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金,節約用水。
隨手關燈,節約用電。
會客: 無重大事故,盡量避免會客,以免有妨道業。
必須會客時,應向服務臺登記。
醫療:若有疾病,應告知引禮法師設法協助。
五、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皈依叁寶是學佛的入門,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實踐。因此,佛教徒皈依叁寶以後,應該進一步發心求受淨戒,從受戒中得到清淨戒體,仰仗諸佛菩薩、龍天護持,進而精進向道,成就叁無漏學。再者,戒爲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爲的總歸,戒的本質在于"不侵犯",從不侵犯他人中,完成自己身口意叁業的清淨,這種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就是慈悲心的體現;戒也是摒除習氣,立志與貪瞋癡煩惱的魔軍相對抗,所以說受戒也是一種修行。
戒,分爲出家戒與在家戒。屬于在家信衆受持的戒法有:五戒、菩薩戒和八關齋戒。受戒有什麼好處?
可以增加信心:經由戒法的受持,可以對佛法的信仰更肯定。
可以生出功德:受戒後,在天龍八部的護持下,自有好因好緣。
可以産生力量:面對困難逆境,有勇氣去克服,處事也比較不會優柔寡斷。
可以人生平安:因有願心的堅持,龍天護法的加被,自然就會平安。
可以增加道念:發心修行,服務衆生,自能道念不退。
可以慧由心生:有了戒法,可以約束放逸的身心,由內心慢慢生出智慧來。
可以獲得尊重:受戒以後,可以受到長老大德的另眼看待,同道尊重及社會人士的尊敬。
可以産生和諧:有了戒法,在團體中,容易跟大家融和在一起。
受持五戒
任何一種宗教都有其應守的戒律,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也是根本戒。佛陀常贊五戒爲"五大施"。五戒的殊勝是:
五戒是做人根本道德。
五戒是倫理基本德目。
五戒是了生脫死的正因。
比丘戒是由五戒升華境界。
一切戒皆由五戒中分支開出。
通常"布施",是以身外物利人,只稍有施舍心者,皆可以做到;"持戒",是以止惡行善的戒行來達到自心的清淨,比布施更可貴。此不侵犯他人的功德,比布施還大。
所謂"五戒"是:
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生命。大至殺人,小至殺死蚊蟲,都是殺生。不過佛教是以人爲本的宗教,所以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殺人。殺人是波羅夷(極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忏悔的;殺死蚊蟲,叫犯突吉羅(輕垢罪),屬于惡作。雖然一樣有罪,但跟殺人不一樣。
此外,浪費時間,破壞東西,也屬殺生,因生命是時間的累積,所以浪費時間如同殺生;同樣的,浪費物品也是殺生。
戒殺生主要是在長養我們的慈悲心,有人說植物也有生命,爲何可以吃?佛教認爲動物有心識的反應,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應,因此吃素不算殺生。
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不是自己的東西,未經許可便占爲己有,就是偷盜。根據戒律,盜取價值五錢以上的偷盜行爲,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時順手取用公家信紙等,乃至借用東西不還,叫做不清淨行爲;雖不是犯根本戒,但還是要負因果責任。凡將無主以外東西,私自據爲己有,就犯了盜戒。
不邪淫:邪淫是指合法夫妻關系以外的男女行爲。如強奸、嫖妓、重婚、誘拐、販賣人口、妨害家庭、強迫別人從事賣淫等有傷社會風化行爲,都犯了邪淫戒。夫妻堅持不邪淫戒,家庭就是個和樂的家庭,社會就是守禮的社會。
不妄語:就是不說虛妄不實的話。妄語包括挑撥離間的兩舌、惡毒傷人的惡口、欺瞞不實的妄言、阿谀奉承的绮語等。而妄語又有分:
大妄語:指沒有證果的人說證果了,沒有神通說得到神通,這種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是大妄語。
小妄語: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是說非,非說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皆屬妄語。
方便妄語:即善意的欺騙,爲別人利益著想,或不想麻煩別人而說的妄語,即方便妄語。
不飲酒:雖然明指爲酒,但凡能刺激神經,使人失去理智,敗壞德行的物品,如大麻、鴉片、安非他命等,都是不飲酒戒所要戒除的。
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其實根本上講卻只有一條:不侵犯衆生。人間的鬥爭、動亂、不安,主要就是由于彼此相互侵犯,不尊重他人而引起的。如果世間上每個人都能嚴持五戒,那麼人間淨土的理想就不難實現了。
依經典記載,受持五戒有十種利益: 滿足一切智。 如佛所學而學。 智者不
毀。 不退誓願。 安住于行。 棄舍生死。 慕樂涅槃。 得無纏心。 得勝叁昧
。 不乏信財。
此外,能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財;不邪淫而尊重他人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贊歎他人,自然能得美譽;不喝酒而能遠離毒品,自然身體會健康,智慧清明。
(一)受戒的程序:
1.敷坐請師 2.戒師開導 3.請聖
4.忏悔 5.問遮難 6.叁番羯磨
7.秉宣戒相 8.發願 9.勸囑
10.回向
(二) 受戒的注意事項:
1.傳授戒法者,唯有僧衆,且須具有十年以上戒臘,德學高尚者,方能擔任。
2.乞受五戒,應以恭敬、懇切的心到寺院中求受,注意儀容整齊。
3.受持五戒是盡形壽(即終身)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
4.受戒後應該確實持守,並時常參加寺院的共修會或求受八關齋戒。
5.不慎破戒是可以發露忏悔的,忏悔後,即得清淨;破見則如病入膏肓,無可救
藥。
6.受戒後,可以再複戒。
7.缦衣又稱禮忏衣,唯誦經、禮佛、拜忏、共修時可以披搭,除此,不可以任意穿著。
受持八關齋戒
受持八關齋戒的主要意義是爲讓在家信徒有機會培養出離心,過出家清淨離欲的生活。這是佛陀慈悲特別開出的方便法門,讓在家信徒播下出家解脫的種子。一般的戒法都是要盡形壽終生受持,唯有八關齋戒的受持僅一日一夜。八關齋戒的前五支與五戒同,只是將五戒中的不邪淫改爲不淫戒,再加上"不坐臥高廣大床"、"不著花鬘香油塗身"、"不歌舞觀聽"及"不非時食",共八戒一齋,故名"八關齋戒"。
在家生活從"有"的上面著力去獲得需要,受持八關齋戒,過著出家生活,是從"無"的上面入道。有,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無,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我們參加八關齋戒,學習忍耐、謙和、慎言、寬容、精進等等,過著德化的、樸實的、淡泊的宗教生活,以便能在佛法的生活上真正安住身心。受持八關齋戒的利益,據《大智度論》卷十叁載: 得福增多。 惡鬼遠去。 住處安穩。
八戒雖僅一日一夜,如能精進受持,播下出世的種子,將來亦可成就佛果,是在家佛子修行不可忽視的功課之一。
(一)受戒的程序(佛光山八關齋戒儀規)
1.大衆雲集,禮佛叁拜。 5.開導戒法。 9.秉宣戒相。
2.迎請和尚。 6.請聖證盟。 10.教發大願。
3.上香。 7.忏悔業障。 11.護念咐囑。
4.正請戒師白文。 8.叁皈納體。
(二)受戒的注意事項:
1.八關齋戒屬于一日一夜戒,必須在寺院道場,由僧衆傳授。
2.齋戒日期,一般都在每月六齋日受持,即:初八、十四、十五、廿叁、廿九、叁十等六日,若逢小月,可改爲廿八、廿九兩日。目前寺院爲方便工商社會人士之需要,大都將傳戒日期訂在星期日。
3.雖是受持佛製的暫時出家法,但受持者不披福田衣,僅披搭缦衣誦經禮佛即可。
4.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
5.衣著應樸素,不穿鮮豔華麗的衣服,不塗抹香水、胭脂,不穿短褲、短裙和拖鞋,也不宜帶貴重物品入寺。
6.攜帶海青。(已受戒者,請備缦衣)
于一日夜結束後舍戒,不同于五戒必須終身受持。但日後仍可以定期求受八關7.齋戒,不受次數的限製。
8.持戒期間,要能摒除俗務,放下萬緣,專志修行。
受持菩薩戒
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菩薩戒"是含攝大乘菩薩道的戒法,發菩提心的佛弟子皆應受持菩薩戒,才能成就菩薩道,圓滿佛果。
菩薩戒的殊勝處在于出家、在家皆可受持。凡是發心受持者,皆名爲菩薩。菩薩戒的內容,涵蓋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叁項,是聚集持律儀、勤
修善法和度衆生等叁大法門,顯示菩薩行者不僅要消極不作惡,更要積極修一切善法,乃至遍學一切法門,以廣度無邊的衆生。有關菩薩戒法,雖有出家(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六重二十八輕戒)之別,但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爲戒體,所以退失菩提心,便失菩薩戒。
正信佛弟子從發心學佛、持戒修善,更應由自利進而利他,由自度進而度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爲菩薩的發心。在家修行者,除自身修持外,更應發心修持菩薩行,即發心護法,協助法務進行,或作利益他人事業。所謂修菩薩行,不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
菩薩六度的精神,是積極、懇切,而具有甚深意義的。這種微妙、深奧的道理,是佛陀在過去無量劫所親證修驗的。只有信仰佛教的弟子們,才有機緣聞此大法,因此,一個正信的佛弟子,必須躬親實踐。護持佛法,令佛法深入民間;以真誠懇切的態度去創造事業,福利社會人群。若能人人都信奉佛教,進而勤修六度法門,自利利他,則社會安定、國家和樂、世界太平的理想淨土將不難實現。
(一)受戒的程序:
1.淨壇請師。 5.受四不壞信。 9.秉宣戒相。
2.禮敬叁寶。 6.悔叁世罪。 10.回向。
3.請師示戒。 7.教發大願。
4.請聖。 8.正授戒體。
(二)受戒的注意事項:
1.菩薩戒只有受法,沒有舍法。因"菩薩戒"是衆生本自具足,而今求受,只是長養熏發本具的戒德,是增上,而不是新得。
2.退失菩提心,增上惡心,即破失菩薩戒。
3.菩薩戒與五戒同樣可全部受持,或隨分受持,但不管全部受或隨分受,皆要發"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
4.受持菩薩戒者要茹素,慈心不殺(菩薩道以大悲心爲第一)。
5.受持菩薩戒者,爲效菩薩行,燃身供佛,故于手臂上燃戒疤供佛。但如因患糖尿病等特殊情況而不便燃戒疤者,可不必勉強。
華香、木香皆有空間限製,但若受持淨戒者,身體合乎律儀,盡行世間一切善事,利益天下蒼生者,此"戒香"可以遍滿十方。
修行的法門很多,不外念佛、禅坐、持戒、助人、禮拜、喜舍、布施、正心、正念、行正道等等,真正的修行,是心中有衆生的存在,而且肯爲衆生做馬牛,爲衆生服務。
修行要"人性化",不要標新立異或故做神秘。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非不食人間煙火。修行非口號、形式,而是要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語言應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對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生活中有佛法,才叫"修行"。
《修行資糧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