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夠令身心都得到安樂和順,所以稱它也是一種定。
修習這種定,也有上中下叁品不同。若是下品修的話,有時候現生所修的這種方法還要退失,退失了之後,也不能夠很快的還引起它現前。縱然死了之後生到無想天上去,光明也不很明淨,形相雖然是很高大,有時候不到五百劫地也會短命,這是鈍根人所修的定。(P628)
如果修中品的話,現生所修的法是不會退失的;縱然退,也就很快的還能夠引起它現前。所以死了之後,生到了無想天中去,雖然很光明清淨,形相也很高大,然而不是最極清淨,也不是最極廣大。不過雖有短命,但也不定,那是中根人所修的無想定。
至于上品修的話,現生決定不會退失。就是死了之後,生到無想天中去,那是最極光明清淨的,而形相也當然高大多了,就是中間也沒有短命的,要把他的五百大劫的壽命完全受滿了,才會死的,這是利根人修無想定的果報。
雖然上中下叁品修法的不同,然而一生到天上去了,那一定是色界第四禅的無想天,那是無疑了。同時要知道,修這種無想定,也是有漏的善心所引起的定。前面說過了,叁禅以下想心是粗動,所以他不能住。四禅以上無色界:空處天是無色,他有色;識處天是有心,他無心;無所有是色心俱無,有頂天是半有半無,所以上地也都沒有他住的地方,只好住第四禅的有漏天了。此天在四業(1)順現受的業,(2)順生受的業,(3)順後受的業,(4)不(P629)定受的業)中,只有來世受天報,或是二生以及多生受天報,或者不定那一生受天報。決定不會今生修定,今生就去生天。所以說,要除順現受,而通于其余的叁受。
說到無想定要在那一界才可以起呢?這有兩家說法不同,第一家說:要在欲界人中才可以起這種定,因爲這種無想定是由一種外道的教法,勸他修的。因爲在人中的智慧了解力比較余趣的衆生來得殊勝,所以他能在修時,把想心所壓伏下去,可見心力是很猛利的。第二家說:先在欲界人中修習了之後,然後死了生到色界第四禅的無雲、福生、廣果叁天,還可以起定,不一定要專在欲界;因爲他修慣了這種無想定,所以在第四禅無雲、福生、廣果也一樣起定。一生到無想天去,那就受這種定的果報了。然而這種定完全是有漏定,唯有凡夫和外道才肯修,而出世的聲聞、緣覺、菩薩叁乘聖人他們是不修此定的。
【滅盡定者,謂有無學,或有學聖,已伏或離,無所有貪。上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爲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汙心心所(P630)滅,立滅盡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由遍厭受想,亦名滅彼定。修習此定。品別有叁: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中品修者,現不必退;設退速疾還引現前。上品修者,畢竟不退。此定初修,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爲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後故。雖屬有頂,而無漏攝。若修此定,已得自在,余地心後,亦得現前。雖屬道谛,而是非學非無學攝,似涅槃故。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後上二界,亦得現前。邬陀夷經,是此誠證。無色亦名意成天故。于藏識教未信受者,若生無色,不起此定,恐無色心,成斷滅故。已信生彼,亦得現前,知有藏識,不斷滅故。】
入滅盡定的是甚麼人入的呢?是有學和無學。有學要到叁果聖人才能入,初二果還是不能入此定的。因爲他們欲界的九品思惑還沒有斷得了,所以不能入。無色界無所有處的貪或者已經伏住了現行,或者完全離了種子,(P631)而非非想天的貪還不一定伏斷。他們用功,起先也是作意的去止息想念,使令到前六識的心王心所以及第七識染汙的末那心王心所,統統都滅除了,所以立滅盡的名字。因能夠令身安和,所以又稱做定。因爲他用功的時候,專門討厭受想,所以又叫做滅受想定。
修習滅盡定的時候,也有叁品不同。若是下品修的話,在現生修法的時候,弄得不好還要退失!退失了之後,還不容易很快的引回頭。至于中品修的話,那現生或者不會退失,縱然有時候退失,也很快的會把它引現前。如果是上品修,那是畢竟不會退的。
最初修滅盡定的時候,必定是依托無色界有頂天的非非想天而入的。所謂遊觀者,最初遊色界初禅,遊初禅至二禅,遊二禅至叁禅,……這樣一天一天的一直遊觀到有頂天的非非想天,進入滅盡定,這叫做九次第定。在有頂天修無漏的加行才入此定,所以在最後。雖然是生在有頂,然而屬于無漏定所攝。行者若能夠修習此定,那身心已經得到安然自在了。其實此定設若工夫修純熟了的時候,在前面初禅以上,地地都可以起此定的。滅盡定雖然(P632)是屬于道谛所攝,然而似涅槃寂靜微妙故,所以不是有學所攝;但也不真入涅槃,所以也不是無學所攝。
最初生起滅盡定的時候,只有在人中,由佛或佛的弟子一種說法的力用而修行的,因爲在人中智慧的了解比較其他的五道要猛利得多。修成功了之後,在色界和無色界中,此定也可以照常的現前,這在《邬陀夷經》上可以證明。因爲無色界的有情雖然沒有色蘊,然而受想行識四蘊還是有,所以叫做意成天。在這無色界中的衆生也可以入滅盡定,不過對于大乘所說的阿賴耶識有相信有,有不相信有的。設若不相信有阿賴耶識,那雖然生到無色界去,他還是不起此定;他以爲色法又沒有,前七識的心法也沒有,他爲了恐怕斷滅,故不入此定。若是相信有阿賴耶識,前七識的心王心所雖滅,而第八識還存在,所以無色界的有情也起此定。
【要斷叁界,見所斷惑,方起此定;異生不能,伏滅有頂心心所故。此定微妙,要證二空,隨應後得所引發故。有義:下八地修所斷惑中,要全斷欲。余伏或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P633)欲界惑種,二性繁雜,障定強故。唯說不還,叁乘無學,及諸菩薩,得此定故,彼隨所應,生上八地,皆得後起。有義:要斷下之四地修所斷惑。余伏或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變異受俱煩惱種子,障定強故,彼隨所應生上五地,皆得後起。若伏下惑,能起此定,後不斷退生上地者,豈生上已,卻斷下惑?斷亦無失。如生上者,斷下末那俱生惑故。然不還者,對治力強,正潤生位,不起煩惱。但由惑種,潤上地生。雖所伏惑,有退不退,而無伏下生上地義,故無生上卻斷下失。】
起滅盡定唯一的條件,是要把叁界的見惑,要統統斷了,才能生起此定。因爲叁界所有的見惑沒有斷,那只可叫做凡夫的衆生,衆生不能夠伏滅無色界有頂天非非想地的心王心所。
這種滅盡定的力用非常的微妙,要證到了我空法空的根本智,然後隨應生起後得智,才可以引起滅盡定。二乘人只要我空智,菩薩非要二空智不可。(P634)
上面講的斷見惑,現在來講斷修道所斷的惑,此有兩家不同。第一家說:叁界九地中欲界一地的煩惱那是要完全斷了,其余的初禅以上七地煩惱伏住也可以,才能夠生起此滅盡定。爲甚麼欲界的煩惱要完全斷了才可以起定呢?因爲欲界的煩惱種子是不善性和有覆無記性,最繁雜的,障礙定的力量最強,所以只有叁果阿那含和叁乘無學位,聲聞、緣覺、佛陀以及諸菩薩,才能夠得此定。彼隨所應叁果等,對于以上八地或完全超越,或超越一半,或遍沒,都可以起定。
第二家說:單斷欲界一地還是不夠,要連初禅二禅叁禅的煩惱一齊斷完才可以,其余第四禅以上的五地煩惱伏住就可以了。爲甚麼一定要連初二叁禅的煩惱都要斷了呢?因爲初禅有喜樂受,二禅也有喜樂受叁禅還有樂受,這些喜受和樂受都屬于變異受,它們和煩惱種子都是同時起的,所以障礙定的力量很強。至于全超越半超越,那是同前面說的一樣,都可以起此滅盡定。
問:若照你上面說的“伏住下地的煩惱,也能夠起此定,不必完全斷了(P635)下地的煩惱”,那末,如果退了定,生到了上地去潤生,豈不是要在上地再斷下地的煩惱嗎?
先順彼答:意思就是說,假使生在上地而斷下地的煩惱,也沒有甚麼過失。好像生到上地去的聖者,再斷下地第七識的煩惱,經論上說也是可以;在上地可以斷下地第七識的煩惱,那末,在上地斷下地第六識的煩惱,豈不是一樣可以嗎?有甚麼過失呢?況且叁果阿那含對治煩惱的力量很強,所以縱然去潤生,也可以不起煩惱。問:如果不起煩惱,怎樣可以去潤生呢?答:不一定要煩惱現行,煩惱種子也可以潤生啊。再逆彼答:其實,第七識的煩惱種子可在將證叁乘無學果位時,一時頓斷。而前六識的煩惱種子它是由下而上,次第漸斷,所以雖然是伏惑,有退有不退,也不會有伏下地的煩惱,而能夠生上地的事實,所以也不會有生到了上地去的人,再來斷下地煩惱的過失。
【若諸菩薩,先二乘位已得滅定,後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若不爾者,或有乃至七地滿心,方能永伏一切煩惱。雖(P636)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已斷;能起此定。論說已入遠地菩薩,方能現起滅盡定故。有從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煩惱,如阿羅漢;彼十地中,皆起此定。經說菩薩,前六地中,亦能現起,滅盡定故。】
上面是講的二乘,現在來說菩薩。設若有一類菩薩,他從前在二乘位的時候,已經得過了滅盡定的人,後來又回小向大,發心行菩薩道,所以無論在那一個位次之中,都能生起這滅盡定。
設若不是由小向大,一向就是發大心的菩薩,不過是由漸而進的,那是要從初地以後,一地一地的漸次伏除諸煩惱障,一直到了七地菩薩,到這時才能夠永遠地伏除一切煩惱,雖然是沒有永斷欲界的修道所斷的煩惱;然而好像叁果阿那含一樣,也能夠起滅盡定。論上面也說:七地菩薩也能夠現起這滅盡定。
若是頓悟的菩薩,從初地的時候就能夠永伏一切煩惱,同四果的阿羅漢一樣,從初地至十地都能夠生起這滅盡定。經上說:菩薩在前六地中也能夠(P637)現起滅盡定的。
【無心睡眠與悶絕者:謂有極重睡眠悶…
《成唯識論講話(卷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