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講話(卷八)▪P13

  ..續本文上一頁依他起性。(3)自性空,因爲這是以二空所顯真如爲自性的,所以是圓成實性。次觀無我叁者:(1)無有無我,因觀遍計所執的我相本來是無的,所以是遍計執。(2)異相無我,因觀緣起與遍計所執的我相是不同的,所以是依他起。(3)自相無我,因觀圓成實,是以無我所顯爲自性的,所以是圓成實。其次說到集谛叁者:⑴習氣集,就是遍計所執自性執習氣,謂我法一異俱不俱等,名遍計所執自性執。而那我法之見,名之爲執。我法等雖然沒有實在的自體,但能遍計心執五蘊等爲我法時,熏成執種,名爲執彼習氣。所執雖無,而依能遍計心假名彼名,所以是遍計執性。⑵等起集,這就是指的煩惱與業,因爲它們是平等而起的。如由煩惱起業,由業而煩惱增長,此二互爲因緣而有,同感苦報,名爲等起。而惑業苦叁爲緣起的鈎鎖,所以是(P793)依他起。(3)未離系集,這就是指的尚未離障的真如,所以是圓成實。其次說到滅谛叁者:(1)自性滅,滅是不生的意思,遍計所執自性從來就是不生的。(2)二取滅,二取就是能取所取,謂與擇滅智,令能所二取的不生,從所無得滅依他,所以是依他起。(3)本性滅,本性就是真如,謂真如之體,本來是寂滅的,所以是圓成實。最後說道谛叁者:(1)遍知道,能知遍計所執性,從所知爲名,名遍計性。(2)永斷道,謂能永斷依他起,從所斷爲名,名依他性。(3)作證道,謂能證得圓成實,從所證爲名,名圓成性。然而切實說來,最初遍知道不但能知遍計執,亦能知于依他圓成,所以說亦通後二。《瑜伽》七十四說“叁性皆應遍知”,就是這意思。苦谛下的四種叁及余叁谛的各叁,總合有七種叁,如是七叁與彼叁性相攝,如其次第相配解釋,已隨文說出,不再重論。然而現今在這當中所配的叁性,或者說它是假,或者說它是實,如理所思,應可了知。說是這樣說,但這裏並沒有指出它的假實,如欲了知,請閱《唯識述記》。

  【叁解脫門所行境界,與此叁性相攝雲何?理實皆通,隨相各(P794)一、空、無願、相,如次應知。緣此複生叁無生忍:一、本性無生忍,二、自然無生忍,叁、惑苦無生忍。如次此叁,是彼境故。】

  空、無願、無相叁解脫門所行的境界,與這遍計、依他、圓成的叁性相攝,又是怎樣的呢?在道理上講起來,實在都是通于叁性的。如在依他起上,緣無遍計所執,因爲就是顯示圓成實。圓成實既因空之所顯,那當然是空境了;俱不于此生起願求,當知這就是無願境;空緣此叁是無相的,當知這就是無相境。然而隨諸事相來說,且各對一,謂空解脫門爲遍計執所攝,無願解脫門爲依他起前攝,無相解脫門,爲圓成實所攝,所以說如次應知。緣此叁性,複又生起叁無生忍:(1)本性無生忍,由遍計所執自性之所建立,因遍計所執的本體是無生的。(2)自然無生忍,由依他起自性之所建立,因依他是緣生而非自然生的。(3)惑苦無生忍,由圓成實自性之所建立,因證得圓成的時候,彼惑苦就不會再生起的。如其次第當知此叁種性,是彼叁忍所緣之境。(P795)

  【此叁雲何攝彼二谛?應知世俗具此叁種,勝義唯是圓成實性。世俗有叁:一、假世俗,二、行世俗,叁、顯了世俗。如次應知即此叁性。勝義有叁:一、義勝義,謂真如,勝之義故;二、得勝義,謂涅槃,勝即義故;叁、行勝義,謂聖道,勝爲義故。無變無倒,隨其所應,故皆攝在圓成實性。】

  此遍計等叁性怎樣攝彼世俗、勝義的二谛呢?關于這個,首先我們應當知道的:世俗谛具此叁種自性,勝義谛唯是圓成實攝。總說雖是這樣,分開來講,世俗、勝義各各有叁,世俗叁者——(1)假世俗,即假名無實谛,如軍、林、瓶、車等唯有其名,所以叫假名世俗。 (2)行世俗,即隨事差別谛,如蘊、處、界等各有其體,所以叫行世俗。(3)顯了世, 俗,即方便安立谛及四法假名非安立谛,前者如苦、集等,後者就是二空真谛,所以名爲顯了世俗。如其次第與叁性相配,第一世俗心外境無,依情立名,遍計爲體,所以屬于遍計所執性攝;第二世俗心所變事,依他爲體,所以屬于依他起自性攝;第叁世俗心所變理,施設差別,所以屬圓成實自性攝。勝義叁者——(1)義勝義,這(P796)就是說的真如,因爲真如是勝智所觀的境義,爲勝家所有的義,名爲義勝義。(2)得勝義,這就是說的涅槃,因爲涅槃于諸義中是最極殊勝的,過此更無所欲求的義,勝的本身就是義,名爲得勝義。(3)行勝義,這是指聖道說的,因于勝位所有的本後智等,是以勝法而爲所緣義的,名爲行勝義。前二約理,無變無易,就是無爲圓成;後一約智,無顛無倒,就是離倒圓成,所以隨其所應,一切攝在圓成實性中。

  【如是叁性,何智所行?遍計所執,都非智所行,以無自體,非所緣緣故。愚夫執有,聖者達無,亦得說爲凡聖智境。依他起性,二智所行。圓成實性,唯聖智境。】

  如是遍計等的叁性,在凡夫聖者二智之中爲那一種智之所行呢?且如遍計所執自性,爲凡智所行?抑是聖智所行?克實而言,既非凡智所行,亦非聖智所行,所以說都非智所行。爲什麼這樣呢?因沒有它的自體,不是屬于所緣緣;凡是所緣緣,必有其自體。不過,約愚夫在這上面妄執爲有,聖者在這上面通達于無,亦可說是凡聖之智所行的境界。再如依他起自性,爲(P797)凡智所行?抑聖智所行?當知這是爲二智之所行的。然須特別了知的,即此雖爲二智所行,但在聖智方面來論,只可說是世間無漏聖智之境,非出世間的聖智所行。其次,圓成實自性爲凡智所行?抑聖智所行?當知這唯是聖智所行的境界,凡智是不能親緣的。

  【此叁性中,幾假?幾實?遍計所執,妄安立故,可說爲假,無體相故,非假非實。依他起性,有假有實:聚集、相續、分位性故,說爲假有;心心所色從緣生故,說爲實有。若無實法,假法亦無,假依實因而施設故。圓成實性唯是實有,不依他緣而施設故。】

  此明叁性的假實。首先所要問的,就是在這叁性中,那幾性是假有的?那幾性是實有的?現在分別解答如下:第一遍計所執性從妄情所安立的方面講,固可說它是假有的,但若從法體方面來講,既是沒有體相,那裏可說什麼假實?所以是非假非實。第二依他起自性是有實有假的兩方面的。如何說其假有?這有叁種:(1)聚集假,如瓶、盆、有情等是聚集法,多法一時所(P798)集成的,能集成的雖是實有,所集成的卻是假有。(2)相續假,這是在時間方面講的,如過現未的叁世唯有因果,是相續性,于多法多時上而假立的。(3)分位假,這是指的不相應行,因爲它們都是分位假立的。由于具此叁假,所以說爲假有。如何說其實有?這就是指的心、心所、色等諸法,因爲這些都是從衆緣所生的,所以說爲實有。或有人說:緣生諸法其體本來是虛幻的,怎麼可以說實?要知如無實法,假法也就沒有,假法實在是依于實因而施設的。第叁圓成實自性,在假實二者之中唯獨是實有的,爲什麼?因這是勝義所攝,不須依于其他的衆緣而施設的。

  【此叁爲異,爲不異耶?應說俱非,無別體故,妄執、緣起、真義別故。】

  此辨叁性異不異。此之叁性爲有差別?爲無差別?應說這是非異非不異的,所以說俱非。爲何非異?因爲無有別體,謂初遍計,由于依他法上不了如幻而有,若于依他法上離前遍計,就是圓成,可見叁者非異。爲何非異?因遍計是妄執性,依他是緣起性,圓成是真義性,叁者有此差別,所以不可(P799)說不異。

  【如是叁性,義類無邊;恐厭繁文,略示綱要。】

  這是總結止繁,如文可知。

  成唯識論講話卷八終(P800)

  

《成唯識論講話(卷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