,滌塵靜慮,參我本來面目;從"經行跑香"中,訓練行進間的威儀;從"出坡作務"中,培養勤勞的習慣;從"禅淨共修"中,體驗參禅念佛的法樂;乃至從叁餐過堂中,激發慚愧、感恩、惜福之心。
解門:
爲使新戒如實了解"如何做一位出家人",解門課程有:學佛行儀、梵呗習唱、認識依止常住、佛說出家功德經、勸發菩提心文、人間佛教思想等課程。此外,並有佛經選讀,以引導戒子深入經藏,遨遊法海,開發佛慧。
戒法:
爲使新戒身心清淨,如法受持戒律,從出家典禮到正授,乃至舍戒儀式,一切均遵照傳統儀軌,如法進行,乃至講戒儀式亦完全遵循古禮,以開大座方式進行,肅穆隆重,期使新戒能體會出家的殊勝、難得。
佛事內容:
灑淨:楊枝淨水贊、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叁稱)、和尚白水文、大悲咒、叁皈依、回向。
早課:楊枝淨水贊、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叁稱)、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悲咒、觀世音菩薩偈、稱念觀音聖號、叁皈依、回向。
晚課: 爐香贊、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心經、拜願(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皈依、回向。
戒定真香贊、八十八佛大忏悔文、藥師贊、藥師偈、稱念藥師佛聖號、拜願、叁皈依、回向。
出家剃度:大衆雲集、禮佛叁拜、迎請和尚、唱香贊、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開導、忏悔發願、皈依、出家說法、剃度、發願、和尚開導、回向。
忏摩:大衆雲集、禮佛叁拜、迎請和尚、唱香贊、大悲咒、開導、忏悔、勸囑、拜願、叁皈依、回向。
正授(傳授沙彌、式叉摩那戒):大衆雲集、禮佛叁拜、迎請和尚、唱香贊、正請戒師、和尚開導、請聖、忏悔、受叁皈羯磨、說戒相、傳衣缽具、聽教囑、回向、恭送和尚回寮。
舍戒儀式:大衆雲集、禮佛叁拜、爐香贊、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新戒弟子白舍戒文、叁皈依、回向。
參加辦法:
參加資格:凡對佛教具有正信、正見、身心健康,對僧團的生活有誠意學習的男女,符合年齡限製者,均可報名參加。
舉辦日期:通常于每年寒、暑假舉行。
費用:酌收教育費。(視各道場而定)
衣單:男衆著僧服,女衆著式叉摩那服,得向主辦單位借用。
自備物品:國民身份證、換洗衣物、盥洗用具。
注意事項:
作息隨衆,早上四點半聞板聲起床,晚上十點習禅後,聞板聲開大靜(就寢)。
會期中持"金銀戒",所以貴重物品、金錢等,于進堂時,皆交由戒會保管,不得隨身攜帶。
自備羅漢鞋。
男衆受沙彌戒須剃發,女衆受式叉摩那戒不須剃發。
修道期間一律禁語,違者挂饒舌牌。
早、午齋過堂唱供養咒、結齋偈。
正授後,持不非時食戒,藥石改爲流質食物。
凡參加者,須遵守戒會規約:
生活: 作息依號令,並確實遵守實行。
動作迅速,保持肅靜;腳步放輕,威儀具足。
逢人合掌說"阿彌陀佛"。
起居、作息,依時正常,以不妨礙,不侵犯他人爲原則。
一切活動行止,不得超越結界區域。
講堂: 入座順序,必在講師前;離座安靜,必在講師後,不得無故缺席。
靜心聽講,遠離妄想,態度誠懇,精神飽滿。
齋堂: 聞板聲排班,依序入座。
一切依佛門儀規,要如儀用餐,不可隨意浪費。
餐畢結齋後,順序離開。
殿堂: 不缺席,不遲到,不早退。
隨衆唱誦,跪拜合掌,各有定規,不失威儀。
進出殿堂,次序井然,不得散漫喧嘩。
寢室: 進出寮房要輕聲,隨手關門要謹慎。
浴廁垃圾要清除,隨時保持整齊清潔。
滴水如…
《修行資糧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