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講話(卷七)▪P2

  ..續本文上一頁別,就是前五識。

  第二家說:尋伺唯第六意識有,論上說:尋求和伺察都是意識獨有,和其余的識是不共的,又說“尋伺只和憂受喜受相應”,向來沒有說過和苦受樂受相應,因爲苦樂二受才和五識相應。問:尋伺也應當有苦樂受,好像舍受雖有,不過沒有說而已。答:舍受是因爲遍一切處,所以用不著說;如果尋伺和苦樂二受是有關系,那是應當說明白的。問:初禅有意地樂,地獄也(P609)有意的苦,這苦樂豈不是和尋伺有關系嗎?答:初禅的樂還是不能離喜,地獄的苦還是屬于憂,所以尋伺決定和五識無關。

  論上又說:尋伺是以名身、句身、文身做它們的所緣,前五識不是以名身等爲所緣之境,可見尋伺和前五識也是沒有關系。

  問:爲甚麼論上也說“前五識也有尋伺”呢?答:論上說的尋伺多分由率爾五識引起的,並不是說“和五識是相應”的。就是《雜集論》和《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分別意義,也是不同。因爲《雜集論》上所說的任運分別是五識上的自性分別,《瑜伽師地論》上所說的七種分別是五俱意識的相應尋伺,所以前面所引的二論是不能證明,由此就可以知道,五識是決定沒有尋伺。

  【有義:惡作,憂舍相應。唯戚行轉,通無記故。睡眠,憂喜舍受俱起,行通歡戚中容轉故。尋伺,憂喜舍樂相應;初靜慮中,意樂俱故。有義:此四亦苦受俱。純苦趣中意苦俱故。】

  第四是諸受相應門,這有兩家說法不同。第一家說:惡作它是和憂受、(P610)舍受相應的,因爲惡作多數是屬于憂戚,也能夠通于無記,所以與憂舍二受相應。睡眠有憂受、喜受、舍受都有,因爲睡眠是通于憂愁、歡喜、中容叁種境界。尋伺是通于憂受、喜受、舍受、樂受四種相應,尋伺爲甚麼還有樂受?因爲初禅中還有意地的快樂。第二家說:悔眠尋伺這四種也有苦受,因爲在地獄中純苦趣裏面還是有意地上的苦受。

  【四皆容與五別境俱。行相所緣,不相違故。悔眠,但與十善容俱。此唯在欲,無輕安故。尋伺容與十一善俱;初靜慮中,輕安俱故。悔但容與無明相應。此行相粗,貪等細故。睡眠尋伺,十煩惱俱。此彼展轉,不相違故。悔與中大隨惑容俱。非忿等十,各爲主故。睡眠尋伺,二十容俱。眠等位中,皆起彼故。】

  第五是別境相應門。悔眠尋伺這四種和五種別境都是可以俱行,因爲它們能緣的行相和所緣的境界都是不會相違的。

  第六是信等相應門。悔和眠但同十種善法容許俱起,因爲悔眠唯有欲界(P611)衆生才有,所以沒有輕安。尋和伺和十一種善法都可同起,因爲色界的初禅也有輕安。

  第七是煩惱相應門。悔和無明可以相應,和其余的九種是不相應;因爲悔的行相是粗,貪等九相是細,粗細所以不能相應。睡眠和尋伺和十種根本煩惱都可以同起,因爲大家的行相都是不相違背。

  第八是隨惑相應門。悔和中二大八十種隨煩惱容許俱起,因爲都是不善性所攝。悔和十種小隨是不能俱起,因爲十種小隨是各自爲主。睡眠和尋伺和二十種隨煩惱可以容許俱起,因爲睡眠和尋伺位中可以生起二十種隨煩惱故。

  【此四皆通善等叁性。于無記業,亦追悔故。有義:初二唯生得善,行相粗鄙,及昧略故。後二亦通加行善攝,聞所成等,有尋伺故。有義:初二亦加行善,聞思位中,有悔眠故。後叁皆通染淨無記。惡作非染,解粗猛故。四無記中,悔唯中二,行相粗猛,非定果故。眠除第四,非定引生,異熟生心,(P612)亦得眠故。尋伺除初,彼解微劣,不能尋察名等義故。】

  第九是叁性相攝門。悔眠尋伺這四種都通于善惡無記叁性,對于無記業也是有追悔。此有二說不同,第一家說:悔和眠唯有生得善,因爲悔眠的行相非常的粗鄙,並且很昧略。尋和伺那是通于生得善及加行善所攝,因爲聞思修叁慧中也有尋伺。第二家說:悔和眠不單是生得善,並且也通于加行善,因爲在聞思位的時候也有悔眠。

  眠和尋伺這叁種都通于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惡作一種唯是無覆無記,不通有覆無記;因爲悔的行相是粗猛,有覆無記的行相是細審故。

  在四無記[(1)異熟無記,(2)威儀無記,(3)工巧無記,(4)變化無記]中,悔有威儀無記和工巧無記兩種。因爲悔的行相是粗猛,所以不是定引以及異熟果,因此,就說非定、果故。眠只有異熟無記、威儀無記、工巧無記,沒有變化無記。尋和伺只有叁種無記,要除了異熟無記,因爲異熟心的行相微劣,不能夠尋察名等的意義。

  【惡作睡眠,唯欲界有;尋伺在欲,及初靜慮。余界地法,皆(P613)妙靜故。悔眠生上,必不現起。尋伺上下。亦起下上。下上尋伺,能緣上下。有義:悔眠不能緣上。行相粗近,極昧略故。有義:此二亦緣上境。有邪見者,悔修定故。夢能普緣所更事故。悔非無學,離欲舍故。睡眠尋伺,皆通叁種。求解脫者,有爲善法,皆名學故。學究竟者,有爲善法,皆無學故。】

  第十是界系現緣門。惡作和睡眠唯有欲界才有。尋和伺在欲界以及色界的初禅也有,從初禅以上的界地就用不著尋伺,因爲上界是妙靜的原故。悔和眠一生到上地,必定不會現起,因爲悔眠唯在欲界才有。尋和伺是通于欲界和初禅,所以上下都可以現起。欲界的尋伺能緣初禅,而初禅的尋伺也能夠緣欲界。這有兩說不同,第一家說:悔和眠不能夠緣上地,因爲悔的行相是粗而且近,眠的行相是昧而且略,所以不能緣初禅。第二家說:悔和眠是可以緣上地,例如:有人在欲界遇邪師聞邪法修邪定者,後生無想天或非非想天,而生懊悔心。又例如:從上地死,來生欲界,故在夢中也可以緣上地(P614)的境。

  第十一是學等相攝門。悔不是無學位所攝,因爲叁果阿那含就已經離開了欲界,而舍棄了悔故。睡眠和尋伺通于凡夫、有學的初二叁果、無學的四果和菩薩。有學和無學他們雖然是有睡眠和尋伺,然而是有爲的善法。求解脫者即有學,學究竟者即無學。

  【悔眠,唯通見修所斷;亦邪見等勢力起故。非無漏道,親所引生故。亦非如憂,深求解脫故。若已斷故,名非所斷。則無學眠,非所斷攝。尋伺雖非真無漏道,而能引彼。從彼引生,故通見修,非所斷攝。有義:尋伺非所斷者,于五法中,唯分別攝。瑜伽說彼是分別故。有義:此二亦正智攝。說正思惟,是無漏故。彼能令心尋求等故。又說彼是言說因故。未究竟位,于藥病等,未能遍知;後得智中,爲他說法,必假尋伺。非如佛地,無功用說。故此二種,亦通無漏。雖說尋伺,必是分別,而不定說,唯屬第叁;後得正智中,亦有(P615)分別故。余門准上,如理應思。】

  第十二是叁斷相攝門。悔和眠唯通于見道和修道所斷。若是邪見引生者,屬見道斷;若是有漏善力引起者,是修道斷。眠不是無漏道所引生,悔不是憂深求解脫,所以這兩種都不是非所斷。設若在見道和修道之後再有睡眠,羅漢及佛,那是屬于非所斷尋伺,雖然不是真無漏道,然而能夠引生無漏道,那是屬于見修道所斷的。若是從無漏引生的尋伺,當然是非所斷;故尋伺通于叁斷。

  如果以尋伺來對五法說:(1)名,(2)相,(3)分別,(4)正智,(5)如如。這有兩家不同,第一家說:尋伺不是所斷,在五法中唯是分別所攝。在《瑜伽師地論》上說:尋伺是分別所說。第二家說:若是見道和修道所斷的,可說是分別所攝。若是非所斷,那也通于正智所攝,因爲八正道中的正思惟就是無漏。同時菩薩說法,也要用後得智的尋伺,所以通于正智。

  又說:沒有到佛果究竟位的時候,對于衆生的病以及諸佛的法藥都未能夠遍知。要得到了後得智,假借尋伺,和衆生說法,這才能契衆生機;不(P616)能同佛一樣,不用尋伺,而能夠無功用說,所以尋伺也通于無漏。雖然說尋伺必定是分別,然而不定說唯屬第叁,因爲後得智中也有無漏的分別。第十叁是結例余門,本來還有其余的許多分別,那只好照上面各種去類推。

  【如是六位諸心所法,爲離心體有別自性,爲即是心分位差別?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離心體有別自性,如何聖教說唯有識?又如何說心遠獨行?染淨由心?士夫六界?莊嚴論說:複雲何通?如彼頌言:“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于信等,無別染善法。”若即是心分位差別,如何聖教說心相應?他性相應,非自性故。又如何說心與心所俱時而起?如日與光?瑜伽論說,複雲何通?彼說心所,非即心故?如彼頌言:“五種性不成,分位差過失,因緣無別故,與聖教相違。”】

  總示二谛。問:上面這六位諸心所法,還是離開八個心王,另外各別有體泥?還是心王上分出來的呢?答:假使是這樣,又有甚麼過失呢?難:(P617)兩種都有過。甚麼原因呢?設若是離開了心王,另外有心所各別的自性,爲甚麼經論上但說有識,而不說有心所呢?又,經論上爲甚麼單說心識隨無明遠緣一切,諸心相續一切轉變獨行?又說無論染汙和清淨,都是由心?又說士夫(衆生)只是六界(地水火風空識)所成?以上叁種說法只有說到心王,而都沒有心所。這在《莊嚴論》上所說的一首頌上單說的心,又怎樣通得過呢?頌上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于信等,無別染善法。”這不是明明告訴我們“離開了心以外,沒有染善的心”嗎?

  設若心所是心王分位出來的,那爲甚麼經論上又說心所是和心王相應呢?要知道一說到相應,一定是兩個東西,因爲一個東西怎樣可以說相應呢?所以說和他性相應,不可說同自性相應。爲甚麼又說心王和心所是同時而起呢?因爲心王和心所好像太陽和光一樣,是分不開來的,這與《瑜伽師地論》上說的,又怎樣去會通呢?答:它說心所,沒有說就是心。好像頌上說:若謂心所就是心王,那五蘊的體性就不得成就,因爲既然沒有心所,那五蘊裏面的受、想、行叁蘊豈不是沒有嗎?若說是由分位差別而立五蘊,也(P618)有過失,因爲一刹那中它…

《成唯識論講話(卷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