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講話(卷八)▪P4

  ..續本文上一頁說或依見分同聚心心所說不相緣,因爲無有能緣俱時見分的。假定依于相分來說,那就又有相緣的意義了。爲什麼?要知一切相分都是互爲本質而得起的,如心王相分爲所本質,那同聚諸心所的相分必然皆仗這心王的相分爲本質而起,如本識中所持諸法種子爲同時觸等五心所的相分本質。假定不是這樣的話,無色界既然無色,那無色界中的五種心所應沒有它所緣之境,然而事實上觸等是有它的所緣境的,所以必以本識所變爲質而緣。即或容許無色界第八亦能變現下界的色等,然而觸等五種心所如本識一樣的,仍是決定緣種,不可說第八王所六個見分境不同質故。從諸相分容互爲質說,所以有相緣義。(P713)

  【同體相分,爲見二緣,見分于彼,但有增上,見與自證,相望亦爾,余二展轉,俱作二緣。此中不依種相分說,但說現起互爲緣故。】

  此明同體四分展轉爲緣。同體是說諸心心所,雖各有其四分,但唯一識所變,所以名爲同體。于四分中相分望于見分,能爲其所緣、增上的二緣。可是見分望于相分,就只唯有增上緣,而無所緣了,因爲相分在道理上是沒有能緣用的。見分與自證分展轉相望,如相與見一樣的,能爲其所緣、增上的二緣。然而自證分望于見分,就如見分望于相分,唯有增上緣而無所緣緣,因爲見通非量,不能內緣,所以無有所緣。余自證及證自證的二分展轉相望,俱作二緣,因爲彼此相互爲緣的。假定以此內向的二分望于外向的見相二分,就唯有增上緣而無所緣緣義了。然而我人還得知道的,此中如前說的相分與見分爲二緣,不是依于種子爲相分說,而是但就現行互爲緣說。

  【淨八識聚,自他展轉,皆有所緣,能遍緣故,唯除見分,非相所緣,相分理無能緣用故。】(P714)

  現行染八識聚展轉爲緣的道理,上來已略分別,現來比例說明現行淨八識聚相互爲緣的意義。說到清淨八識所現起的分別,不論是自是他、自類前後、異體同體、展轉相望,除了增上緣外,一定皆有所緣,因爲佛果位上的清淨八識一一皆能遍緣一切法的。不過此中必須除去見分,因爲見分非是相分之所緣的,相分在道理上講,絕對是沒有能緣用的。不特見分如此,就是自證分、證自證分,亦複非是相分所緣,可以比知。

  【既現分別緣種現生,種亦理應緣現種起,現種于種能作幾緣?種必不由中二緣起,待心心所立彼二故。現于親種具作二緣,與非親種但爲增上,種望親種亦具二緣,于非親種亦但增上。】

  此明種子亦應緣其現行及種子而起。意謂既現行分別由種現四緣而生,則其種子在道理上亦應緣藉現行種子而起。然而緣生分別現行及種能作幾種緣呢?于四緣中等無間緣及所緣緣居于中間,名中二緣。現在論文告訴我們,種子的生起必不由于中間的二緣,因待現起心及心所,方得立彼中間(P715)二緣,種子不是心心所,所以非二緣之果。今就因位來說,現行望自親所熏種,能作因及增上的二緣,若與非自親所熏種,因爲不辦自體,所以除了自種外,唯有一增上緣。設種望自親種,亦具因及增上的二緣;若于異性非自親所熏種,亦唯一增上緣。

  【依斯內識互爲緣起,分別因果,理教皆成。所執外緣,設有無用,況違理教,何固執爲?雖分別言,總顯叁界心及心所,而隨勝者,諸聖教中多門顯示,或說爲二、叁、四、五等。如余論中,具廣分別。】

  依于這內識的種子及現行互爲緣起,一切分別若因若果,若能生若所生,一切皆得成立。至于小乘學者所執的心外之緣,不說根本沒有,就是有也沒有用,何況你們所說的違反正理及聖教?既然如此,又爲什麼要這樣固執呢?頌中說的彼彼分別的這句話,雖則是總顯叁界的一切心心所法,然而隨于勝者而言,諸聖教中曾以多門顯示,或說爲二,或說爲叁,或說爲四,或說爲五等。這到卷下叁性之中,自當詳細解說,此不具論。如余論中具廣(P716)分別者,是指《瑜伽》叁十八、七十叁、七十四,《顯揚論》等,皆有詳細的說明,這裏不過是略略的說一說而已。

  【雖有內識,而無外緣,由何有情生死相續?頌曰:“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論曰:諸業,謂福、非福、不動,即有漏善、不善、思業,業之眷屬亦立業名,同招引滿異熟果故。此雖才起,無間即滅,無義能招當異熟果,而熏本識,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說爲習氣,是業氣分,熏習所成,簡曾現業,故名習氣。如是習氣,展轉相續,至成熟時,招異熟果,此顯當果,勝增上緣。】

  此下解釋有情生死相續的責難。有人這樣難道:“我們雖然知道唯有內識而無心外的實緣,但是一切有情由于什麼原因而得生死相續呢?這不能不說是個問題。”先以頌文簡單的答覆說:“由于諸業的習氣,二取習氣的相應,所以前一生命的異熟體既盡,複又生起其余的異熟果報體。由是因緣,有情的生死相續不絕了。”其詳細的意義論文加以解釋,先釋第一句的(P717)頌文:諸業是指福、非福、不動的叁業。如分別說,福業是感善趣異熟及順五趣受的善業,非福業是感惡趣異熟及順五趣受不善業,不動業是感色無色界異熟及順色無色界受的禅定業,對于欲界的散動,所以得不動名。此之叁業以有漏的善不善的二思爲其自體,不特以思爲業,就是善不善律善儀等的業之眷屬,亦得立爲業名。爲什麼眷屬亦說名業?因能與業同樣的招感引(總報)滿(別報)異熟果的。作此業時,雖說才起已後,更無異間的就又滅去,似乎無別義理能招當來的真異熟果,然而現行之業當其正在造的時候,熏于第八根本識,能生起自己的功能性。當知這功能性,就是頌中所說的習氣。這熏成的本是種子,爲什麼叫做習氣?由于它是業的氣分(氣義),又是現業熏習所成(習),所以就叫習氣。同時以此簡別薩婆多部過去有體的曾業,及簡順世外道作時即受的唯現業得,所以名爲習氣。如是像這樣的習氣,展轉不斷的相續,一直到達成熟的時候,招感當來若別若總的異熟報果。應知這就是顯示習氣,是感受當果的最極殊勝的增上緣。

  【相見、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攝。彼所熏發,(P718)親能生彼本識上功能,名二取習氣。此顯來世異熟果心,及彼相應諸因緣種。俱,謂業種、二取種俱,是疏親緣,互相助義。業招生顯,故頌先說。】

  此釋第二句頌。先解二取習氣,次解俱字一字。(1)取相見,就是取那實能取、實所取的二取。所取是相,能取是見。(2)取名色,名是受等四蘊,色是第一色蘊,意即執取五蘊爲義。(3)取心及心所,以一切五蘊法都不離于此二。(4)取本末,就是取二異熟的現果。本指第八識,因它是諸異熟的根本;末指余識中的異熟,因它是第八識的末果。還有一說:第八識的總報品叫本,余識等的異熟別報品叫末。即此本末,攝一切法盡。(5)彼取,就是彼上所說的四取,而此諸取都是屬于二取之所收攝的。換句話說,就是現行之取。如是由彼四種二取之所熏發,一一親能生彼第八根本識上的功能,名爲二取習氣。然這二取是欲顯示什麼意義的呢?當知這是顯示未來世的異熟果心及彼心相應法,各望自果爲諸因緣種子,親能生果。頌中所說的俱是顯前之業種及後二取的種子俱,得以同時招感生果。業種是增上緣,名疏相(P719)助;二取種是因緣,名親相助,所以說是疏親緣互相助義。有人這樣問道:“兩類種子既然俱有,爲什麼頌中先說業種,後說因緣?”這是有道理的,當知業種望于感果,雖則是疏,但就其招感生命果報來說,實在是來得殊勝及明顯,所以頌中特別先說。

  【前異熟者,謂前前生業異熟果;余異熟者,謂後後生業異熟果。雖二取種受果無窮,而業習氣受果有盡,由異熟果性別難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由感余生業等種熟,前異熟果受用盡時,複別能生余異熟果。由斯生死輪轉無窮,何假外緣方得相續?】

  此釋後二句頌。前異熟者,假定是前一生業所感的果,這就叫做前生;假定是過去二生乃至百千生業所感的果,是前之前。由具這樣的二義,所以說爲前前生業異熟果。余異熟者,假定是後一生業所感的果,這就叫做後生;假定是未來二生乃至百千生業所感的果,是後之後。由具這樣的二義,所以說爲後後生業異熟果。雖則說是二取種子,受果沒有窮盡,然而在業習(P720)氣方面,受果是有盡的。爲什麼如此?一者由異熟果與業性別,不多相互隨順;二者由異熟果雖業招得,但必異世,其果方得成熟,所以業習氣是有盡的。至于等流果及增上果,剛剛與這相反,一者由于體同,就是體性相互隨順的;二者由于易感,就是可以同時的生起,所以二取種易于感果,如此念熏了已後,當下就能生果。由感當來余生業等種子的成熟,所以在今身中前異熟果受用盡的時候,即在此身臨終的這階位,那所成熟的業複別能生其余的異熟果起。由這所說業果無斷的關系,有情的生死得以相續不斷,輪轉無窮,何須假藉什麼心外之緣,方得生死相續不絕呢?

  【此頌意說:由業二取,生死輪回,皆不離識,心心所法爲彼性故。】

  上來已依頌文略釋,現在再來總申頌意,這一首頌的意思是說:由于業及二取爲緣爲因,所以證明了生死輪回,皆不離于內在的心識,並不是心外之法令諸生死相續的,因爲心心所法爲彼生死因果的體性。

  【複次,生死相續,由諸習氣;然諸習氣總有叁種:一、名言(P721)習氣,謂有爲法各別親種。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即能诠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爲法各別因緣。二、我執習氣,謂虛妄執我我所種。我執有二:一、俱生我執,即修所斷我我所執。二、分別我執,即見所斷我所執。隨二我執所熏成種,令有情等自他差別。叁、有支習氣,謂招叁界異熟業種。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愛果業。二、諸不善,即是能…

《成唯識論講話(卷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