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通二種。皆是有漏,唯有爲攝;無漏無爲,非有支故。無明、愛、取,唯通不善、有覆無記,行唯善、惡;有通善、惡、無覆無記;余七唯是無覆無記。七分位中,亦起善染。雖皆通叁界,而有分有全。上地行支,能伏下地,即粗苦等六種行相,有求上生,而起彼故。一切皆唯非學無學。聖者所起有漏善業,明爲緣故,違有支故,非有支攝。由此應知聖必不造感後有業,于後苦果不迷求故。雜修靜慮資下故業,生淨居等,于理無違。】
此下是諸門分別:(1)假實門:謂前九支是實,後叁支是假。爲什麼說有是假?因這是由愛取所已滋潤的行及識等五的六支,合而轉爲有的,並無它的實在自體。爲什麼說生、老死是假?因這是所潤的六支之中,識等五種至現起時,由叁相的差別假名生、老死的。(2)一非一事門:謂唯獨一體事的有(P740)五,就是無明等的五支,其余的七支都不是一事。如行通于善惡,名色是二,六處有六,取有四取,生、老死就是識等的五支,所以都非一事。(3)染不染門:謂無明、愛、取的叁支,唯獨是染汙的,因爲是煩惱性的;識、名色等五及生、老死二,總此七支,唯獨是不染的,因這是屬異熟淨無記性。不過此之七支于現起的分位中容或可以生起染汙,所以《瑜伽》第十假說通二,其實體非是染。余行、有二支通于染不染的二種。(4)獨雜門:謂無明、愛、取的叁支,說名獨相;獨是純獨的意思,顯是唯以此體爲支,不與余支相互交雜。其余的九支是雜相,雜是交雜的意思,顯示行及識等五,轉名爲有及生、老死,即此有、生等說名爲雜。(5)色非色門:謂無明等六,唯是心法,所以說是非色;余行等六支義兼色心,所以說是通二。如行通于叁業,名色通于五蘊,六處通于二蘊,六支名有,五蘊現行名生、老死,可見各通二種。(6)有漏無漏及(7)有爲無爲門:如以有漏無漏說,十二有支都是有漏,因無漏是逆生死而又斷生死的。如以有爲無爲說,十二有支都是有爲,因無爲非是緣起義。總說一句,無漏無爲皆非有支所攝。(8)叁性門:謂無明、愛、取的(P741)叁支,唯通不善及有覆無記;行支唯通善、惡,不通無記,因爲無記是不感果的;有支通于善、惡以及無覆無記的叁性;余識等五及生老死二,總此七支,唯是無覆無記,因爲是異熟性的;若此七支,于現起分位中亦可生起善或染。(9)叁界門:十二有支雖則說是皆通叁界,然而有分有全的不同。若分別說,在欲界中十二支是全具的,色無色界則具少分,如無想唯有色半支,無色唯有名半支,及六入支中唯有意處一分。(10)能治所治門:謂上地的行支,能伏下地的煩惱,即修厭下欲界苦、粗、障,欣求上界靜、妙、離的六種行相,而求上生,是即起彼上地行支,以伏下地的煩惱。(11)學等分別門:謂十二有支的一切,完全都是非學非無學,不通有學及無學,因學無學是與流轉相違的。如初果以上的聖者所起有漏的善業,是以無漏的智慧之明爲緣,與有支相違,所以不屬有支所攝。由此我們應當知道,聖者絕對是不造後有業的,爲什麼?因他于後世的生命苦果不會迷惑妄求的。于此有一問題:不還果等雜修五淨居業,是不是屬于行支?假定說是,那就不能說聖不造業;假定說不是,爲什麼會生淨居天而感總報?關于這個問題,應當這樣(P742)了解:不還果等以有漏無漏前後雜修第四靜慮,資助下無雲等叁天的故業,得以生到五淨居天上去,這于理是沒有什麼違背的。爲什麼?因這總報業及名言種,在凡夫的時候就已造了生第四禅下叁天的業。由于是同一地所系,所以後由無漏資生故業,得生淨居天,並非是聖者現在所新造的。
【有義:無明唯見所斷,要迷谛理能發行故,聖必不造後有業故;愛取二支唯修所斷,貪求當有而潤生故,九種命終心,俱生愛俱故;余九皆通見修所斷。有義:一切皆通二斷。論說預流果,已斷一切一分有支,無全斷者故。若無明支唯見所斷,甯說預流無全斷者?若愛取支唯修所斷,甯說彼已斷一切支一分?又說全界一切煩惱,皆能結生,往惡趣行,唯分別起煩惱能發,不言潤生,唯修所斷,諸感後有行,皆見所斷發。由此故知無明、愛、取叁支,亦通見修所斷。然無明支正發行者,唯見所斷,助者不定;愛、取二支正潤生者,唯修所斷,助者不定。又染汙法自性應斷,對治起時彼永斷(P743)故。一切有漏不染汙法,非性應斷,不違道故。然有二義說之爲斷:一、離縛故,謂斷緣彼雜彼煩惱;二、不生故,謂斷彼依令永不起。依離縛斷,說有漏善、無覆無記,唯修所斷;依不生斷,說諸惡趣、無想定等,唯見所斷。說十二支通二斷者,于前諸斷,如應當知。】
(12)叁斷門:這有二師的解釋不同。第一師的意思說:一切能夠發業的無明唯是屬于見道所斷,因要迷于谛理的無明行相,方能發諸行業。同時諸有聖者絕對不造後有業的,所以證知是見所斷,假定無明通于修斷豈不是聖者更要造後有業?愛取二支唯是屬于修道所斷,因爲貪求當有,皆以愛取而潤生的,對法第五說九種命終心,俱生愛俱,唯是修道所斷的,其余九支一一皆通見修所斷。第二師的意思說:十二有支一一皆通見修所斷,就是無明不唯見斷,亦通修斷;愛取不唯修斷,亦通見斷。爲什麼?因《瑜伽論》第十說:預流果者,已斷一切一分有支,沒有全斷的。假定無明支唯是屬于見所斷,那預流者就應初支全斷,怎麼可說預流全斷者?假定愛取二支唯(P744)是屬于修所斷,怎麼可說彼預流已斷一切支一分?既斷一分,可見亦通見所斷。又彼《瑜伽論》第五十九等說:全界一切煩惱皆能結生,如于欲界結生相續時,則全欲界一切煩惱皆能結生;如于色界結生相續時,則全色界一切煩惱皆能結生;如于無色界結生相續時,則全無色界一切煩惱皆能結生。論中又說往惡趣行,唯是分別所起的煩惱能發。諸聖教中既不說潤生煩惱唯修所斷,怎麼可說愛取支唯是修斷?既不說一切招感後有行,皆見所斷煩惱所發,怎麼可說無明支唯是見斷?由這樣的分別,所以知道無明、愛、取的叁支,都是通于見修所斷的。不過無明有正發行與助發行的差別,假定是正發行的,那就唯屬見道所斷;假定是助發行的,那就不一定了,因爲助發人天總報之業,亦通于修道所斷的。愛取也有正潤與助潤生的差別,假定是正潤生的,那就唯屬修道所斷;假定是助潤生的,那就不一定了。因爲全界一切煩惱皆能結生,四取都名爲取支的,所以亦通于見道所斷。又諸染汙法如無明、愛、取叁支及行、有二支的一分,因爲自性是煩惱染汙法,所以應斷。什麼時候可斷?在對治無漏觀智起的時候,那它就永斷了。一切有漏的不染(P745)汙法如諸有漏善及無覆無記,體非暗法,非性應斷,爲什麼?因爲這些不違于道品的。此善及無記既是非性應斷,怎麼又說皆通二斷?然這有兩個意義,說它通于二斷的:(1)離縛斷,謂斷緣彼煩惱,雜彼煩惱。什麼叫做緣彼煩惱?就是有類煩惱,緣彼有漏而生,隨彼七識所緣有漏善等境是。假定斷了能緣的煩惱,說那所緣境,名爲得斷。什麼叫做雜彼煩惱?就是第七識起煩惱的時候,雖不緣彼六識等法,但六識中所起施等,由第七識內的我見我慢,使它成爲有漏性,所以名爲雜彼。一旦第七識所起的煩惱斷時,六識等法也就名爲得斷。(2)不生斷,謂以分別煩惱爲依,彼等得以生起;假定斷了這煩惱,彼等也就永不得生。依于前一離縛斷,所以《瑜伽》六十六說,諸有漏善以及無覆無記唯是屬于修所斷。依于後一不生斷,所以《瑜伽》六十六等說,諸惡趣的異熟趣體,無想定、無想天、半擇迦、二形、北俱盧洲等,唯是屬于見所斷。《瑜伽論》等說十二支通于見修二斷者,于二斷中如其所應,我們應當這樣知道:無明、愛、取的叁支依正助說,通見修斷,所余諸支依二義故,亦通見修二斷。(P746)
【十樂舍俱,受不與受共相應故;老死位中,多分無樂及客舍故。十一苦俱,非受俱故。十一少分,壞苦所攝,老死位中,多無樂受,依樂立壤,故不說之。十二少分,苦苦所攝,一切支中有苦受故。十二全分,行苦所攝,諸有漏法皆行苦故。依舍受說,十一少分,除老死支,如壞苦說。實義如是。諸聖教中,隨彼相增,所說不定。皆苦谛攝,取蘊性故。五亦集谛攝,業煩惱性故。】
(13)叁受相應門:十二有支依當起位,除受及老死,余十支均與樂舍二受相應。爲什麼除受?因它是自體,受不與受相應的。爲什麼除老死?因老死位中多分無樂及客舍的(客舍是對主舍說,對外的客舍雖說沒有,但第八主舍並不是沒有)。除去受支,其余的十一支皆與苦受相應。除受之理,如前所說。(14)叁苦分別門:十二支中除去老死,其余十一支的少分皆爲壞苦所攝。爲什麼除老死?因老死位,多分是無樂受的。現在依樂立壞,所以不說彼老死支爲壞苦攝。十二支的一一少分皆爲苦苦所攝,爲什麼?因一切支中(P747)都是有苦受的。十二支的一一全分皆爲行苦所攝,爲什麼?因一切有漏法都含有行苦性的。假定依于舍受來說,那就是十一支的少分,于中除去老死支,其義如前壞苦所說。上來所說,依實義言,是這樣的,但在諸聖教中隨彼行相增盛來講,那就不一定了。(15)四谛門:十二有支一一皆屬苦谛所攝,因爲它們是以有漏取蘊爲性的,而且具有逼迫性的。唯其中的無明、愛、取、行、有的五支亦屬于集谛所攝,因行、有二支是以業爲性,無明、愛、取叁支是以煩惱爲性,所以屬集谛攝。
【諸支相望,增上定有,余之叁緣,有無不定,契經依定,唯說有一。愛望于取,有望于生,有因緣義。若說識支是業種者,行望于識,亦作因緣。余支相望,無因緣義。而集論說無明望行有因緣者,依無明時業習氣說。無明俱故,假說無明,實是行種。瑜伽論說諸支相望無因緣者,依現愛取唯業有說。…
《成唯識論講話(卷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