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事,你象這初八,辭了職了,有些自己考慮或是不行了,就走了,禅堂的清衆走有好多規矩,這什麼時間走呢?十五。十五下晚殿,走的人都穿海青到方丈告假,到客堂告假,第二天早上,告假的人可以不去上殿,由客堂裏請吃飯,吃了飯,方丈和尚要去送假,走的這些師父,得有老住的不走的人給他背夾子,擔擔子,擔到山門外頭放下,和尚要送他們,和尚要講好多話,這些事情就是出家人對出家人好啊,到外面參師訪友要跟善良的打同參,有的去聽經,有的去學教,有的去住山,有的有道德,其它寺廟請去當方丈,說是方丈要送假,湊熱鬧的人還不少,一出山門,方丈和尚一交待完,人家把背夾子一背,到哪裏去都有方向,有一部分人他看人家走他也走,人家有地方去,或是朝五臺山,或是朝普陀山,人家都打好了這個主意,他到哪裏去呢?他沒地方去,那僧值、知客在外面看他沒有地方去,說“還回來吧”!就回來了,回來還到禅堂裏,還挺客氣。
正月十五,七月十五、請的綱領執事,圓職都在客堂吃飯、正月十五人走了,隨即又來好多人,正月十六大進堂,正月十七二進堂,正月十八叁進堂,開始禅堂裏走光了,這叁個進堂.禅堂裏又住不下了,滿了,廣單上、地下坐滿了,一個人不能坐一個位子,要替換坐,禅堂裏安排西單頭一個位子,其它的叁個人一個位子,越往下越多,十二人一個位子,一齊一枝香坐,排列著,廣單上坐滿,地下坐滿。方丈要從這些班首師父裏請出來一個懂得規矩的老師父教規矩,從正月大進堂之後,這方丈也講規矩,班首也講規矩,維那也講規矩,這就不搞什麼了,就是天天在那兒教規矩學規矩,當值、監香、散香,一個一個的學,這禅堂裏要是住滿了,維那、班首就要緊規矩,緊的很厲害。這吃了飯,維那喊一聲“抽衣脫海青,大小架房趕快!”慢了不行,大家都在跑圈子,維那從外面進來,喊一聲“圈子跟好”!
我們這個佛教的規矩都在禅堂裏面,這裏面的事多得很。維那進來喊一聲“圈子跟好!”這是規矩,首座進來了喊“照顧功夫!”方丈進來了,喊一聲“話頭!”這一槌站板一打,這和尚又說了“不要打失功夫!”你看這多好啊,這處處警策呀!跑香的時候可不能出入,人家正跑香,你要往外跑他打你呀,跑的差不多了,維那招呼當值放簾子,簾子一放,你再進來,打叁個香板,打了站板了,你要再進來,就麻煩了,叫你跪在佛前,早晚大家吃了茶,要收茶杯子了,維那喊一聲“站起來!”這禅堂規矩他怎麼要教一個月呢?他不到一個月學不會,那大殿裏、齋堂裏都是規矩。
現在雲居山的製度就靠慧通師他在那裏搞,慧通師耳朵又聾,身上也有毛病,他要顧他那個茅蓬,他那記性也不好了,他把那個禅堂的規矩有些弄的不是的,他們也不好說他,叫我去說,我也不能說,怎麼呢?現在我也不在雲居山了嘛,我離開那裏都幾年了,他跟一誠的規矩不管對不對也算弄好了,我到那兒要是改了也不好,我到那兒看看.住兩天就趕快回來了。
這個立規矩啊,這都要得罪好多人哪!犯了規矩要處理。人哪,一老了就不想弄這個規矩了,因爲他犯了規矩要說呀,要處理呀,這就麻煩了!現在教規矩、教製度,當維那執行教規,都不容易,尤其現在這個人,都是無名火大大的,煩惱重重的,這也不是別的,因爲他這個修行、這個信心差了,學點規矩也不怎麼想學,就是學會一點也不想遵守,不但是現在,古代的祖師有道有德的,他開一個地方也不容易,這開道場的人可以說都是過來的人哪,這一般的人想開個道場你弄不了,你沒有那個耐煩心,虛老和尚開了幾個道場,他開的時候也不容易,他開那個鼓山,建立規矩,他惹了好多煩惱,如果說這個叢林下沒有教規,隨便的話,那大部分人都要吃虧。這鼓山可以拿錢買首座,買了首座,送一個寮房,也不上殿,也不過堂,還要派人給他送飯。等到拜普佛,人家結緣,他不是一份,他有好幾份,拜普佛他有坐牌,打一堂水陸有四個上堂,他這首座要上堂,他一上堂一說法,幾個當清衆的錢加起來也沒他多,聽老和尚說,這八十多個首座都要派人侍候,老和尚把這個弄了,多少人反對他,想害他,虛老和尚人家有道德呀,也不在乎,他說立什麼規矩就立起來了。
老和尚在鼓山,李濟深到福建要去看望老和尚,省裏提前叁天派人到鼓山,找到虛老和尚,說:你是管事的吧?你們廟裏趕快把衛生打掃幹淨,過兩天中央有人來參觀!老和尚笑笑,也不說什麼。到了那一天,老和尚在上鼓山的路上,每個拐彎的地方安排兩個和尚接待,李濟深的車開到山下不開了,他要走上去,省裏那些官員也只好跟著走。李濟深每見到一個出家師父都要合掌禮敬,省裏那些當官的一看,也跟著彎腰合掌。等到了山上,幾十個官員在方丈裏,老和尚拿了一盤花生,一壺茶水挨個招待,那一小壺茶水倒了一圈,還是滿滿的,花生分了一圈,也沒分完。
說是開道場這些善知識得有國家護他,沒有國家護他不行。圓瑛法師在天童執行教規的時候,國民政府派的部隊在那兒保護他,上殿、過堂、到禅堂裏坐香,都派的部隊,不派部隊有人害他呀!象這個天童那是個大地方,我在那裏住幾年,我在禅堂裏住,天童是書記當家,叫書記王,他能提方丈意見,這書記他不是一個兩個,這書記寮房都有一兩百,都歸他們,象這叁個五個書記住一起,常住派一個人給他端茶倒水,這方丈和尚有個時間還要到那兒看望他。這圓瑛法師有國民政府保護他,他那方丈有人守衛,沒人守衛不行啊,這虛老和尚人家不怕,林森他是虛老和尚皈依弟子,他也有人,老和尚不要。老和尚在南華寺,李漢魂是省主席,又是內政部部長,又是戰區司令,經常派部隊護持他,老和尚有什麼事,他那裏有汽車,快得很。
祖師開道場沒有國家護持不行啊,虛老和尚走到哪兒都是國家護持他,開道場的人都是有一段因緣才開這個道場。虛老和尚他剛到雲居山也好啰嗦,解放了,政府不同意他修雲居山,他有好多人,中央也有人幫忙,地方也有人幫忙,後來強強勉勉在雲居山住下來,他一住下來,這各地方的出家人,剛解放,沒飯吃呀,廟給扒了,沒地方去,都跑到雲居山了,老和尚說,我到這兒是住茅蓬,你們都來了這怎麼辦哪?雲居山那些地,以前都是樹林子、毛竹,那地難挖的很!挖地,挖一棵樹都不要緊哪,挖一個竹墩難的很!這竹墩最難挖,這現在你說誰還挖這個?誰也不願挖,有飯吃嘛。那時候不弄不行啊,那時候雲居山那些出家人就吃那個苦頭啊!老和尚在還好一些,老和尚圓寂之後,更苦啊!沒飯吃,都是政府派人監視勞動,管製,你想走?你沒地方去!到山底下就走不通了,永修縣的政治學校搬到雲居山,就是專門弄這兒個和尚的。
我們大家天天在外面勞動,不要說是吃大米飯,就是吃塊紅薯還要他們批准,現在一天到晚吃饅頭也沒人管,不過那是那個時代,那個時代就是他們幹部也吃不飽,開始政府對雲居山這些和尚特別照顧,他們是四兩油,給和尚是一斤,後來他們放不下,說和尚不應該吃這麼多的油,每人一個月又減了叁兩,後來他們還是嫌和尚的油多,又減二兩給幹部吃,墾殖場派兩個人在那兒管著和尚勞動,要求和尚一個月吃一回面,還要我們自己的米去換,還要給錢,那是兩百斤面放在庫房裏,由幹部管著,他們吃的差不多了,說了:叫他們這些出家人也吃一頓!還要他們允許才行。一個月吃一頓饅頭,我去做,我也懂得,把面用秤一稱,算算一個人吃幾兩,你說我們這個出家人,有些人喜歡錢喜歡太狠了,這一個月吃這一回饅頭,他也不吃,他到外頭賣了,還有這種人,那不是一個兩個,那饅頭好貴,一個饅頭賣幾塊錢,這現在時代不同了,雲居山天天在那兒吃饅頭。
一個修行人,要有主宰,我們是個佛教徒,我們不管他社會上怎麼樣,你看今天誦的《梵網經》叁十六條,十大願,要有這個堅決心哪,我看他什麼情況下都沒事!不管受什麼苦,受什麼罪,都得有堅固心哪!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經于百千劫,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就是現在生活比以前好,也不要貪,該怎麼還怎麼,要有志向!你看古代讀書人,十年寒窗,鐵硯磨穿,這爲什麼呢?他不就是想讀點書,在社會上當個官嗎?我們出家人可不是這一點小事,也不是想當個什麼官,那個忏悔文上說,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也不是爲了人天福報,也不是爲了聲聞緣覺,乃至權教諸位菩薩,也不是,爲啥呢?唯以最上乘,令一切衆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你看,我們這心極大呀!他們想當個官都費那個苦,我們羅漢也不當,緣覺也不幹,權教菩薩也不幹,幹什麼?我們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領導一切衆生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說哪有這麼排的呢?我看社會上不管什麼官不會發這個願,這只有我們佛的弟子,要繼承佛乘,才發這個大願,這就是僧寶,我們學就學這個,哪怕做一點呢,也行嘛.你們大部分都是剛來學佛的,要有志向,大丈夫不怕苦,不怕受委屈,要吃得苦,要耐得煩,要受得委屈,做一個真正的佛教!
佛教好像有所變動,變動的根源在哪兒呢
我看多數都是知識分子搞的,有的也沒有很好的信心,對佛教也沒有相當的體會,就從這裏區別了。他不知道古人見了理,說什麼都對。德山祖師在龍潭悟了道,到沩山繞著大殿轉了叁圈,走了,沩山就說,這個德山,孤峰頂上呵佛罵祖日後在!祖師這個樣可以,那我們不能說啊!北京彌勒院打禅七,彌勒院規矩比金山、高旻都緊,真空老人人家是過來的人,人過來了怎麼著也對,你像我們,就是怎麼著也不對!我說這話好多人有點說不通,現在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過來的人對也對,不對也對,凡夫起心動念,都是錯誤,有心即錯,動念即乖,可能現在也說不通了,說不通是糊塗人說不通,過來人都說得通。佛說叁藏十二部是佛說的,明心見性這叁藏十二部就是自己,明心見性的人,所說的都是經,這話現在也說不通。古人說,有行無解,晝夜六時都是無明,有解不行,晝夜六時都是邪見,你看這現在都弄不通了!
現在有些什麼行動呢
以凡鑒聖,凡夫能說聖人的不對!佛製戒律,祖立清規,凡人不能動!那真空老人在北京彌勒院,他也是故意那樣說,他說:參禅人是小乘,不勞而食,坐在那裏有吃的,有用的,是小乘。他旁邊一個班首,想著既然老法師講了,他也跟著講,他講:老法師說參禅人是小乘。他這說.老法師不答應了,罵起來了:不准你在禅堂裏講,說參禅是小乘啊?大乘也安不上,參禅是最上乘!你說我講,我講你不能講!你看這現在也說不通了。
按說佛祖他的一舉一動都對,佛出世間,唯以一大事因緣,哪還有不對的?凡夫只能依從佛祖的清規戒律,你好好修行,不要說長說短,要知道說長說短是你自己不對呀!這些知識分子來出家、來信佛,他以爲他有見解,光有見解,沒有信心,沒有相當的修持,都屬于邪見。見了性的人,一舉一動都是對的,凡夫是妄想分別,你就是念佛也是妄想,我在這裏亂七八糟的說,可能你們也聽不慣,佛法他是這個樣子啊!佛菩薩都是爲衆生,他有個爲衆生、度衆生的心,他都對,我們不管你說的多好,你是爲自己,爲自己打算都不對!這修行人確確實實要有這麼一個信仰,爲人吃苦,爲人做事,都屬于菩薩的心,爲我,爲了我怎麼樣怎麼樣,這都是凡夫。
善財童子在華嚴會上親近文殊菩薩發了菩提心,善財童子發的菩提心,就是見了性,發明了心地,文殊叫他南行,行菩薩道,學菩薩行。我們現在還糊裏糊塗在這貪嗔之中,你就說你行菩薩道也不行!《大智度論》提出來了,這個人跳到海裏邊,你想撈他,你需要方便哪,乘船乘渡,你就白白的空著手下去了,結果你跟他一樣弄到裏面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學菩薩行,這是一個佛教徒的基本,什麼是菩薩行?那就是一舉一動,起心動念都是爲別人,雖然是比不上文殊、普賢那些大菩薩,你總算是發了個爲人的心!
現在這些人,我們也要知道,這個社會上的文化知識,他不屬于信仰,更不能代表修行,更不是見解!這些文化知識在社會上做事那是有必要的,你看看我們現在提個話頭,這個話頭裏面還有個什麼東西呢?話頭現前,起心動念,即乖法體,還有什麼分別呢?按參禅這一法,是越少越好,學教的人知道的越多越好,越會說越好!
一個佛教徒,能夠遠離財色,不被五欲所約束,這就是真正的修行,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好,錢多,我們應當認識,這是障道的。迦葉尊者他是佛的大弟子,他七世榮華,樂在山林,我們現在知道的多,學的廣,生死到來,一點也用不上,社會上說:你這也有,那也有,死的時候一點也帶不走。我們出家人可不能走他這個路,我們出家人在道場裏住,沒有錢就算了,有了錢把大家的房子修一下,沒有房子住個草棚子也行,不要爲其它的事分心。現在沒有這幾個破房子還不行,沒有點米也不行,*輪未轉,食輪先轉,我們是凡夫,不吃飯不行,我們吃飯是爲了了生死才吃飯,沒有了生死之前要吃飯穿衣,要住房子,道場就是這個責任,道場住的人就要修道,就要修行,這肯定的是這個樣!不管是人多人少,不管是年紀大小,住在道場裏,我們的目的要達成一致,要持戒修行,修行不論你用什麼功,禅、教、律、淨,你總得用一下,催板!
《體光老和尚 開示二十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