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招非愛果業。隨二有支所熏成種,令異熟果善惡趣別。應知我執、有支習氣,于差別果是增上緣。】
複次,有情的生死相續不是由于別的原因,而是由于一切習氣的動力。然諸習氣雖則說是很多,但總括起來,大約有叁種差別,第一叫做名言習氣,就是一切有爲法的各別親種,依于前七轉識善惡業力熏成功的種子,而能爲生起八識叁性諸法的親因緣者是。不過講到名言有二種:一是表義名言,就是能诠表義理的名句文的音聲差別。名句文都是施設于音聲的屈曲上(P722)的,唯獨屬于無記性,本不能夠熏成色心等種,然而因名起種,所以叫做名言種。二是顯境名言,就是能了別境界的心心所法;換言之,就是一切七識見分等心,簡別不是相分心,因相分心不能顯了境界的。隨著這二種名言所熏成的種子——即第六意識緣诠義的名句文而緣諸法熏成的種子,前七轉識緣各各自境而熏成的種子,那種子是由名言所熏成的,所以叫做名言種子。即此名言種子,作八識的有爲叁性的諸法自果的親因緣。第二叫做我執習氣,就是虛妄執有我我所而使自他差別,由此所熏成的種子是。然此我執也有二種:一是俱生我執,就是屬于修所斷的我我所執,通六七二識;二是分別我執,就是屬于見所斷的我我所執,唯屬第六意識。隨這二種不同的我執所熏成的種子,實際亦即名言種子,因它能令有情發生自他的差別,所以別立爲我執習氣。第叁叫做有支習氣,就是由前有漏善惡六識所熏的業種子,能招叁界異熟果報者是。然這有支習氣也有二種:一是有漏善種,就是能招人天趣可愛果的業。二是諸不善種,就是能招叁惡趣不可愛果的業。隨這二種不同的有支所熏成的種子,致令異熟果有善惡趣的差別。同時我們更(P723)應知道的:我執、有支的二種習氣望于善惡差別的異熟果,在四緣中屬于增上緣。爲什麼?因有支習氣在感有情生死的異熟果增勝,而我執習氣能令有情發生自他差別,所以都爲增上緣。
【此頌所言業習氣者,應知即是有支習氣,二取習氣,應知即是我執、名言二種習氣,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說名取。俱等余文,義如前釋。】
在這頌文中所說的業習氣,應知即此叁者之中的有支習氣。其次頌文中所說的二取習氣,應知即是長行所說的我執、名言二種習氣,因取我我所及取名言以爲境界所熏成的二種習氣,皆名爲取,所以叫做二取習氣。除上所說者外,其余的俱義、習氣義、果有前盡而後生義,概如前師所釋,此中不再一一別說了。
【複次,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衆苦名苦。惑業苦種,皆名習氣。前二習氣,與生死苦爲增上緣,助生苦故;第叁習氣,望生死苦(P724)能作因緣,親生苦故。頌叁習氣,如應當知:惑苦名取,能所取故,取是著義,業不得名。俱等余文,義如前釋。】
複次,有情的生死相續,是由惑業苦的叁道輪轉。什麼叫做惑?就是發業的無明與潤生的貪愛等,如是一切煩惱,說名爲惑。什麼叫做業?就是能感後有的總報果的諸業,說名爲業。什麼叫做苦?就是諸業所引生的叁苦八苦,如是衆苦,說名爲苦。惑業苦叁,像上分別,是爲現行;即此現行所熏成的種子,都可名爲習氣。假定以這叁類種子望所生果來論親疏,惑與業的前二種的習氣望于生死苦,但爲增上緣,因它們僅能助生于苦,實際與苦果的體性是不同的。第叁苦習氣望于生死苦果,正能作其因緣,因能辦體親生其苦的。頌中所說的叁種習氣與此所做的叁種習氣,如其所應,當知是這樣的:這裏的惑苦二種習氣就是頌文的二取習氣,因惑是能取,苦是所取的緣故。至于業種子,就是頌文的諸業習氣,不得名取,因取是執著的意思,但世間有情多于現果起執著,很少有于業起執著的。此外所有俱等余文,其義亦如前釋,不再煩贅。(P725)
【此惑業苦,應知總攝十二有支:謂從無明乃至老死,如論廣釋。然十二支略攝爲四:一、能引支:謂無明行,能引識等五果種故。此中無明,唯取能發,正感後世善惡業者,即彼所發,乃名爲行。由此一切順現受業,別助當業,皆非行支。】
此下以十二有支釋惑業苦,前此所說的惑業苦叁,應知總攝十二有支。所謂十二有支,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支的意義如《瑜伽論》等廣爲解釋,平常亦說得很多,現在略而不論。然此十二支如把它總略起來,可以攝爲四種,就是有名的四支。現在先說第一能引支,是指無明與行的初二支,因它能引發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支果的種子。此中所說的無明,唯取能發正感當果善惡業者而言;假定是不發業或助感別報的無明,那就不是這裏所說能引支的無明了。即彼無明所發正感後世總報體的善惡諸業,乃名此中所說的行。由此道理,我們也就知道,一切不感引果的順現受業,或者別助招感當來果報的業力中,那唯感別報之業,都不是這裏所說能引支的行支。(P726)
【二、所引支:謂本識內親生當來異熟果攝識等五種,是前二支所引發故。此中識種,謂本識因;除後叁因,余因皆是名色種攝;後之叁因,如名次第,即後叁種。或名色種,總攝五因,于中隨勝,立余四種。六處與識,總別亦然。集論說識,亦是能引,識中業種,名識支故,異熟識種,名色攝故,經說識支,通能所引,業種識種,俱名識故,識是名色依,非名色攝故。識等五種,由業熏發,雖實同時,而依主伴、總別、勝劣、因果、相異,故諸聖教假說前後,或依當來現起分位有次第故,說有前後。由斯識等,亦說現行,因時定無現行義故。複由此說生引同時,潤未潤時必不俱故。】
此說第二所引支,就是第八本識之內,爲前行等爲增上緣,所發名言因緣所熏的習氣,親生當來五果的種子,屬于異熟果攝,是前無明與行二支之所引發,所以名爲所引支。于此五支之中的識種就是第八本識的親因緣種。識中所有的種子,除了六處、觸、受的後叁因,其余色心的因緣種都是屬于(P727)名色種子所攝。後之六處、觸、受的叁因種,如其名的次第,就是後叁因種。或者以名色種總攝識中的五因,于五因中隨著它的殊勝者,建立其余的四種:如執持識勝,建立識種;生識處勝,建立處種;觸境觸勝,建立處種;領納受勝,建立受種,所以別立四種。當知六處與識總別,也是這樣,謂以六入種總攝五因,于中隨其勝者建立其余的四種,即于意處種勝者,別立識支與名以及觸支、受支;若于眼等五處勝者,別立識種。再說識種總別:于心種勝時,別立名及意處、觸、受四種;于色種勝時,別立色支種及眼等五處種。依此所說,識是所引;但據《集論》第二所說,識亦是能引,如說“能引支者,謂無明、行、識”。這是什麼道理?當知《集論》說識亦是能引,是以識中的業種說名爲識支的,因種子識中通有行識,以行種爲識支,所以是能引攝。既然這樣,那末,識種又是何法所攝呢?當知異熟識種,屬于名色所攝。上面把《集論》的道理會通了,但《緣起經》上卷說識支通于能所引,那又是怎麼回事?因爲彼經把業種識種,都名爲識支,所以說識支通能所引。爲什麼識種不同《集論》說是名色所攝?因彼經中只說識種是名色的(P728)所依,而不就是名色,即于識外別說名色,所以非名色攝。識及名色等的五種由業熏發,本是同時而有的,爲什麼分爲前後次第?當知彼等爲業熏發的時候,雖則說是實在同時,然而依于主伴等的相異,所以諸聖教中假說有其前後。主伴者,識支爲主,就是異熟生;余四爲伴,就是助伴生,主先伴後,所以識居第一。總別者,名色爲總,因體性寬;余叁爲別,因義用狹,總先別後,所以余叁次之。勝劣者,六處爲勝,因能爲受等的所依;余二是劣,因須依于六處而生,勝先劣後,所以六處居觸受前。因果者,六觸是因,能生于受;六受是果,爲觸所生,因先果後,所以觸在受前。或者依于當來生起分位,或者依于現在已起分位,明白的有其次第,所以說有前後不同。由這識等當來現起的道理,諸聖教中亦把它們說爲現行,以在因位的時候,決定是沒有現行的意義的。複即由這道理,經說所引所生,都是同時的,因爲種生現果,必定俱有。雖然如此,但在識等初熏發位,卻不可說生引同時,因于潤未潤時必不相俱的。種子未被愛取滋潤時,不管經怎樣長久的時間,終不能生果的,可是若被愛取滋潤後,那就要發生現行了。(P729)
【叁、能生支:謂愛取有,近生當來生老死故。謂緣迷內異熟果愚,發正能招後有諸業爲緣,引發親生當來生老死位五果種已;複依迷外增上果愚,緣境界受,發起貪愛,緣愛複生欲等四取,愛取合潤,能引業種及所引因,轉名爲有,俱能近有後有果故。有處唯說業種名有,此能正感異熟果故。複有唯說五種名有,親生當來識等種故。】
此釋第叁能生支,就是愛、取、有的叁支爲能生體,以能近生當來的生、老死二支之果。有情在受內異熟時,由于迷內異熟果的無明,對後世的生、老死苦,不能如實了知,隨其所應就發正能招感後有的諸業(行支),以此諸業爲增上緣,引發當來生、老死位的識等五果因緣種了。進一步複又依于迷外增上果的無明,以境界受爲緣,發起貪愛煩惱(愛支);以愛爲緣,複又生起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等的四取(取支)。由這愛取和合的資潤,能引業種及所引因的五種,就轉名爲有了。但這爲什麼叫做有呢?因這六種俱能近有生等後有果的緣故。有的地方唯說業種名之爲有,推究它的原因,(P730)以此能正招感異熟果的關系。至于識等五種,雖正爲因能生,但它並無力量正能生果,所以不得名有。複有唯說識等五種名有而業非有,這又是什麼道理?當知這是約其親生當來識等五法的種子說。正因爲是約能生,不是約增上說,所以不說業名有。
【四、所生支:謂…
《成唯識論講話(卷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