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講話(卷七)▪P3

  ..續本文上一頁是沒有差別可得的。同時也和經論上說的五蘊法,是同在一刹那中橫具,不是依前後假立的,豈不是相違嗎?

  【應說離心,在別自性。以心勝故,說唯識等。心所依心勢力生故,說似彼現,非彼即心。又識心言,亦攝心所,恒相應故。唯識等言,及現似彼,皆無有失。此依世俗。若依勝義,心所與心,非離非即。諸識相望,應知亦然。是爲大乘真俗妙理。】

  這是依世俗,應當說六位心所,離開八個識的心王,是各有各的自性。不過是因爲心王的功用,比較心所殊勝,所以說是唯識。同時也是心所,依托心王的勢力所生,所以說心所似彼心王所現,並沒有說心所就是心王。又無論是說識說心,都是把心所攝在裏面,因爲心所和心王是恒常相應。因此,前面有的時候說唯識,有時候又說現似彼,都沒有心所就是心王的過失。

  上面這種說法都是依世俗說的,設若依照勝義來說,心所和心王不可說(P619)它兩個是離,也不可說它是即。

  心所和心王既然是非即非離,那末,八個識互相對望,也是非一非異了。能夠照上面這種說法,那才是大乘真俗二谛的妙理。

  【已說六識心所相應,雲何應知,現起分位?頌曰:“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波濤依水。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論曰:根本識者:阿陀那識,染淨諸識生根本故。依止者:謂前六轉識,以根本識爲共親依。五識者:謂前五轉識,種類相似,故總說之。隨緣現言,顯非常起;緣謂作意、根、境等緣。謂五識身,內依本識,外隨作意,五根境等,衆緣和合,方得現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緣合者,有頓漸故。如水波濤,隨緣多少;此等法喻,廣說如經。】

  上面已經說過了六識的心所相應,但六識的現起和分位又怎樣知道呢?現在先用本頌來答。前六識所依托的和止宿的,就是第八根本識,所以(P620)前五識是隨緣多少而顯現的;有的時候五識俱起,有的時候不俱起,或四識俱起,叁識俱起,二識俱起不一定。爲甚麼會有這樣多少不一呢?這好像波浪依托水,看風的大小而生起波浪多少一樣。至于第六意識,那和前五識不一樣,它是常常現起的,不過也要除開了五個地方:(1)無想天,(2)無想定,(3)滅盡定,(4)睡眠無夢時,(5)生死悶絕位。這五個地方第六意識都是不顯現的。現在用末論再來解釋本頌。論說:根本識就是指的第八阿陀那識,它是前面七個染汙識和清淨識生起的根本。“依止”就是說,前六識都是以第八識爲根本,大家共依托它。

  五識就是前五識。因爲它們這五識種類是相似,所以合在一個地方來說。隨緣現這一句話,意思就是說,這前五識不是常常可以現起的。“緣”就是:(1)作意心所,(2)根,(3)境,(4)空間,(5)光明,(6)第六識的分別依,(7)第七識的染淨依,(8)第八識的根本依,(9)種子的因緣依。眼識依九緣,耳識依八緣(除光明),鼻、舌、身依七緣(除空間和光明)。這就是說,前五識除了依第八根本識,還有其余的八緣;可見衆多因緣和合,五識方得現前。(P621)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前五識同時俱起,或不俱起,那是要看各識的緣具足不具足。若是缺少了一種緣,那就不能起;若外緣具足的時候,那就生起,因此,就有頓起(俱起)和漸起(不俱起)的分別。

  這種道理就好像水上波浪的多少,那是要看風的緣大小而定,說明白一點,就是風大波浪多,風小波浪就少了。用這種法喻,在經上也說得很詳細的。

  【由五轉識,行相粗動,所藉衆緣,時多不具,故起時少,不起時多。第六意識,雖亦粗動,而所藉緣,無時不具。由違緣故,有時不起。第七八識,行相微細,所藉衆緣,一切時有,故無緣礙,令總不行。又五識身,不能思慮。唯外門轉。起藉多緣,故斷時多,現行時少。第六意識,自能思慮。內外門轉,不藉多緣。唯除五位,常能現起。故斷時少,現起時多,由斯不說,此隨緣現。五位者何?生無想等。無想天者,謂修彼定,厭粗想力,生彼天中,違不恒行心及心所,(P622)想滅爲首,名無想天;故六轉識,于彼皆斷。】

  以下是起滅分位門。就是說,因爲前五識的行相粗動,所以依賴的緣較多,缺緣不起。第六意識雖然也是粗動,然而所依的緣比較要少,故容易起。不過碰到了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睡眠無夢時,悶絕位那也是不能生起。至于第七識和第八識,它們兩個識的行相較爲微細,並且所依的緣也容易有,所以沒有緣可以使它們不行。

  還有前五識,它們沒有隨念和計度分別,所以不能夠分別思慮,並且前五識是向外門轉,生起的時候依賴緣較多,所以間斷時多,現行時少。至于第六意識,自己能夠思慮,又能向內向外,所以依賴的緣很少。只要除了無想定等五個地方,那意識是常常能夠現起的,所以間斷時候少,而現起的時候較多;因此,就不說第六識也是隨緣現了,因爲它的緣甚麼時候都有,根本上就用不著隨。

  問:五位沒有意識,是那五位呢?答:即無想天等。怎樣叫做無想天呢?就是說,在修無想定的時候,厭離粗想,得到了功力,所以死了之後,(P623)生到色界第四禅無想天中去,把前六識的心王和心所違背了,而著重的就是把想心所滅掉了,所以叫做無想天。因此,前六識在無想天中統統都停止了活動。

  【有義:彼天常無六識,聖教說彼無轉識故,說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說彼爲無心地故。有義:彼天將命終位,要起轉識,然後命終。彼必起下潤生愛故。瑜伽論說:後想生已,是諸有情,從彼沒故。然說彼無轉識等者,依長時說,非謂全無。有義:生時亦有轉識,彼中有必起潤生煩惱故。如余本有初,必有轉識故。】

  說到無想天沒有心識,一共有叁家說法不同。頭一家說:無想天上的天人是恒常沒有前六種識,因爲經論上說他沒有前六種轉識,說無想天但有色法,又說他叫做無心地。

  第二家說:無想天的天人到了將要死的時候,還是要生起六識來,然後才命終,因爲要生到下地去,一定要生起下地的愛,才可以去潤生。所以在(P624)《瑜伽師地論》上說:後面的想心再生起之後,這無想天的有情一定就要死了。然而經論上又說他沒有前六識,這是說他在五百大劫中,四百九十九劫長時中沒有前六識,並不是說將死的時候,也沒有心識。

  第叁家說:不但將要死的時候,要生起意識,就是最初生到這無想天中去,也要有意識。因爲初去投生的中陰身,必定要生起潤生的貪愛,和其余有情初去投胎一樣,要有中陰身。有中陰身,就一定有意識了。

  【瑜伽論說:若生于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從彼沒故。彼本有初,若無轉識,如何名入?先有彼無,乃名入故。決擇分言,所有生得心心所滅,名無想故。此言意顯,彼本有初,有異熟生,轉識暫起。宿因緣力,後不複生。由斯引起,異熟無記,分位差別,說名無想。如善引生,二定名善。不爾!轉識一切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滅?故彼初位,轉識暫起。彼天唯在第四靜慮。下想粗動,難可斷故。上無無想異熟處故。即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天,異熟果故。】(P625)

  在《瑜伽師地論》上這樣說:設若生到無想天去了,那當然是入而不起想:如果到了想念再生起的時候,那一定從無想天要命終了。可見彼本有的最初,設若沒有意識的話,那怎樣可以說甚麼入?因爲一定先要有意識,生到了無想天之後,才沒有了意識,這才可以叫做入。

  還有,在《瑜伽師地論決擇分》裏也這樣的說:要所有的生得心王和心所完全滅了以後,才可以叫做無想地。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無想天的有情最初才生去的本有,照常還是有異熟生的意識生起,因爲沒有生無想天以前,先修無想定,因爲宿習的因緣力,所以後來意識也就不生了。由這無想定引起了無想天的異熟無記的果報,所以也叫做無想。如善引生的無想定和滅盡定當然也是善定,不然的話,如果前六識統統都不現行,那怎樣可以說“生到了無想天中去,就沒有了意識”呢?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最初生到無想天的時候,意識有時候還是照常要生起一下,久久才會完全沒有了意識。

  □□無想天的位置是在色界第四禅天的第四位。爲什麼不在色界的初二叁(P626)禅呢?因爲下地的想念粗動,所以不容易斷除想念。那末,爲甚麼又不在無色界上地住呢?因爲上地又沒有它住的地方,只有第四禅才能夠引發無想定的思惟,後來才感召到無想天的異熟果報。

  【及無心二定者,謂無想、滅盡定,俱無六識,故名無心。無想定者,謂有異生,伏遍淨貪,未伏上染。由出離想作意爲先,令不恒行心心所滅,想滅爲首,立無想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修習此定,品別有叁: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後生彼天,不甚光淨,形色廣大,定當中夭。中品修者,現不必退;設退,速疾還引現前;後生彼天,雖甚光淨,形色廣大,而不最極;雖有中夭,而不決定。上品修者:現必不退;後生彼天,最極光淨;形色廣大。必無中夭,窮滿壽量,後方殒沒。此定唯屬第四靜慮。又唯是善,彼所引故。下上地無,由前說故,四業通叁,除順現受。有義:此定唯欲界起,由諸外道,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P627)猛利故。有義:欲界先修習已,後生色界,能引現前。除無想天,至究竟故。此由厭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聖所起。】

  上面是講的無想天,現在要講無想定和滅盡定了。因爲這兩個定都沒有前六識,所以都叫做無心定。

  怎樣叫做無想定呢?就是說,有一類有情,已經伏住了色界第叁禅的貪煩惱,然而叁禅以上的煩惱還沒有伏住;不過他在用功的時候,起先是作意要離去這想念,所以久而久之,就把不是恒常現行的前六識心王和心所都滅掉了。又因爲他著重要滅了想心所,所以就得了無想定的名稱;用功…

《成唯識論講話(卷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